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必记念——撒迦利亚书诠释

撒迦利亚书是旧约难解书卷之一,后期教父耶柔米称之为「十二小先知书」中最难解之书,原因有三:(1)有众多异象,人对异象很陌生;(2)许多有关末世的预言甚难解释;(3)学者末世派别纷纭,不同派别有不同的解释,信徒便不知如何取舍。

在篇幅方面,本书是「小先知书」最长的一卷,有十四章,共二百一十一节,何西阿书虽亦有十四章,却只有一百九十七节。但此书的末世信息却比以赛亚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有关主再来的预言,在旧约所有的先知书中,只有本书预言主脚踏实地来到地上,对新约多处的预言内容有辅助之效。有关哈米吉多顿大战,本书对以西结书与但以理书的启示亦有更进一步的补充:在大战的末期,耶路撒冷被攻,战事进入巷战的关头,主从天而降,帮助选民国取得最后胜利。

撒迦利亚书是一卷重要的预言书,在正典位置虽排在近小先知书之末卷,然而其预言的精细则凌驾诸多先知书之上。

在神学院求学期间,圣经中有数卷书异常吸引我,内心立志细心研读。在知名经学家Dr.Pentecost(后来是笔者主修科目之教授)的悉心教导,使我对撒迦利亚书得着新的启迪。课程进行时,他多次称撒迦利亚是弥赛亚荣耀的先知,而信徒生活的样式必须对准弥赛亚的荣耀。是祂的,信徒活着只是为了的荣耀。

撒迦利亚书是笔者甚喜爱的一卷旧约经卷,曾在菲律宾圣经神学院、美国加州基督工人神学院、旧金山华人宣道会、Fremont基督之家进深学房、香港信义会真理堂等地教授此书,获益良多。自忖本书对明白神管理世界之蓝图有很大的益处,遂将历年来的讲义付印成书,抛砖引玉,愿属神的人能为弥赛亚的荣耀而活。

在编撰时,承蒙「华训」总干事张西平牧师及同工们鼓励,詹崇新伉俪奉献赞助,天恩出版社丁远屏社长及同工们鼎力协助,本书得以出版,笔者衷心向他们致谢。

愿那「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亚1:17)的神,并「公义的、施行拯救的、谦谦和和的」(亚9:9)弥赛亚王,及「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亚12:10),将「一切的福」(亚8:12)赐与属神的人,亦愿地上万民都尊「耶和华为圣」(亚14:20)。

马有藻

序于美国加州柏城(Petaluma)

先知书所记载之信息均是双面性的(亦称为「预言之双指性」),按对象言:首要以当时百姓之景况为准,并与将来世人有关。先知书乃历史时代产品,为针对那时代之国中弊病;譬如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国家政治管理方面、宗教生活状况方面,先知均以神的律法为行事之准绳。在斥责弊病时,先知的信息多涉及将来的事,指出在弥赛亚国度内,才有最完善的国政与民生实现。

按内容言:(1)审判(Judgment),为责备罪恶之昭彰,(2)安慰(Comfort),为训慰真神之慈爱。先知书的内容总不离这两方面的范围,一是宣告审判,一是宣告安慰;总是先审判,后安慰,这是先知书一贯的主题。先知先论及国家不断背离真神,而招致神之责罚;再宣告责打后,神如慈母般伸出疼爱之手抚摸伤处,安慰选民,并以将来弥赛亚国度之出现,作为最高安慰之焦点。

先知书的内容,借着先知的笔,神传达他管治选民国及全地之旨意,故所述时而论及选民,时而论及异邦,内容有下列数要点:

宣扬神之警告或责备,使他们能分辨是非,弃恶择善;使他们知道,若不悔改,日后受罚不是无缘故的。

选民虽屡屡犯罪,却仍是选民,此与神无条件的选择有关;故神必眷顾其民,责打后使他们复兴,驱散后使他们归回。

神复兴选民之大计,与弥赛亚之来临有极密切之关系;选民虽能归回,若无一公义有权能之领导者掌政,他们之复兴与归回终必化为乌有。因此神应许给他们弥赛亚──神的受膏君,借着他的政权使选民与万族得福。

先知论述神的国度必会取代选民的国度,也取代地上万国之国度;因这国度是以公义和平所建立,期限为永远。这国度必藉弥赛亚建立,在他的政权下,必得太平盛世,天国实现于人间。

外邦国必须明白,其存亡与地上之「中心国」以色列关系密切;将来的审判,皆因对神的选民国之仇恨表现。由此可见,外邦国得福与神的选民有关(参创12:3上);外邦国得咒诅也与神的选民有关(创12:3下)。

先知书之叙事文体为文学集锦,有丰富之文墨。其文学之使用,先知书内之叙事含异象、喻言、寓言、明喻、隐喻、谜喻、箴言、象征行动、象征名字、直述、预言、史实、宣讲、拟人、夸饰、伴名、换喻、类名、哀歌、预表、诗文、散文等等。因其文学广博,故研读时较为艰深。

先知书内的信息实是承先启后的神学。对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而言,先知书的神学是继续性与扩展性;对新约的神学而言,是启迪性和完全性的。新约的神学要以先知书的神学作补充,才能明了(如禧年国)。先知书的神学主题包括下列五方面:

先知书内表彰神为统管万有的神,以色列要服在神的王权下,外邦国同样也要学习这功课。此点从先知责备以色列及外邦国的信息可见。

先知的信息多针对当时国家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如贵贱贫富之悬殊、宗教道德之沉沦与破产。先知们大声疾呼,予以斥责。

先知的神学是双面性的,一面宣告选民因罪,神必施审判,不能逃避;一面宣告神因与选民立约,他必施恩怜悯,眷顾百姓,复回国度。

先知不但宣告过去的罪、现在的罪,也宣告将来的结局。过去,选民屡屡犯罪,现在虽面临神的管教,仍怙恶不悛,将来的审判必不能逃脱。但他们毕竟是神的选民,神责打后也为他们疗伤。

神将来的眷顾是借着他的仆人弥赛亚施行的,弥赛亚为大卫之后裔,又得圣灵所充满,在选民当中复兴他们的国度,并作他们的王,以公义恩慈管理他们。

以色列在巴比伦为奴七十年期满(参拉1章),神恩待他们,让他们重回自己的家乡,恢复独立生活,重建圣殿。此时,巴比伦国已陷于波斯国(539B.C.)。诚如先前藉先知哈巴谷所言,那残虐以色列的巴比伦亦受神所罚,亡于波斯手上(参哈2:4-20)。神逐步借着波斯古列王向选民国施恩。

归回后的翌年(535B.C.),百姓已安放殿的基石,那时举国欢呼雀跃,悲喜之声混集一片,传至远方(参拉3:13),那是复兴的景象。但事情并非顺利乐观,反对建殿者诸多阻挠,建殿伟工霍然停顿,达十五年之久(参拉4:24)。

十五年内,神让他们看到自己只顾自家而忘记神家的光景,待他们属灵上的心预备好后,神才兴起先知来激励他们。换言之,神用十五年预备他们,再兴起先知当头棒喝,立奏功效。

当这十五年过去,到了520B.C.,那是大利乌王第二年之时(大利乌王在522B.C.九月登基);神兴起两名先知,哈该及撒迦利亚。他们先后(同年内)蒙召,神使用他们挑旺丧志的民族,慰抚沮丧的政治领袖如所罗巴伯和耶书亚。事实上,撒迦利亚的信息是有关政治性(如第一、二、三异象及两默示)及宗教性的(如第四异象及四篇信息);叫百姓得以鼓舞,重建圣殿,安稳在神之应许中。整个以色列的前途,在政治与宗教两方面是分不开的。

536B.C.,选民从被掳地归回,百废待举。当时民心涣散,失败与失望之阴影笼罩每一角落。圣殿的根基虽在,但四周荒凉,圣殿之工未竟,此时很需要属灵领袖带领百姓事奉神,撒迦利亚乃因应而生。

a.日期

(1)1至6章:在大利乌王第二年(亚1:1,520B.C.)写成。此段有关八个异象,均发生在同一个晚上。

(2)7至8章:在大利乌王第四年(亚7:1,518B.C.)写成。此段有关四篇信息,强调「化没有圣殿的悲哀为重建后的喜乐」。

b.地点

本书在耶路撒冷着成,是他尽先知职分的所在地。

c.读者

为主前第六世纪末(536B.C.),首批归回圣地的犹太人。

a.目的

本书之主要目的,在鼓励被掳归回的选民重建圣殿。

(1)神为锡安大发热心,神已帮助建殿,故人当为锡安热心(亚1:14、16)。

(2)建殿工作虽有困难如大山,但必解除,且建殿工作必完成(亚4:4-7)。

(3)由于预言中的弥赛亚即将来临,故更应加速完成建殿(亚6:12-13)。

b.主旨

「重建」──以圣殿之重建应用在圣民之宗教生活的重建上。

表一(结构)

章别

内容

主题

时代

1-6

八异象

重建圣殿及圣民

在波斯统治下

7-8

四信息

9-14

两默示

弥赛亚及其国度

在希腊、罗马及复兴的罗马统治下

表二(简纲)

I.八异象(1-6章)

A.首四异象(1-3章)

B.后四异象(4-6章)

II.四信息(7-8章)

A.首二篇(7章)

B.后二篇(8章)

III.二默示(9-14章)

A.首默示(9-11章):从先知至基督

B.次默示(12-14章):末战争至国度立

a.所有预言皆注明讲说之日期。

b.多以「第一人称」(firstperson)表达神的启示。

c.充斥异象,远胜其它先知书。

d.文笔较少用诗体,反多采散文风格。

e.天使之工作尤其明显。

f.异象之意义多有立刻之解释。

g.祭司的地位比其它先知书更显著。

本书有三个主题,很有层次,有揭幕序言,有预言性异象,有信息及默示。总言之,撒迦利亚强调,圣殿的重建必引进弥赛亚国的建立;弥赛亚国建立前,选民必得大复兴,这是撒迦利亚书的核心信息。

信息概要如下:

1.序言(亚1:1-6)

书的序言是一段精彩绝伦的「布道信息」,强调以前世代已受神的审判,今人不要重复;前人错误是后人之鉴。前人不悔改,后人不要跟随,反要归向神,投靠神。

书的开始是希望之言、盼望之声,先知没有一味指责,反给予他们生命的盼望。

2.异象(亚1:7-6:15)

舞台搭好(亚1:1-6),其上即有「预言戏剧」逐次上演。解释异象,要体会神在末世的启示,亦要注意异象预言在历史里的应验,末世是「远史」,历史是「近史」。

异象里有神的动作,表明神在行动,历史在进程。异象关及「全地」、「遍地」、「万族」、「天的四方」、「许多国」(如1:11;2:6-11等不赘),表明神的作为是世界性的,因为神是「普天下的主」(亚4:4),他统治万有。

3.信息(7-8章)

信息是异象的回应,有纠正,有安慰。异象的中心在选民国的命运、重归祭司国度。信息的中心则在选民的复兴,由悲哀转喜乐,由失望至敬拜。

4.默示(9-14章)

默示里没有异象、信息,全是预言,充满战火气味,弥漫大地,但亦有战后的平安景象,有选民国长久盼望的弥赛亚出现,并他出现后的经历(指第一次降临世界)。再有选民国所盼望的弥赛亚国出现前的世界末日大战,选民国遭列国强仇围攻,幸有神为他们争战,大获全胜,弥赛亚国建立于地上,万民皆前来敬拜。全书在一片大祥和、颂赞敬拜神的气氛中结束。

撒迦利亚书的要义是以色列必得复兴,这是神的心愿,更是选民日夜的盼求。当神的弥赛亚出现时(亚9:9),就是以色列复兴的时候(亚9:10)。难怪以色列每日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日子」(参路2:38)来到。

神让撒迦利亚看见异象,异象产生安慰与鼓励的作用,叫撒迦利亚以此安慰及训诲当时之人,奋力兴起重建圣殿,预备弥赛亚的来临与复兴万事(参太19:28)。这些异象共计八个,皆与以色列自立国后,至进入神的荣耀国度前之遭遇有关,故亦称「预言异象」,而总主题可称为「以色列的预言史」。

本书首六节是全书的引言及主旨,将读者带入历史的走廊,回顾神对选民心情的流露──原来是忿怒情感的表达。在短短数节中,神对选民的公义要求一览无遗,亦是作者的心声。

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

作者落笔时先将著书的历史情况向读者交代,并顺序作自我介绍。

那是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即520B.C.),在哈该七月及九月之信息间,亦是以色列余民从被掳之地归回十五年左右时。那时,他们重建圣殿的心志从火热(拉3:1-7)至平息(拉3:8-13),从平息到冰结(拉4:24)。就在他们对重建圣殿的神圣使命停顿时,神兴起他的仆人撒迦利亚,透过他复兴以色列人。

撒迦利亚一开始就劝告百姓诚心悔改,离开他们祖先的道路,审察以前先知的教训。

1.过去的历史──惹怒(亚1:2)

耶和华曾向你们列祖大大发怒。

神借着撒迦利亚向选民指出他们当初国家败亡及被掳(586B.C.)的三个主因:(1)不听先知的警诫(亚1:4上),(2)不顺服神(亚1:4下),(3)不遵行律法的要求(亚1:6)。所以神向他们的列祖大大发怒。先知一面分析以色列的过去历史,看到神公义的审判,另一面要当代的人有前车之鉴,知所警觉。

2.现在的劝告──回转(亚1:3-6)

所以你要对以色列人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不要效法你们列祖。从前的先知呼叫他们说,万军之耶和华如

此说:「你们要回头离开你们的恶道恶行。」他们却不听,也不顺从我。这是耶和华说的。你们的列祖在那里呢?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么?只是我的言语和律例,就是所吩咐我仆人众先知的,岂不临到你们的列祖么?他们就回头,说:「万军之耶和华定意按我们的行动作为向我们怎样行,他已照样行了。」

「所以」(亚1:3)是承先的劝告,神自称「万军之耶和华」(指以极大的权柄而作出的吩咐),要撒迦利亚在两方面劝诫他们:积极性──「要」,要转向神。「转向」(shub)指「悔改」(如希腊文的metanoeo),这是命令词,不能规避。消极性的──「不要」,不要效法列祖不肯听从以前先知们的劝诫。前人已亡,为何重蹈覆辙?

神再以三个问题反问当时的人:

a.列祖何在(亚1:5上)?暗指他们早因不听话而遭审判。

b.先知何在(亚1:5下)?先知不能长活且常给他们劝诫。

历史教训是严峻的,却也是十分珍贵的,列祖的经验可成为当时人的鉴戒,避免重蹈覆辙(参林前10:11)。

卷首史训完结后,神给撒迦利亚看见不同的异象,开他的眼界,透过他放大以色列人的视野,使他们更清晰地看到神在历史中的计划──那是神权能的重现、以色列国度的复兴、神计划的成全──叫听众与读者完全降服神的引导,内心得到的安慰无法形容。故这八大异象是复兴的异象,也是安慰的异象。

1.异象的情况(亚1:7-11)

大利乌第二年十一月,就是细罢特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我夜间观看,见一人骑着红马,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在他身后又有红马、黄马,和白马。」我对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要指示你这是什么意思。」那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人说:「这是奉耶和华差遣在遍地走来走去的。」那些骑马的对站在番石榴树中间耶和华的使者说:「我们已在遍地走来走去,见全地都安息平静。」

同年(蒙召年)三个月后(细罗特月,即巴比伦之十一月),神将以色列将来的遭遇次第说出,启示先知,安慰百姓,鼓舞重建神殿(亚1:7)。

撒迦利亚看到此情景,对这骑士呼叫「主啊」。此言并非指撒迦利亚谦卑,自处奴仆地位,而是他感觉眼前的「一人」是神的降临,故称他为主,并询问「这是」(指红骑士背后的马队)有何作用(亚1:9)。那人回答说,那些马队(亚1:10)是奉神差遣事奉神的,在世上「走来走去」(意「巡逻」,参伯1:7),回来报告全地一片平静(亚1:10-11)。马匹颜色各有代表:红表流血,白表胜利,黄表介乎红与白之间,即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状态。这些代表天使在地上所要执行的任务。

在历史的角度下看,大利乌登基后(522B.C.)便开始肃清国内的反叛分子,至此时(520B.C.)国内平静。这是一个极富安慰性的异象,当主在以色列中掌权时,全地都平安稳妥,享受祥和。

2.安慰的预言(亚1:12-17)

于是,耶和华的使者说:「万军之耶和华阿,你恼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城邑已经七十年,你不施怜悯要到几时呢?」耶和华就用美善的安慰话回答那与我说话的天使。与我说话的天使对我说:「你要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因我从前稍微恼怒我民,他们就加害过分。』所以耶和华如此说:『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你要再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

在安慰异象的背后,神还加上安慰的预言,叫当时百姓兴奋若狂,不能压抑。

a.神之使者的哀求(亚1:12)

这些预言的启发来自耶和华的使者、神的弥赛亚。他以神惩罚以色列败亡七十年为基础,向神求怜悯与施恩。

b.神之使者的吩咐(亚1:13-17)

于是神以「美善」(raham,意「恩慈」)的安慰话回答,有欢悦、安慰、鼓舞的作用,并吩咐撒迦利亚传开(亚1:13-14上)。这美善安慰的话共有七个特点,成为一个甚完整的安慰(神是训慰师!)

(1)大发热心(亚1:14下)──「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神充分地表露他爱选民的激情。

(2)恼恨列国(亚1:15)──「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列国真有安逸吗?若然,那只是粉饰的太平,它们被罚已是铁定之事,此时的另一先知哈该亦早有相同的

预告(参该2:21-22)。

(3)重回耶京(亚1:16上)──「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神的荣耀再回耶路撒冷,本是先知书一贯的预言。

(4)圣殿复建(亚1:16中)──「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对当时的选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令他们奋力恢复重建圣殿。

(5)城市必建(亚1:16下)──「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耶路撒冷是弥赛亚的国都(参结38:12),它被建造显示弥赛亚将早日来临执掌王权。

(6)城邑发达(亚1:17上)──「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我的」强调神热切的关怀。在归国时代,这预言已部份应验;真实的应验还待未来。

(7)坚定拣选(亚1:17下)──「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拣选」(bahar,意「检定」、「验定」)一字及本节可算是整段安慰预言的高峰;神的应许必不落空,神的选民应安心信服。

第一异象是八大异象的前言与要旨,其他的异象均与第一异象有关,是该异象某主题的详解,可见神启示的真理是前后相合的,也必须作纵横的观察,才能达到全面性的认识,兹列表说明之:

第一异象

其他异象

(1)大发热心(亚1:14上)

第六、七、八异象

(2)恼怒列国(亚1:15)

第二异象

(3),(5),(6)重回耶京,城市重建、城邑发达(亚1:16上,下,17上)

第三异象

(4)圣殿复建(亚1:16中)

第五异象

(7)坚定拣选(亚1:17下)

第四异象

第二异象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列入第2章,是关乎四角及打破四角的匠人。

1.首次异象与对话(亚1:18-19)

我举目观看,见有四角。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

撒迦利亚又见异象,有四角出现,并得天使解释,这是打散选民国的角。

2.再次异象与对话(亚1:20-21)

耶和华又指四个匠人给我看。我说:「他们来做什么呢?」他说:「这是打败犹大的角,使人不敢抬头;但这些匠人来威吓列国,打掉他们的角,就是举起打散犹大地的角。」

先知再看,见四匠人出现,打掉四角。「匠人」(harashim,意「技工」,尤指拿铁锤者,如赛44:12)举起大铁锤向下砰击,叫角不再存在。

1.异象的情况(亚2:1-5)

我又举目观看,见一人手拿准绳。我说:「你往那里去?」他对我说:「要去量耶路撒冷,看有多宽多长。」与我说话的天使去的时候,又有一位天使迎着他来,对他说:「你跑去告诉那少年人说,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好像无城墙的乡村,因为人民和牲畜甚多。耶和华说: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并要作其中的荣耀。」

撒迦利亚看见一位手拿准绳的人预备量度圣城,他是下文的天使(亚2:3),也是上文指的天使(亚1:9-14、19)及「耶和华的使者」(亚1:12、13),亦即道成肉身前的弥赛亚。他前往量度圣城,这是重建前的准备行动。在进行时,另一位天使到他面前(亚2:3),吩咐他去告诉那少年人(亚2:4上,此节首字加「他」字,成为「他对他说」,即弥赛亚吩咐天使告诉少年人),神必保守圣城。

先知被称为「少年人」(Naar),此字在旧约用来形容初生之婴儿(如出2:6;士13:5;撒上4:21),或约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如创34:19;耶1:6-7)或约二十八岁的「少壮派」(创41:12)。神的第二位格吩咐天使传话,给予先知三方面的应许:

a.耶路撒冷必有人居住(亚2:4下)

这是丰盛繁荣的应许(人民牲畜甚多),是胜利后的情况,而非国家败亡时受蹂躏的情形。而城市不需城墙,表示太平盛世,不用城墙作防御敌人之途(这应许在历史上尚未应验,仍待弥赛亚在地上作王时才能完全实现)。

b.神必作耶路撒冷的火墙(中译「火城」,2:5上)

此时神也加入弥赛亚的应许,保证耶路撒冷必成为火城,即坚固之城(参出24:24)。

c.神作圣城的荣耀(亚2:5下)

这是神与其子民同在的应许。

2.安慰的预言(亚2:6-13)

耶和华说:「我从前分散你们在天的四方(原文作犹如天的四风),现在你们要从北方之地逃回。这是耶和华说的。与巴比伦人同住的锡安民哪,应当逃脱。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显出荣耀之后,差遣我去惩罚那掳掠你们的列国,摸你们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看哪,我(或作他)要向他们抡手,他们就必作服事他们之人的掳物,你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锡安城阿,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要来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那时,必有许多国归附耶和华,作他(原文作我)的子民。他(原文作我)要住在你中间,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那里去了。耶和华必收回犹大作他圣地的分,也必再拣选耶路撒冷。凡有血气的都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他兴起,从圣所出来了。

如同第一异象,在此异象的末了,作者附录一段鼓励安慰性的预言。这段劝勉分别由神(亚2:6-7)及弥赛亚(亚2:8-13)发出(亚2:8的「我」字是指弥赛亚),合计七点:

a.归回原处(亚2:6-7)

以色列因犯罪而分散在四方,特别在北方的巴比伦,如今可归回原处,因为神必会惩罚列国,故要「逃脱」,免遭池鱼之殃。这句话尤对那些不愿归国的人发出。

b.惩罚列国(亚2:8)

神惩罚列国时,就是显出荣耀之际,因他们「摸」(nogeca,意「触摸」、「打击」)神的「瞳人」以色列,神必特别保护其选民(申32:10)。

c.由仆转主(亚2:9)

神会向以色列的仇敌抡手,叫本是敌人掳物的以色列人(先前服事列国),由奴仆的身分摇身一变,成为拥有掳物的得胜者。

d.有神同在(亚2:10)

这是极可喜的应许,神不再离开他们,「以马内利」与他们永同在(参赛12:6;结48:35)。

e.多国归附(亚2:11)

「归附」(nilwu,意「归属」,即「利未」之意);此应许在旧约多处出现(参诗102:15-16;赛2:1-4;56:8;60:1-3;亚8:20-23)。此节是指弥赛亚在地上掌王权(即上文中有神同在时)的情形,也是神与亚伯拉罕所立之约应验之时,参创12:2-3「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f.收回圣地(亚2:12上)

虽万国归附神,但神对以色列的应许永不改变。他必将他的地,那分别为圣之地收回作自己的份(参赛19:25)。以色列是神的产业,此点在旧约中是一个极宝贵的应许(申9:24;赛19:24-25)。

g.坚定拣选(亚2:12下)

神多次向选民宣告他与他们所立的恩约,叫选民蒙福报恩。因此,2:13是一句结语:全地当肃静,因为神从其圣所出来,准备执行上文的应许了,故此,重建圣殿是当务之急!

在第一个异象里,先知看到神临到耶路撒冷城外;第二个异象将先知带入城中;第三、四异象则把先知带入圣殿的院宇内。这异象是将上述异象中最后的应许(亚2:12)加以详细地阐释。在上文,神坚定他给耶路撒冷的拣选,如今则以象征行动说明(注意2:12与3:2的「拣选」一词)。

这异象的背景牵涉以色列被拣选的目的──成为神在地上的国度,是祭司的国度(出19:6),然而那祭司的功能已经失去,因为他们不洁净,故不得回复,如以西结先知所言(结22:26)。虽以色列必蒙恩(如前三异象所言),但在蒙恩前需先蒙洁净,这正是本异象的重点。

1.异象的情况(亚3:1-5)

天使(原文作他)又指给我看:大祭司约书亚站在耶和华的使者面前;撒但也站在约书亚的右边,与他作对。耶和华向撒但说:「撒但哪,耶和华责备你!就是拣选耶路撒冷的耶和华责备你!这不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么?」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服站在使者前面。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说:「你们要脱去他污秽的衣服」;又对约书亚说:「我使你脱离罪孽,要给你穿上华美的衣服。」我说:「要将洁净的冠冕戴在他头上。」他们就把洁净的冠冕戴在他头上,给他穿上华美的衣服,耶和华的使者在旁边站立。

在这异象中,大祭司约书亚扮演主要角色。先知看到一个森严的法庭情景,而约书亚在耶和华使者(弥赛亚)面前站立,像是被告的犯人般(如民27:2;申19:17;书20:6)。撒但则以控告者的身分(右边的位置,参诗109:6;伯30:12)与他「作对」(「撒但」一字的动词)(亚3:1),指控他身负罪恶,不配作为神人间之代表。

约书亚是祭司,代表本是祭司国度的以色列;以色列的历史,是一个崇拜偶像的历史(参结15-16章),但因以色列是神所拣选的国度,神以洁净偶像的方式来管教他们,使他们能回复起初蒙召的目的与功用。

那时,约书(亚代表以色列,称「集体人格」,以一代表全体)身穿污秽衣服,有辱大祭司身分,工作必定不当与不足,所以,弥赛(亚「使者」)以法官的权柄吩咐其余天使脱去约书亚污秽的衣服,表示约书亚脱离罪恶及蒙恩赦(亚3:4上),并换上「华美」(意「洁净」)的衣裳,才可以从事祭司的工作(亚3:4下),还要戴上祭司的「冠帽」(tsanif,祭司头冠,参出28:4-37、39,后来君王亦用,参赛62:3;结21:31,暗示以祭司与君尊的身分重回以色列中)(亚3:5上),以示职位重登,以色列要回

复先前被拣选成为祭司国度的地位,而弥赛亚在旁站立,表示见证整个过程(亚3:5下)。

2.安慰的预言(亚3:6-10)

耶和华的使者诰诫约书亚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若遵行我的道,谨守我的命令,你就可以管理我的家,看守我的院宇;我也要使你在这些站立的人中间来往。大祭司约书亚阿,你和坐在你面前的同伴都当听。(他们是作预兆的。)我必使我仆人大卫的苗裔发出。看哪,我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石头,在一块石头上有七眼。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亲自雕刻这石头,并要在一日之间除掉这地的罪孽。当那日,你们各人要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这异象的格式与上文相若,亦是一个象征性的行动,继附一段实际的勉语,这勉语是预言性质,分「诰诫」(亚3:6-7,vayyard,意「警诫」、「严厉劝导」,如申8:19;32:46)及应许(亚3:8-10)两部份,合计七点:

a.管理神家(亚3:7上)

以色列当遵守神的律法,就可代替神「管理」(tadhin,意「治理」,如申17:7)或「保护性」方面的管理(如箴31:9)他的家(以色列称为「神的家」)。此点预告以色列将回复神治国度(中保王国)的地位,这预言必使以色列人获得无限的鼓舞与振奋。

b.看守院宇(亚3:7中)

并可「看守」(tishmor,意「看顾」,如创2:15)神的殿,不叫人亵渎(如主后来洁净圣殿的作为)。

c.自由敬拜(亚3:7下-8)

可在这些站立的人中来往(指其余的祭司),他们均是作「预兆的」(mophthim,意指「将来事物之预表」,参赛8:18;20:3;结12:6;24:24),指祭司们是以色列祭司国度的标志(他们的出现表示祭司国度要恢复了)。

d.苗裔发出(亚3:8下)

神又必使他的仆人(「我的仆人」亦是弥赛亚之名称,参赛42:1;49:3-5;52:13;53:11)称「苗裔」(zemach,英译shoot,「大卫的」是补字)发出来,这是弥赛亚来临的应许(参赛4:2;61:11;耶23:5;33:15)。

e.立定石头(亚3:9上)

神应许在约书亚面前选立的石头(「石头」亦是弥赛亚之名词,参赛28:16;但2:35;诗118:22),在「那」(补上这指定词」石头上有七眼,象征全知,也指出石头带有神的属性。

神应许给约书亚一块全知的石头,这石头代表弥赛亚,也是但以理预言那打碎列国的石头(亚2:35),藉此叫约书亚安心,因神的国度必然建立。

f.除掉罪孽(亚3:9下)

神亲自雕刻这石头(指神亲自引导弥赛亚,使他完成神的救赎伟工),并在一日之间除掉罪孽。「一日之间」指短暂之时(涵盖主耶稣在世上的日子)。

g.平安丰盛(亚3:10)

第五异象与上述异象亦有颇密切的关系;上文为一幅以色列重建作祭司国度的异象,此次则指出祭司国度的中心──圣殿──必得重建。上文主要是鼓励约书亚在重建圣殿时不要灰心,此次却是帮助所罗巴伯在复建时勿绝望。

1.异象的情况(亚4:1-3)

那与我说话的天使又来叫醒我,好像人睡觉被唤醒一样。他问我说:「你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一个纯金的灯台,顶有灯盏,灯台上有七盏灯,每盏有七个管子。旁边有两棵橄榄树,一棵在灯盏的右边,一棵在灯盏的左边。」

先知经历首四异象后,精神极为疲惫而睡着了(或可能得着莫大的安慰,故安卧在神的应许中熟睡了)。先前与他说话的天使(即弥赛亚)前来唤醒他,他举目一看,见有一「金灯台」(menorah,七柄形的,象征以色列)。灯台之每柄各有七管子,共有四十九个管子,连接至灯台顶上,悬在不高之半空中的一油盏(名gullah)上。灯台两旁,橄榄树的橄榄枝自动注油入此油盏内,再流进连接灯台的各管子中。

这是一个特别的灯台,是一座光明灿烂的灯台,管子之多前所未有,象征光明与丰富,提醒以色列人在万邦中为神发光,作见证。

2.安慰的预言(亚4:4-14)

a.有关金灯台(亚4:4-10)

我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什么意思?」与我说话的天使回答我说:「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我说:「主阿,我不知道。」他对我说:「这是耶和华指示所罗巴伯的。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大山哪,你算什么呢?在所罗巴伯面前,你必成为平地。他必搬出一块石头,安在殿顶上。人且大声欢呼说:『愿恩惠恩惠归与这殿(殿:或作石)!』」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所罗巴伯的手立了这殿的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这工。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了。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

如先前的经历般(亚1:9-19;2:1),先知莫名异象之妙,于是向天使查询(亚4:4)。天使故意拖延回答,非显神秘,而是加强重点(亚4:5)。原来这异象是特为所罗巴伯而设的。神藉先知的口传递信息给所罗巴伯,要他在指挥重建圣殿事宜上认识一个属灵原则:凡属神的工作非靠「势力」(chayil,意「军事力量」,如出14:4-9;撒上17:20)或「才能」(koach,意「人力」,如士16:5;赛44:12),而是靠神的灵方能成事(亚4:6)。

天使续说,大山(指建殿的拦阻,非指外邦国)必成为平地(亚4:7上),重建必成功;他(指所罗巴伯)必搬出石头,置放于殿顶(这是重建的最后一步),以示全部工作完成。那时人必大声欢呼说感恩的话(亚4:7下)。

上文(亚4:6-7)虽是对所罗巴伯说的,但先知亦蒙神给予三方面特别的保证:

(1)神的手必亲自引导所罗巴伯,完成建殿工程(亚4:9)。

(2)这日(重建圣殿的工程)没有人敢「藐视」(baz,亦意「拒绝」、「抵挡」)(亚4:10上)。

(3)神的眼目遍察全地,他早已看见所罗巴伯欢喜地拿着线铊,这是圣殿重建完成之时,他所拿的量准仪器,他巡视并确定圣殿之重建全部竣工(亚4:10下)。

本段说明金灯台的存在是表示圣殿必先存在,神藉这异象安慰先知,透过他鼓励及坚固建造的人。

b.有关两橄榄树(亚4:11-14)

我又问天使说:「这灯台左右的两棵橄榄树是什么意思?」我二次问他说:「这两根橄榄枝在两个流出金色油的金嘴旁边是什么意思?」他对我说:「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我说:「主阿,我不知道。」他说:「这是两个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边。」

撒迦利亚还有一点疑问要弄清楚,就是在灯台旁的两棵橄榄树究竟代表什么(亚4:11)。天使正要回答,他又迫不及待地问(「二次问」另一问题:这两棵橄榄树上的枝(shebbalay,意「满了子的枝):橄榄树左右两旁的金嘴正把金色油倒进去,又是什么作用(亚4:12直译)?因枝上的橄榄正将油倒进灯台顶上的灯盏(gullah),再由灯盏经过四十九个管子流入各金灯内(参4:2)。

天使澄清先知发问的动机后(亚4:13),便告诉他,两棵橄榄树象征站在普天下主旁的两个受膏者(亚4:14)。

「普天下主」一词,是预指「神是全地之王」的意思(参弥4:13;诗97:5)。这固然在弥赛亚国度建立时才实现。这两个受膏者不是指哈该及撒迦利亚,而是约书亚及所罗巴伯,他们二人是承担督导重建圣殿伟工的领袖。

先知所见就是重建圣殿及圣民的两大领袖──约书

亚及所罗巴伯──事奉神时所需的力量,非人力(势力、才能)而是灵力。灵力的支取在乎油(圣灵)的供应,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个应许,他们必得着神灵之助,建殿工作必得完成;故此,这异象亦带来莫大的鼓舞,尤其是对督工的领袖所罗巴伯。

先知八异象中的最后三个,是审判性的,与先前的并不相同。之前,先知的异象主要是安慰性的,着重四大主题:以色列度的恢复;仇敌的歼灭;国内宗教生活蒙洁净;为神发光的见证与事奉重新振作起来。但这些应许在实现前,神对付罪的公义必先彰显:以色列本国的罪、外邦的罪、全地的罪,这是后三个异象的主题了。

第六异象继承上文四、五两异象的主题,第四异象遥望以色列回复祭司与君尊国度的建立,这要在弥赛亚于全地掌国权之时才实现。第五异象则遥望以色列在弥赛亚掌国权的国度下,才能恢复为神发光的使命。这两大应许实现前,以色列的罪必先除净,否则污秽的选民断不能承受国土。所以,第六异象着重以色列个人性的罪需除灭;第七异象却着重神审判国家性之罪的方法;第八异象则论全地性的罪受审判。这样,弥赛亚国才能建立。参下图:

异象

安慰性

审判性

以色列必得复兴

为神发光使命得重整

仇敌被歼灭

个人罪行受审判

以色列都必得复建

国家罪行受审判

祭司国度再复现

全地罪行受审判

结论:弥赛亚国方能建立起来

1.异象的情况(亚5:1-2)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一飞行的书卷。他问我说:「你看见什么?」我回答说:「我看见一飞行的书卷,长二十肘、宽十肘。」

先知举目看见一飞行中的巨型书卷,长宽20×10肘(30呎×15呎),上下两面(上这面、下那面)充满咒诅的字句,象征审判速临及不能规避。书卷不是卷起的,否则便看不见神的启示,现今书卷很大,且飞行在高空,无远弗届,无人能推诿与逃避。

2.天使的解释(亚5:3-4)

他对我说:「这是发出行在遍地上的咒诅。凡偷窃的必按卷上这面的话除灭;凡起假誓的必按卷上那面的话除灭。万军之耶和华说:我必使这书卷出去,进入偷窃人的家和指我名起假誓人的家,必常在他家里,连房屋带木石都毁灭了。」

神在此加以补充(亚5:4;或是天使转达神的警告),他必将审判降临那破坏神律法者的家,住在(中译「常在」)他家中(意即审判必不离开那家),叫全家「毁灭」(killattu,piel式字,是强烈动态词,意全部毁坏、夷为平地),显示不遵守神律法的严重性,也指出咒诅的效力在罪恶的所在处施展出来,使恶人不能逃脱。此异象对当时管理司法行政的人,亦是一项极大的提示。

1.第一次看见与解释(亚5:5-6)

与我说话的天使出来,对我说:你要举目观看,见所出来的是什么?」我说:「这是什么呢?」他说:「这出来的是量器。」他又说:「这是恶人在遍地的形状。」

先知又看见一件东西在他眼前,于是向天使询问何解(亚5:5-6上)。天使说那是一个「量器」(ephah),是犹太人量度固体对象的最大容器,约可盛八加仑对象(学者的计算由五至十一加仑不等)。

天使续说这容器是「恶人在遍地的形状」(亚5:6下)。「形状」指「样子」,代表恶人罪恶众多之意。从上文可见(亚5:3),这「遍地」乃指犹大地,量器是一个象征,大量器代表罪大恶极,审判正迫在眉睫。

2.第二次看见与解释(亚5:7-8)

(我见有一片圆铅被举起来。)这坐在量器中的是个妇人。天使说:「这是罪恶。」他就把妇人扔在量器中,将那片圆铅扔在量器的口上。

先知再看,见量器中有妇人坐着,又有一片极大的圆「铅」(talent,重约110磅)被举起来,放在量器的口中,使里面的妇人不能出来。

3.第三次看见与解释(亚5:9-11)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两个妇人出来,在他们翅膀中有风,飞得甚快,翅膀如同鹳鸟的翅膀。他们将量器抬起来,悬在天空中间。我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他们要将量器抬到哪里去呢?」他对我说:「要往示拿地去,为它盖造房屋;等房屋齐备,就把它安置在自己的地方。」

此时,先知看到有两妇人出现,各具大翅膀,如鹳鸟之翅膀般,她们有力地拍打翅膀,长途飞行。她们二人将载有妇人的容器抬起,飞在空中,直抬至示拿地(亚5:9-11上)。

这两位妇人分别代表亚述与巴比伦,是神审判犹大的工具,将犹大掳至示拿地去(即巴比伦及亚述一带),叫犹大在示拿地经历一段颇为长久的为奴时期(建造房屋,安顿在自己所建造的地方)。这异象说明,神用亚述(722B.C.)与巴比伦(586B.C.)先后作为审判以色列(亚述)和犹大(巴比伦)的工具,旨在教训选民,神是轻慢不得的,他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对罪,他必清算,对选民也不例外,只是选民的被罚,是复兴的前奏,器皿要炼净后才复合用。

最后的异象与上章的双审判异象有极密切的关系。在第六个异象中,以色列个人的罪遭受审判,在第七个异象中,以色列举国之罪遭受审判,而如今在这最后的异象中,全地的罪亦遭受审判,这是以色列度复兴的前奏。

最后的异象与第一及第二异象在主题上亦相当衔接。在首次异象中,神的审判工具(众马)四出巡查地上的情形,回报当时是安静平稳(亚1:11),但后来却并非如此(见第二异象)。在此异象中,神的选民陆续受外邦国的侵略,可是外邦国同样被打败,如今在末了的异象内,侵略以色列的外邦国逐一被神的审判所铲除,于是以色列的国度重建了。

1.异象的情况(亚6:1-3)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四辆车从两山中间出来;那山是铜山。第一辆车套着红马,第二辆车套着黑马。第三辆车套着白马;第四辆车套着有斑点的壮马。

先知看见四辆车从两山中出来,车辆的套马(「马」是复数字,旧约时每车辆套四马)各有不同的颜色:红、黑、白、斑四色。

「两山」字之前有定冠词,特指某两座山。这两座山对读者来说是熟稔的,故不用解释是哪两座山。从地理境域看,这两山必是读者所住耶路撒冷附近的两山,一是锡

安山,另一是橄榄山,这是大部份学者的意见。

为了免去读者的误会,作者补充那些山是铜山(「山」是多数字,可加「些」字)。「铜」在圣经象征学中一贯代表「审判」之意(如铜制的洗濯盆、燔祭坛、旷野中的铜蛇),既然两山是铜山,代表审判,故从这两山中出来的四辆车就是为审判而来。而它们从两山中的谷地出来,那正是约沙法谷(意「神的审判谷」)的所在地(约沙法谷是旧约中多处预言最后审判邦国的所在地。参珥3:2)。

四辆车象征强大的军事力量(车辆是「战车」,参王上10:29,「四」代表「全地」),代替神分别向以色列全地的仇敌施行审判。而红黑白斑分别指战争及战争的结果:流血(红)、死亡(黑)、胜利(白)、瘟疫(斑),故这异象充满「火药味」,是一个普世审判速临的紧张场面。

2.天使的解释(亚6:4-8)

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阿,这是什么意思?」天使回答我说:「这是天的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套着黑马的车往北方去,白马跟随在后;有斑点的马往南方去。壮马出来,要在遍地走来走去。天使说:「你们只管在遍地走来走去。」他们就照样行了。他又呼叫我说:「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

先知不明所见(亚6:4),解释天使便先告诉四辆车的身分,后告之它们的使命:a.四辆车的身分(亚6:5)

天使说四辆车是天的四风,本在普天下的主面前事奉(「面前」之前有「站立」一字,意「侍立」,参撒上3:1),现今出来为他服役。

「天的四风」是指天使(「风」字译作「灵」字,因风不是侍立在神面前的使者,天使才是,参伯1:6,2:1),他们如风般出外为神服役。

b.四辆车的使命(亚6:6-8)

四辆车各有使命:(1)往北方去的是黑、白两套马车辆(亚6:6上);(2)往南方去的是斑马车辆,即壮马车辆(亚6:6下-7上)。

「北方」指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地,这些外邦国是以色列的世仇,现今神吩咐其仆役向他们施行审判。在历史上,亚述及巴比伦早已败亡,如今还在的只有强国波斯,这异象给当时的读者带来莫大的鼓舞,因为神必在列邦国中彰显他的公义,拣选与保守以色列的恩典。

「南方」则指埃及,这是以色列的另一世仇,在此时亦受神特派使者的审判。撒迦利亚书没有记载红马到哪里去,东方及西方亦没有车辆受命前往,因为西边是地中海,东边乃是亚拉伯旷野,这两边在先知时代对以色列均没有危险。

四辆车照天使所吩咐的全部出去,在遍地走来走去,执行当执行的审判。天使在此时特别指出往北方去的车辆所执行的任务,在北方安慰神的心(亚6:8)。「安慰」(henihu是使动词,意「叫平静」、「叫止息」),「心」(ruah,意「灵」,)与「止息」一字并用时可译作「怒气」(如士8:3;箴16:32),所以,「安慰他的心」意指「止息了他的怒气」(如结5:13;16:42)。这里天使所言是一个特别的宣告,他指出神特别为其选民之故审判北方的仇敌,以正神的公义。巴比伦过去酷待神的选民,如今神替它伸张正义,欺压选民的外邦受刑罚后,救赎临到属神的人。这异象在基本信息上与四匠打四角的异象相同。

最后的异象是一幅神得胜的异象,以色列的仇敌(以南方及北方作代表,此是旧约惯用之代表)全遭歼灭,这是以色列度复兴的前奏。这异象对当时及日后的选民产生莫大的安慰与鼓舞。神是公义的,亦是保护他拣选之民的神(参1:17;2:8-12等不赘)。

八异象分别指出神如何爱护、眷顾及复兴他所拣选的以色列,他们虽遭外敌侵侮及自身的污秽,但神仍以永远的爱(参耶31:3)记念他们,赐恩与他们,恢复他们被拣选时之身分与地位。又复兴他们的使命与任务,叫他们忠心,矢志不移地事奉神。

所以,八异象合为一篇信息,是以色列预言史的鸟瞰,从先知的时代直至弥赛亚建立国度时(注意,多次预告「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如2:9-11;4:9;6:15)。整体说来,八异象信息可分作八点,每异象一点:(1)从「外邦人日期」至国度重建(亚1:7-17)。(2)外邦人日期时的动态(亚1:18-21)。(3)神藉其弥赛亚建立国度(亚2:1-13)。(4)国度建立前之「属灵重建」(亚3:1-10)。(5)以色列在神计划中的地位(亚4:1-14)。(6)以色列个人性之罪的审判(亚5:1-4)。(7)以色列家性之罪的审判(亚5:5-11)。(8)以色列仇敌之罪的审判(亚6:1-8),以及国度建立时,国君掌权时的情形(亚6:9-15)。

随着最后的异象,先知看见一个象征的动作,这动作连接最后异象的信息:以色列之仇敌受了审判,于是国度可建立起来。先知看完异象之后,蒙神嘱咐,以动作表达一件将来的事实──以色列的仇敌消灭、国度建立、国君掌权时的情形,所以这是一个「预言性的动作」(如八异象是「预言性的异象」),结束八异象所带至此时的情形:神的弥赛亚在地上掌王权(亚6:13),「世上的国成了我们的主和他的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远」(参启11:15)。

1.制冠戴冠(亚6:9-11)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你要从被掳之人中取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的金银。这三人是从巴比伦来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里。当日你要进他的家,取这金银作冠冕,戴在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

神的话临到先知,吩咐他办两件事,且要「当日」办妥,表示事件的重要性。

a.到约西亚家中会见自巴比伦来的三人,取他们带回的金银(即礼物,可见他们受托带回重建圣殿用的礼金),制作一个冠冕(亚6:9-11上)。

「冠冕」(ataroth)是复数词,但「戴」与「头」却是单数字,是指质方面的意义,不是指量。故这复语词亦可解作「伟大」、「尊重」、「华贵」之意,(如「神」字也是多数字),或可解作一个带有双重目的的冠冕(compositecrown)(如启19:12)。

b.将冠冕戴在约书亚头上(亚6:11下),是一个象征动作,以约书亚的身分及被加冕之行动,表征一些将来要发生的事。约书亚是祭司,他当然知道祭司与君王之身分有别,一定不愿被加上皇冠,僭越了为王的地位,况且在本国史中的乌西亚曾因此事受罚(参代下2:6);可是,旳他亦知道祭司的职位是作兆头(亚3:8),带有预表的意义,所以他接受先知的加冠,静候神旨意的显明。究竟这动作代表什么,下文便有分解。

2.宣告预言(亚6:12-13)

对他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他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

神要先知借着带冠冕之动作向约书亚作多项预言性的宣告:a.苗裔从本处长出(亚6:12上)

先知向约书亚宣告,叫他明白他的动作表征将来「一人」的行为:「看哪,有一人称为苗裔的」(自译),这「苗裔」(弥赛亚的名称,参亚3:8,亦是旧约一贯的称呼)要在本处长起来。「本处」(mittaehtaw,意「在他之下」不一定指他卑微的出身,如Laetsch、Unger、唐佑之)可解作「自己的原地」(参出10:23,如Leupold、Feinberg),指以色列、大卫的王系(参罗1:3),甚至指他的出生地伯利恒城(如Chambers)。

b.苗裔要建造神的殿(亚6:12下-13上)

苗裔长起来后的使命,其一就是要建造神的殿,这使命覆述了两次,以示责任重大。

「神的殿」非指当时已在建造中的殿,原因有三:

(1)因那圣殿是所罗巴伯完成的(参4:9)。

(2)若然,那还要等候苗裔长大起来。因此那些认为这是指当时之殿的学者,便硬将苗裔解作所罗巴伯(如Kimchi、Cashdan、唐佑之),或将「殿」解作属灵的殿,即旧约中的教会(如Laetsch、Leupold),但此举更难与有关苗裔之其他经文吻合,亦不能解释「长出来」是需要的(弥4:1-7)。

(3)本节是指弥赛亚国度内之殿(参结40-42章;赛2:2-4;56:6-8),是弥赛亚将来要建造的另一殿。

c.苗裔必担负掌王权的尊荣(亚6:13中)

「尊荣」(hodh,意君王的尊荣,如诗45:3;110:4)是「属」(意「担负」)那坐在位上(祭司从不坐下的)掌王权的弥赛亚。这样,弥赛亚在建造神的殿时,亦是他执掌王权之时。

d.苗裔在王及祭司两位分上筹定和平(亚6:13下)

这苗裔原是身兼两职,是君王又是祭司(如麦基洗德般),凭此,他(运用两职之治权力)筹定和平。

「筹定」(atsath,是名词,意「谋略」、「辅导」、「策划」,参赛9:6的「策士」是同根字,中译将之变成动词),在旧约常表达「互相和合的意见」之意(如赛8:10;结11:2,同字译「同谋」、「图谋」),也许暗示两职互相表达和合的意见,以和平作为结果(参赛9:6,弥赛亚亦称为「和平之君」)。

在旧约中,祭司与君王之意见常不一,有权力的斗争,互相猜忌,暗地嫉妒,彼此敌视,但在弥赛亚国度内,此不和谐现象不再重现了。

因6:15的「我」是弥赛亚的自称,可见他在神吩咐的某处,介入他的补语。既然6:14并非预言,此处可作他插入之补语(弥赛亚介入神的讲话中,是旧约常见的特征,在本书内已有多次实例,参2:8-11;4:8-10。在其他地方,同一段经文中,说话者突然改变,亦是没有先兆预告的,如诗95:1-8,是诗人对百姓说话;但诗95:9-11,立即转为神向百姓说话)。

1.关乎冠冕(亚6:14)

这冠冕要归希连(就是黑玳)、多比雅、耶大雅,和西番雅的儿子贤(就是约西亚),放在耶和华的殿里为记念。

2.关乎将来(亚6:15)

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们神的话,这事必然成就。

冠冕放在殿中成为一件历史性的对象,预指将来弥赛亚有君王与祭司两职合在他一人身上,这时远方的人会来建造圣殿(建造圣殿如上文6:12所言,是指将来的殿)。

「远方的人」在旧约词汇中虽惯指外邦的人(如赛60:10),但有时亦称那些分散在各处的犹太人为远方的人(如赛60:4-9)。因本节是论及重建弥赛亚圣殿之事,故这是预言将来分散在各地的选民被招聚回来,在「祭司之王」所掌权的国度内敬拜神(参赛60:3-9;13-14;诗72:11,此时,固然外邦人也来殿中敬拜那全地之王、普天下的主,参诗72:11;赛2:2-4;弥4:2-3等),那时他们将如撒迦利亚所言,必会认识「我」(弥赛亚)了(亚6:15)。

在最后结语中(亚6:15下),弥赛(亚或许是先知)给他们一个教训,若他们听从神的话(如申28:1),必能享受归回朝拜神的恩福(这是旧约惯说的预言,听命的必蒙恩,不顺命的必不能归回在神殿中敬拜神;所以对他们来说就不成就)。

在撒迦利亚书的序言内(亚1:1-6),先知强调悔改转向神的劝告。悔改是复兴的门径,也促使弥赛亚国降临,正如「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随后他借着八异象将以色列将来的遭遇向当时的读者宣布。如今他透过发生在八异象两年后一事,再向读者预告以色列的将来。

这两章的预言是因一个问题而产生的,这问题表面上似与以色列的将来毫无关系,可是细观之下便发现,这历史的主题关乎以色列的灭亡,与本书以色列复兴的预言主旨大有关系。

大利乌王第四年九月,就是基思流月初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那时伯特利人已经打发沙利色和利坚米勒,并跟从他们的人,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并问万军之耶和华殿中的祭司和先知说:「我历年以来,在五月间哭泣斋戒,现在还当这样行么?」

先知将其信息的年日准确地定下,是大利乌王第四年基思流月(巴比伦月历名称,相当于现代的十二月)初四日,此时为518B.C.。两年前,先知从神那里领受八异象,并做象征性的动作。重建圣殿伟工已复始了,还有两年便将竣工(参拉6:15)。

那时,从伯特利有一代表团来到耶路撒冷圣殿所在,志在「恳求」(lehalloth,意「抚摸面脸」)神恩,并询问祭司(约书亚和其它人)及先知(哈该与撒迦利亚)有关在五月间哭泣斋戒之事。

伯特利在耶罗波安时代是个偶像中心(参王上12:29),至国家灭亡后才停止崇拜外邦各神,这时他们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故常遵守节期礼仪,纪念亡国时的特别事迹。如今,他们听闻圣殿重建之工如火如荼,城市亦开始渐有起色,各处生气蓬勃,遂派人前来探询,是否仍需保持哭泣斋戒,记念以前国家的惨事。

在亚7-8两章中,当时的犹太人特别记念五个国家悲剧,在这些日子中禁食悲哀(注意,这是按月份排,非按年日,若以年日排列,其程序应该是第五项为首),其顺序如下:

A.586B.C.4月9日(亚8:19)──城被攻破(参耶39:2;52:6-7;王下25:3-4)。

B.586B.C.5月7日(亚7:3-5;8:19)──圣殿、皇宫及全城被焚毁(参王下25:8-9)。

C.586B.C.5月10日(亚7:3-5;8:19)──同上(参耶52:12-13)(事实上,耶路撒冷从5月7日至5月10日都在火海中,参王下25:8;耶52:12)。

D.585B.C.7月3日(亚7:5;8:19)──省长基大利被杀(参耶41:1;王下25:25-26)。

E.588B.C.10月10日(亚8:19)──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十八个月后攻陷(参耶39:1;王下25:1)。

他们的问题触动了神,神遂透过先知传给代表团(亦给其它犹太人)四篇信息,首两篇为消极性的,后两篇乃光明积极性的。性质分别为责备、警告、复原及保证与安慰。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就临到我说:「你要宣告国内的众民和祭司,说:『你们这七十年,在五月、七月禁食悲哀,岂是丝毫向我禁食么?你们吃喝,不是为自己吃,为自己喝吗?当耶路撒冷和四围的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的时候,耶和华藉从前的先知宣告的话,你们不当听吗?』」

伯特利代表团的问题在此只是序言,作者乃借题发挥,因随后神的话是给全国的(亚7:4),而非单给代表团的。神在给先知的回答中,指出在别处亦出现的一个原则:

所以,神以三个问题责备他们:(1)他们的悲哀非向神所发出(亚7:5),(2)他们的生活是为己而非为神(亚7:6,参林前10:31),(3)他们悲哀之初因乃是在国亡之前(城邑有居民,正兴盛;南地高原有人居住),他们(国家)不听当时先知的话语,才有今日国破家亡的情形(亚7:7)。这三个问题显露他们如今因前车可鉴,当听现时先知的话,要醒悟过来,为神而活(如1:1-6的主旨)。

1.神的吩咐(亚7:8-10)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撒迦利亚说:「万军之耶和华曾对你们的列祖如此说:『要按至理判断,各人以慈爱怜悯弟兄。不可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谁都不可心里谋害弟兄。』」

本段可说是7:7的代表,是解释现况形成的原由,也是警告不回头者将有的结果。过去神曾多次吩咐选民:按「至理判断」(meshpatemeth,意按实情判断,非按人情,如结18:8),以慈爱怜悯待弟兄(如何2:19-21),不欺压寡妇、孤儿、寄居者和贫穷人(如利19:15-18;耶22:3),不可谋害弟兄(弥2:1)。

2.民的悖逆(亚7:11-12)

他们却不肯听从,扭转肩头,塞耳不听,使心硬如金钢石,不听律法和万军之耶和华用灵藉从前的先知所说的话。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

然而他们却不听从,扭头反抗(如牛扭转头来,不愿负轭时的情景,参尼9:29;何4:10),心硬顽梗(头、耳、心),不听律法与先知的话(「先知的话」是神灵的工作,与律法等量齐观,地位相若),结果神大发烈怒(参代下36:16),向他们施行审判。

3.神的审判(亚7:13-14)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曾呼唤他们,他们不听;将来他们呼求我,我也不听!我必以旋风吹散他们到素不相识的万国中。这样,他们的地就荒凉,甚至无人来往经过,因为他们使美好之地荒凉了。」

本段引证7:12末句,论及神的烈怒,结果有三:(1)神不再听他们的呼求(其实他们早有其它先知所给的警告,如耶11:11、14;14:11、12);(2)他们分散在列国中(归回者还算少数,其余的仍散布在列邦国中),(3)「巴勒斯坦地」(意「美地」,本节说是「美好之地」。如耶23:19;诗106:24)成为荒地(最后一点可能是先知感怀性的补语)。在归回时期,巴勒斯坦地逐渐有人垦荒种植,这是神开始施恩的象征,也是日后更大复原的预尝,只要他们肯听律法和先知的话。

1.神的保证(亚8:1-8)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我为她火热,向她的仇敌发烈怒。耶和华如此说:我现在回到锡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万军之耶和华的山必称为圣山。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为年纪老迈就手拿拐杖。城中街上必满有男孩女孩玩耍。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到那日,这事在余剩的民眼中看为希奇,在我眼中也看为希奇么?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要从东方从西方救回我的民。我要领他们来,使他们住在耶路撒冷中。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都凭诚实和公义。」

先知后两篇信息产生极大的安慰,叫当时的选民甚得激励、喜乐,因为神向他们保证施恩,这是以色列复原与振兴的保证。

第三篇信息的保证与第一异象(亚1:12-17)有甚多相同之处,可分七方面:

a.神必为锡安极其火热(亚8:2上)

这亦是神在两年前向先知申告的保证,神为锡安大发火热(参1:14)。这种火热是因神与选民所立的约而生发出来的(「火热」一词首次出现在摩西之约中,参出20:5)祂,亦是属性的表现(如申4:24)。

b.并向仇敌发怒(亚8:2下)

神的火热与震怒常并列(如结5:13;赛59:17-18),如今向以色列的仇敌表达出来。

c.重回耶京(亚8:3)

神保证重回锡安,并住在其内(圣殿必要建毕才能成就,参1:16),这样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如赛1:26,因神是真实的神),其上之山亦称为「圣山」(因神拣选了它作为圣殿之地点)。此方面的保证重申先前在1:16;2:10的话。

d.耶京必平安喜乐(亚8:4-5)

耶路撒冷有神同住时必国泰民安、丰盛发达(参1:17)。神以一幅年老及年幼安闲逸乐的图画,预告将来的情形(亚8:4-5的「街上」,原文rehobot,意「广场」)。

e.神是无所不能的神(亚8:6)

神续向选民保证,「到那日」时,以上所言的必成就。「这事」(尤指上文的国泰民安)在归回者(余剩的民)眼中看为「希奇」(yippale,意「困难」,如创18:14;耶32:17、23),但在神眼中也看为难吗?这是神的反问,答案固然不用宣告,因太明显了。这是作者文学技巧上的一种表现。

f.神必从祂各处救回的选民(亚8:7)

这「救回」包括招聚、保守、眷顾他们,使他们平安返抵「神的圣地」(亚2:12)、神的城邑(亚1:17)、神的圣山(亚8:3)。神招聚分散的子民归回,是旧约末世论中的一个要题,亦是神的选民将来蒙恩的一个保证(如赛43:5-6;玛1:11)。

g.神必作选民的神(亚8:8)

(1)536B.C.的归回是部份与单方面的(非四面八方)。

(2)本书中仍有多处等待将来应验的预言(如1:18-21;2:11;6:13;8:20-23)。

(3)只有在70A.D.耶城被毁后,犹太人才正式分散在外邦列国中。

(4)以色列人的归回是极大规模的,是普世性的。

(5)撒迦利亚书本处的预言与其它大小先知书中同类预言所等待的时期是一致的(如赛11:11-12;43:5-6)。

2.神的劝勉(亚8:9-17)

神保证式的预言发出后,随即「打铁趁热」劝勉他们当努力建殿,在此处,神以过往及现今两情况作对比,藉此唤醒他们爱神殿的热忱。

a.以前的情况:解释困苦之因(亚8:9-10)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当建造万军之耶和华的殿,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所说的话,现在你们听见,应当手里强壮。那日以先,人得不着雇价,牲畜也是如此;且因敌人的缘故,出入之人不得平安,乃因我使众人互相攻击。」

首点之对比指出立根基之日,先知(指哈该及撒迦利亚,「立基之日」是笼统说法,因此时不是535B.C.立根基之时,而是518B.C.恢复重建的时候)的话他们听见了,故应当继续做成该做之工。

那时(「那日以先」指圣殿怠工之时,即535-520B.C.时),他们忽略续建圣殿,导致神不降福于他们的生活,致生活困苦(参该1:2-69-11;2:15-19),仇敌环伺,伺机攻击;百姓平安失落,困苦流离。

b.现今的保证:保证日后蒙福(亚8:11-13)

「但如今,我待这余剩的民必不像从前。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因为他们必平安撒种,葡萄树必结果子,地土必有出产,天也必降甘霖。我要使这余剩的民享受这一切的福。犹大家和以色列家啊,你们从前在列国中怎样成为可咒诅的;照样,我要拯救你们,使人称你们为有福的。你们不要惧怕,手要强壮。」

因为他们恢复建殿,神于是向他们发出三大「另眼看待」的保证(亚8:11):「平安撒种」(亚8:12上,原文作「平安的种子」)指太平时代所撒下的种子,故本句可指撒种时的情形及时代,享受种植之果(亚8:12下),从被咒诅的情况改为蒙福的境地(亚8:13;参赛19:24;结34:26),故此,可放胆作工完成建殿。

c.实时的行善:蒙福的途径(亚8:14-17)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列祖惹我发怒的时候,我怎样定意降祸,并不后悔。现在我照样定意施恩与耶路撒冷和犹大家,你们不要惧怕。你们所当行的是这样:各人与邻舍说话诚实,在城门口按至理判断,使人和睦。谁都不可心里谋害邻舍,也不可喜爱起假誓,因为这些事都为我所恨恶。这是耶和华说的。」

祂神再以一个对比继续劝勉他们:以前虽曾向列祖发怒(指国亡与被掳),现今定意施恩,可是蒙恩的途径亦有四点;两点属积极性,两点为禁戒性:对人要诚实(亚8:16上),判事要按理,务要和睦解决(亚8:16下),对人不可心存不轨(亚8:17上),对神不可背誓(亚8:17下)。此处的劝勉类似上篇信息的一部份(亚7:9-10)。在结束时,神申述这些事(指两点禁戒的事)祂皆是甚憎恶的,所以务必禁行。

严格说来,最后的信息才是回答伯特利代表团的问题。

1.回答问题(亚8:18-19)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必变为犹大家欢喜快乐的日子和欢乐的节期;所以你们要喜爱诚实与和平。」

此段说明所有悲哀的节日都会变为欢欣的节期(如摩8:10;耶31:10-14),因为神会回到锡安,住在其中,作选民的神,然而他们必要喜爱「真理」(代表「律法」,即对神之信仰方面,中译「诚实」)与「和平」(代表「和睦」,即与人相处的生活方面)。

2.重申应许(亚8:20-23)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列国的人和多城的居民来到。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说:『我们要快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我也要去。』必有列邦的人和强国的民来到耶路撒冷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恳求耶和华的恩。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在那些日子,必有十个人从列国诸族(原文作方言)中出来,拉住一个犹大人的衣襟,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神与你们同在了。』」在2:11,先知已预告将来外邦列国必会前来投靠以色列的神,现今在此处,神再申述这主题(也是众先知多处的主题,如赛2:2-4;45:14;66:18-21;弥4:1-5),构成本书第一大部份的结语。这预言结语可分两点:

a.列国到耶城恳求神恩(亚8:20-22)

将来(下文是神与选民同在之时,即以色列在弥赛亚掌王权时),世界各国皆前来耶路撒冷,寻求神恩(这是罕有之举,在历史中,各国大部份皆与以色列为敌),即是说此时他们皆顺服神的权能,而以仆人的态度到神祂的居所中敬拜,甚至在行动上是实时的,刻不容缓的,令人兴奋的。

b.耶和华必与选民同在(亚8:23)

9-14章是旧约预言的精粹,是「预言中的预言」,亦是弥赛亚预言的骨髓。在这六章中,神透过先知向选民预告他如何应验上文──与以色列同在的应许(亚8:23)。神将选民带至一个时代内,在那时(即大小先知中多处预告的「在那日」、「到那日」,是借着弥赛亚复兴以色列的时代),所有关乎神与选民同在的应许,全部皆应验。

这下半部共六章的篇幅分为两个默示。每三章一段默示,每段默示各有46节,在文学上是两篇呕心呖血的杰作。

「默示」(massa)原意「举起」,却有多方面的含义:(1)恐吓性的圣言(Oracle)或预言(Prophecy),(2)恐吓性的宣告(Utterance),(3)一个使人心情极其沉重的预告(Prediction),责任性的交付(Burden,意「负担」),如仆人接受主人交付的差使或责任,不能推辞,是被动式的;也如国家使节传递公文,必须忠实执行,不可更改。

逐章研究,每章主题可分述如下:

A.弥赛亚国权(9章)

B.弥赛亚福祉(10章)

C.弥赛亚被弃(11章)

D.以色列被救(12章)

E.以色列被炼净(13章)

F.以色列被高举(14章)

弥赛亚的来临与遭遇

第一个默示是关乎神的弥赛亚之来临(参9:9),故9:1-8是预告,在他出现前,世界各国(包括以色列)的政治情势。

1.与外邦国有关的事件(亚9:1-7)

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和靠近的哈马,并推罗、西顿;因为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主必赶出他,打败他海上的权力;他必被火烧灭。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私生子(或作:外族人)必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我必除去他口中带血之肉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神,必在犹大像族长;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

a.叙利亚(亚9:1-2上)

第一个受神报应的外邦境地就是叙利(亚古亚兰国)。这国主要城市是「大马色」(称「叙利亚之目」)及哈马。哈马是北叙利亚首屈一指的城市,在应许地的北边界(民13:21;书13:5;士13:3),在阿摩司时代是大城(摩6:2),后来安提阿伯以彼芬尼(AntiochusEpiphanes)将城改为自己的名字(Epiphania)。333B.C.,新兴的希腊大将亚历山大挟歼灭波斯余威,在班师时以庞大的军力轻而易举地攻取了叙利亚。

b.腓尼基(亚9:2下-4)

循着吞没了叙利亚的威势,亚历山大又于332B.C.,沿地中海东北岸挥军直扫,攻占了腓尼基境的各小国,以推罗西顿为代表。

c.非利士(亚9:5-7)

亚历山大挟战败推罗西顿的余威,乘势南下,陆续灭了非利士一带的城邦国(CityStates;以五大城邦作代表:亚实基伦、迦萨、以革伦、亚实突,另一城迦特在此时已因乌西亚王〔代下26:6的战役而被消灭了,亚9:5)。在亚实突的「私生子」(mamzer),有数个意义:(1)本意「污秽的人」,(2)婚外之子,参申23:21,(3)外族人,将代替本土居民,表示城市完全的毁灭,被外人吞占(亚9:6)。非利士人吃喝拜偶像之祭物的恶习(「口中与齿间之物」)被清除(亚9:7上),此亦是一种完全毁灭的描述。

可是,神对他们特别开恩(这时已远超亚历山大的时代了),将来他们必成为「余剩的民」(如以色列的余种般),将属以色列的神;他们必成为犹大中的「族长」(alluph,意「族君」,tribeprince),亦如耶布斯人(耶布斯是耶路撒冷的古名),进入及共享神给予以色列的鸿恩中(外邦人蒙恩乃大小先知书主要预言之一)。

2.与以色列有关的事件(亚9:8)

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使敌军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

在亚历山大灭亡那一带的小城国时,先知预告神如何保守他的选民。在历史上,这节很奇妙地应验了。

事缘起于亚历山大攻打推罗时,他曾向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求物质上的支援。大祭司耶杜(亚Jaddua)拒绝他的要求,并向亚历山大宣称他仍是效忠波斯的。亚历山大勃然大怒,立誓灭了非利士后便来攻取耶路撒冷。当亚历山大灭了迦萨的消息传到耶京时,耶杜亚与民众迫切在神面前求恩,待兵围耶城时,耶杜亚与各祭司穿上整齐洁白的礼服在城门口迎待,百姓随后列队欢迎,并展示但以理书内有关亚历山大必胜的预言,结果亚历山大盛怒全消,并在耶路撒冷殿中献祭礼拜,这样,犹太人蒙神保守,免受他的蹂躏,神的预言何等准确(详见约瑟夫,《古史》,18:8:3)。这事件亦预兆将来在以色列极危难时,神必再次保守及拯救他们。

先知越过亚历山大的时代,而引入了弥赛亚来临时的情形(因上文是弥赛亚说话〔我字〕),并将两人作一对比:亚历山大是流血之王,弥赛亚是和平之君。前者是侵略列国的人,后者是向列国讲和平的人。亚历山大的管理是有极限的,弥赛亚是超越时空的。

1.弥赛亚的来临(亚9:9)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弥赛亚的来临是件大喜的讯息,对以色列来说更是极大喜讯,因为弥赛亚是他们久待来临应许的王。对亡国多年的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件喜出望外的预告,只求他早日来临。

先知先描述这位王的特征(亚9:9)并预述王的工作(亚9:10-17),他说王是:(1)公义的,王本性公义,所以处理万事亦以公义为准则,响应先知书多处的描述(如赛11:3-5;9:7;32:1;耶23:5)。(2)拯救的,王的来临是为拯救以色列人,挽回他们所丧失的国权与国土。(3)谦和的,原文(ani)本意「谦卑」,附意「顺从」,显出王对神的敬虔与顺服,这谦顺的态度表显于被宣布为王时的样式。他又骑着驴驹来到(此句前加「又」字)。「驴」是和平的动物(参创41:11)。弥赛亚所驾驭的非威风的白马(参耶17:25),而是不起眼、无体面的驴,这样式与弥赛亚首次来临时的情形颇配合─谦和温顺,毫无骄傲与狂妄,且像仆人般服侍众人。

2.弥赛亚的国权(亚9:10-17)

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争战的弓也必除灭。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你们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攻击希腊(原文作雅完)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他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他们必吶喝血喊,犹如饮酒;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看他的民如群羊,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他的地以上(或作:在他的地上发光辉)。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荣美何其盛!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

a.国权实施的范畴(亚9:10)

弥赛亚既是王(亚9:9),他所实施的国权是太平天国的国权(参何1:7),领域是全地。凡是战争的武器,他都毁灭,因他带来全地太平(如诗72:8-11)。回顾历史,9:9已是应验了,而9:10仍待将来的应验(否则只能将9:10灵解化,作为福音传遍地极的形容词句)。所以,这两节中便间隔了整个教会的时期,因教会时代的结束,便是主再临之时,那时9:10便会应验了。

b.国权实施的基础(亚9:11)

弥赛亚成为王,全因他能为以色列人牺牲自己,完成救赎,进而作全地之王。他的献身遂成为日后为王的基础,这为国捐躯是神与选民立约的凭据。

神要释放拯救赐安,全因这立约的血之故,这是救赎之约(出24:8),也是永远的约(出31:16),因此神便守约,向选民施行救赎,这约在摩西时代就已订立。但摩西的约是双面性的,先是回顾性,记念神的拯救(出埃及),亦是前瞻性,仰望神另一次更大的拯救,是灵魂方面的;是故,以色列人每日向神献祭时(出29:38-46),他们往后看也向前看。在最后,神借着先知杰里迈亚,将原来的约(亚伯拉罕之约)发展至一个地步,以弥赛亚的死完成这救赎伟工,带来多面性的释放

──先是属灵,然后有政治;有宗教救赎性与国权在地上的合一。

c.国权实施的条件(亚9:12)

弥赛亚王来临(亚9:9)要建立的国度(亚9:10),是因神与选民间有契约关系之故(亚9:11),而国度建立之条件需要选民转回(指神),如此神必双倍(「双倍」称为「长子倍数」,因以色列是长子,源自申21:15-17)祝福他们。选民在此处被称为「有指望的被囚人」,他们的指望在脱离异邦的统治与脱离罪恶的势力。

d.国权实施的情形(亚9:13-17)

(1)战胜仇敌(亚9:13-15)──上文所论乃应许之言,如今作者以「因为」(ki,9:13)介绍神如何祝福他们。作者以极优美的文笔书写神如何为他的选民争战,叫他们吞灭仇敌,践踏弹石(即是将仇敌的「子弹」践踏在脚下),又如凶猛的狮虎,撕碎仇敌,吃喝他们的血肉(参民23:24),而仇敌之血又如溅满祭场的血般,这是一幅狂胜的描绘,凡敌挡神的,结局也必如此。

在本段经文内,先知提及神激发其选民去攻击雅完人(即希腊人),这是预言,非历史。然而,本段的预言却在玛喀比时代应验。那时,犹太人与西流古期(168-104B.C.)斗争,在寡不敌众下,蒙神保护大获全胜。

从末世预言来看(参下文9:16-17),本段又是预告将来弥赛亚国度建立前选民战敌蒙恩的经历,亦是所谓「灾难时期」后期的遭遇,这是预言特征之一,称作「预言的双指性」(Double-reference)或「预言的两景性」(Two-views)。一指接近的时代,是为近景(nearview),应验在玛喀比时代;另指末世的时代,是为远景(farview)。这两幅景象均在同一预言内发生,如看山景般,表面看两峰相隔似不远,近看才知原来有山谷处其中。这两峰可比作这两时代,一是先知所看近景的玛喀比时代,一是先知遥望将来弥赛亚国度建立的时代,当中隔着整个教会时期,这是预言特色之一。

(2)建立太平(亚9:16-17)──「当那日」是旧约神学的一个特殊名词,尤其是大小先知书内主要神学命题之一,是指选民受祸(如珥3:1-17;摩8:9;番1-2章;3:8)或蒙福的时代(如珥3:18-21;弥7:12;摩9:11-15;番3:9-20)。按本处上下文看,这是指选民蒙恩的时候。那时神拯救他们,如宝石般将他们高举在「他的地」以上。神恩何大,荣美何盛(参诗27:4)。在此时,一切都是丰富喜乐与充满活力的(以「五谷」、「少男」、「新酒」、「处女」等描述之,参申33:28;诗4:7)。

从末世论立场看,本章(9章)可作如下的图解:

上文作者预告了神的恩慈与荣美是何等丰盛,这等福祉包括战胜仇敌(亚9:13-15)及建立太平盛世之时代(亚9:16-17),如今再加以详细宣告。

1.福祉从祈求来(亚10:1-2)

当春雨的时候,你们要向发闪电的耶和华求雨。他必为众人降下甘霖,使田园生长菜蔬。因为,家神所言的是虚空;卜士所见的是虚假;作梦者所说的是假梦。他们白白的安慰人,所以众人如羊流离,因无牧人就受苦。

作者对务农的国民说话时,便引用他们熟习的背景加以举例。在春天时,他们为了农作物而求雨,叫菜蔬生长,所以,福祉是经祈求而来的,非自然降下的。先知指示降雨的是耶和华神,而非:

a.家神(teraphin)

家神为巴勒斯坦居民家中所存留的偶像,大如人形,供庙殿用(参撒上19:13-16),小则可藏在身内,供家庭用(如创31:19、34),用途是指示奉拜者该做或不做的事(参士17:5)。塞缪尔曾一度禁戒人奉拜家神(参撒上15:23),但在南北国分裂初期及归回时期,仍见以色列人敬奉此偶像。

b.卜士

此等人为解梦家,藉此预言将来要发生的事。摩西早预言先知的出现将取代这些虚假的人士(参申18:10)。

c.作梦者

此等人称说他们在梦中得了神的吩咐,藉此行骗及迷惑人(参耶23:32;27:9-10)。

这三等人所言皆是虚空及虚假,以致百姓如无牧人的羊群般,流离失所。多年前摩西的祈祷(民27:17)至终将在好牧人身上完全应验。

2.福祉从神之怒气来(亚10:3)

我的怒气向牧人发作;我必惩罚公山羊;因我──万军之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羊群,就是犹大家,必使他们如骏马在阵上。

「牧人」是复数字,在旧约虽常指王的身分(如耶23:1;50:6;结34:1),但亦可指有权柄的人(如耶25:32;鸿3:18),此字代表他们是不同等级及权柄的领袖。领袖如牧人般,却是不成体统的领袖,是不顾念羊群的牧人,所以神便向他们的领袖发出怒气,这怒气是义怒,是惩罚性、伸展公义性的(参亚1:15等)。

「牧人」究指「犹太领袖」或「外邦领袖」,解经家意见颇分歧。虽然「牧人」惯指以色列境内的领袖(如耶23章;50:8;结34章),但亦有指外邦国的首领(如赛14:4;耶6:4-6)。在三方面可见本节的人应指外邦领袖:(1)从当时先知的背景看,他们在此时并无政府之权柄存在,故「牧人」当指外邦首领。(2)本节的下文看,作者称神一方面惩罚「公山羊」(惯指外邦王),另一方面又看顾自己的羊群(一个对比)。(3)从逻辑上,看既然以色列受苦是因无牧人之故(即无领袖可罚),所以神要罚之牧人定非犹太领袖。

先知的眼目先注视选民无首领牧养他们的窘境,进而转向那些侵侮选民国的领袖们,并向他们宣告神的惩罚,因神看顾自己百姓的时候已到,神必使自己的百姓勇如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骏马(「骏马」是单数字,字末有「他的」二附属词,即「他的骏马」,指出选民如同神的一匹骏马,威武无比)。这是预言,亦是保证,是神坚立以色列的时候临到了。神的恼怒一发作,那些入侵以色列的外邦国必性命难保。

3.福祉从弥赛亚来(亚10:4-12)

房角石、钉子、争战的弓,和一切掌权的都从他而出。他们必如勇士在阵上将仇敌践踏在街上的泥土中。他们必争战,因为耶和华与他们同在;骑马的也必羞愧。我要坚固犹大家,拯救约瑟家,要领他们归回。我要怜恤他们;他们必像未曾弃绝的一样,都因我是耶和华他们的神,我燽必应允他们的告。以法莲人必如勇士,他们心中畅快如同喝酒;他们的儿女必看见而快活;他们的心必因耶和华而喜乐。我要发嘶声,聚集他们,因我已经救赎他们。他们的人数必加增,如从前加增一样。我虽然(或作:必)播散他们在列国中,他们必在远方记念我。他们与儿女都必存活,且得归回。我必再领他们出埃及地,招聚他们出亚述,领他们到基列和利巴嫩;这地尚且不够他们居住。耶和华必经过苦海,击打海浪,使尼罗河的深处都枯干。亚述的骄傲必至卑微;埃及的权柄必然灭没。我必使他们倚靠我,得以坚固;一举一动必奉我的名。这是耶和华说的。

a.弥赛亚的特性(亚10:4)

先知描写神的弥赛亚具有三方面的特性:

(1)「房角石」(pinnah)──指出弥赛亚具有异常稳固的权能,如房子之基石般坚牢。

(2)钉子(yated)──在政权方面,弥赛亚如帐棚最稳固的依靠,就是那扎稳营棚于地面上的木桩钉。

(3)争战的弓(gesbet)─在军事方面指出弥赛亚是一个可靠及得胜的王(解释经文共参撒上14:38;士20:21;诗118:22;45:5;赛28:16;19:13;22:22)。

本节原文是:「从他而出房角石,从他而出钉子,从他而出争战的弓,从他而出一切掌权的」(「而出」字均是补字)。这「他」是谁?从下文看,本节的「他」是指犹大,意说从犹大出来的弥赛亚是一个稳固坚定的得胜者,从犹大出来一切掌权的人,这是指选民中那些归附弥赛亚的人,在弥赛亚的帅领下,带给犹大家胜利、安稳、丰盛,一切皆由于弥赛亚作他们牧人之故。弥赛亚的出现,成了选民的「战马」及「争战的弓」,在他统帅下,胜算在握(见下节)。

由此观之,10:3-4乃预言犹大家的人必成勇士,因弥赛亚作他们的石、钉、弓,叫一切欺侮他们的人同被赶逐,捷报连连。

b.弥赛亚的福祉(亚10:5-12)

从弥赛亚而来的胜利,以及随胜利而来的福祉共有七点:(1)战胜仇敌(亚10:5)──此节开始有连接词,可译作「于是」,于是他们(指10:3犹大家)必战胜仇敌,因神与他们同在。

(2)必蒙怜恤(亚10:6)──再者神将南(犹大)北(约瑟)两国联合起来,叫他们归回神的保护下,享受神的怜恤,因神听了他们的祈求。

(3)刚强喜乐(亚10:7)──以法莲(代表北国,亦可代表全国)必刚强起来,因神眷顾他们,所以他们异常喜乐。

(4)子孙众多(亚10:8)──神向他的选民发出聚回的声音,先知以黄蜂群往来的「声音」(sharag,参赛5:26,7:18)形容选民「人多势众」。他们该归回了,因神救赎了他们,在神的恩典中,有质的改变(亚10:5-7;11-12),亦有量的增进(亚10:8-10)。

(5)丰盛归回(亚10:9-10)──奇妙得很,他们在列国分散的境况中,竟然人丁旺盛,这固然是神格外及暗中向他们施恩(参何2:23;赛31:27)。先知以历史上两次的归回(由埃及、亚述即巴比伦)预告将来他们会有一次更大的归回。基列在约但河东,利巴嫩在巴勒斯坦北端,将这两地纵横向来看,是指整个巴勒斯坦(以最东北及中北的境界形容之),全境亦无处可容纳这么多的归侨(参赛54:3)。

(6)报仇雪恨(亚10:11)──神以过去的历史向他们发出保证,将洗脱一切仇敌欺压、奴役他们的困苦(「苦海」指红海,即埃及〔西南方〕、亚述〔东南方〕,均代表过去以色列为奴的经历)。

(7)必得坚立(亚10:12)──神最后的保证是给他们一个依靠神的心,全国坚固,生活举止均以神为中心,从新约的启示看,这要等候弥赛亚第二次降临时才能应验。

全章最后一句「这是耶和华说的」尤其可圈可点,是神的保证,弥赛亚为牧人君王,他必为自己的选民、圣约之民,作奇妙的救赎,一切确实肯定,如加封盖章签署,无可推翻。

1.弥赛亚被弃的结果(亚11:1-6)

利巴嫩哪,开开你的门,任火烧灭你的香柏树。松树阿,应当哀号;因为香柏树倾倒,佳美的树毁坏。巴珊的橡树阿,应当哀号,因为茂盛的树林已经倒了。听阿,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荣华的草场毁坏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但河旁的丛林荒废了。耶和华──我的神如此说:「你──撒迦利亚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买他们的宰了他们,以自己为无罪;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

耶和华说:『我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必将这民交给各人的邻舍和他们王的手中。他们必毁灭这地,我也不救这民脱离他们的手。』」

a.以色列被毁的描述(亚11:1-3)

作者以巴勒斯坦地参天的丛林(如黎巴嫩、巴珊)代表国土,现今全毁坏荒废了,这是因他们拒弃弥赛(亚见下文)而产生的后果。

b.以色列被毁的原因(亚11:4-5)

以色列被毁,但原因何在?神要先知将其因活演出来。他要撒迦利亚扮演牧人的角色,并吩咐他牧养一群羊,而羊至终会被宰,故称为「将宰的群羊」(亚11:4),又告诉他这羊将来的遭遇(亚11:5;参诗44:22)。

11:5跨越先知的时代,达到弥赛亚出现为以色列牧人的时候。先知以羊群比作以色列,在此时,出卖以色列的是国家之宗教领袖,如法利赛人、文士、祭司等,因他们不要弥赛亚作他们的王,反说「我们只有该撒」(参约19:12、15)。他们本应忠诚的牧养羊群(「牧养他们的」),不应出卖之(「并不怜恤他们」),但他们卖了后还说「感谢神」,因他们根本没有罪愆的感觉,反而因获利而沾沾自喜,还说称颂神的虚伪属灵话,又说「因此成了富足」。

买者在当时是罗马人,后来将羊宰杀了(70A.D.的时候),他们如此行,还以为天经地义,不是犯罪的事。以色列首领的恶行,令人发指,下文审判的定局是可测之事了。

c.以色列被毁的定局(亚11:6)

2.弥赛亚被弃的预言(亚11:7-17)

于是,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我拿着两根杖,一根我称为「荣美」,一根我称为「联索」。这样,我牧养了群羊。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因为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我就说:「我不牧养你们。要死的,由他死;要丧亡的,由他丧亡;余剩的,由他们彼此相食。」我折断那称为「荣美」的杖,表明我废弃与万民所立的约。当日就废弃了。这样,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我又折断称为「联索」的那根杖,表明我废弃犹大与以色列弟兄的情谊。耶和华又吩咐我说:「你再取愚昧牧人所用的器具。因我要在这地兴起一个牧人。他不看顾丧亡的,不寻找分散的,不医治受伤的,也不牧养强壮的;却要吃肥羊的肉,撕裂他的蹄子。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有祸了!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干枯;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

11:7承接11:4-6的吩咐,作者遂扮演牧人,扮演一个带预言的角色,执行将来弥赛亚的使命,演出了弥赛亚的遭遇,同时亦将以色列对弥赛亚来临的态度演出来。此外,共有两次象征性的表演,每次皆预告国家将来的遭遇。

a.首次象征性行动(亚11:7-14)(「于是」)

(1)折断荣美杖(亚11:7-11)

于是,撒迦利亚拣选群羊中最困苦的羊,以示他们的苦境,并手拿两根牧杖,一根称为「荣美」(象征荣美的恩典,包括怜恤、慈爱、看顾等等),另一根为「联索」,指国家的团结或合一的联系,这本是弥赛亚的工作,将恩慈及合一赐给那被外族铁蹄统辖的选民国,只要他们肯接纳他为他们的弥赛亚王(亚11:7)。

可是在简短的「一个月」内(短暂之意),先知牧养的工作竟遭白眼,他决定「除灭」(wa'akehid,意「放弃」)他所聘的工人。先知可能因羊群太多而

请了三名助手,协助牧顾之工作(先知作起大牧人来),可是,这三人必定在工作上不忠于职守,屡劝不改,使先知厌烦他们;但他们对先知的态度也不遑多让(「憎嫌」原文bahal,是「反胃」之意)(亚11:8),以致先知决定放弃他们(亚11:9)。

(2)折断联索杖(亚11:12-14)

为了表示这动作是一个很严重的放弃,先知将第二根杖折断,藉此表明神废弃以色列全国的「联谊」(亚11:14),即神让他们兄弟分裂,国家败亡(应验约11:48的预言)。

关于先知在神殿中将三十块钱丢给窑户这件事(亚11:13下),学者们有三个可接受的解释:

(a)「丢给窑户」是当时流行之俚语,与「丢给狗吃」类同,表示一种完全卑视、放弃的态度(如Leupold、F.Hartman)。

(b)「窑户」是不净的地方,在殿院外面(参王下23:10;耶18:2;19:2)。先知所行乃表示他视三十块钱是不洁净的,故弃之于地(如Hengstenberg)。

(c)窑户是常在殿中工作,来往圣殿的人物,更换破旧的锅碗及各类献祭用具(参亚14:20;利6:28)。先知将钱丢给窑户,因他代表各阶层中最低下的一种,而在殿中丢给他是一种公开弃绝的表示(如BaronKeil、Feinberg)。

b.再次象征性行动(亚11:15-17)(「又」)

(1)嘱取愚牧器具(亚11:15-16)

先知又蒙吩咐,再次扮演牧人,此次乃作愚昧的牧人(「愚昧」,ewili,字根意「硬皮」,表示对自己的工作或任务毫无感情,毫不在意),他如何演出,本书没有记载,但神借着他的扮演,预言将来会兴起一个愚牧,亦是恶牧,以示他们藐视先知(代表弥赛亚)的后果(亚11:4-14)。

神自己解释先知的象征动作所表示的意义(亚11:16),这将来要出现的愚牧,可能是指耶稣时代的大希律、亚基帕、彼拉多等巴勒斯坦地政要,直至主后70年时国家倾覆前的领袖。因本段前文(亚11:1-3)是论到弥赛亚被弃之后果的预言,作者并一连使用四个相同字母起首(alliterated)的动词(即中文四个「不」字的动词),描述此人丧心病狂之行为,最后连羊的蹄甲也撕裂,目的在寻找最后一口羊肉,可见此人不顾羊群生死的毒辣手段。

(2)宣告坏牧人之祸(亚11:17)

「无用的仆人」(「无用」,haelil,意「无价值」、「无用途」)就是「愚昧的牧人」。上文论到他的本性及工作,此处则论他的本性与该受的审判。

「膀臂」代表身体的力量,也代表牧人带领的责任。「右眼」代表全身的智慧,也代表牧人对群羊的看顾,如今全然受审,代表完全灭亡。

以色列自开国以来,只有少数的领袖堪称「好牧人」,其它均是愚昧的、无用的、失败的、恶毒的,惟有主耶稣才是真正的好牧人,为羊舍命。

弥赛亚国的来临与建立

第二段的默示与前段在主题上有甚多相异之处。前段默示(9-11章)主要是论弥赛亚,此段(12-14章)则论弥赛亚的国;前段论弥赛亚来临后的遭遇──被弃,此段却论弥赛亚来临后的另一种遭遇──被纳。前者的预言在弥赛亚首次来临时,多有应验;后者则要在他再次来临时,才完全应验。前段预言弥赛亚国不能建立之因,后段则论弥赛亚国度建立之经过与后果。

(亚12:1-14:15)

1.以色列被围与被救(12:1-14)(第一次描述)

a.神论以色列的默示(亚12:1)

耶和华论以色列的默示。铺张诸天、建立地基、造人里面之灵的耶和华说。

第二默示是有关以色列的前途(对比第一个默示是论外邦受罚的经过)。「论」字原文ne'um,意「叹息」,似乎说出神对第二段默示有无限的心意。先知用三个行动分词(Participle,作用为指出该词之赓续性,重点在神恒常的作为)描写这默示出自铺张诸天、建立地基及造

人心灵的神。首二点指出:万有皆因神的权能托住而得存立(如来1:3),最后一点指出神不断地管理人心。故此,这默示是宇宙性、普世性的,而全地的动态都不能脱离与以色列的关系,因以色列是世界历史的中心。

b.神救以色列的保证(亚12:2-9)

「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向四围列国的民成为令人昏醉的杯;这默示也论到犹大(或作:犹大也是如此)。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击他的万民当作一块重石头;凡举起的必受重伤。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马匹惊惶,使骑马的颠狂。我必看顾犹大家,使列国的一切马匹瞎眼。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耶路撒冷的居民倚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的神,就作我们的能力。』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如火盆在木柴中,又如火把在禾捆里;他们必左右烧灭四围列国的民。耶路撒冷人必仍住本处,就是耶路撒冷。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棚,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那日,耶和华必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中间软弱的必如大卫;大卫的家必如神,如行在他们前面之耶和华的使者。那日,我必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

先知开门见山道出默示的内容,发生在「那日」。「那日」是大小先知书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是关乎两方面的预言:(1)外邦国受审判的时候,亦是以色列受熬炼之时;后者称为「雅各布的灾难」(耶30:7),亦俗称「灾难时期」。(2)外邦国蒙恩时,亦是以色列度建立时,此段时期俗称「禧年时期」。在本处之前只有一处记载这日子的情形(亚8:23),即是指以色列及外邦人蒙恩的时候。总言之,「那日」可分两部份,一指灾难时期(如珥3:1-17);一指国度时期(如珥3:18-21),每部份亦可称为「这日」或「那日」,只有上下文才有助澄清该指哪部份。

从内容看,本段是指在灾难时期外邦人围攻以色列的时候。按圣经预言,此时以色列备受极猛烈的攻击,但神却向他的选民发出保护的保证。在此处,先知的描述活龙活现,像播放一场「预言剧」,共七方面:

(1)叫敌昏醉(亚12:2)──在圣城被围时(接近战争的末期,也是灾难时期的末期),神使合攻它的列国成为「皆醉的杯」。此词是旧约的俗语(如耶25:15-28;49:12),意指神将盛在杯中的审判倾倒下来,叫喝者昏醉无力抵挡。在此时,作者附上这亦是有关犹大的默示(暗示以色列南北国的人已蒙招聚在巴勒斯坦,联合抵抗列国强敌)。

(2)叫敌受伤(亚12:3)──那时,耶路撒冷如同极大的盘石,凡触之皆受重伤,此保证尤胜第一点。上文只指出仇敌毫无招架之力,此处却说他们必受重伤。本节的「聚集」与「受伤」皆「自身式动词」(reflexive),表示他们自行聚兵,自行受伤。可见他们自行努力,却自食其果。

(3)叫马眼瞎(亚12:4)──马军在古时是最有力的「武器」,如今神叫他们(马及兵)惊惶、癫狂、眼瞎,意谓最

强力的军火也变为无能。

(4)叫神得荣(亚12:5)──这时以色列的领袖(族长,原文「千夫长」)必承认他们的得胜是因神以超人的能力赋予他们之故,本节是指选民的胜利是神迹性的。

(5)叫民如火(亚12:6)──选民蒙神赐予特殊恩典,使他们如烈火对干柴般,轻而易举烧灭仇敌。作者写他们当时不仅防御与守卫,进而化守为攻,使列强都在烽火之中受灭亡。

(6)叫弱变强(亚12:7-8)──神拯救的对象是先弱后强。他先拯救在远处、无自卫能力的(帐棚之地,他们的心情较易战兢。再者,城外各地也是敌人率先争夺之地,也会先失守),免耶京(大卫家)的居民自命不凡,满以为是神居所的百姓(「圣城之民」,大卫家和耶路撒冷居民是同义字,「和」字该译作「就是」),便以为必先蒙拯救,而轻视其余地方的百姓(「犹大」一字指其余之民)。

神必保护圣战中软弱者,使他们如大卫(之英勇),如神(的大能),如历史重演(参出14:13;书10:14;书23:3)。此节指出,以色列未来的大战有神的使者(指神第二位格)参与。

(7)叫敌灭绝(亚12:9)──本节再次坚定以上的保证,亦透露神定意灭绝以色列的仇敌,且要保护、拯救他的选民。

这七方面的保证足以坚固选民的信心,叫他们努力建殿,迎接弥赛亚降临,重建国度。

c.神救以色列的途径(亚12:10-14)

「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或作:他;本节同),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悲哀。境内一家一家的都必悲哀。大卫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拿单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利未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示每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其余的各家,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

此处先知从上文所论有关军事政治的拯救,转而论属灵的拯救;也可说,若要有军事上的拯救,选民必先有属灵上的悔改、蒙恩、赦罪、救赎。本段经文与罗11:25-27有颇富连接性的关系。

先知记录神在此时(即以色列被围攻,军事上危机四伏时)必拯救他们,这拯救是经历三方面的过程:

(1)圣灵的浇灌(亚12:10上)──在这危急关头,神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参来10:29)浇灌给以色列民(大卫家)。人的悔改全在于圣灵的工作,这是圣经一贯的原则,故此时神将圣灵大大地浇灌他们,使他们向神恳求赦罪之恩,这时正是珥2:28-29;赛44:3;结36:26-27;39:29等预言之应验。本处论及悔罪的能力方面。

(2)被扎者的显露(亚12:10中)──以色列蒙神赐悔改的灵后,立时为「国家性」的罪悔悟,那是有关他们国家以前弃绝并钉死神的弥赛亚那件事。故本处经文论及悔罪的原因方面。

此时,以色列必昂首仰望他们所扎的弥赛(亚参太24:30;约19:37;启1:7)。「仰望」(nabhat)指肉眼的看见(如民21:19)或属灵的内见。若此处是指肉眼的看见,那就暗示此时主在天上,准备率领天军回来抢救他们,挽回他们的国命。

(3)全国的悔改(亚12:10下-14)──本段重点在悔罪的证明方面,先知在三方面指出以色列此时真诚为罪的哀痛:

(a)他用哀悼独生子及长子之悲痛,表达他们为罪之痛悔,以显其真诚的悔罪(参耶6:26;摩8:10)。

(b)此外,他又借着以前一次全国性的大悲哀,用以描绘当时选民为罪之哀痛,那是约西亚王在米吉多平原与埃及王尼哥交战而丧命之历史。是时,以色列全国为痛失一贤君而在哈达临门举行极大的国哀(参代下35:22-27)。可是旧约却未记录这次在哈达临门之大哀悼场面,但据耶柔米考究,哈达临门为一小村落,处迦南地米吉多城之东南约四哩。相传约西亚受创后负伤到此丧命,后来全国为他举哀。这一传说亦流传至撒迦利亚的时代,只是旧约历史书的作者不觉得有此需要记录下来(但后来如历代志编着时,因为这盛大的哀悼记念乃每年惯常有的活动,故记载于内,参代下35:25)。

2.以色列被炼净(亚13:1-9)

上文先知论选民各自为罪悔悟,本段透露神如何赐下赦罪之恩(亚13:1-6),以及指出选民因某一项罪而将大受熬炼(亚13:7-9)。

a.选民罪得赦免(亚13:1-6)

「那日,必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万军之耶和华说:「那日,我必从地上除灭偶像的名,不再被人记念;也必使这地不再有假先知与污秽的灵。若再有人说预言,生他的父母必对他说:『你不得存活,因为你托耶和华的名说假预言。』生他的父母在他说预言的时候,要将他刺透。那日,凡作先知说预言的必因他所论的异象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骗人。他必说:『我不是先知,我是耕地的;我从幼年作人的奴仆。』必有人问他说:『你两臂中间是甚么伤呢?』他必回答说:『这是我在亲友家中所受的伤。』」

(1)赦罪之泉源(亚13:1)──当选民为罪悔泣时(「那日」与亚12:11的时期相同),神为他们开了一个洗涤罪污的泉源(以示大幅度的赦免),洗除一切罪污。以色列七节期中之赎罪日所引出的预表,在此时得到全部的应验。

(2)虚假之灭绝(亚13:2-6)──以色列灭亡的主因之二乃是他们敬拜偶像与听从假先知,此时一切的虚假皆除灭。作者指出偶像、假先知及控制假先知的污灵均全部灭迹(亚13:2,中译本在「先知」一字前补上「假」字是正确的,因从上下文得知他与污灵在一起,说假预言、哄论人,可见他不是真先知)。

先知再进一步预告说假预言者悲惨的遭遇,连他的亲生父母(已假设他们是信神的敬虔者)也大义灭亲地要将他处死(亚13:3)。父母之敬虔在此时显出达到高峰的境界(参申18:20论假先知要受死刑之罚)。

在这时,假先知再不敢以传统先知外表的衣冠愚人惑众(亚13:4),又极力否认是先知(亚13:5),有人问起他「臂上」(benyadhekho,意「两手之间」,亦可译作「胸膛」或「背部」)的伤痕时,只好佯称是被亲友弄伤的(亚13:6)。「亲友」(asher,意「爱人」)于此指「家人」。其实为了要装作是真先知,一些假先知打伤自己,以示常为罪懊悔而自戕己身的本色!也有些人在拜偶像时刺伤自己,藉此进入一种宗教疯狂状态(如王上18:28)。

在末世论的角度下,本段(亚13:1-6)是指弥赛亚在地上掌王权时的宗教情况(「那日」),而非选民归回后的宗教情形,因他们在归回后虽再无拜偶像的表现,但亦没有显出真诚悔改的生活(参玛拉基书),他们需要重生,才能进入神的弥赛亚国度。

b.选民受熬炼(亚13:7-9)

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我必反手加在微小者的身上。耶和华说:这全地的人,三分之二必剪除而死,三分之一仍必存留。我要使这三分之一经火,熬炼他们,如熬炼银子;试炼他们,如试炼金子。他们必求告我的名,我必应允他们。我要说:这是我的子民。他们也要说:耶和华是我们的神。

作者早已预告选民将会弃绝神给他们的弥赛亚(亚11:4-14),以及弃绝的后果(亚11:1-315-17),在本段里,作者又再次预告选民弃绝这「赦罪泉源」(弥赛亚)的后果,故这里重复预告主弥赛亚在世上最后的遭遇。

(1)牧人被击打(亚13:7)──在12:10-14中,先知预言弥赛亚被弃绝,是选民国的行径,本段却说是出自神的击打,这两者并无矛盾,因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参赛53:10;徒2:23)。

此处,神主动地使弥赛亚受鞭伤(参赛53:4-810),也叫羊分散(参太26:31-32,由70A.D.全国大分散开始)。羊分散后,神却反手加在微小者身上。「反手」(waheshiboticyadi)意「管教」。神击打弥赛亚,将羊分散后,转打「微小的人」,指70A.D.后的选民。神虽容许让人生的际遇管教他们,但他的慈爱永不离开他们(参耶31:3;撒下7:14-15)。他们在羊分散的期间(从70A.D.至国度建立),进入受熬炼的时期,期间却有神的保守。

(2)羊群被剪除(亚13:8)──牧人被击打后(即十架之经历),羊群遂分散,亦将要受神的审判(根据拒绝牧人的罪,参11:9-10)。选民国(「全地」)大部份(三分之二)受审判、小部份(三分之一)则存留(即「余民」留存,参赛6:11-13),他们正是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亚3:2;结5:4)。

(3)余民被熬炼(亚13:9)──13:7-9横跨整个教会时期,而进入「雅各布灾难的时期」,即俗称「灾难时期」。自羊群被分散后,神的选民漂流列国(应验申28章的预言)。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余民历尽诸般的熬炼,至灾难末期,受列国的蹂躏,在国命岌岌可危时,他们蒙神浇灌那叫人恳求的灵,便带悔罪的心仰望那位昔日被他们国家扎死的弥赛亚,神遂为他们再开赦罪的泉源,洗涤他们的罪,恢复神与选民先前订立那约的关系(参耶32:38-41;结2:23-25;37:23-28;何2:23-25)。

本段可图析如下:

3.以色列被毁与被救(14:1-15)(第二次描述)

本段的描写与12:1-14略同,皆指以色列被围时的情形。可是,前段着重在神拯救的保证方面,本段则显出神如何具体地拯救他们。上文看不到选民国的危急,本段则活生生地显露出来。

学者们对本段采不同的解释:

(2)本段如灵解者所言,在过去毫无史证,但这是预言,不需在史实上找应验,况且神是行神迹的神,一切预言皆可按字意应验。这是有千禧年末世论者的解释。

a.弥赛亚再临前的情形:耶京被毁(14:1-2)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你的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抢夺,妇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掳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

本段接续上文(亚13:9)的情形。当时耶京被攻陷,一切与战争有关的罪恶显露无遗。14:2的「我必聚集」是特许万国来攻击以色列,显然也证明,若没有神许可,历史的事件怎会发生?但本节也显出以色列的仇敌早有歼灭他们的存心。

b.弥赛亚再临时的情形:耶京被救(14:3-15)

那时,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从前争战一样。

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逃跑,必如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那日,必没有光,三光必退缩。那日,必是耶和华所知道的,不是白昼,也不是黑夜,到了晚纔上有光明。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酢。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诅。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

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必是这样:他们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没,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口中溃烂。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他们各人彼此揪住,举手攻击。犹大也必在耶路撒冷争战。那时四围各国的财物,就是许多金银衣服,必被收聚。那临到马匹、骡子、骆驼、驴,和营中一切牲畜的灾殃是与那灾殃一般。

(1)弥赛亚救主的降临(亚14:3-11)

(a)降临之情形(亚14:3-8)──在选民国命在旦夕的关头,又因他们全国的恳求神恩(参12:10-14),神遂「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参12:9)。于是他亲自出去与各国争战。神是战争的神(参出14:13;15:3),在为选民争战上,神经验丰富(亚14:3)。他从天而降(应验以赛亚的呼求,参赛64:1-2),脚踏橄榄山(这山的名字在旧约此处首现,应验徒1:11),叫这山四方分裂(亚14:4),形成一极大的山谷,延至亚萨,叫逃命的人有路可逃(亚14:5上)(耶路撒冷与橄榄山之间是一个约四百呎的深谷,若非地理形势因地震有神奇性的变移,否则逃命是不可能的)。

亚14:5的「亚萨」即弥1:11的「伯以薛」(Beth-Azel),指当时极靠近耶路撒冷的某地方,现今遗址不明,在先知的时代是一处人人知晓的地点。

当神降临时,「一切圣者」与他同行(亚14:5下),这一切圣者是天使与圣徒(参太25:31;帖后1:10)。他们是与降临的天军,协助选民国获得最后胜利的。圣经虽没有说明神的降临是否带给选民国胜利,但结果是那样明显,作者不用赘述。

神降临后的世界是前所未见的,先知在此处提出两个特点(其它的特征参大小先知书各卷的记载):i.三光退缩(亚14:6-7)──当「世界之光」在地上时,光的供应源源不绝,故天上的光不需存在,三类光体也必退缩(参赛13:10;珥3:15;摩5:18;太24:29)。「退缩」(yiqqaphea)意「溶化」、「暗淡」、「缩短」、「衰微」或「凝结」(参出15:8;伯10:10,同字译「凝结」)。这时世界的三大光体凝结起来,好像披了一层厚厚的物质,如牛奶表层的奶油(参伯10:10),叫光不能透出,像收缩在内般。「那日」(三光退缩之日)的光不像白昼的光,亦非黑夜时的星月之光,而是到了「傍晚」(ereb,中译「晚上」)才有的光,即暮色之光,非耀非暗,介乎日夜间之光,亦是介乎神的本体与世界惯见的那种光(参赛60:19)。但这光究竟如何,只有神才知道。

ii.活水长流(亚14:8)──在弥赛亚降临后,从耶路撒冷(即神的宝座,参结47:1-2;珥3:18)有活水不绝地流出,滋润选民国土,注入东海(死海)及西海(地中海),长年如是,畅流无阻,绝不枯竭;既不受季节的影响,也不受雨水的支配,其供应源源不断,不需储藏。

(b)降临之目的(亚14:9-11)──弥赛亚降临是要作以色列的王,亦作全地之神。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作王),他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是神,参申4:35、39;6:4;赛54:5等的应验)(亚14:9,应验主祷文之「愿你的国降临」)。

当神作全地之王时,其掌管万国的枢纽地(即应许地,神的产业地)经历改容,多处产生极大的变动:

ii.耶路撒冷本身仍居首位(参赛2:1-3;弥4:1-5),此城本是一座山城,海拔2593呎(WestminsterHistorialAtlas),现今附近夷为平原,更显其「高人(山)一等」,其城围由北门便雅悯(参耶39:3,称之为「中门」,亦即王下14:3之「以法莲门」)至第一门处东北(即古门,参尼3:6),至西北边的角门(参耶31:38;王下14:13),至南边的哈楠业楼(东北),至东南边王的酒酢等处皆拥高山地势,所以由北至南到处皆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亚14:10下),人在其中却安居乐业。神当初因人犯罪所加上的咒诅,今亦破除了(亚14:11)。此时充满乐居之圣民,耶路撒冷则名副其实是平安城。

i.仇敌的灾殃(亚14:12)──神透过三个方法解救选民的危难,他先用「灾殃」(maggaphah,意「瘟疫」,如出9:14;民14:37)攻击仇敌,「攻击」是完成式肯定词态(perfectofcertainty),指必会发生,无可避免(如赛53章论弥赛亚的受苦,全章也用此完成肯定式动词),叫他们肉体「消没」(hameg),意「腐蚀」、「溃烂」,是指「活着的死」,这是神迹性审判以色列的仇敌(参王下19:35,记述一夜间亚述大军18万5千人神迹性被杀)。

ii.仇敌的内哄(亚14:13)──神又使用内哄之法叫仇敌大大失常,自相残杀,也是士7:21-22的历史重演。这亦是一件神迹性的审判,是神主动的(参结38:21)。

iii.仇敌的败亡(亚14:14-15)──神最后以犹大作为灭敌的途径,以收聚胜利品表征完全的胜利,又以牲畜受灾殃形容仇敌彻底的败亡。

在全书最后一段落中,先知以全地都来敬拜大君王为结束,表示国度已建立,神的权柄「从这海到那海,从大河到地极」(参9:10)。这是一幅祥和、平安的图画。

1.万民来朝拜(亚14:16-19)

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地上万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地上。埃及族若不上来,雨也不降在他们的地上;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这就是埃及的刑罚和那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

以色列的仇敌中仍有敬畏神的人,他们称为「剩下的人」(参赛25:6),在此时亦年年来敬拜大君王,并守住棚节(亚14:16;参赛66:23)。此时提出这节日是极富意义的。

有些学者认为,这时要全地人上来耶京朝拜弥赛亚王是匪夷所思的,故主张此处不能按字面直解,可是此处按字面直解亦不算难,因上殿朝拜者只是各国的代表人,以前以色列人也不是全体去守节的(参申16:13-17;利23:33-34)。

2.选民重为圣(亚14:20-21)

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当那日,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在国度建立时,各处均有朝拜君王的活动(亚14:20上)。圣殿内的物体(锅代表俗物,碗代表圣物)不再有圣俗之区别了(亚14:20下)。

此时,各方面的生活表现皆显为圣:民众的(马的铃铛)、宗教的(殿的器皿)、家庭的(祭坛的碗,亚14:21上,连家庭的器皿也可作献祭煮肉的用途,这可能因朝圣者太多之故!)。

从消极角度看,此时在神的殿中不再有「迦南人」(代表一切拜偶像及不道德的人,参利18:24)的存在,他们为不配进入神国之神的子民,如在新约时,被称为「哥林多人」就是指世俗化及不道德之意。

本书最后一章,开始时是黑暗、绝望、以色列危在旦夕的;结束时却是光明、圣洁、以色列再度分别为圣的,皆因其弥赛亚为王之故。甚愿地上的人都「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诗72:11、17)。

第一课绪论

一、序言

二、撒迦利亚书的介绍

A.撒迦利亚其时代

B.撒迦利亚其人

C.撒迦利亚其书

D.撒迦利亚其信息

第二课以色列的复兴(异象):复兴的远景(亚1:1-6:15)

二、历史的警诫(亚1:1-6)

A.卷首引言(亚1:1)

B.卷首信息(亚1:2-6)

三、安慰性的异象(亚1:7-6:8)

A.第一异象:在洼地榴树中的骑马者(亚1:7-17)

B.第二异象:四匠打四角(亚1:18-21)

C.第三异象:量度圣城(亚2:1-13)

D.第四异象:乔舒亚戴洁净冠冕(亚3:1-10)

E.第五异象:金灯台及两橄榄树(亚4:1-14)

F.第六异象:飞行之书卷(亚5:1-4)

G.第七异象:量器中的妇人(亚5:5-11)

H.第八异象:在两山中出来的四辆车(亚6:1-8)

四、象征性的动作(亚6:9-15)

A.神的吩咐(亚6:9-13)

B.弥赛亚的补语(亚6:14-15)

第三课以色列的复兴(信息):从悲哀到欢乐(亚7:1-8:23)

二、历史背景(亚7:1-3)

三、神的回答(亚7:4-8:23)

A.第一篇信息:责备-悲哀非主悦(亚7:4-7)

B.第二篇信息:警告-民散因其恶(亚7:8-14)

C.第三篇信息:复原-耶京必复兴(亚8:1-17)

D.第四篇信息:改观-忧伤变喜乐(亚8:18-23)

第四课以色列的复兴(默示):从亡国到复国(亚9:1-14:21)

THE END
1.长篇经注《国权章》067(71)第1“谁在晚上诵读了《国权章》,那他确已获得洪恩了” (泰百拉尼和伊本?迈尔戴维由伊本?麦斯吾德传来) 他又说: “每晚都读的人,恶魔伤不了他” (铁密集由伊本?安巴斯传来) 清高的安拉的恩惠是无限的: “多福”一词是说:他的美好伟大至极。至尊至大的安拉为我们阐明:他的美好是伟大的,能力是无限的,https://nabulsi.com/ch/story/Ayat--1-211991
2.《古兰经》六十五章·(离婚章)第7节之拼读释义国权章 第21—22节之拼读释义 国权章 第23—25节之拼读释义 国权章 第26—28节之拼读释义 国权章29—30节之拼读释义 演讲|古力 编辑|新苑 ·END 点击左下方 阅读原文 浏览往期内容 ? ? https://www.kxion.com/article/2582.html
3.《国权章》读法规则讲解及诵读当前位置:首页影音读法规则正文 67(1-12)读法规则讲解- Error happens ╥﹏╥ -00:00/00:00 167(1-12)读法规则讲解NOOR 267(13-26)读法规则讲解NOOR 367(27-30)读法规则讲解NOOR 467(1-30)诵读NOOR 567章诵读Ayman Swed 分享到: 标签:读法规则诵读http://xz.iezan.cn/post/33.html
4.晋书列传第三十四章帝既冠,道子稽首归政,王国宝始总国权,势倾朝廷。王 恭乃举兵讨之。道子惧,收国实付廷尉,并其徒弟琅邪内史绪悉斩之,以谢于恭, 恭即罢兵。道子乞解中外都督、录尚书以谢方岳,诏不许。道子世子元显,时年十六,为侍中,心恶恭,请道子讨之。乃拜元显为征虏将 军,其先卫府及徐州文武悉配之。属道子妃薨,https://www.jy135.com/guwen/166596/64.html
5.修身篇译文(精选8篇)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本为先务末次之是墨家“修身”的原则,即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pzas782.html
6.《弥迦书4章》读后感8. 你这羊群的高台,锡安城的山哪(城原文作女子),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国权(民原文作女子),必归与你。9. 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仿佛产难的妇人。是因你中间没有君王吗?你的谋士灭亡了吗?10. 锡安的民哪(民原文作女子),你要疼痛劬劳,仿佛产难的妇人。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http://www.xiaoxi365.com/?p=3638
7.《弥迦书4章》默想昼夜思主网8你这羊群的高台,锡安城的山哪(城原文作女子),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国权(民原文作女子),必归与你。9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仿佛产难的妇人。是因你中间没有君王吗?你的谋士灭亡了吗?10锡安的民哪(民原文作女子),你要疼痛劬劳,仿佛产难的妇人。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巴比伦去。https://www.zhouye24.com/?p=7733
8.日本“大陆浪人”与侵华战争第二章“志士”?还是“尖兵1894年玄洋社组织“天佑侠”前往朝鲜伺机挑动中日战端之际,内田顺理成章地成为该组织的核心成员。甲午战争结束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国权主义思维方式已经定型的内田受到极大的刺激。“支那、朝鲜之外,日本面前尚有露西亚(即俄国)这一更为强劲之敌国存在。彼正磨其爪,敛其牙,虎视眈眈以狙我东亚。将来日本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02325206016609342
9.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全42卷)最新章节袁枢著淮南王接到薄昭的信,心里很不高兴,命令大夫但、士伍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及太子柴奇谋划用辇车四十辆在谷口进行反叛,并派人与闽越、匈奴联络。 【原文】 事觉,有司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1] 。王至长安,丞相张苍、典客冯敬、行御史大夫事与宗正、廷尉奏长罪当弃市 [2] 。制曰:“其赦长死罪,废勿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192339/19.html?showDownload=1
10.圣经中文ChineseBibleMicah弥迦书章4圣经8 你这羊群的高台,锡安城的山哪(城原文作女子),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国权(民原文作女子),必归与你。 9 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仿佛产难的妇人。是因你中间没有君王吗?你的谋士灭亡了吗? 10 锡安的民哪(民原文作女子),你要疼痛劬劳,仿佛产难的妇人。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https://www.wordproject.org/bibles/gb/33/4.htm
11.《弥迦书》4章每日思主网8你这羊群的高台,锡安城的山哪(城原文作女子),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国权(民原文作女子),必归与你。9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仿佛产难的妇人。是因你中间没有君王吗?你的谋士灭亡了吗?10锡安的民哪(民原文作女子),你要疼痛劬劳,仿佛产难的妇人。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巴比伦去。https://www.zheli24.com/?p=4187
12.弥迦书第4章弥4:8?你这羊群的高台、锡安城(原文作女子)的山哪,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民(原文作女子)的国权必归与你。弥4:9?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仿佛产难的妇人,是因你中间没有君王吗?你的谋士灭亡了吗?(串)耶8:19 弥4:10?锡安的民(原文作女子)哪,你要疼痛劬劳,仿佛产难的妇人;http://bible.fuyinchina.com/go.php?c=emp&a=etextyj&id=33&chap=4
13.1973年帛书版《道德经》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乃(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句(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https://www.jianshu.com/p/2cad768aeb9f
14.《血祭卢沟桥》第二章政客武夫叛乱综合资料胡、白暗杀案,即指胡思溥(国权报社长)、白逾桓(振报社长)之被刺。两报皆在天津日租界发行,两人皆在日租界寓所被刺。两报言论,平日皆反对国民党,亲满亲日。酒井谓白逾桓系日军使用人,其遇刺系蓝衣社所为。 酒井参谋长提出,将中央军第二师、第二十五师及于学忠第五十一军调出平津、河北,调出蒋孝先宪兵第三团https://www.krzzjn.com/show-360-39743.html
15.淮南衡山列传原文及注释妃求去,王乃上书谢归去之。王后荼、太子迁及女陵得爱幸王,擅国权,侵夺民田宅,妄致系人。 元朔五年,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乃召与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太子怒,被恐。此时有欲从军者辄诣京师,被即愿奋击匈奴。太子迁数恶被于王,王使郎中令斥免,欲以禁后,被遂亡至长安,上书自https://shiji.5000yan.com/hnhslz/2737.html
16.梁启超散文《少年中国说》原文解读我既看到玛志尼能使他的国家变成少年国,我又目睹我国的官吏士民能使国家变成老大帝国。我为这一点感到恐惧!象这样壮丽浓郁、风度优美举世无双的少年中国,竟让欧洲和日本人称我们为老大帝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掌握国家大权的都是老朽之人。非得吟诵几十年八股文,非得写几十年的考卷,非得当几十年的差使,非https://www.ruiwen.com/wenxue/sanwen/64773.html
17.路光對敬之的關愛從2016年的十封書信說起(一)又如认为但八章小角除掉常献的,不但反对本会新的更完美的解释,支持复临运动时代老的错误解释,而且他自己提出的解释也和老的解释不相同,甚至比老的解释更错谬。老的解释认为小角除掉常常的是指罗马教皇,除掉异教罗马国(帖后2:3-8)。他却违背圣经原意地将『除掉』当作『举起』来理解。他说:『「小角除掉常http://godsword77.net/XB122.htm
18.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后荼、太子刘迁和女儿刘陵受淮南王宠爱,专擅国权,侵夺百姓田地房宅,任意加罪拘捕无辜之人。 元朔五年,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①,乃召与戏。被一再辞让②,误中太子。太子怒,被恐。此时有欲从军者辄诣https://www.scfaying.com/xiandaiwenyuedu/11269/
19.拟庾子山咏画屏风诗其七原文翻译赏析繁体拼音拟庾子山咏画屏风诗 其七 拟庾子山咏画屏风诗 其七朗读 清代: 张鹤龄 拼 繁 原 窈窕排丹闼,回翔出钿车。春旗拂岸柳,轻吹落山花。 似出齐遄室,光绪十八年进士。官至奉天提学使。工文章,通中外掌故。辛丑后规画京师大学堂章程。又主张废美国粤汉铁路借款合同以保国权。 http://gs.changrun.org/shici/788.html
20.弥迦书评述:[F033]8你这羊群的高臺、锡安城(原文是女子)的山哪,,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民(原文是女子)的国权―必归与你。9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彷彿产难的妇人,是因你中间没有君王么?你的谋士灭亡了么?10锡安的民(原文是女子)哪,你要疼痛劬劳,彷彿产难的妇人;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巴比伦去。在http://chinese.ccg.org/weblibs/study-papers/f033.html
21.《资治通鉴》第二十八卷〔译文〕【原文】 臣光曰: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使禹之智不足以知,乌得为贤?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 http://www.ziyexing.com/files-4/yywj-157.htm
22.立即报名第二届低空经济智能飞行管理挑战赛综合资讯资讯戳文末【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报名,也可发邮件至mars.oi@meituan.com咨询。 陈海昕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长聘教授 AIAA Associate Fellow 黄国权 美团资深科学家 特拉华大学副教授 毛一年 美团副总裁 美团无人机业务部负责人 深圳市美团机器人研究院理事长 https://www.youuav.com/news/detail/202408/59063.html
23.〔返回講道資料總索引〕扫罗虽然执掌国权,但对自己的生命却完全没有办法掌权,肉体里的嫉妒、愤怒、骄傲、苦毒,每一样都能牢牢地抓住他,让他一生都不得自由。而神的刑罚不只是扫罗的「王位必不长久」(十三14),更是「厌弃」(23节)他。神的百姓如果不顺服神,就会和扫罗一样被神「厌弃」,在神的旨意中成了被摆到一边的人。── 撒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09%201Sam/09GS15.htm
24.20180911青橄榄树蛇就在妇人身后,从口中吐出水来,像河一样,要将妇人冲去。地却帮助妇人,开口吞了从龙口吐出来的水(原文作“河”)。龙向妇人发怒,去与她其余的儿女争战,这儿女就是那守神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那时龙就站在海边的沙上。 耶稣是谁:祂是那藉着争战显明救恩能力的神,也是藉着大能的异像要神的儿女警醒预备http://www.meiwen.com.cn/subject/mekygftx.html
25.先主传三国志原文翻译及赏析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https://www.jidajia.com/gujizhangjie/283780.html
26.1912(查看原文) Mousie 2013-01-05 22:00:00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政府非以人民意志所组织而成者,故对人民不负责任,而无以国事为己事之心也。故今日之政府,对于内而为偷钱之政府,于外而为送钱之政府。以国权寄托于此等政府,其所余者有几何矣? (查看原文) 晒月亮的猫 2013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47146/blockquotes?sort=score&star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