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十三经简介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15广东

十三经[shísānjīng]

儒家书经

《十三经》是指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其形成过程为: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

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

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

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十三经》,南宋时并称的十三部儒家经籍,为历代文人推崇。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2]

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称五经。唐代增三礼之周礼、仪礼,并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经,益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1]

作品名称:十三经

外文名:thethirteenclassicworks

作者:孔子、孔子弟子等

创作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所指:儒家的十三部经书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说“兴于《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左传》亦多引诗为据。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为《五经》之一。

孝经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阐述孝道与孝治的儒家书经。《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又说为孟子或孟子门人所作。《孝经》分今文本和古文本,今文本《孝经》,共计十八章。提出了“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中还提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张,从而达到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该书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孝经》也是旧时蒙学书籍,影响深远。

尚书

《尚书》,原名书,是一部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西汉伏生口述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与《古文尚书》25篇。《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是一部记言的古史。其内容大多是有关政治的一些言论和史事。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分为《商书》《周书》《虞书》《夏书》,其中《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为东晋梅赜所献,后儒以为是伪作。今人也有不同看法。《尚书》(今文)记录了距今约四千年到二千六百年间虞、夏、商、周时期,涉及政治、宗教、思想、哲学、艺术、法令、天文、地理、军事等诸多领域。《尚书》被列为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书。《尚书》就是上古时代的书,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起源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汉代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其中《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相传孔子立学,曾以这四部书作为教材(按,这四经在当时都有实用意义,《易》卜筮,据《左传》当时人在作重大决定前,均要卜筮;《书》,主要记载了古代先王的话语、政令、以及重要事迹,为史书;《诗》又称《诗三百》,当时社交场合常常赋诗以言志,通过吟诵不同的诗来表达各自的意思;《礼》即《仪礼》,是对当时各种礼仪仪式的规定和说解,比如成年的冠礼、葬礼的丧服等等。都有实用意义,掌握这些,也是当时社会对一个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春秋经》即传说为孔子删改《鲁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历史的褒贬。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后,将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易》、《书》、《诗》、《礼》、《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其中《春秋》一书,魏晋时,学人为了方便,将《春秋》的传文(传,即解经的文字)附在《经文》的后面,《春秋》经便不再单行了。

内容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周易》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

《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

《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至今作者仍有争论,但偏向于曾子学派的著作。为论述古代孝道的专著。

《孟子》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作品影响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陕西关中一带,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它亲历了经学的繁荣和发展,经历了经学的鼎盛时期。西安一带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著名的唐开成石经藏于西安碑林。

释义

读音

shísānjīng

解释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十三经注疏

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清昭梿《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馀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上。此外,佛家与道家各有其十三经的经典著作,分别代表了佛与道理念。

确立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

汉朝:五经

汉朝时,以《易》、《诗》、《书》、《仪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唐朝:九经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国学十三经

晚唐: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注疏

对中国13部儒家经典注疏的汇编本。

即《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70卷,《周礼注疏》42卷,《仪礼注疏》5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春秋谷梁传注疏》20卷,《论语注疏》20卷,《孝经注疏》9卷,《尔雅注疏》10卷,《孟子注疏》14卷,共416卷。

《十三经注疏》最早的合刻本是南宋十行本,以後辗转翻刻,讹谬渐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当时江西巡抚阮元主持,将南宋十行本残存的十一经,配补以宋刻《仪礼》、《尔雅》二书的单疏本,重刻於南昌学堂,并将阮元旧日罗致学者所作《十三经校勘记》分别摘录,附於各卷之後。世称“阮刻本”。

1935年,世界书局曾将阮刻本圈点缩印为两巨册出版。1980年,中华书局又将世界书局本校正讹脱后,重新影印,仍为两巨册发行。

电子版本

国学网是较早将十三经电子化的网站,但是该网站的十三经版本错误和疏漏也比较多。网上流行的版本大多来自于国学网。台湾中央研究院制作的十三经网络版错误相对较少,并且是繁体版,但是不便于检索。儒家网汇聚网上众多电子版,进行电脑和人工双重校对,制作了十三经的电子版。

网站上有强大的十三经检索系统。不足的是简体字版本。但是该网站还有十三经经文词汇分析,词汇分析中给出了经文词汇的繁体字,因此一定意义上弥补了因为简体化带来的不足。

THE END
1.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系统再者,“四书五经”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记忆其内容,而是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在古代,士人通过研读这些文献来培养自身德性,以期成为能够治理国家、带领人民走向繁荣昌盛之路的人才。因此,这些经典不仅是一种知识储备,更是一种修身齐家的途径。 此外,“四书五经”也扮演着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角色。在封建社会里,儿童https://www.kkrtggh.cn/dao-jia-ren-wu/814188.html
2.中国古代著作之“第一”有哪些?网上科普有关“中国古代著作之“第一”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著作之“第一”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网上科普有关“中国古代著作之“第一”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著作之“第一”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https://www.cnoubao.cn/zsbk/202412-6238.html
3.中国古籍名书总览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 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https://www.tianshui.gov.cn/dsb/info/1863/24292.htm
4.基本国学常识大全9、【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0、【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拓展:国学简介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https://m.yuwenmi.com/guoxue/changshi/12848.html
5.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简介,目录书摘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 暂无报价 2评论 100%好评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古之王者,事总万机,发号出令,义非一揆:或设教以驭下,或展礼以事上,或宣威以肃震曜,或敷和而散风雨。得之则百度惟贞,失之则千里斯谬。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丝纶之动,不可不慎。所以辞https://www.jd.com/jxinfo/92be85a7e25cbb89.html
6.春秋左传简介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唐代的孔颖达为杜预注 作厂疏并附上陆德明的《左传音义》,称为《春秋左传正义〉。今 大我们在清人阮元的〈十三经注疏》中看到的,就是这个本子。 《左传》在唐代被‘官方列人‘十二经”,在宋代列人“十三经”,一直流传到现在。 我们这 网友关注https://www.chazidian.com/wywcs424/?only_pc=1
7.主题阅读推荐之一:馆藏国学经典名篇十三经注疏 内容简介:将中华文化比作璀璨夺目的花朵,《十三经》就是它的母树。十三经言简意赅,历代经学家对它作出不少有价值的注疏,注疏和经文受到同等重视,不可偏废。因此,清代集中优秀人才,历时多年,完成一部《十三经注疏》,这部名著二百多年盛行不衰。凡研读经学者,不经历《十三经注疏》难窥门径。本套书包括:一http://tsg.hnnu.edu.cn/2021/0712/c3740a93040/page.psp
8.《十三经》十三经简介 周易 《周易》 也称《易》、《易经》,本是古代占卜之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叙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传》为解释卦名、卦义、卦辞、爻辞的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易传》”、“《易大传》”。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现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有学者认为《经》的编http://mp2.allhistory.com/detail/592416bd55b54278ac003476
9.儒教圣书简介儒教圣书内容儒教圣书有哪些→MAIGOO百科儒教圣经是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为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教之《春秋》,https://www.maigoo.com/citiao/242205.html
10.诗经疏《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https://www.f5cs.com/qita/137527.html
11.《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刘玉才)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作者:刘玉才,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916191.html
12.孝经简介孝经介绍《孝经》全书共一千八百多字,传说为孔子所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为十三经之一,篇幅虽小但依然为一独立的经书。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简介 《孝经》为孔子为曾子叙述孝道之书,传说为孔子亲著(但有后人怀疑是有人假托孔子之名而撰写,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https://www.hrxfw.com/fjbk/fjdj/2686.html
13.《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左传》起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终于公元前464年(鲁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更至于公元前454年(鲁悼公十四年)为止。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为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该书每与《春秋》合刊,作为《十三经》之一。https://www.ruiwen.com/wenyanwen/3816530.html
14.《尚书》简介国学百科《尚书》简介 甲、《尚书》来源《尚书》是我国的上古史籍,也是儒家的经典。但是,《尚书》的名义、起源、编定、传本、篇目、真伪,在《十三经》中问题最为复杂,最难判辨。现稍作整理,以给初学者一个较清晰的眉目。中华民族是最重视文献保存的民族。上古以来,已有记录国事之言论,和政令之档案,也有专职部门负责保存https://xue.gdjinzhu.com/wiki_1923.html
15.不朽的经典文献:略说《尚书》的继承与流传【内容简介】 《尚书释读》为程水金教授授课之余,重新整理注释而成的《尚书》新注本。全书经文用字以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嘉庆刊本为准,并参他本校异。 为了便于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尚书》内容,全书共设计解题、释读、绎文、后案四个环节。解题部分揭示今文《尚书》每篇经文的述作之意和流传情况;https://i.ifeng.com/c/85ygihNDHF9
16.简介东晋元帝的时候,豫章内史梅赜获得古文经传,由他献出,《古文尚书》才始行于世。唐朝孔颖达依据孔传作疏,名为正义。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正义就是这一部古文尚书。 清儒阎若璩与惠栋等人考据,认为古文尚书除与今文经相同者外,其余的经文与孔传是王肃或梅赜伪造。因此称之为“伪古文尚书”,“伪孔传”。但是古https://shangshu.5000yan.com/jianjie/
17.十三经概论(豆瓣)内容简介 ··· 《十三经概论》是一部介绍论述我国古代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入门著作。作者蒋伯潜先生于经学、文学造诣颇深,著述等身。《十三经概论》一书是在其“经学通论”课讲义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全书对十三经之内容与性质作了周详而通俗的阐述,使读者即使不读原典,亦能提纲挈领,知其梗概,如进而阅读原典,更可收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151262
18.十三经直解内容简介 暂缺《十三经直解》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十三经直解》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读《易》通例 周易上经 乾第一 坤第二 屯第三 蒙第四 需第五 讼第六 师第七 比第八 小畜第九 履第十 泰第十一 否第十二 同人第十三 大有第十四 谦第十五 https://www.dushu.com/book/11048778
19.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精选14篇)(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6o7p63w.html
20.十三经清人注疏:尚书今古文注疏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十三经清人注疏:尚书今古文注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对《尚书》原文及历代名家之注一一加以诠释,包括语词的训诂、名物制度的考订、地理的考证及经义的串解。书中引证宏富,堪称《尚书》学的一部总结性著作。这次点校,以清嘉庆冶城山馆本(又称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并查校了皇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1891401
21.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内容简介 “十三经”即指《易》、《尚书》、《诗》、《周礼》、《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经典。本书是黄侃手批的断句白文本“十三经”。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人,是近代著名文字、音韵、训诂学家。他用三十多种符识将白文https://m.kongfz.com/item/41655595
22.关于中国最早的史书简介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中国最早的史书简介2 1、《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华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https://www.cnfla.com/wenxuechangshi/321160.html
23.古籍篇东晋初,豫章内使梅赜给朝廷献上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二十三篇,以及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尚书》向来列为儒家重要核心经典之一。 唐宋以来,《五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中,都少不了《尚书》。 2020.05.07. 三.《大戴礼记》 https://www.meipian.cn/30y7jp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