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年课改历程,根据我所在的学校,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上海市建平中学、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金茂学校。三个阶段无论是学校办学自主权,还是课程改革的深度,都是逐步走向深入的,1.0时代,简称建平时代,建平中学是公立学校,我所主导的课程改革还是学科阶段的课程改革;2.0时代,简称明德时代,明德实验学校是公立学校,但是委托民间公益慈善基金会管理,我所主导的课程改革进入到跨学科阶段的课程改革;3.0时代,简称金茂时代,金茂学校是企业所有的民办学校,我所主导的课程改革进入到超学科阶段的课程改革。
一、建平中学的学科课程改革
首先是构建学校新课程系统,按照个性化办学的思路,围绕学校学校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整合德育和教学,建立包括领域、科目、模块三级结构的学校课程系统。建平中学围绕学校“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构建八大领域、涉及高中所有学科、100多个模块的课程系统,包括:心理健康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
其次从语文、数学、文科等学科课程方面进行课程改革。语文课改,建构新语文课程模块,包括四个系列,语文成长系列:“成长”与“大家”;语文阅读系列:“文学”与“文言”;语文写作系列:“思维”与“作文”;语文知识系列:“陈述”与“程序”。建平中学出版了自编的语文课程教材,充分体现两大特色:经典性、研究性,自主性、个性化。经典性、研究性,如“大家”系列,从文化角度选取文学史上的最重要的大家,对其代表作品集中加以研读。自主性、个性化体现在教学、教材,教材给同学大量留白,留给学生旁批、点评、剪贴自己喜欢的作品、总结模块学习体验,还专设学生自主学习模块,每个学生的语文教材都是不尽相同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本化,实现教学的个性化。
数学课改,搭建新数学课程模块,系列一:作为文化修养的数学,简称文化数学系列,包括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文化欣赏。着重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系列二:作为技术应用的数学,简称应用数学系列,包括数学应用实践、数学实验探索。着重于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系列三:作为理论思维的数学,简称理论数学系列,包括数学思维方法、数学问题解决。着重于提高学生问题探究和解决能力。
此外,英语、综合文科、国际课程三个方面组也都做了相应的课程建构。
这个阶段的课程改革最有价值的我以为是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在课改的同时促进课程文化的再造。事实上自觉的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自觉的课程文化,建平中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自主选择的学生文化、批判反思的教师文化。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对学校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跨学科的课程改革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客观上有两个优势,其一是跨度长,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十二年一体化办学;其二体制新,公立学校委托管理,具有公立和民办两大优势。这就给了我很大的课程改革空间,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施课程结构性变革,基本策略就是打开,把学校打开,把学校办学理念打开,把思维方式打开,把学校课程打开,把学校课堂打开,把教师队伍打开,把评价方式打开。
三、金瑞学校面向未来的超学科课程建设
金瑞学校有所突破的就是超学科课程建构,所谓超学科课程是指不考虑任何特定学科的背景,强调以某一学习经验或者以自然、社会问题为主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课程,是一种彻底的整合课程。金茂学校从行走德育、智慧学习、语言人文、科技创业、高雅气质五个领域设计研发跨学科及超学科的学校课程。以智慧学习为例,分为创意想象与智慧思维两大系列,超越现行中小学所有学科的范畴,是着眼于学生思维底层的课程,着力发展学生想象与思维的课程。
我所主导的课程改革是迭代发展的,随着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课程改革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课程改革的深度也在逐渐加深。
(此文发表在《中国教师报》2021-3-31(7),题目改为“三次课改的迭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