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为战胜对方,均重视选贤任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推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

(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让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4)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难点: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怎样的,周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使周王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这种政治制度本身也有缺陷,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权力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2、群雄崛起,割据称霸。(阅读教材,归纳表现,并了解基本史实情况)

尊王攘夷(葵丘会盟)、大国吞并小国(三家分晋)、诸侯称王大夫政变(田氏伐齐)、各国变法(商鞅变法)

3、秦的统一。

问题1:为什么秦可以统一中国?

(1)、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各国的变革使中央集权的趋势加强。

(2)长期战乱使广大人民渴望统一。

(3)、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

(4)、秦王的雄才大略。

问题2:秦是如何实现统一的?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又统一越族,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问题3:统一后秦朝的疆域。让学生对照《秦朝疆域》图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教师指出,在这辽阔的疆域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人。以此印证“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

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战国时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称作丞相,李斯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长。

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大部分为秦原少数是统一后新设的:

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下属有大夫、郎中、谒者。

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

太仆:掌皇室东马。

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监。

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

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

少府:负责供应皇室用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

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

主爵中尉:掌列侯。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还兼为皇室服务。其余四卿则仅仅是为皇帝、皇室服务的。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里四级行政组织。

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36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曾达46郡。郡下为县,县的长官为县令(长),属官有丞。县以下以乡、里为单位。

问题: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规定了丞相至下层官吏秩序,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

第四、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让学生了解选官的规定和考核官吏的两种形式

问题:秦朝时期是如何选拔和考察官吏的?

选拔资格:①家中有一定财产;②会书写懂法律;③年龄限制。

考察制度:①中央派员进行监督、视察;②官员自报政绩。

第五、制定通行全国的法律《秦律》

问题:两句成语,“囹圄成市”、“赭衣遮道”(或“赭衣塞路”),是什么意思?

“囹圄”就是牢狱,关押的犯人像市场上的人那么多;“赭衣”,罪犯穿的赤褐色的衣服,路上的罪犯多得把道路都塞满了。它形容了秦法律的严酷,这也是秦之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问题:如何评价秦法?

秦法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工具,但秦法过于严苛,容易引起暴政,最终导致秦的灭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此后207年,刘邦推翻秦朝。

思考:秦始皇确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什么秦朝还会成为二世而亡(15年)的短命王朝?其速亡与其政治制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争鸣: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灭?

柳宗元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他的意思是说,秦王朝的灭亡在于严刑峻法激起人民怨恨,并不是因为郡县制不好。

你认为柳宗元的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思路引领:解题时要分三步:第一,有人认为秦朝速亡是由郡县制造成的;第二,柳宗元认为秦朝速亡不是郡县制不好,而是由于秦的暴政引起“人怨”而被农民反抗所推翻。第三,谈谈你对柳宗元看法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答案一:柳宗元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国家统一,郡县制的推行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残酷的刑罚将农民推上了绝境,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答案二:柳宗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理由,例如废分封使秦始皇孤立无援等。(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秦统一后采取的以上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和统一。但易产生暴政。

2、有利于有效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建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

3、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为后世所沿用。

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宋元),积极作用是主流,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消极因素突出,钳制思想文化、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尤其是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危害尤甚,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

城南校区: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40号金山校区:新华南路金山南区江南校区:金龙街道高山社区

THE END
1.天下共主和天下独主的区别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天下共主时,诸侯?爱就是封建和集权的差别。换句话说,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这不是什么西方谚语,中国历史上西周就是https://iask.sina.com.cn/b/iRib1nbJwL3Z.html
2.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2021/3/10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西周雏形西周雏形 秦朝形成秦朝形成 汉唐宋强化汉唐宋强化 元明清顶峰元明清顶峰 2021/3/102 第一课第一课 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 2021/3/103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https://m.renrendoc.com/paper/137779502.html
3.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精选6篇)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nu5vf0b.html
4.高中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总结笔记(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http://m.gaosan.com/gaokao/231428.html
5.初中历史微课堂第1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2 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发展历程 周代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秦朝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318292.html
6.李庚香:寻夏记,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的诞生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这一大变局显然是早期国家确立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尧舜禹与夏商周,分界线是国家的诞生。前者代表部落联盟,后者代表部落国家。其中,夏是草创,商是探索,周是形成。夏、商、周,这时是三个部族。对于新的体制,春秋是准备,战国是实验,秦汉则是完成。其特点是“中央集权”https://wwj.henan.gov.cn/2022/12-06/2651950.html
7.“墨家三圣”墨学复兴的里程碑原文:二、铸造九鼎,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修改后:三、终结战争,铸造九鼎,结束了部落之间松散联盟、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天下共主。以协作有序的文明社会取代弱肉强食的野蛮社会。修https://www.meipian.cn/569rbp7y
8.“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 ) A. 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B. 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 C. 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 https://www.shuashuati.com/ti/c8bee8b55ee645c5acc1e63850779808.html
9.从天下主义到民族国家——中国古代边疆治理高考备考中对于新课标学科素养培育的尝试—以“家国情怀”为例 从天下主义到民族国家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教学设计 中山市东区中学 钱逢胜 【内容范围】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 【教学主题】 通过本专题学生了解古代与近代中国边疆观念的变化;古代治边政策与近代治边政策的发展;大一统思想与古代的治边理念。 【课时安排】 https://m.zsjsjy.com/zone/qfs8752138/article/view.do?id=3bfbb41858244301adafa75085132226
10.“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 ) A.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B.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 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 D.地方https://www.jyeoo.com/shiti/18181055-4155-1531-825b-96bad5d45253
11.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但该制度并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分封制,有力地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但该制度并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因的正确答案、解答解析、考点详解https://www.ggtiku.com/wtk/115451/360015.html
12.高一下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梳理(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http://mip.pincai.com/article/2321125.htm
13.中国历史地理2014第二讲空间与政权.pdf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我 国决策者思维的单项,经济和政治,但还有文化上的……】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 (封建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土地所属关系和管理 形式不同,分封制中土地分到不同人手中,但天下共主共同拥有土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930/135255162.shtm
14.吹吻橙对《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的笔记(4)秦兼天下,秦并天下,秦灭六国,都对。不过兼并之后,原先邦国林立的“中国”,就变成了“一个国家”,而且是中央集权的。这时,统一的工作就不但合情合理合法,而且是可行的了。邦国的特点,是“三级所有,层层分权,各自为政,多元共存”。大家都是“之一”,没有谁是“唯一”。如果要求统一,请问谁来统?所以,邦国只求https://book.douban.com/people/149777860/annotation/26818029/
15.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7(梅州曾宪梓中学07—08期中考试)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B.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C.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D.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答案详解加入试题篮纠错 https://zujuan.zxls.com/PaperList.aspx?id=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