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天地君亲师”的位置。天、地和日月乃地球万物之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之本,本于阴阳。阴阳和合,万物生焉。所以,感恩天地和日月,人类就获得了最大的力量。正如老子所说: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宇宙中有四个伟大,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也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中国人称之为“三才之学”,只不过其中的“人”被细化成了“君”、“亲”、“师”三个层次而已。“天地君亲师”既有“道”又有“德”,构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和美世界。
为什么过去的人信仰天地祖先神灵,家家户户设立“天地君亲师”牌位?为什么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在牌位面前焚香顶礼三拜呢?原来,这是我辈先祖的苦心孤诣,通过这一简单的方式传承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义。司马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说,除了香火和祠堂之外,通过修家谱、祭祖先等方式,也可以把生死两隔的已故祖先和后代子孙联结起来。
《易经》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化生万物,乃一切众生之父母,人乃天地所生,所以,北宋大儒张载又说,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
过去,家家户户都要立“天地君亲师”牌位。这种牌位用上等木材刻成,也有写在红纸上以贴在正墙之上,“天地君亲师”牌位立于家族祠堂之上,或供于家庭堂屋之中,以寄托对天地的感恩之情,对君师的尊重之情,对先祖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之敬天法地、忠君爱国、孝亲顺长、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
下面说说君、亲、师。
贤明的国家领袖是百姓之福。具有合法性的君主能够带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而乱世中的百姓是难以生存的。人们在安定社会中得到福利与恩惠,就有必要感激国家的正常运转。民国以后不再提“君”,改称为“国”,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种政治秩序、人文关怀,就该尊敬,就该上香火牌位。“君”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意思?《周易》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君子,多是指顺应天地、道法自然的圣主君王。堪称君的也只能是孔子、周公、文王、武王这些古代圣贤。所以,敬天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故此,在家庙、家祠或堂屋中树立“天地君亲师”牌位。
“亲”就是血亲先祖,祖先于我们有生身之恩。亦泛指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儿女子孙。我们的根源于祖先和父母,又泽被儿女和子孙;然后有亲戚朋友、乡邻同事。父母生我,恩同天地。我们怎能忘记父母的辛劳,怎能不奉养以求报答?所以,孝亲是百善之首。通过亲情来和睦九族、乡土地缘。生前乡里敬重,殁后乡里赞叹,一辈子不与邻里有嫌隙,也是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师”代表历史文化,也可说是代表文化传统最核心的价值。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乃老师、师父。真正的名师是明白之师,有明师引领是德福之缘。“师”由圣贤来代表,没有圣贤教化,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人。历史上代表道统的往往不是“君”而是“师”,因此“君”必须受到以道抗势的“师”的制约。
对于“师”我在这里多说两句。“师”是要以自己的德性感染人,以人格力量教化人。学生们在“师”的仁爱之光的引导下成为人才,有所成就。但如果“师”误人子弟,过错之大,甚至可以用“罪孽深重”来形容。可见“师尊”不是无条件的,是有“道”的衡量标准的。孔子便认为“当仁不让于师”,韩愈也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必须以道义相处,都要以“仁”与“贤”自勉才行。由于“师”不在权力系统之内,与权力系统若即若离,能够自由讲学,自由议政,可以对社会展开各种批评,甚至可以以道抗势,诱势入道。过去的许多大师是君主的朋友,是国家政府之外的守道先生。可见香火牌位的“师”必不可少。
道教所信奉的“师”,不仅单指传道授业,还指各行各业的祖师爷。旧时行业纷繁复杂,以手工操作为主,俗称三百六十行。搭棚业以有巢氏为祖师,扎彩业以吴道子为祖师,冶金业供奉老君、窑神、罗煊,烧炭业供奉陈老相公,铸剑业以欧冶子为祖师,玉器业供奉丘处机、白衣观音,景泰蓝业供奉大禹,笔业供奉蒙恬,墨业供奉吕洞宾,纸业供奉蔡伦,纸店书坊供奉文昌帝君,木瓦石匠业以鲁班为祖师……
在当代,“君”可改为“国”,即“国”、“亲”、“师”。国、亲、师三种人间力量,则象征着爱国、宗亲、尊贤三种道德精神。《国语晋语》云:“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意思是说,国家、父母和老师,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恩德,报答此恩即使付出生命也当在所不辞。所以,天地国亲师是中国传统文化显著特征的体现。
图解:“天地君亲师”牌位,上面是:文正家丰,两边对联是:一念不忘天地德、寸心常报祖宗恩。我们的一生,到底为何而来?我们一生所学的,不出先祖教给我们的几个字:“诚敬”、“耕读”。
今天还应再供奉“天地国亲师”牌位。
蒋庆(民间书院阳明精舍山长)、张新民(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教授)两位先生在《今天还应再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一文中说道:“现代的问题是,我们在提倡所谓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同时,也彻底封闭了与‘天地君亲师’的亲和与交流。这种封闭其实就是心灵的封闭。封闭的结果便是心灵漆黑一团。现代性已彻底消解了超越性,也搅乱了‘民德归厚’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完全功利的物质世界中,很难设想人心中还有什么精神性的神圣祭祀对象。中国文化供奉‘天地君亲师’,最后成就的是礼乐化的人间秩序,而不是西方彼岸式的宗教崇拜。”
“家有疑难问父母,国有疑难问祖宗”。每逢过年,当我们恭恭敬敬地站到“天地国亲师”面前,便生发出对天地的“敬”,对国家的“忠”,对师长的“尊”,对长辈的“孝”。感恩精神也可以转化为内省意识:我们对得起天地吗?我们对得起国家吗?我们对得起父辈祖先吗?我们对得起老师吗?我们有“尊敬心”吗?我们有“同情心”吗?……如此,便能消减金钱、名位、权力之腐败,便能守正创新、开辟未来,成就礼乐化的人间秩序。试问中华文明史,哪一个时期能缺少“天地国亲师”这五个要素?所谓"文化复兴"就是对优秀传统的回归,回归于伟大的源头!
图解:牌位两边的对联:敬天敬地敬祖宗、求福求寿求平安。
过去家家户户过年,堂屋里的神龛上都会换上新写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种优良的文化传统直到1966年止。
古人对“天地君亲师”五个字的写法极为讲究,“天地”二字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亲)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
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这种写法形象地体现出汉字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这种象征意义也表露出:对天地自然的感激。对国家权威的敬畏,对亲上长寿的祝愿,对教师角色的重视,体现了儒“仁”、“孝”的传统文化观念。
过去,“天地君亲师”香火牌位在乡民社会中普遍存在。现在一些偏远的山村还挂“天地君亲师”牌位,但已不晓得其内涵的义理了,只是遵循习俗“香火”而不得不挂,徒具形式而已。过去,体制只到县一级,不进入乡民社会,乡民社会有着较大的自治权,但又能始终保持国家认同理念,并以高度的凝聚力维持社会安定的礼俗秩序,省去编制和大量的财力,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奇迹,其中便有“天地君亲师”的教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大年初一(2020.1.25日)石中元在北京市延庆区温泉西里家里的客厅,摆上父母亲遗像。上书:天、地、国、亲、师(敬天、敬地、爱国家、亲家人、尊师长)。
天、地、国、亲、师下面是父亲遗书:有义当敬、无情莫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