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颐浩字元直,其祖先是乐陵人,迁居齐州。考中进士。父丧后家贫,亲自耕种以赡养老小。后来任密州司户参军,因为李清臣的推荐,任邠州教授。授任宗事博士,历官入朝任太府少卿、直龙图阁、河北转运副使,升任徽猷阁待制、都转运使。
讨伐燕地之役,颐浩以转输官身份随种师道到白沟。攻取燕山之后,郭药师的二万部队,契丹的一万多部队,都依靠政府供养,诏令任命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颐浩上言说:“开拓极远的边疆,其势难守,即使穷竭财力,无法善后。”又上奏陈述燕山、河北危急之事五件,希望广泛征求长久之策。徽宗大怒,下令夺去他的职务,而兼职如故;不久恢复官职,升任徽猷阁直学士。金人攻入燕地,郭药师劫持颐浩与蔡靖等人降敌。敌人撤退后回归,重新任命为河北都转运使,因病辞职,任提举崇福官。
高宗即帝位,授任他为知扬州。皇帝到南方,颐浩入宫晋见,授任户部侍郎知扬州,升任户部尚书。大盗张遇聚兵数万驻扎在金山,纵兵烧掠。颐浩单身与韩世忠到他们的兵营,劝说他分清顺逆,张遇的部队放下兵器投降。升任吏部尚书。
建炎二年(1128),金人逼近扬州,皇帝南渡镇江,召随从大臣询问去留之策。颐浩叩头希望留在此地,作为江北的声援;否则,敌人乘势渡江,事情越是危急。皇上到钱塘,授任颐浩为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回兵驻扎京口。金人离开扬州,颐浩改任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
当时苗傅、刘正彦作乱,逼高宗避位。颐浩到江宁,接受改元为明受的诏令,正遇朝廷讨论,都不敢开口。颐浩说:“这一定是有兵变。”其子吕抗说:“皇上人当中年,二帝蒙尘沙漠,日夜期望拯救,哪里肯仓促逊位给幼儿呢?可知兵变无疑。”颐浩立即派人送信给张浚说:“时事如此,我们只能不得已吗?”张浚也认为颐浩有威望,能处理大事,写信给颐浩报告起兵情况。颐浩于是与张浚及诸将相约,合兵讨贼。当时江宁百姓惊惧,颐浩于是令杨惟忠留驻,安抚人心。而且提防苗傅等人计穷挟持皇帝由广德渡江,戒令惟忠先作控制准备。不久有诏令,召颐浩到枢密院任职。上书说:“当今金兵乘战胜之威,群盗有蜂起之势,兴衰拨乱,事体艰难,怎能让皇帝退享安逸?请赶快让皇帝复位,以图谋恢复大计。”于是在江宁起兵,举鞭誓师,士兵们都十分感奋。
快到平江时,张浚坐小船迎接他,两人相持而泣,互商大计。颐浩说:“颐浩往年谏阻开边,几乎死于宦官之手;承办漕运,几乎陷没在腥膻之地。现在事情如果不成功,不过被族灭而已,为国家而死,岂不快哉?”张浚认为他很豪壮。就在船中草制檄命,进升韩世忠为前军,张俊辅佐他,刘光世为游击,颐浩、张浚统率中军,刘光世分兵殿后。颐浩从平江出发,苗傅同党假托圣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上奏说,所统将士,都是激于忠义,可合不可离。苗傅等人惊恐,于是请高宗复位。军队到达秀州,颐浩勉励诸将说:“现在虽然已反正,但贼臣仍在宫内握有兵权,事情如果不成功,一定加我以造反之名,翟义、徐敬业之事可为借鉴。”到达临平,苗傅等人抵抗。颐浩披甲出入战阵,督促世忠等人破贼,苗傅、刘正彦引兵逃走。颐浩带领勤王护驾部队入城,人民夹道围观,掩面而泣。
朱胜非被罢去相位,皇上任命颐浩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改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上到建康,听说金兵又进犯,召问诸将移都之地,颐浩说:“金人想以陛下所到之地为边界,现在应当边战边避,奉陛下于万全之地,我愿意留在常、润死守。”皇上说:“我身边不能没有宰相。”于是命令韩世忠守镇江,刘光世守太平。皇帝到平江,听说杜充溃败,皇帝说:“事情很急迫了,怎么办?”颐浩于是献航海之策。
当初,建炎御营使本来以行幸总令军政,而由宰相兼任,于是专断兵权,枢密府几乎无法干预。颐浩任相时尤其专横,赵鼎指责他的过失。四年,改任赵鼎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赵鼎谢绝,并且攻诋颐浩,上了十几道奏章,颐浩请求离职。授任他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诏令因为颐浩倡义救王,所以优礼他。
奉化盗贼蒋琏趁乱为变,劫持颐浩到军中,高宗因为颐浩的缘故,赦免而招安他们。不久授任颐浩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颐浩请求拨给五万士兵驻扎建康等处,又请求把王王燮、巨师古的军队隶属于自己。快到镇江时,而李成派部将马进围攻江州。于是把军队驻扎在鄱阳,会合杨惟忠的部队,奏请与他们一起奔赴南康,派师古去救江州。与敌人激战,颐浩、惟忠失利,师古败逃到洪州。颐浩请求增加军队讨伐李成,高宗说:“颐浩奋不顾身,为国讨贼,群臣不及他,但是轻率进兵,是他的失误。”诏令王王燮带领一万多人迅速前去策应。颐浩又在左蠡驻扎下来,又得到閤门舍人崔增的部队一万多人,军势复振。命王王燮、崔增攻击敌人,大败敌人,乘胜到江州,而马进已攻陷江州城。朝廷任命张俊为招讨使,张俊到后,打败马进。马进逃走,李成率领残兵投降刘豫。
诏令因为淮南百姓未恢复生产,必须由威望大臣管理,任命颐浩兼任宣抚,并兼管寿春府、滁庐和州、无为军。在分宁招降赵延寿,得到他的五千精锐部队,分隶诸将。张琪从徽州进犯饶州,有军队五万人。当时颐浩从左蠡撤军,军营中士兵不满一万人,郡中百姓惊恐。颐浩命令部将阎皋、姚端、崔邦弼列阵待敌。张琪进攻阎皋的部队,姚端、崔邦弼两军夹击敌人,大败敌军。皇上授任颐浩为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二年,皇上从越州回到临安。当时桑仲在襄阳,打算进攻夺取京城,请求朝廷举兵声援。颐浩于是大议出师,而亲自督率军队攻向北方。高宗对颐浩、秦桧说:“颐浩主管军事,秦桧治理政事,就像种、蠡那样分职。”二人共同执政,秦桧知道颐浩不被舆论赞许,多引荐知名人士帮助自己,打算倾轧他而独掌朝政。高宗于是下诏禁戒结党,授任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在镇江开府办公。颐浩征召文武人士七十多人,带领神武后军及御前忠锐崔增、赵延寿两支军队随行,百官列班送行。颐浩到达常州,延寿军叛乱,刘光世歼灭他的军队;又听说桑仲已死,于是不再前进,称病求罢。诏令他回朝,任命知绍兴府朱胜非同都督诸军事。
颐浩回朝后,打算倾轧秦桧,于是引荐胜非帮助自己。给事中胡安国指责胜非必误大计,胜非又任绍兴府,不久任醴泉观使兼侍读。安国压着诏书不发,颐浩命令检正诸房文字黄龟年书写任命行状。安国因为失职请求离任,朝廷罢免他。秦桧上章请求留用安国,皇上不答复。侍御史江跻、左司谏吴表臣都因为论救安国被罢免,程蠫、胡世将、刘一止、张焘、林待聘、楼癤也因为是秦桧同党遭贬斥,台省一空,于是罢免秦桧的相位。
颐浩再度执政共二年,高宗因为水旱、地震下诏责怪自己征求上言,颐浩连续上章请罪。高宗一天对大臣们说:“国家四方水旱,无不报告朝廷。近来苏州、湖州地震,泉州大水,却不上奏,为什么?”侍御史辛炳、殿中常同议论指责颐浩的过错,于是罢去相位任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为特进、观文殿大学士。五年,皇上下诏询问大臣们战守策略,颐浩条列十件事献给皇上,授任湖南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当时郴、衡、桂阳暴乱,颐浩派人全部讨平。皇帝在建康,授任颐浩为少保、浙西安抚制置大使、知临安府、行宫留守。明堂礼举行后,进封他为成国公。
八年,皇上打算回到临安,任命颐浩为少傅、镇南定江军节度使、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颐浩称病求罢。授任醴泉观使。九年,金人归还河南地,高宗打算让颐浩前往陕西,命令中使召他到行宫。颐浩以老病辞谢,并且条奏陕西利害,认为金人无故归还地方,一定有阴谋。召他赶赴朝廷,到了后,因病不能晋见,于是听任他归家。不久,去世,追赠太师,追封为秦国公,谥号为“忠穆”。
颐浩有胆略,善于骑马射箭,在国家艰难之际,人们十分倚重他。自从江南再度任相,胡安国用书信劝他效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务,切戒报恩复仇,颐浩不能采用。当时军中经费不足,颐浩与朱胜非创立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于是地方官吏常常横征暴敛,成为东南的大患。
吕颐浩,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中进士第。父丧家贫,躬耕以赡老幼。后为密州司户参军,以李清臣荐,为邠州教授。除宗子博士,累官入为太府少卿、直龙图阁、河北转运副使,升待制徽猷阁、都转运使。
伐燕之役,颐浩以转输随种师道至白沟。既得燕山,郭药师众二万,契丹军万余,皆仰给县官,诏以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颐浩奏:“开边极远,其势难守,虽穷力竭财,无以善后。”又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愿博议久长之策。徽宗怒,命褫职贬官,而领职如故;寻复焉。进徽猷阁直学士。金人入燕,郭药师劫颐浩与蔡靖等以降。敌退得归,复以为河北都转运使,以病辞,提举崇福宫。
高宗即位,除知扬州。车驾南幸,颐浩入见,除户部侍郎兼知扬州,进户部尚书。剧贼张遇众数万屯金山,纵兵焚掠。颐浩单骑与韩世忠造其垒,说之以逆顺,遇党释甲降。进吏部尚书。
建炎二年,金人逼扬州,车驾南渡镇江,召从臣问去留。颐浩叩头愿且留此,为江北声援;不然,敌乘势渡江,事愈急矣。驾幸钱塘,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还屯京口。金人去扬州,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
时苗傅、刘正彦为逆,逼高宗避位。颐浩至江宁,奉明受改元诏赦,会监司议,皆莫敢对。颐浩曰:“是必有兵变。”其子抗曰:“主上春秋鼎盛,二帝蒙尘沙漠,日望拯救,其肯遽逊位于幼冲乎?灼知兵变无疑也。”颐浩即遣人寓书张浚曰:“时事如此,吾侪可但已乎?”浚亦谓颐浩有威望,能断大事,书来报起兵状。颐浩乃与浚及诸将约,会兵讨贼。时江宁士民汹惧,颐浩乃檄杨惟忠留屯,以安人心。且恐苗傅等计穷挟帝繇广德渡江,戒惟忠先为控扼备。俄有旨,召颐浩赴院供职。上言:“今金人乘战胜之威,群盗有蜂起之势,兴衰拨乱,事属艰难,岂容皇帝退享安逸?请亟复明辟,以图恢复。”遂以兵发江宁,举鞭誓众,士皆感厉#
将至平江,张浚乘轻舟迓之,相持而泣,咨以大计。颐浩曰:“颐浩曩谏开边,几死宦臣之手;承乏漕挽,几陷腥膻之域。今事不谐,不过赤族,为社稷死,岂不快乎?”浚壮其言。即舟中草檄,进韩世忠为前军,张俊翼之,刘光世为游击,颐浩、浚总中军,光世分军殿后。颐浩发平江,傅党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奏:所统将士,忠义所激,可合不可离。傅等恐惧,乃请高宗复辟。师次秀州,颐浩勉励诸将曰:“今虽反正,而贼犹握兵居内。事若不济,必反以恶名加我,翟义、徐敬业可监也。”次临平,苗傅等拒战。颐浩被甲立水次,出入行阵,督世忠等破贼,傅、正彦引兵遁。颐浩等以勤王兵入城,都人夹道耸观,以手加额。
朱胜非罢相,以颐浩守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车驾幸建康,闻金人复入,召诸将问移跸之地,颐浩曰:“金人谋以陛下所至为边面,今当且战且避,奉陛下于万全之地,臣愿留常、润死守。”上曰:“朕左右不可以无相。”乃以韩世忠守镇江,刘光世守太平。驾至平江,闻杜充败绩,上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
初,建炎御营使本以行幸总齐军政,而宰相兼领之,遂专兵柄,枢府几无所预。颐浩在位尤颛恣,赵鼎论其过。四年,移鼎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鼎辞,且攻颐浩,章十数上,颐浩求去。除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诏以颐浩倡义勤王,故从优礼焉。
奉化贼将琏乘乱为变,劫颐浩置军中,高宗以颐浩故,赦而招之。寻除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颐浩请兵五万屯建康等处,又请王燮、巨师古兵自隶。将之镇,而李成遣将马进围江州。乃驻军鄱阳,会杨惟忠兵,请与俱趋南康,遣师古救江州。贼众鏖战,颐浩、惟忠失利,师古败奔洪州。颐浩乞济师讨李成,高宗曰:“颐浩奋不顾身,为国讨贼,群臣所不及,但轻进,其失也。”诏王燮以万人速往策应。颐浩复军左蠡,又得阁门舍人崔增之众万余,军势复振。命燮、增击贼,败之,乘胜至江州,则马进已陷城矣。朝廷命张俊为招讨使,俊既至,遂败马进。进遁,成以余众降刘豫。
诏以淮南民未复业,须威望大臣措置,以颐浩兼宣抚,领寿春府、徐庐和州、无为军。招降赵延寿于分宁,得其精锐五千,分隶诸将。张琪自徽犯饶州,有众五万。时颐浩自左蠡班师,帐下兵不满万人,郡人皇骇。颐浩命其将阎皋、姚端、崔邦弼列阵以待。琪犯皋军,皋力战,端、邦弼两军夹击,大破之。拜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二年,上自越州还临安。时桑仲在襄阳,欲进取京城,乞朝廷举兵为声援。颐浩乃大议出师,而身自督军北向。高宗谕颐浩、秦桧曰:“颐浩治军旋,桧理庶务,如种、蠡分职可也。”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开府镇江。颐浩辟文武士七十余人,以神武后军及御前忠锐崔增、赵延寿二军从行,百官班送。颐浩次常州,延寿军叛,刘光世歼其众;又闻桑仲已死,遂不进,引疾求罢。诏还朝,以知绍兴府朱胜非同都督诸军事。
颐浩既还,欲倾秦桧,乃引胜非为助。给事中胡安国论胜非必误大计,胜非复知绍兴府,寻以醴泉观使兼侍读。安国持录黄不下,颐浩持命检正诸房文字黄龟年书行。安国以失职求去,罢之。桧上章乞留安国,不报。侍御史江跻、左司谏吴表臣皆以论救安国罢,程瑀、胡世将、刘一止、张焘、林待聘、楼炤亦坐论桧党斥,台省一空,遂罢桧相。
颐浩独秉政,屡请兴师复中原,谓:“太祖取天下,兵不过十万,今有兵十六七万矣。然自金人南牧,莫敢婴其锋。比年韩世忠、张俊、陈思恭、张荣屡奏,人有战心,天将悔祸。又金人以中原付刘豫,三尺童子知其不能立国。愿睿断早定,决策北向。今之精锐皆中原人,恐久而消磨,他日难以举事。”时盗贼稍息,颐浩请遣使循行郡国,平狱讼,宣德意。李纲宣抚湖南,颐浩言纲纵暴无善状,请罢诸路宣抚之名,纲止为安抚使。时李光在江东,与颐浩书,言纲有大节,四夷畏服。颐浩称光结党,言者因论光,罢之。时方审量滥赏,颐浩时有纵舍,右司郎官王冈持不可,曰:“公秉国钧,不平谓何。”
颐浩再秉政凡二年,高宗以水旱、地震,下诏罪己求言,颐浩连章待罪。高宗一日谓大臣曰:“国朝四方水旱,无不上闻。近苏、湖地震,泉州大水,辄不以奏,何也?”侍御史辛炳、殿中常同论其罪,遂罢颐浩为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改特进、观文殿大学士。五年,诏问宰执以战守方略,颐浩条十事以献,除湖南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时郴、衡、桂阳盗起,颐浩遣人悉平之。帝在建康,除颐浩少保、浙西安抚制置大使、知临安府、行宫留守。明堂礼成,进封成国公。
八年,上将还临安,除少傅、镇南定江军节度使、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颐浩引疾求去,除醴泉观使。九年,金人归河南地,高宗欲以颐浩往陕西,命中使召赴行在。颐浩以老病辞,且条陕西利害,谓金人无故归地,其必有意。召趣赴阙,既至,以疾不能见,乃听归。未几,卒,赠太师,封秦国公,谥忠穆。
颐浩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自江东再相,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报复恩仇为戒,颐浩不能用。时军用不足,颐浩与朱胜非创立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于是郡邑多横赋,大为东南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