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英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英语教育一定要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一边研究,一边教学;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并为幼儿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要根据英语知识结构、英语教学的规律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语言发展的规律等全面考虑幼儿英语教学,并进行研究。如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写、方法的研究及环境的创设等。
(一)目标的确定目标是行为的指南,我们应本着全面发展观、幼儿的兴趣特点以及幼儿最大的接受能力等提出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及任务,这就需要研究幼儿在学习英语中,接受能力与学习水平究竟怎样,从而确定目标,指导实践。
(二)内容的选择目标要通过教学内容才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以各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前提选择内容,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为幼儿将来的身心发展,一定是经过幼儿努力可以学会的。所以,哪些英语教学内容可被幼儿接受,可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研究与探讨。
(三)方法的采用方法是实现目标、贯彻要求的手段,手段不当,就可能出现“欲速则不达”的后果。为此,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应采用哪些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应借鉴已有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幼儿英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组织形式,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四)环境的创设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环境,幼儿英语教育更离不开语言环境的熏陶,如何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孩子什么时候干什么,想干什么,是由孩子的生理需求决定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孩子需求,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适应孩子的需求,教师才能得到孩子的欢迎,才容易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如果教师不注意,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观念来管理孩子,甚至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行为行事,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理上带来压力,甚至还给孩子留下自卑的阴影,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可以说,幼儿教师能否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是教师能否自觉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自觉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幼教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学会尊重孩子,保护孩子自尊心
三、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一)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价值研究从忽略转向重视
(二)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理论从单一转向多元
20世纪初,进步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通过数学活动获得经验,这一理论的兴起对美国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1957年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后,美国开始了“新数”运动。①“新数”运动是在现代数学理论指导下兴起的,要求从中小学起就要用现代数学精确的语言去传授公理化的数学体系,严格按照现代数学的逻辑来教育学生。至此,进步主义的影响趋于衰落。美国数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且不再遵循进步主义或现代数学等单一理论的指导,而是注重从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出发,在借鉴与创新中开展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
1.社会建构主义学习(Socialconstructionistlearning)。建构主义学习强调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共同主动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婴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知识,这与简单的灌输完全不同。[7]每个学习者(包括成年人和儿童)都通过观察、提问、查阅文献和反思等方式来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并不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婴幼儿通过操作实物,在学习过程中建构出来的。[8]同时,婴幼儿不是独立地进行建构,输入到他们头脑中的信息来自于实物操作、试验和失误以及他人(包括同龄及成年人)的信息。这种理论强调学习中儿童自身的观察和聆听以及同伴的参与,因而被称作社会建构主义学习。[9]
2.最近发展区。“为了理解儿童,我们必须了解他们成长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情境”。[10]“维果斯基认为,儿童通过与那些更为熟练地掌握了思维工具的同伴交往,来学习使用由文化赋予的这些思维工具。”[11]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这一概念。[12]最近发展区是指在同伴、年长一些的幼儿或细心的成人的帮助下,儿童能达到认知发展的下一个阶段。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婴幼儿数学教育中衍生出了支架式教学这一课程组织形式,即教师提供给儿童一种学习辅助结构,使儿童能够在其帮助下完成任务并获得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美国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很注重研究理论的借鉴、思考与创新。
二、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
(一)广泛而独特的研究视角
(二)生态化的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观察法在确定婴幼儿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婴幼儿来说,更适合的观察法是自然观察法,即让其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和操作,然后对幼儿的活动和操作进行观察。美国对婴幼儿数学思维的观察记录多采用记叙性描述,即现场实况详录,通常是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如观察对象的典型行为及表现等。得宝(Duplos)②玩具桌旁,4个学龄前幼儿都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积木建筑物上。很快,所有长方形的得宝玩具都被用完了。阿利森想要更多的长方形得宝玩具。她找到了两个正方形的得宝玩具,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并且准确地放在她的建筑物上面的长方形空缺上。这时,她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得宝玩具,就抛开原来的那个。当时,戴文蒂在搭建拼图的过程中也缺少相同大小的长方形得宝玩具。他注意到阿利森放置两块正方形得宝玩具的方法,看看自己的建筑物,于是开始模仿她的做法。[19]这一案例表明,学前期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分类、比较和对比等初步数学技能。这一结论完全是经由自然观察得出的,可见自然观察在确定婴幼儿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设计教学方案及策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连贯的研究过程
美国数学教育注重连贯性,如《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只划分了四个学段:K-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没有以年级或年龄为分水岭,而是将婴幼儿的学习看做一个连贯、整体的过程。这种教育上的连贯性给学前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衔接和教学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美国教育注重连贯性,相应地,对教育的研究也注重连贯性。如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chievement,IEA)的“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Mullis,Martin,Beaton,Gonzalez,Kelly&Smith,1997)、[23]零点调查公司(HorizonRe-search,Inc.,HRI)的“2000年全国科学与数学教学报告”(Weiss,Banilower,McMahon&Smith,2001)[24]、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ScienceBoard,NSB)的“美国紧迫的挑战—构建更坚实的基础”[25]等调查报告中,对数学部分的调查研究都是连贯的,“K-12科学和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子目录[26]等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有针对性的研究内容
二、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政策落实和实践探索
(一)入托
婴幼儿早期发展管理模式杭州萧山区从2001年就开始成立课题组,为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模式而努力,探索出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早期教育模式。[1]同时,课题组还启动了“托幼一体化”工程,使幼儿教育(原为3~6岁儿童)向低龄化(0~3岁婴幼儿)延伸,并且将这种延伸转变成各幼儿园的自觉行动。通过研究逐渐完善托幼行政管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使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一体化。[1]综合来说,萧山区的教育模式在运行机制上呈现出内在性:总体上由教育部门主管,然后调动幼儿园、社区、家庭以及其他教育力量,满足了各自的内在需要。
(二)散居
婴幼儿早期发展管理模式0~3岁婴幼儿大部分散居在家中,教育孩子的任务大都由其看护人完成。各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使3岁前婴幼儿教育不再仅仅是公办幼儿教育机构的专利,各部门乃至民办机构也开始涉足,[2]大力发展早期幼儿教育事业。目前,开展散居婴幼儿教育的机构类型主要是早期教育中心和社区早教指导站。早期教育中心面向社区0~3岁婴幼儿及其看护人,承担着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教养服务的职能。社区早教指导站由幼儿园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兼职从事2~3岁散居婴幼儿教育,接待社区内0~3岁婴幼儿来站游戏、交流,接待0~3岁婴幼儿看护人来站咨询等。同时,计生、妇联、卫生、街道等部门以及一些生产、经营婴幼儿生活需求品的企业都在利用各自的优势不定期地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经济
(一)早期教育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依托幼儿园和社区提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是发展趋势,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园收托0~3岁婴幼儿的较少,大部分由民办托儿所来负责;而社区又是一种非政府组织,加上我国的社区建设还不够完善和规范,因此,社区的早教指导站有时也只是徒有虚名,根本无法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求。
(二)对民办早教机构的监管和指导严重缺失
为了满足居民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求,大量的民办早教机构应运而生,但民办的早教机构基本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目前,我们比较熟悉的早期教育机构品牌大都没有冠上早教的名称,而是以教育咨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的名义出现。这类早教机构没有明确的监督管理机构,使得早期教育缺乏办学标准,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监督考核无序等问题十分明显。
四、积极推进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
(一)各级组织和家长要高度重视婴幼儿早期教育
(二)加强对早期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三)鼓励多种体制发展早期教育事业
一、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幼师不仅在幼儿园担任多学科的教育工作,还要担负多种园内角色和职责,然而幼师尚有专业理论与技能不扎实,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通过中考入学的五年制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较低,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相当份量的文化基础知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理论知识课,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狭窄、层次较低。相对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情况至少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因为对学生技能与技巧的传授虽多,但学前教育专业也多是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难有实战和演练的机会,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从业技能差。所以一旦到幼儿园工作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用人单位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费时费力。二是因为专业理论教学深层次的,诸如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过于陈旧与单一,使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教育原理掌握得不深不透,所以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工作中有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把教会幼儿唱多少首歌、跳多少舞蹈、做多少手工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度,而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对策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制约这种能力的因素,如何走出困境,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寻求适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要强化主体意识。学前教育专业的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因此,学校第一要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时,与未来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侧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文化知识考试的同时,有必要对学生加设面试,对一些具有音乐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艺术特长生可适当有所倾斜。第二,要加强教师培训。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承担者,素质与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教师的特长,选择其发展方向,明确其职业生涯,加强岗前培训,尽可能多地为这些教师学习学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