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钩体通过暴露部位的皮肤进入人体而获得感染的人畜共患病。在钩体血症基础上,出现咳嗽、血痰或咯血,根据胸部X片病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心肺功能表现。⑴血象: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发病机制钩端螺旋体自皮肤,粘膜等途径侵入机体后,在血液中迅速生长繁殖。发病的第一周内可以在周围血液中找到病原体,然后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对机体首先产生小血管内皮损伤,使小血管出血及钩端螺旋体移行至组织内,产生组织相对缺氧。临床上的表现通常反映病理的发展过程,例如黄疸表示患者的肝脏受侵犯,
因为感染的菌型不同,其临床特点也纷歧样:有的症状明显,病例呈现高热、粘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卵白尿;有的病例呈隐性颠末,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农业劳动者,接触污染的田水,经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消化道粘膜导致感染;对于患此病的妊妇,钩端螺旋体还可颠末脐带使胎儿受染。1.早期(败血病期)
流行病学1.分布钩端螺旋体病分布很广,几乎全世界各地都有此病的存在或流行,根据目前收集到但还不够完全的报告,已发现有本病的国家和地区在亚洲有中国、日本、朝鲜、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加尼曼丹、菲律宾、伊朗、伊拉克、黎巴嫩、斯里兰卡、印度、安达曼群岛、塞浦路斯、土耳其、以色
病原本病的病原属于细螺旋体属(Leptospira)的钩端细螺旋体。钩端细螺旋体对人、畜和野生动物都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有很多血清群和血清型,全世界已发现的致病性钩端螺体有25个血清群,至少有190个不同的血清型。引起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群(型)有波摩那群、致热群、秋季热群、黄疸出血群,其中
本病临床表现可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及脑膜脑炎型等,其中肺出血型又可分为普通肺出血型和肺弥漫性出血型,后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根据临床分型不同其并发症主要为高热,脑膜脑炎,黄疸,出血,酸中毒及肾功能衰竭。
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简称为钩体)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钩体在形态上具有12~18个螺旋,两端有钩,呈活跃的旋转运动,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钩体可在含兔血清培养基有氧的条件下缓慢生长,但若接种于敏感动物(如豚鼠和金地鼠)则可明显提高阳性率,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可存活1~3个月,而对寒冷,干燥和一般消毒剂
钩体病的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4周。早期可出现发热、肌痛(尤其是腓肠肌疼痛和压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具有特征性的“三症状”、“三体征”的感染中毒表现。患者常于病程3~10天出现器官损害症状,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及脑膜脑炎型等。
病原体钩端螺旋体(简称为钩体)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钩体在形态上具有12~18个螺旋,两端有钩,呈活跃的旋转运动,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钩体可在含兔血清培养基有氧的条件下缓慢生长,但若接种于敏感动物(如豚鼠和金地鼠)则可明显提高阳性率。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可存活1~3个月,而对寒冷、干燥和一般消毒剂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可有深度黄疸、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肝肾综合征),易与钩体病混淆。除流行病学的特点外,主要的鉴别要点是:(1)起病形式不同。重肝的感染中毒症状轻而消化系统症状显著,罕有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无腓肠肌压痛。(2)重肝的
近年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钩体进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溶解,释放出一种糖蛋白组分,即钩体毒素,具有抑制Na-K-ATP酶的作用。这种细胞水平的作用与钩体病临床上的电解质失衡、心律不齐及腹泻等有密切关系。进而提出Na-K-ATP酶是该毒素的特异性作用靶位,因为钩体糖
近年对钩体病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钩体进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溶解,释放出一种糖蛋白组分,即钩体毒素,具有抑制Na-K-ATP酶的作用,这种细胞水平的作用与钩体病临床上的电解质失衡,心律不齐及腹泻等有密切关系,进而提出Na-K-ATP酶是该毒素的特异性作用靶位,因为钩体糖蛋白组分对各N
钩体病的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4周,早期可出现发热,肌痛(尤其是腓肠肌疼痛和压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具有特征性的三症状,三体征的感染中毒表现,患者常于病程3~10天出现器官损害症状,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及脑膜脑炎型等,其中肺出
近年来有人将钩体病的表现,分为两相病程。1.钩体血症相高热,结膜充血,肌痛和头痛,然后可出现肝炎,肾炎及出血。2.免疫相初期发热等症状逐渐消失,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的症状出现。在三症状,三体征出现的第3天后,患者可发生严重的黄疸,肾衰,此时应怀疑本病,确诊主要依靠特异性诊断试验。如
1.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可有深度黄疸,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肝肾综合征),易与钩体病混淆,除流行病学的特点外,主要的鉴别要点是:(1)起病形式不同,重肝的感染中毒症状轻而消化系统症状显著,罕有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无腓肠肌压痛。(2)重肝的病程进展相对较缓慢。(3)与钩体患者相比,
钩端螺旋体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0.1~0.2u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
农业劳动者,接触污染的田水,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的皮肤)、消化道粘膜引起感染;对于患此病的孕妇,钩端螺旋体还可经过胎盘使胎儿受染。
接触受感动物组织、尿液或被污染地下水、土壤或蔬菜等可引起感染,螺旋体通过皮肤粘膜破损处侵入人体,与动物组织有较多接触机会的实验室、屠宰场和食品加工人员易被感染。
MRA或DSA显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CT或MRI可见大脑半球多发性或双侧梗死灶。年轻病人预后良好,50岁以上患者常合并严重肝病和黄疸,病死率达50%。
钩体病的治疗包括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及后症的治疗。(一)抗菌治疗:钩体对青霉素高度敏感,迄今尚无耐药株出现。研究证实,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生素,能有效缩短发热期,加速症状消退,并阻断器官损害的发生。对发病4d以上的重症患者,应用青霉素静脉滴注亦取得满意的疗效。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打谷黄"或"稻瘟病"。由于感染的菌型不同,其临床特点也不一样:有的症状明显,病例呈现高热、粘膜出血、黄疸、溃疡或坏死,血红蛋白尿;有的病例呈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
(1)将背面涂黑漆的玻板,正面清洁干燥,用红油漆划成小圆圈(内径约2cm),或划成方格亦可。患者血清经56℃、30min灭活。(2)试验时同时进行乳凝抑制试验及乳凝试验:于玻板上左右两侧划记号,各加患者血清两滴,左侧加免疫血清1滴混匀,室温放1~2min,于两侧各加胶乳抗原液1滴,混匀,1~
鉴别诊断1)发热与其它急性发热性疾患鉴别的有:流感、上呼吸道感染、伤寒、疟疾、急性血吸虫病、恙虫病、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除依靠临床特点外,流行病学史往往对鉴别诊断提供线索,尿检查的不正常结果以及氮血症的出现对鉴别诊断常可提供重要依据。2)黄疸应与黄疸型肝炎鉴别。一般情况下黄疸型肝炎起
病人常在感染后1-2周突然发病,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1、早期(钩体血症期)持续2-4日,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感染中毒症状。2、中期(钩体血症极期)病后4-10日,表现脑膜炎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和颈强等;个别病例可见大脑或脑干损害
异常结果:升高:钩端螺旋体病(早期)。早期即表现为败血症;中期是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后期是恢复期或后发症期。根据中期的表现又分为: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又称Weil病)、肾功能衰竭型和脑膜炎型等。需要检查人群: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黄症、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及水
1、流行病学史在本病的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易感人群中在2~21天内有接触疫水史,或者接触病畜史。2、临床表现各型早期有明显或比较明显的寒战、发热、酸痛、全身软、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等中毒症状,同时发生血痰或咯血,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就比较明确。其他各型、各后发症的诊断,也应在比较典型
⑴普通肺出血型:临床与钩体血症类似,伴有不同程度咯血或血痰,胸部体征不显,X片显示轻度肺部病变(肺部纹理增加),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转为肺弥漫性出血型。⑵肺弥漫性出血型(肺大出血型):在钩体侵入人体后,经过潜伏期和短暂的感染早期后的2~3天,突然出现面部苍白,以后心率和呼吸增快,心慌,烦躁不安
感染(30%):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科,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沿中轴旋转运动,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看到,需要暗视野显微镜观察;亦可用银染色法检查,菌体呈深褐或黑色,对热,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传染途径(20%):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或伤口进入人体,经小血管和淋巴管至血循环,
用已知抗原与被检血清凝集反应,在显微镜下观察。若血清稀释1:400有阳性反应,则为阳性;若血清稀释到1:100~200,有阳性反应,为可疑。肉眼凝集反应:血清稀释为1:10、1:20置于玻片下,加很浓抗原(每毫升20亿个病原)等量混合,观察其结果。
病理变化1.急性型此型以败血症、全身性黄疸和各器官、组织广泛性出血以及坏死为主要特征。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可视黏膜、肝脏、肾脏以及膀胱等组织黄染和不同程度的出血。皮肤干燥和坏死。胸腔及心包内有浑浊的黄色积液。脾脏肿大、淤血,有时可见出血性梗死。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棕色,质脆,胆囊充盈、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