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具实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和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人的。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先看一下前头这个序文。
“净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简课”。天亲菩萨有“五念法门”,这“净修捷要”,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功课。所以就有了两个名字。
我来向大家汇报这个内容,这也是第三次了。
圆瑛法师讲《首楞严经》,讲了一百多次,他每讲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佛法就是如此。
那么我这次是第三次讲了,和前次一比,因为这老本子里头也有一些记录,一比之下,觉得老的本子里头,即上一次谈的很不足,认识很不够,所以也要感佛之恩哪!我们今天所谈的名称就是《净修捷要报恩谈》。要知道佛对我们有恩哪!我是带着要感恩、要报恩的心情来谈的。
这个序文,我们不能全部介绍完,而是侧重它的重要部分。
【序】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
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确实是难信哪!虽然是易行,也是难信哪!佛的教法称为“教海”,汪洋大海,不知边际。你不是亲自到教海里面、亲自去探究,是不成的。要入大海,不能只是在岸边上呆一呆而已。你若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如果不知道佛法,怎么能够可以入、怎么可以度、怎么可以知道边是多广大无边呢?!这些就都不知道。
【序】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jù)入也。
《华严经》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指明了大家的归宿。佛法学教的最高经典就是《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处,他便也就修归净土导归极乐了。他也说“教海算沙”。大教如海中之沙,你算有多少沙子,是算不清楚的,因而也就不知道归宿。而《华严经》恰给我们指明了归宿;天亲菩萨也以这“五念”作为法门。
五念就是: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发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
凡是能修这五念的人一定能往生!天亲菩萨以这“五念”作为门。《华严经》指明了归宿,“五念法”指出这个入门,有门才可入,所以菩萨把门告诉我们了。
“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现在到了末法期了,佛灭度已经两千多年了。按真正佛历来计算,其实有三千多年了。现在大家所说的两千几百年,是按印度“贝叶经”上的点数数出来的。佛经每年集结一次即点一个点,数点数出两千五百多个。但是印度沦为殖民地,受到外国统治,经过了很多很多的战乱,你吞并了我,我吞并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点个点呢?不一定!点点的那部分是不是有损失呢?也不一定!所以,好像是证据确凿,实在打很大的问号。
至于中国这三千多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汉朝佛法就来了。我们把当时那个年代一折合,佛出生时候,正是中国周朝时的某个时候,以此时起用天干、地支的方法计算,佛出世到现在就是三千多年了。
现在流行的佛出世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说法,是按印度“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计算出来的。过去集结的方式是:到时候,把“贝叶”经文翻一翻,晒一晒,作为一次工作,便点一个点儿,一年一次,数那点儿数出来的结果。
现在到末法期了。正法期——佛在世五百年;像法期——有一千年;末法——有一万年。因此,很多人说“佛法就要完了”。完不了!末法刚过一千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呢。到了末法期,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器越来越差。这时代又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一个浅学,于佛法所学很浅,便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很多自称是修净土宗的,其中有很多是法师,实际上都没有能深入于本宗。
怎么才能深入呢?
【序】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真正能读大经的人很少了!有也很稀有了。所以,净空法师在这方面,我们很为之赞叹的。他这样的带头人,并不多呀!他倡导熟读大经,“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只有如此,你才能略略明白一点净土法门的纲要、才知道它的重要点之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意。
【序】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
熟读大经还只是略明,可是现在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呢?
【序】大率仅持小本。
一般还只知道念《阿弥陀经》(小本),不知道念《无量寿经》(大经)。大家所念的小本(《阿弥陀经》)也只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在北边,他所在的国号叫“姚秦”。不是秦始皇时代的“秦”,而是六朝时期的秦,称“姚秦”。大本不念,而只念这个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本。现在大家不但都不知道念大本,而且就连这个大本的名子也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唐代的玄奘大师很聪明,他从印度回来时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虽有罗什的译本,但他又翻译了:一部是《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另一部就是《阿弥陀经》。他之所以翻译,是因为他所翻译的本子里面有重要的补充。现在大家修净土的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修净业者,既持诵秦译本又持诵玄奘的唐译本的,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
现在净空法师重视夏老师会集的《无量寿经》,可是对于唐译,对于夏老师的会集本还没有十分的重视。但他都把它列为“净土五经”的读本中了,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
【序】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
看起来、说起来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你“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现在是号称修净土宗的人多,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于迫切发愿的人却很少。
【序】信愿不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信愿不深,却还想要得到真实的受用,那就难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于信愿”,你念的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的。你现在理解的太少,你没有能发起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往生了。
【序】庚辰之岁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那一年于病中,夏老师自己发了一个很大的愿,愿很恭敬地来集结净土诸经中的文句,“副以祖意”。这是夏老师对净土宗的独到之处,就是和印光法师也都有所不同,“副了祖师意”,把祖师的真意也结合进来了。
可能有人会说,“一学一念净土,再搞禅,就务外了、不专了”,这么说也有道理。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本来就差,一门还学不好,再多加一门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不让学净土的人去碰一碰禅宗,那么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带角虎”了。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永明寿禅师语),因此夏老师禅、净结合的独到之处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对于净宗,大德们各有己见,都有原则。我们对印光法师没有一点轻慢之意。有些观点跟夏老师本人虽有点不同,但印光法师本人对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他对蕅益的赞叹,他说,“佛再做注解《阿弥陀经》也不能超过蕅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是大祖师的话,我很尊敬、很赞叹!但是对于禅这一方面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些出入。夏老师明白地说,“我这里面,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禅的一些风格、一些精神也融汇在一起了”。
什么是“祖师意”?什么是“西来意”?“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包括在这“净修捷要”里面了。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净土宗诸经中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其中了。因为集结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大家是很应该留心的!
“作为简课,俾授初机”。是说作为一个简单的功课,“三十三拜”有利于初机人修。
这“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呢?“是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我们这个修行,就是要感应,我是“自”,佛是“他”,“自”和“他”之间有感应了是最好的事情了。怎么得到感应呢?我们身、口、意做业称为“三业”,人就是在这“三业”里头,而我们是在这“三业”里头达到“自他感应”的。“身”在礼拜是身业;“口”在念诵是口业;“意”在念经文并要住于经文的奥意之中,是意业。你的身、口、意以此作为“能感”,就得到感应,得到佛的加被(pī)。
“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括”是包括,就是“五念法门”都包括了。
“五念”就是:一礼拜;二赞叹;三发愿;四观察;五回向。这是“五念法门”。
“赞观愿向”是指这个赞叹“发愿”、“观察”、“回向”都包括在“一礼之际”。一个头磕下去,或在这之前有一心观礼(就观了)。“赞叹”、“发愿”、“观察”、“回向”都在礼拜里头了。因为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融汇在这样的修持中了,所以称“五念简课”。
“妄想不易乘隙”。这么做的话,妄想没有机会钻空子,没有机会给它。因为一件事接一件事没有可乘的空隙,一个头磕完了,下边又一心观礼……这里文字文句都很紧凑,念完后,又是念佛,念佛中带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起来又念,妄想没有空子可钻,不能乘隙而入,正念自然现前。这是多么直接了当的方法啊!
【序】受持获益,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
所以,前前后后有很多人在修,我就看到一个人修到了九十多岁,他在马路上还一边走一边念。他从来不坐车子,几十里地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就修这个“简课”,他在心里观想着磕头。这么样的话,“果能随文运心”,随着这个文,心知运转,跟《净修捷要》相一致了。
“久习纯熟。”纯熟之后。
“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你就对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不用研究,也自然能生起信解。
“性修不二、境智一如”这两句话现在不讲,在以后要详细地讲,因为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现在的修持关系就在于:你本性就是佛,现在又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所修持的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境”和“智”,你的境界和观想极乐世界种种境界是一样的,和金刚智慧不是两样的。
常会有人说:《金刚经》和《阿弥陀经》两者之间有矛盾。理由是:《金刚经》讲一切有相都是虚妄,而《阿弥陀经》却说又是黄金为地,又是这又是那……全是有相,所以这两部经矛盾。其实这两部经并不矛盾,是看经的人自己矛盾了。其实“境”和“智”是一如的,“境”就是“智”。这些道理以后都要细讲。
【序】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
懂了道理之后再念大经,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你就是在顺水乘船,而且是顺风帆划起来了,直接就渡过去了。
【序】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于潜移默运中……
“五念”当中每一条,每一条都是经文,不要大意,要恭恭敬敬,这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
“五念”说过了,还有“四修”。
“四修”的意思是:
第一,“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
第二,“无余修”。你称名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不称经中其他如来的名号,这是“无余修”。
第三,“无间修”。就是要净念相继、无有间断。
第四,“长时修”。就是毕命为期,我一生一直到命终才念完。
天亲菩萨主张要“四修”、“五念”,这样去“四修”、“五念”,自然就能获得利益。
我们要知道,修净业必须知道《无量寿经》、知道夏老师会集《阿弥陀经》等著作。那么这其中,最简易的就是“净修捷要”。
序文就讲到此,下面开始讲“三十二拜”、“五念法”的具体内容。
首先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释迦牟尼佛。
所有修学,首先就是要“尊师重道”,要“重道”,必然先要“尊师”。对于师,要有不是一般的恭敬;尤其是佛法,要不是释迦牟尼佛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重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释迦牟尼佛不但是我们的导师,而且是我们的恩师。这个恩胜于父母!父母生了我们的肉身;而佛却生了我们的慧命,给了我们以慧命。所以我们要礼拜的话,第一礼拜的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下边磕头的时候,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这个佛的名号。“佛”是通号,阿弥陀佛、药师佛……都称为“佛”。但“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号,单指释迦牟尼佛。
我们在拜时、在赞叹当中,赞叹什么呢?我们所赞叹的正是他告诉了我们“净土法门”。那么,对此大家会不会怀疑呢?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有种种功德,为什么只赞叹他这一点呢?是不是只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只谈净土呢?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一下善导大师所说的话,就明白了。
善导大师是唐朝的大德,他在长安的时候,因为他的教化,使长安几乎人人都念佛。人家送他的一切钱他都拿来印经,现在敦煌出土的还有很多,都是他用大家所供养的钱请别人写的经,还有他自己抄写的经。而且经、画都非常壮严。比如画中的妇女都不露齿笑,笑不露牙齿,由此可见戒律的种种庄严。
日本人对善导大师恭敬、景仰极了,都传说他是弥陀的化身。莲池大师也曾说过,“大家尊称善导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等人物”。
我们恭敬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怎么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一切佛要出兴在世间,他唯一要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这个“大愿”功德如海,所以一切佛出现到人世间来救度众生,他唯一要说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法门)。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对净土宗有足够的重视才成。不管修哪个法门,你要离开了求生净土,想即生解脱生死,超出六道轮回,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这个“净土法门”的大恩大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他什么呢?赞叹他能在这样的世界说这样的法。所以,夏老师禅、净结合才会集了这部大经,这样做就不是偏见了,跟善导大师是一致的,和十方佛也是一致的。十方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一点哪,没有赞叹他别的!《阿弥陀经》里面也有记录。因此,我们也是一样的要尊师,依教奉行。
下面,我们来讲“净修捷要”三十二拜的内容。
【第一拜】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三称(第一拜)
十方如来所同行的,阿弥陀佛做到了这一点,也是十方佛所同赞的、共同赞叹的。
第一句就是“一心观礼”,每一拜的第一句都是“一心观礼”。
所谓“一心”是离言绝说的,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出来、形容出来的。我们凡夫都是在“二心”里头,我们都是有矛盾、有对待的思维。所以陈真如当年给毛主席上疏论佛法,“说是一个绝对,已经是相对了”。“绝对”本身和那个“相对”是对立的。所以用言语表达是不行的!“一心”者就是“不二”,没有对待!所以佛教常常说“绝待”,这个“待”不是指“绝代佳人”那个“代”,是“对待”的那个“待”。没有对待了。所以我们世间一切法,好和坏是对待,邪和正是对待,佛和众生是对待,男和女是对待……都是对待之法,都是“二”。
而《维摩诘经》讲的就是“不二法门”。因为世界本来“不二”,这“二”是因为众生糊涂、妄动、分别的结果,所以变成了无明,无明之后才出现这“二”的。我们之所以用最恭敬、最清净的心去礼拜,就是要恢复到本来面目。“不二”就是一心,最高境界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如何下手以达到“不二”境界呢?在你三十二拜过程中,心里头已经把别的念头都放下了,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地念这个礼拜文、作观想,这样礼拜的结果就是“一心”。刚下手就达到了“一心”。这时不要想别的事,若还要想:今天我的教案要怎么改一改……那就不是“一心”了。好事、坏事更不可以想,一切都要放下,要专心一意的。能够这么做,也就可以了,从这地方下手。
“礼”就是礼拜,因为要“三十二拜”吗,所以以“礼拜”为中心。而且这个“礼拜”对于我们知识分子来说并不困难,因为礼拜的过程并不需要多大的运动量,对于身体不好的人、病人来说,都可以做得到的。只要能慢一点拜就没有问题。拜佛可以说是最好的运动健身!
其实,不光佛教有拜佛,当年列宁在监狱里,他也礼拜,也就是做运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们能磕头,一心的、恭恭敬敬的,便可以“至心一礼,罪灭恒沙”。至心恭敬的磕一个头,可以消灭恒河沙子那么多的罪。从得福的方面说,你好好磕一个头,从你脚底下哪怕只有一个微尘,将来都可能达到转轮王的位。所以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个“因”很小,将来“果”大极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恶事也是如此。我们都要知道这些事。
所谓“观”,高水平的是“观照”,一般凡夫做不到;水平低一点的就是“观想”;“观想”还做不到的话,那么就从“想”字入手。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礼赞文的内容。我们这个“想”之中随着这个文字很细很细的,没有别的想法,这就叫“随文入观”,随着这个礼赞文进入到“观”的境界中了。这一句是什么、下一句又是什么,心里始终没有离开这个“礼赞文”的内容,久而久之,这样观想就进入到“观”里面去了。
真正到了“观照”,这个“观”就比“观想”的“观”高了;但到了“照”字那就更了不起了。这个“照”就是离开了心意识,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语)的境界,如镜子一样,了了分明,不留痕迹,不管是谁,我喜欢、不喜欢的,都清清楚楚。男的来,男的现出来;女的来,女的现出来。你有一个黑斑、一个汗毛,它都“照”得清清楚楚、丝毫不爽,也没有爱憎、也没有取舍,谁走的时候一点不留痕迹。这就是“照”。这是用境子打了个比方。所以能达到“照”,就能“度一切苦厄”了。
我们念《心经》,念完是照样烦恼,一点没度,就是因为你在“想”而不是在“照”。而“想”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久而久之,你也还能减轻一些烦恼,等到有一天能用“照”了,那你也就是菩萨了。菩萨也有等级层次,大菩萨、小菩萨。
“一心观礼。”可以从初级开始入手,也可以从大菩萨位上直接修。“一心观礼”这四个字,适应度很宽。我们“观”谁呢?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含义是“堪忍”。这“堪”是“提土”旁加一个“甚”字。这个世界对于苦我还能忍受,我们这个世界虽然种种苦,大家还能活着,有的还活得很高兴,可等到生病了很苦了,叫呀!呼天喊地……病过去又来了,跳舞、唱歌、喝酒……“堪忍”就是指还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没有不苦的,但是还可以忍受。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特征。
这个世界有善、有恶,每个人都带有一些善、一些恶,“娑婆”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为就只是一个地球,而具有地球这样最小的基层组织,就有四个像地球这样的星球,有“四大部洲”。“四洲”都有它的中心,现在还很难和天体完全结合到一块,但至少是一个太阳系,这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也叫“三千大千世界”。
由一个“小千世界”要自乘三倍(即千的三次方)才是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指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到了“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是一千个“小千世界”,由此可见大极了!这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我们地球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在“南瞻部洲”,又称为“瞻部”,也就是我们地球的名称,属于南方。
“九界导师,如来世尊。”是指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所在的“九界”的导师。
什么是“九界”呢?我们都知道“六道”(又称六趣):天、修罗、人、畜牲、鬼、地狱。这“六道”之上还有三道,即声闻、缘觉(阿罗汉)、菩萨,这三道都属于超凡的圣人道。上有三个,下有六个,就是这“九界”,又称“九法界”;再加上一个就是佛界了。除佛以外,下边有九界。释迦牟尼佛不光是人的导师、天的导师,还是一切声闻、缘觉、菩萨的导师,是九界的导师!
现在,有很多人误会,以为“如来”就是专指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错误!“如来”是通号。比方说,这个人是“教授”、“学者”,但你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因为“教授”、“学者”是通号,你有学问都可以称为“学者”。到大学当老师,给你定职称,都可以称为“教授”,是通号。必须加上张某某、董某某你才知道是谁。所以大家把“如来”当成释迦牟尼,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很多僧人也这么说。
“如来”是佛的“十号”中的第一个号。
这个十号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指最广泛的一种说法:
第一是“如来”。
第二,“应供”,受供养。
第三,“正遍知”,无所不知。
第四,“名行足”,名也足,行也足,都圆满。
第五,“善逝”,能够善于逝趣。
第六,“世间解”,世间的都解脱了。
第七,“无上士”。
第八,“调御丈夫、天人师”。有的把这个地方分成两个,这是《大智度论》里头的分法,这合成一个;
第九,就是“佛”;
第十,是“世尊”。
要把这第八分成两个呢?“世尊”就在十号之外了。分成十号之外怎么办?总体来讲,“世尊”也是佛的一号。总之,这种开列没有什么关系,佛,其实千号、万号都可以。这“十号”是综合起来讲的,是最殊胜的美德,以十种作为美称。
“如来”、“世尊”,“如来”是“十号”中的头一号;“世尊”是十号中最末的一号,所以就不把这十号名称全部写出来,拿一个头一个尾代表全部,“如来”、“世尊”就等于我们说“十号”圆满的佛,“十号”都简省了。释迦牟尼佛功德在何处呢?这都是通号,诸佛共有的。
而释迦牟尼佛独有的功德是什么呢?“于五浊恶世,八相成道。”在我们这个世界,十方佛所称赞的,也就是称赞释迦牟尼佛能在这种“五浊恶世”上成道、在这“五浊恶世”上说这个净土法门,很难哪!称为“甚难稀有”。
“五浊”是哪五浊呢?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这个时代,这个“劫”很坏,是“劫浊”。
“命浊”,当然大家的寿命很短。
“众生浊”,众生都是坏人多,心都是不良善,众生也都很浊。
“烦恼浊”,众生烦恼很重,都在烦恼之中。烦恼,大家不要以为发愁是烦恼,狂欢高兴其实也是烦恼。能使你的本心不清净的都叫做烦恼。有人知道愁是烦恼,欢乐也是烦恼,烦恼很重。
更根本的是“见浊”,这个“见”字很重要,这个“见解”是糊涂的、是混浊的、不清净的、颠倒的,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应该做什么、不应该要避免什么……这就不好教化了。有人不理解“五浊恶世”就是这个现象。
大家弘法感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像我费了这么大力,而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因为“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就很难了。所以,要弘法不是那么容易的。
可是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世界中“八相成道”。“八相成道”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也是说最普通的,称以“八种”,这也是成佛的一般规律。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成佛的,下一个弥勒来也是这样成佛。
“八相成道”是指释迦牟尼佛已经修到“一生补处”,一生补处位到人间一次就成佛了。这样来成佛示现八种示相:
第一项,从兜率天下降,舍兜率。
第二,入胎,入到母胎里面。
第三,出生。
第四,出家。
第五,降魔。第六,成道。
第七,转法轮说法。
第八,入涅槃。
“八相成道”,这其中也有开跟合,稍有点不同,无关大雅。我们不再介绍其它还有别的不同。在“大经解”(即〈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里头讲的非常详细,“十号”各具很多种。“八相成道”各种也都有介绍了,我们知道一种就够了。
“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释迦牟尼佛在这“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他是兴起了大的慈悲心。
“慈”和“悲”的含义不同。“慈”是与乐,就如慈母般,小孩要什么给什么,这是“慈”啊。“悲”就是拔苦,所以大悲观音是千手千眼,现出种种威猛相。如第一相是红的阿弥陀佛,第二相是青面獠牙的金刚相。要给众生拔苦是“大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对于众生把苦拔出来,给他快乐那不都好了吗!赞叹释迦牟尼佛兴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悲”——大悲,看待众生等同义子,都跟自己的独生子一样,都要平等的救度,这是大悲,而且是让咱们得到彻底救度的大悲心。
“悯有情。”悲悯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众生。悲悯这一切又该怎么做呢?就“演慈辩,授法眼”。佛法无人说,你虽然有智慧也不能理解,所以要辗转、解说、教授才成。于是当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缺少了弘法之人,佛菩萨就现化身,再来度脱、再来培养一些人。所以佛来就是要“演慈辩”,要给大家说,这个“慈”是给大家快乐,像慈母般的心,这种的演说称为“演慈辩”。
出于关怀救众生的心“授法眼”,把这法眼给众生,因为众生离法眼的程度差的很多很多。“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
眼睛有五种:
第一种,是肉眼。咱们都有,都是肉眼。眼晴很重要,没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怜的,什么好的都不知道,花开了也不知道,就是用录相机录下来也没用。眼睛就是这么的宝贵。肉眼是最低能力的一种眼。
第二,天眼。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就是天眼。天眼洞达,能从这个星球看到那星球,没有什么东西能挡得住他的,墙壁、大地、山河……都不能挡住他,所以天眼很洞达。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这是第二种,比肉眼稍微高一点。
第三,慧眼。“慧眼见真”,“真”就是真实。人人都有本心,本心是什么?都有法身。法身是什么?什么叫真空、真实?慧眼就是见“真”。见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罗汉也见真,阿罗汉已经达到了“无我”了,他也证“涅槃”了,也没有烦恼了,也断“见思惑”了,但是不彻底呀!他的“见真”还不能像佛一样的彻底。佛是大彻大悟了。
第四,法眼。法眼就是知道决策。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就有八万四千种药,应病与药,就像大夫一样,知道某人生某种病,给他什么药。就算大家今天都来学净土法门,当我们询问各种问题的时候,佛都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给以应答的,应你的根器来做回答,对症下药,不对症是不行的。你虽然只是简单的感冒、伤风、上火,我给你补药吃就不对症了。我有个女婿就是吃药吃错了,他病刚好就吃补药,结果吐血又住进了医院。所以,补药不是谁都能吃的,补药虽然是好、最养人,但不对症吃坏了就是毒药。砒霜是毒药,但是只要对症就是好药。所以关键在于能治病,能应病与药。
法眼者知所决策,所以慧眼见真是“根本智”;法眼见真是“差别智”。有了“法眼”便能知道哪些法最好、哪些法最差、应该学什么法、众生有什么样的水平、遍知一切法中哪个法最适合于我们。
法眼是佛给我们的、佛告诉我们的。告诉你之后,你只要能够相信,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样。佛法好就好在,你虽然不懂医,可是医生就告诉你的病就吃这个药,你只要肯吃,其结果和那个懂医的人不是一样的吗!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智慧就像我们不是通过研究医学得到的一样,但是医生给我们做了种种的检查,又是超声波、又是X光……各式各样的先进仪器给你确诊了,你吃这个最合适,我们自己虽然没有确诊的能力,但是我们能听医生的话去吃药,照吃就好了,不用再去自己学医了。这就相当于“授法眼”的意思。
“授”,一个字都不可忽略。要感恩也是,我们今天能够这样,为什么?这是佛的恩。佛给了我们这个眼睛,所以不但给我们,告诉我们、而且巩固我们。十方佛都在称赞,千经万论都这么给你指出这一点,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了;你承认了,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你承认了,你就信下来了,就和你自己做对了的一样。如做数学题,你自己不会做,别人给你做了之后,你自己看懂了,你也就会了;你自己做,做不出来。所以佛的恩是授给我们法眼,一步一步深入,这些句子都是《无量寿经》里头的。=
“杜恶趣”,在“六道”(又称“六趣”)、恶趣里,一般说是“三恶趣”、“三善趣”。畜牲、鬼、地狱是“恶趣”;人、天、阿修罗是属于“善趣”。“恶趣”都知道不好,把“恶趣”的门给你堵塞。“杜”是堵塞、堵住。把这个门给你封起来,通“恶趣”的门不通。
这里所指的“恶趣”不能只指“三恶趣”,而是指整个的“六道”。《无量寿经》讲,“横截五恶趣”,所以把天、修罗、人,这一切一切都列为“恶趣”之中。
为什么说他们是“恶趣”呢?即是“六道,”就还是在轮回中轮转不休,转来转去你就会转到地狱里去。所以外道,基督教、回教,他们以升天作为最后的目的。
升了天道虽好,但在佛法看来,还是“恶趣”,这个“恶趣”是就极乐世界比较而言的“恶趣”。你总是在六道中轮回的,所以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他就是恶。现在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把生死当中“六道轮转”这条路给我们堵住了,我们不会再轮转“恶趣”里去了!
所以,大家辩论“带业往生”什么什么,很多人不承认。没有“带业住生”,那净土法门就没有了,没有什么殊胜了。就是带业往生,你本来还要经历“六道”、经历“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这些业,你只要一往生,你都带着好了,到往生全消除了。这消除是到了极乐世间才消除的,并不是先消除才能去,是去了之后就消除了。大家很多人对于“带业往生”想不通。其实“杜恶趣”就说明了在我们现在就给我们“杜”了,不是你必须自己达到恶趣的因素都消灭了才能去。很多人就误解,目前难,也就难在这呀!有人干扰你,故意作另一种说法,说“带业不能往生”,结果弄得大家搞不清楚。
“杜恶趣,开善门”,这个“善门”不是指“三善道”的门,这个“善门”是指净土法门与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门给我们打开了。要出“六道轮回”,就是出“三界”。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世间就这三种情况。最低的是欲界,欲界就是有情欲的世界,一些众生包括动物,情欲很盛,人、天界,低的天界也是如此。所以俗家都说王母娘娘、七仙女等等,这都是欲界,没有欲界,怎么会有娘娘、有公主?!所以这都是欲,是欲界,但这个是欲界很低的。我们一般都知道欲界,许多宗教也只知道欲界,或者最高的是色界。色界就离欲了,所以称为“梵天”。这称为“梵”,梵天,清净了,没有肉身了、没有肉欲了,但是还有形象还能看出谁是什么样子,所以称为“色界”。
再上一层就是“无色界”。
合称为“三界”。要出这“三界”才出“六道轮回”,这才是善道。
要出这“三界”,需要把“见惑”、“思惑”全断了才成。“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疑,也就是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我慢心、疑心。
不但要把欲界贪、嗔、痴、慢、疑断尽,而且还要把天界众生的贪、嗔、痴、慢、疑全都断干净。
我们自己想一想,一个人能够完全没有贪、嗔、痴、慢、疑容易吗?向往一件好东西,老盼望着能买到,这个就是贪心。不但算计人叫贪心,你喜欢这个、喜欢那个,求之不得,就念念在兹,这都是贪心。所以很难摆脱。举个例子,这种贪、嗔、痴、慢、疑,一句话不顺耳,马上心里就不高兴,所以完全免除,很难!完全不能免除,你就没有办法出“三道”!
怎么“杜恶趣,开善门”呢?往生法门就是最殊胜方法!打比方,往生法门是“横出三界”。其它法门是竖着出的,像麦杆里长了一个虫子,它要跑出来,它生长,麦杆也生长,等它长成熟,麦杆也形成了,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顺着麦杆一节一节咬,要咬好多节才出得来,但是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横着一咬,咬破一个窟隆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净土法门就是“横出三界”,就如麦杆里边的虫子,横着咬一个洞,虽然是辛苦一点,因为厚一点要费一点事,但咬破一个洞就出来了;而顺着就难了,咬一个还有一个,而且你咬的过程中它又长出两节,很难了。所以说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出三界”就是开善门,大家都可以做到的。
当然竖出也能达到善门,但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佛普遍为一切众生开了一个这么个门——往生极乐世界,就在极乐世界成佛。
有的人念佛却不想成佛,只是想求一点保佑,这样的众生佛说是很可怜的。佛怜悯大家,佛的希望是人人都能恢复自己的本来。我们本来是佛,只是现在糊涂了,都在做梦,梦见苦恼,多少人追你、要杀你,恐怖极了,你醒来就好了吗!其实没有这些问题,都是迷惑做梦的结果。
佛并不只是只有我成佛,你们都不能成佛,不是“唯我独尊”,不是那个意思,而是希望大家都彻底觉悟的,所以才开这个善门。那么就是一气呵成。
“兴大悲,悯有情,演辞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那怎么做?就是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宣说了一个“易行难信之法”,这也就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最大特点。所以也向大家庆贺。这个难信之法,大家现在能信,这是多生的善根,很不容易。《无量寿经》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得里面的难得,没有再难过这个法的了。
这个“难信之法”,在小本《阿弥陀经》里头称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光是人类,天界种种,上三界的众生比我们智慧更高,但都很难信,所以对于一切世间乃至九界都是难信的法。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中加一个“极”字,“极难信之法”,都说明这个法是非常难信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就仅凭着念念佛就能往生,就能够出三界吗?于是不敢相信。因为这个道理极其微妙。“易行”,就是知道这样能出三界、出生死,这跟一切八万四千法门来比,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容易的了,其它都各有各的难处。
比如密宗如果真实去修,一切都如法,也是很容易的。但密宗也有比净土难的地方,因为是密法,你怎么能轻易地就认识一个真正的师父呢?怎么能保证这个师父他就不是个魔呢?如果是魔,就要破坏佛法,因为对于不懂佛法的人而言,他混淆、破坏佛法是很容易的。在这两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是密宗,一个是禅宗。两个法门都非常殊胜,但这其中就很容易出现冒充。
比如,有些人对密宗并不大理解。其实密宗的戒律还是很严格的,这些人自己不尊重,他一般都是说又是吃荤、又不讲戒律,所以冒牌起来很容易;他也不研究经典……实际上密宗对于经典的研究是很深的,只是我们一般人不知道罢了。另外还有爱显示一点神通什么什么,种种的为满足人们的欲望,所以这种欺骗性就特别强了。如果大家认识不清楚,就没有法子辨别真假。
禅宗也是如此:不涉理路,随便可以回答你。古德问:“什么是佛?”答:“麻三斤”。“什么是佛?”“新娘子骑驴,她丈夫牵着”……这个冒牌起来不是很容易吗?!随口说,谁知道你是深是浅、是对是错呢!所以这里头魔容易在里面藏身呐!
而净土宗在宗师上,你可以不一定依靠一个师父,经典都有,法都包含其中,你自己按着这个好好去念、好好去看书,就稳当了嘛!
而且净土宗师的师父起码他都要讲戒律的,他要知道经论、懂多少,你还是可以了解到他的。他理解的如何、他的戒持的如何……都容易观察得出来。总之,这个净土法门又容易、又稳当,加上不易于上当,因此就没有更超过净土法门的了。
但是有一点提醒大家注意,有人说:即是“易行之法”,一旦我得到这个法门之后,就可以很轻松的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这样想法就又错了!这个所谓的“易行之法”和其它法门相比才说是最容易的,但是你要能够符合达到佛来接引的条件、达到往生的目的才成,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干了、都替你承担了,能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信、愿”才成。所以关键是要真实的“信”、真实的“发愿”哪!不等于这个娑婆世界无所留恋。如果还留恋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这个往生极乐的心就不专一了。只有把一切搁在一边,我们要好好的有“信”、有“愿”才成;而且还要很好的念经、念佛。真能做到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也要通过自己的觉悟、自己的努力才能办到。
所以,这个“易”是比较而言的,在修行实践中还是需要一番寒彻骨的。“若非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当年夏老师也是由于(大军阀)张宗昌要抄他的家、要杀他,说他宣传赤化,他才逃亡海外的。张宗昌虽是大军阀,实际就是土匪。夏老师当年作的是山东的督军,因为这事逃避到了日本,再回到天津后又重病,于是闭关修持,也直到这时才明白,只有净土宗才是真实的。
夏老师闭关修法很精勤,不下楼,就一个人在楼上有几年工夫……由此可见净宗修行也是要有一番真实的努力才成的。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也是《无量寿经》的话。当时佛弟子阿难跟佛在一块,看到佛有一天大放光明。他一直是佛的侍者,跟着佛从来没有见过,于是问佛:“今天为什么这样放光,从来都没有见过,是不是佛在念佛呀?”释迦牟尼佛就称赞阿难:“你问得很好啊!你这问的功德胜过其它做很多很多事情。”为什么?“因为你这一问,当来的众生,都因为你这一问而能够得以度脱的。”因为他这一问,佛就说出了《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也就是重要在这。
佛放特别稀有的光明,他跟了佛多少年没有见过,所以他去问:为什么放这个光?佛就称赞他,也就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
从释迦牟尼佛说法到现在,包括到我们包括到咱以后(不仅我们,乃至未来的一切众生),“当来”就是指以后要来的众生,我们不正是吗?!在佛以后来的都算,“一切”没有剩下的,你要是能够度脱,都是依照这个法,都要相信净土、求生净土,离开这个法便再没有法子能度脱了,所以说“皆以此法,而得度脱”。
“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句,就是在赞叹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来给我们关闭“恶趣”的门、开了善的门。怎么开善门?就是给我们宣说这个法、宣传这个法为将来一切有灵性的众生(“含灵”就是众生,也翻译为“有情”,连细菌都在内),都依这个法而得度脱。所以众生是无量的,无有穷尽的。
“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恩是大恩,不可思议的,没有可以相比的,这样的恩、这样的德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意译为“寂默”、“能仁”。“寂默”是很寂静。“能仁”是亲一切人事,这个人事是指给众生以仁爱、度众生,也就是“寂默”,寂中能照。这其中的意思都含有很深的道理。
所以这第一拜,我们就要拜我们的本师、我们称赞本师,正是他说了净土法门,正是他告诉了我们“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净土之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我们要尊师,就要依教奉行。
为什么大家在这个世界上不念“释迦牟尼佛”,而是念“阿弥陀佛”呢?这是因为我们听师父的话,师父教给我们要念“阿弥陀佛”的,师父没有说你们都要念我“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不会见怪的。“你怎么不念我,而念阿弥陀佛呀?”我们是听释迦佛的话,最要紧的是依教奉行,真正是遇到了善知识,最要紧的是依他的教导去做。中间可以反复、可以汇报情况、可以做些调整,但总是要很重视。
03-净修捷要报恩谈
拜释迦牟尼佛之后,第二拜就拜阿弥陀佛了。两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是此土的导师,阿弥陀佛是彼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什么因缘有什么愿力,并劝我们去极乐世界。
【第二拜】: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住真实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以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名具万德,声闻十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第二拜)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极乐世界的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一切有因有果,我们现在就是在修行的“因地”上,我们还没有证果。在“因”的这个地位,而不是“果”觉,“果”的地位是将来得“果”。我们现在先说这个“因地”。
“住真实慧。”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住在真实的智慧之上。《无量寿经》里有三个“真实”,一个是真实之际,“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本际;另一个就是法藏比丘后来“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他怎么庄严净土呢?他住于“真实慧”去庄严这个净土。一是“真实之际”,二是“真实之慧”,再有一个是“真实之利”。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说“是要给众生真实的利益”。
我们现在做慈善事业做了很多,幼儿园、敬老院……能让众生得到好处,甚至每个人发给他一万美金,他可以生活的很愉快。但这可并不是他的“真实之利”,等他寿命完了之后,他又要轮回了,后头的恶梦是无穷无尽的,所以金钱对他没有永久的帮助,而我们要给他“真实之利”。
这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在夏(莲居)老师的会集本中,这三个“真实”都出现过。对于这三个“真实”,是互相呼应的。因为你是“开化了真实之际”,真实的本体显露了,所以你才能够流露出真实的智慧。因为你有真实的智慧,你才能为众生谋求“真实的利益”。除此之外,尽管你也有好心,也愿意为众生谋利益,但是你能否做的成功呢?做得成功之后,那个利益到底有多大?“真实的利益”是彻底的、永恒的、真实的、究竟的,让众生都能成佛,这才是真正的“真实之利”。
“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在经文中文字虽简单,但这三个真实,智慧是根本,是从真实之际所流出来的。有了真实之慧,就可以来“拔众生的勤苦生死之本”。众生轮回于生死之中实在是苦哇!“勤苦”是什么?这个“勤”是没有停止、没有休息之意。“勤苦”就是总是苦。这个“勤苦”的生死,现在虽是生,但总有一天要死的。死了又要生,生了又要死,没完没了。这个“勤苦”有个根本吗?阿弥陀佛就发了这个心,要为一切众生拔出所有众生的生死的根本。这个志向多大!
所以我们真正信了佛,为佛做一点事情,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不然就对不起每天吃的粮食。粮食来之不易,众生辛苦万分,而我们又该怎么报答众生呢?只是享受吗?
“沙门”是翻译过来的音。“和尚”这两个字也是尊称,但大家用乱了,其实是不能随便称呼的。“沙门”也是指有很高的德行的修行人,“识心达本名曰沙门”,你认识了自己的本心、了达了自己的本性,这才叫“沙门”。这里的意思是指出家做了和尚,这时候他的法名就叫“法藏”,名号为“法藏”。以后在经中提到的“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成佛前所行的是菩萨道。
所以,我们今天大家能够在一起听关于阿弥陀佛的法门,都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曾经受到过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已经对我们有恩了,我们得过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今天才能有缘又听到这个法,我们欢喜,我们愿意学。
“殊胜。”“殊”,特殊。“胜”,超越其它,称为“胜”。愿都圆满成就了、落实了,而且不是一个空愿,都成为实际了。
“名具万德。”“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之中包括无量的德。
“无量劫积植德行。”佛就是无量劫都在积德培德,才得到成就。所以这个名字是万德所成就的。这个名号中就包括万德,所以“名具万德,声闻十方”。
阿弥陀佛第十七愿:愿一切佛都宣扬佛的名字。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不管你是台湾、美国、香港、大陆……知道阿弥陀佛的人很多,而咱们这个世界,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的名字,知道的人却很少。大家想想看,多少人只知道有“佛”、有“阿弥陀佛”,但却不知道“释迦牟尼”,这个名号大家都不熟悉。可是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的名号,倒是妇孺皆知。“阿弥陀佛”,高兴了就说一句“阿弥陀佛”,大家都知道!这个现象不是偶然的。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阿弥陀佛愿十方的佛都宣扬阿弥陀的名字,让十方的众生都听到这个名字,十方众生都羡慕极乐世界、都念这个名号,都得以往生这个极乐世界。
我们在阿弥陀佛的名号上加“接引”两个字,是因为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要靠佛的愿力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不是我们自己能从这个世界达到那个地方,而是靠佛的愿力接引。当然也有靠自力的,如果你修到跟菩萨同等地位了,靠自力可以往生。但是亿亿人中难得一个、半个能真正得到上品上生的。佛来接引,已经是极其殊胜了!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接引导师”。
这第二拜,就是拜“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念三声。这三句佛念完之后就起来了,恢复站着,念完后再站着念,拜就是那么拜。这是第二拜。
【第三拜】:
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安隐住持,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第三拜)
“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从我们这个地方起,往西距离我们这个世界要超过十万亿个佛土以外。一个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万亿佛土就是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现在世界的广大,天文学家已经发现,有的星球距离我们在一百多亿光年之外。光的速度,每秒钟三十万公里,这说明光速快极了,没有任何能赶得上光的。现在用天文学望远镜,靠先进的设备能看到一百多亿光年之外,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光是一百多亿年前放出来的。天之大,这还是目前有限的科学水平知道的,将来还会知道得更多。而佛早就说了,极乐世界离开我们有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远。
西方在哪里?进一步说,佛不是遍一切处吗!所以,说佛就在西方,这是一种方便说。善导大师曾说“指方立相”,为什么你一定要说西方?善导大师说,为了方便示现成一个方向来,能使大家心上有一个专向的目的地,因此容易摄住这颗心,管住这个心。即使告诉你“在西方”,有的人专心起来还不容易,如果根本不说“在西方”,而说哪儿都有,那更没法儿使人专一了。所以这种“指方立相”是一种很殊胜的度众生的方便。
“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佛,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过十万亿佛土以外有一个佛世界,名字叫“极乐世界”。法藏比丘已经成佛了,名号叫做“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如来、应供、等正觉,十号圆满。”“如来、应供、等正觉……”这些都是佛的名号,共有十个称号,这里只列举三个以代表这“十号”。这十号都圆满了!
佛十号圆满,极乐国土“具足庄严。”一切庄严的事,完全具足。
“威德广大。”这个功德很大,这个“德”是威德,“威德”就表示有佛的力量能够破除众生的种种无明、黑暗,予以救度,消除众生的业力。有威有德,非常广大,不可穷尽,有一个“清净国土”。“清净”两个字非常重要,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也叫“无量清净”,这都是佛的名号。《无量寿经》是“无量、清净、平等、觉”,也是阿弥陀佛的号。心是无量清净,所以清净心是非常之难得的。我们只要心中无所思,很干净、很纯,一切放下,这就渐渐和佛相应了。阿弥陀佛已经在极乐世界成佛了,为了酬愿度生,才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第四拜】: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第四拜)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法身是最清净,离一切相的。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在西方现说法的是报身。报身之本是法身。这个法身“遍一切处”,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所以各个地方,到处是阿弥陀佛的法身。不但到处是,你的身体里头,我的身体里头,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如果身体里头不是的话,那阿弥陀佛的法身不就缺一块了吗?!也就不能说“遍一切处”了。而“遍一切处”,正说明不管是有东西还是没东西,全都是法身所在。不要说法身是如此,就是无线电波不也是如此吗?!无线电波就是因为墙也挡不住它,所以电视机无论在什么地方,哪怕你把它扣起来,但一开机,一对应调频,图像照样出来了。这个法身本来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也就是“八不”: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法身没有什么叫“生”,也没有什么叫“灭”。证到“无生法忍”,没有生,不再动念。既然“无生”了,也就没有什么叫“灭”了。
既然“遍一切处”都是法身。那么法身从哪里到哪里,有没有个归属呢?其实都是自家。就好比我黄念祖的鼻子到嘴,鼻子是黄念祖的鼻子,嘴也还是黄念祖的嘴,都是黄念祖。从鼻子到嘴没有去,没有来;不一、不异;没有一,也没有两个;也没有断,也没有常,于是借用“四不”作为代表,使人能深入地理解。所以“法身”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不是我们用人的语言所能描述的,也不是我们这个分别的心、分别的见解所能够了知、明白的。所以“法身”这一句话,就把凡夫你这个语言的思想的限度指出来了,称为“不可思议”。”不可思“是指你不可能想;”不可议“是指人用语言是说不出来的。并不是下禁止的命令不让你说,而是你根本说不出来,连想都想不到的;也不是你的言语所能够表达的。
“讲诵之徒”,是古人是用来批评的话,就是说,有些人没有出息,只是会念念、会讲讲,应当是能够开示显化真实之际,那才真算是“沙门”了!所以“讲诵之徒”是贬义语。法身毕竟不是靠语言分别所能表达得出来的!
“但以酬愿度生,现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即是这样的话,对于众生,佛又怎么来酬愿哪?因此要酬愿度生就要示现。“示现”和“示教”是一样的,“示教”是指用示教仪器的示现。而佛示现在西方的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法身在哪里?不是在实报庄严土,就是在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所以,佛有三身,土有四土。
三身是: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在咱们这个土示现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应化身佛。报身佛,我们众生看不见。六十万亿恒河沙的四十里地那么高,一个“那由他旬”是四十里高,用六十亿恒河沙的沙子那么多的数,去乘四十里,可见报身之大!咱们连一根汉毛都看不到一半的。咱们的视线所能达到的,实际上看不了多远!报身佛看不见,所以我们所能见的只能是应化身。
对此,不开悟的人总会不无疑惑地说:我好好的一个人,明明是实在的,怎么能说是“空”呢?你说它是实在的,那么爱因斯坦就告诉你了,“把物质当实有,这就是人的错觉”。你既然还是人类,你就肯定有这种错觉,你就老认为它是实在的,但是你错了!那还是站在有限的三维空间来看问题。而到了四维、五维……这些空间,现在科学已经证实到十一度空间。四维空间以上的事,你在三维空间里是不能够知道的!你只能是推测罢了,不能够了解。所以人的头脑思维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那么,佛要接引法界众生,不只局限在三维空间里,而是在一切空间中。一切空间的有情之类都接引,都让他脱离开像娑婆世界这样的苦,而能得真实的、究竟的、彻底的、永恒的、没有变异的乐。“得究竟乐”,得究竟安乐、法乐、没有苦的乐。
我小的时候,看见人狂欢,我就觉得很可悲。在世俗人眼里有很多乐,而依我认为并不是真欢乐,反而觉得很可悲。有人划船、跳舞……我看很可悲,但是当事人却很高兴,他认为这就是乐了。直到有一天钱花光了或者犯了罪,乐也就不能再享受了。所以乐不能长久,一旦乐逝去了,人就难过了;好时候不再来了,这就叫“坏苦”。所以有种种的苦随时都发生,生病、长疮、被人家打……这些苦是“苦苦”;你狂欢、高兴是“坏苦”。因为这个乐的境界是你造的,一旦没有了,你就苦了,所以它还是苦的原因。
娑婆世界种种都是苦。离开这些苦,得究竟的乐、得彻底的乐、得大乘法乐。这个乐确实是世间一切事物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也是你理解不到、想象不到、推测不到的。只有真实用功,你才能领略得到“法乐”——永悦欢喜。
有的人对于“法乐”还能有所触动,这种触动你是可以体会得到的。比如当你听到“一切皆成佛”这句话时,你就心喜了一下,这种触动就是“法乐”。经常有这个触动,你就能够去掉一些东西、去掉一些障碍了。大家是有份的,你如不前进那就永远停止在目前了。本来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而你却与此不相干,不能得救,那可就落伍了。
不仅仅是乐,到极乐世界真的是究竟乐,这种乐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比较比较,起码气氛在那儿,他不是世间这一切同类型的乐,世间乐与法乐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一切都是因为阿弥陀佛证了法身,从法身就酬愿度众生,建筑极乐世界,这是报身佛。实报庄严土是报身佛。还有化身佛,还有其它土,接引一切众生,大恩大德造就的就是报身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