两年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李彦宏发表了这么一番言论:
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相对来说也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中国人对此的反应是一脸懵逼,我怎么不知道我对隐私问题更加开放???
更何况这话用户自己来说可以,啥时候轮到李老板代表中国用户呢?我说「鄙人」那是自谦,你称呼我为「鄙人」不是讨打?更者百度搞竞价排名祸害用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正常用户谁会放心把隐私交给这种企业?
但这件事魔幻就魔幻在,李彦宏说的不是屁话,而是真心话。这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互联网大佬们对于用户隐私的态度,就是不在意。
毕竟对于互联网巨头们来讲,隐私意味着数据,用户数据就是公司最大的资产,公司的收入和市值,都建立在海量的用户数据上。
最重要的是,在保护隐私这件事情上,我们根本没有选择权。每一个App都会象征性地给你弹出一份同意用户条例和隐私政策,好像特别尊重你,给了你知情权一样。实际情况是,用户不点,就无法使用这些App。面对互联网巨头们的压榨,用户还有「同意」之外的其它选项吗?
这就跟你不断地喂我吃屎,不给我吃任何东西,然后得出结论:「馆长爱吃屎」一样。
李老板能不经大脑做出这种发言,可见大佬们对用户隐私权忽视到了什么地步。
就算不谈选择权,用隐私换便利这事,更像是互联网公司狡辩的理由。一直以来,这些公司都试图向用户洗脑,我们采集你的隐私,用大数据和算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你、为你提供便利。
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交出自己的隐私,换取的是保护和便利吗?
我们双手奉上自己的隐私时,获得的其实是一个奶头。
资本总在窥探
说互联网公司喜欢窥探用户隐私,其实是冤枉的。那哪是现在喜欢,在试图了解消费者这件事情上,大公司可是一直在努力。
早期的营销、咨询公司,为了了解客户的市场定位,就只能做各种调研,通过各类调查问卷、数据调查的方式,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消费者。
叹口气一回头看向窗外,还能看到几个大字:
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
「定位」理论的核心就是,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确保占据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位置,也就是所谓的,占据客户的心智。因为客户的心智位是有限的,一共就能记住那么多个。
譬如我现在虽然在减肥,但是脑海中一想到可口可乐,尤其是冰镇罐装可口可乐,脸上就不受控制地浮出一抹微笑。这就是因为,可乐在我心中,和「快乐」联系在了一起,占据了我的一个肥宅位,啊不,心智位。
这个心智位,其他品牌的碳酸饮料是难以抗衡的,唯有奶茶可以撞开它。
其实可以想象,这个经典营销理论的建立,难点就在于人脑是捉摸不透的。商家不知道消费者具体需要什么。
不仅商家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还是拿可口可乐举例。1985年的时候,为了应对百事可乐在销量上的步步紧逼,可口可乐公司做了一次市场调研。他们深入到10个主要城市,进行了大约2000次访问,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询问顾客,是否愿意接受口味更柔和的新可口可乐。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非常愿意尝试新的可口可乐。于是可口可乐公司下定决心,立即开发出了新口味的可乐。
在推出新可乐之前,可口可乐公司不可谓不谨慎。又花了400万美元在13个城市,通过19万人进行了口味测试,得到的结果依然是,新口味的可乐胜出。
可口可乐公司满怀信心地推出新可乐,结果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原本的消费者不仅无情地拒绝新口味,为了逼迫可口可乐还原配方,甚至开始组织抵制新可乐。
这个案例的经典之处在于,在推出新口味之前,可口可乐公司事实上是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得到的结果确实也是新可乐占优,但推出市场后,实际情况却与当初的调研背道而驰。
从此品牌方悟出了一个道理:消费者是渣男啊。
这是因为消费者其实并不理性,消费决策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经济学常常把个体看做理性人,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大师理查德塞勒却认为经济行为的主体其实是行为可预测、且容易犯错的个体。
说白了,消费者自己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仅资本窥探不了消费者的大脑,消费者自己都无法窥探。比如昨天半夜我在外面散步透气,告诉自己好好减肥少吃碳水,好好减肥少吃碳水,然后回到家中时,不知为什么,手中多了一碗加火腿加鸡蛋的豪华炒河粉。
不怪我,炒河粉先动的手。
人不能窥探大脑,但是机器可以。
机器没有情感,我们的手机只是忠实地记录我们的行为,然后大公司再通过算法分析这些行为,再来对我们进行预测。
不夸张地说,献出了我们的隐私后,某些方面,机器远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人是会口嫌体直的,机器可不会跟你口嫌。
在过去,大公司们花费巨额资金试图弄清楚用户脑子里在想什么。但今天,他们只需要通过机器去窥探每个人的生活就可以了。
资本总是迎合
资本的一大特点是,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它会不断地满足你的需求。
一开始,他们还指望推送一些高级幽默给用户看,最后发现,数据最好的,永远是低俗和性擦边内容。于是为了KPI,他们放弃了理想,疯狂给用户推送这些内容。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抖音上涨粉最快的,永远是摇来摇去的小姐姐。你可以说这是无用的内容,但很大程度上,这就是机器给我们呈现出的结果。
也就是说,人人都是LSP(哔——)
也就是说,你在第一层,算法永远在第五层。
当然不仅是抖音,像在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你对每一个商品的浏览,每一个页面的停留,也被作为数据分析的一部分,被背后的巨头们获取。
机器会根据你的兴趣,为你推送你「认为」你需要的商品,来刺激消费。那么平台会给你推送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吗?当然不会。
就像我在上一支视频中说的,在这个过程里,你已经被标签化了,你不是人,而是被性别、性格、购买力、消费倾向等等标签组合成的综合体。平台的目的是多卖货,推荐给你的东西,实际是在价格、品类上,能刺激你最快购买的商品,哪怕你并不真的需要。
你知道你的隐私被盗了,他也知道你的隐私被盗了,我们都知道你的隐私被盗了,但都在用便捷作为借口。
奶头乐理论大家很熟悉了,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为了让80%的「边缘人物」安分守己,就是制造大量令人沉迷和消遣的产品,像奶嘴一样,塞到这些人的嘴中。
虽然这个理论的出处尚有争议,但其描述确实精准。大公司试图告诉我们,我们献出隐私,他们回馈我们以便捷和效率。实际情况是,献出隐私后,他们赚取了金钱,我们获得的,是不断令我们沉沦,和堵住嘴巴的奶头。
资本永远引导
隐私这件事情,其实本来是资本与我们之间的缓冲带。
人的大脑是个黑箱,不仅资本无法探测,通常情况下,我们自己也很难弄清楚,我们的大脑在思考什么。
正是这种未知,资本才愿意敬畏消费者。比如在定价上面,逐渐去摸索和试探消费者的底线。但是现在不用了,大数据不仅能轻易测算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甚至能借用这套分析,进行价格歧视,来大数据杀熟。
失去隐私,意味着失去谈判的筹码。
你不穿衣服上牌桌,拿什么跟人赌呢。
当然让人上瘾,从而刺激消费这种行为,也不是今天才出现。
比如食品行业的巨头们,就像烟草行业面对肺癌问题一样,也曾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肥胖。很显然,人们的肥胖与食品中超标的糖分有着紧密的关系。还有过量的盐、脂肪,都对人们的健康有损伤。
这些食品行业的巨头为了探究食品中的诱惑性,甚至给大脑做过探测,来判定大脑中的神经对食品的反应。结果显示,大脑对糖的反应和对可卡因的反应是一样的。
当这些大公司探究人脑,了解到糖让人上瘾,但同时从医疗报告中得知,过量的糖导致肥胖时,你猜他们会怎么做?
当然是往自家的产品里添加更多的糖咯,你的健康关他什么事呢?
食品行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当资本掌握你的大脑后,他们到底会做什么?
大脑确实难以探测,但如今通过机器和算法的帮助,远隔千里的巨头们,可以轻松地窥视用户的大脑,预测用户的行为,并进行引导。
诚恳地讲,在大数据的笼罩下,我们的确获得了便利,但我们的行为也越来越被限制。
拿走我们的隐私,并且告诉我们,这是为了我们好,是为了更便利,更安全。你什么也不用想,按照我给你的安排去生活就行。
这种家长式的做法矛盾在于,巨头想当爹,但用户并不想当儿子。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的是选择的权利,议价的能力,和看见更多东西的可能性。交出隐私,意味着我们把自己做主的权利,拱手让人了。
我知道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想要完全保护隐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你不勾选用户隐私条例,意味着你不能使用App。除非你完全放弃智能手机,完全放弃互联网,才能逃离捕捉。
行为上的放弃,并不意味着态度上的妥协。就像食品行业一样,肥胖和健康问题在全球愈演愈烈,最终倒逼他们开发了无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