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课改的迭代发展

我的20年课改历程,根据我所在的学校,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上海市建平中学、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金茂学校。三个阶段无论是学校办学自主权,还是课程改革的深度,都是逐步走向深入的,1.0时代,简称建平时代,建平中学是公立学校,我所主导的课程改革还是学科阶段的课程改革;2.0时代,简称明德时代,明德实验学校是公立学校,但是委托民间公益慈善基金会管理,我所主导的课程改革进入到跨学科阶段的课程改革;3.0时代,简称金茂时代,金茂学校是企业所有的民办学校,我所主导的课程改革进入到超学科阶段的课程改革。

一、建平中学的学科课程改革

首先是构建学校新课程系统,按照个性化办学的思路,围绕学校学校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整合德育和教学,建立包括领域、科目、模块三级结构的学校课程系统。建平中学围绕学校“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构建八大领域、涉及高中所有学科、100多个模块的课程系统,包括:心理健康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

其次从语文、数学、文科等学科课程方面进行课程改革。语文课改,建构新语文课程模块,包括四个系列,语文成长系列:“成长”与“大家”;语文阅读系列:“文学”与“文言”;语文写作系列:“思维”与“作文”;语文知识系列:“陈述”与“程序”。建平中学出版了自编的语文课程教材,充分体现两大特色:经典性、研究性,自主性、个性化。经典性、研究性,如“大家”系列,从文化角度选取文学史上的最重要的大家,对其代表作品集中加以研读。自主性、个性化体现在教学、教材,教材给同学大量留白,留给学生旁批、点评、剪贴自己喜欢的作品、总结模块学习体验,还专设学生自主学习模块,每个学生的语文教材都是不尽相同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本化,实现教学的个性化。

数学课改,搭建新数学课程模块,系列一:作为文化修养的数学,简称文化数学系列,包括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文化欣赏。着重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系列二:作为技术应用的数学,简称应用数学系列,包括数学应用实践、数学实验探索。着重于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系列三:作为理论思维的数学,简称理论数学系列,包括数学思维方法、数学问题解决。着重于提高学生问题探究和解决能力。

此外,英语、综合文科、国际课程三个方面组也都做了相应的课程建构。

这个阶段的课程改革最有价值的我以为是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在课改的同时促进课程文化的再造。事实上自觉的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自觉的课程文化,建平中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自主选择的学生文化、批判反思的教师文化。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对学校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跨学科的课程改革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客观上有两个优势,其一是跨度长,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十二年一体化办学;其二体制新,公立学校委托管理,具有公立和民办两大优势。这就给了我很大的课程改革空间,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施课程结构性变革,基本策略就是打开,把学校打开,把学校办学理念打开,把思维方式打开,把学校课程打开,把学校课堂打开,把教师队伍打开,把评价方式打开。

三、金瑞学校面向未来的超学科课程建设

金瑞学校有所突破的就是超学科课程建构,所谓超学科课程是指不考虑任何特定学科的背景,强调以某一学习经验或者以自然、社会问题为主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课程,是一种彻底的整合课程。金茂学校从行走德育、智慧学习、语言人文、科技创业、高雅气质五个领域设计研发跨学科及超学科的学校课程。以智慧学习为例,分为创意想象与智慧思维两大系列,超越现行中小学所有学科的范畴,是着眼于学生思维底层的课程,着力发展学生想象与思维的课程。

我所主导的课程改革是迭代发展的,随着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课程改革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课程改革的深度也在逐渐加深。

(此文发表在《中国教师报》2021-3-31(7),题目改为“三次课改的迭代发展”)

THE END
1.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我国慕课的发展历程与总体特征2016年6月1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部属高校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教育部启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认定490门课程为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801门课程为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些课程分布于近20个慕课平台。2019年4月9日,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1/t20240102_5724011.shtml
2.在线教学发展轨迹第一代在线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少数具有技术力量优势的院校采用Web1.0技术开发在线课程,主要是通过网页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集多种功能一体的在线教学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公告栏、学习资源、论坛、题库、电子邮件、文件共享、检索工具等,学生看课件和阅读电子学习材料为主,教学视频和三分屏课件https://nic.hyit.edu.cn/info/1131/1615.htm
3.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那几个阶段?百度试题 题目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那几个阶段?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1 )起步阶段:主题式课程网站模式。 2 )发展阶段:精品课程网站模式。 3 )普及阶段:基于云平台的课程网站模式。 4 )现阶段:基于移动互联的移动教学模式。反馈 收藏 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bgkdetail?id=906cdb51be1e650e52ea9985&fr=search
4.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在线教育的发展与未来趋势——顶端新闻在21世纪的数字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在线教育以其跨越时空限制、资源丰富多样、个性化学习等优势,正逐渐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当前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趋势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数字时代教育变革中的在线教育。 https://www.dingxinwen.cn/detail/175184E448BB4A79BF649761CBC253
5.在线教学方法与技术:在线教育的发展1.在线教育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从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看,可分为三个阶段:“教育+互联网”阶段、“互联网+教育”阶段、在线教育(互联网教育)阶段。 一是“教育+互联网”阶段:在该阶段,教育是主体,互联网是配角。互联网通过不断的发展,渗透进入教育领域,改变了教育教学,如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光盘型网络https://course.ougd.cn/mod/page/view.php?id=18178
6.从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看中国慕课十年发展经验与未来展望[摘 要]全国性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成立于首届中国慕课大会,在中国慕课十年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与各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组织为慕课与在线教育教学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发展作用。本文回顾中国慕课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指出了智能在线教育等未来高等教育新形态。 http://gpzx.hubstc.com.cn/info/1024/4235.htm
7.中国在线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的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义务教育得到普及,素质教育被重视起来,高考这一人才选拔途径更加多样化,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也逐渐应用到教育中来。而在1994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起步,在线教育也逐渐起步。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的程度,决定了在线教育的成熟度。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https://www.jianshu.com/p/3df072b8ad49
8.科教在线课程建设中阶段式教学的双向传播模式探索从对web1.0到web2.0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在线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传播范围广泛化的特征。在线课程教学系统出现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我们最多能够寻找到课程的音频版本,难以得到接受者的理解,跟随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由音频完全转向了视频化。由于拍摄与制作技术的限制,先前的在线课程通常是课堂教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299414
9.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12篇(全文)随着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 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内容发展的集中时期, 除吸取儿童心理学与心理测验作为自身的内容, 也将各学科的心理发展纳入其组成部分。这一时期, 尽管行为主义制约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但也形成了多家学派和诸多理论成果。到了20世纪60年代, 学校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1978年, 美国https://www.99xueshu.com/w/ikeyw16ath5v.html
10.“在线与在校——面向未来的混合式教学与教研”云端研讨本次会议分为四个内容单元:在线学科教学、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创新、支持教师混合式教学的区域教研创新、混合式教学研究前沿。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东城区教委、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上海市进才https://www.hdjx.org.cn/plus/view.php?aid=9279
11.升级慕课助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建成各类在线课程平台30余个,上线慕课超过9.7万门,学习人数达13.9亿人次,我国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理念,持续推动慕课“建用学管”,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实践,中国慕课取得了骄人成绩。 http://www.jyb.cn/rmtzgjyb/202412/t20241220_211128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