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漢儒馬融對其做注。
释诂——对古代词汇的解释
释言——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
释训——解释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
释亲——解释亲属的称呼
释宫——对宫室建筑的解释
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
释乐——对乐器的解释
释天——对天文历法的解释
释地——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
释丘——对丘陵、高地的解释
释山——对山脉的解释
释水——对河流的解释
释草——对植物的解释
释木——对植物的解释
释虫——对动物的解释
释鱼——对动物的解释
释鸟——对动物的解释
释兽——对动物的解释
释畜——对动物的解释
5.世本
10.《周易》是我国周朝的易经,是周文王囚羑里据伏羲先天八卦演绎而成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孔子定为五经之一,计有24070字。《周易》即我们现在见到的易经,它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故曰传。
11.《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2.《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晋人范宁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疏》,清朝钟文烝所撰《谷梁补注》为清代学者注解《谷梁传》的较好注本。
14.《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书》《礼》《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15.《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17.《史记》汉·司马迁著,130卷。《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19.《后汉书》《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晔著,120卷。
20.《三国志》西晋·陈寿著,65卷。《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
21.《晋书》唐·房玄龄等著,130卷。《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22.《宋书》南朝梁·沈约著,100卷。《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
23.《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著,59卷。《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24.《梁书》唐·姚思廉著,56卷。《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
25.《陈书》唐·姚思廉著,36卷。《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26.《魏书》北齐·魏收著,130卷。《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
27.《北齐书》唐·李百药著,50卷。《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
28.《周书》唐·令狐德棻等著,50卷。《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29.《隋书》唐·魏征等著,85卷。《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30.《南史》唐·李延寿著,80卷。《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李大师(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李延寿,字遐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知,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唐初历史学家。《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31.《北史》唐·李延寿著,100卷。《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作者李延寿,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晋书》,并另外著有《南史》。
32.《旧唐书》后晋·刘昫等著,200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
33.《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著,225卷。《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
34.《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著,150卷。《旧五代史》全书一百五十卷,包括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另有目录两卷。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35.《新五代史》宋·欧阳修著,74卷。《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大约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
36.《宋史》元·脱脱等著,496卷。《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37.《辽史》元·脱脱等著,116卷。《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
38.《金史》元·脱脱等著,135卷。《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参加修《金史》的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
39.《元史》明·宋濂等著,210卷。《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共二百一十卷,内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但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
40.《明史》清·张廷玉等著,332卷。《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
42.《一切經音義》佛书名,有二。其一为唐贞观间释玄应所撰,二十五卷。其体将佛经应释之字录出,注音训於下,并广引字书传说以证之。所释凡佛教经律论四百四十二部。至於训释所资,释典之外,徵引群籍百数十种。如郑玄尚书注、论语注,三家诗,贾逵、服虔春秋传注,李巡、孙炎尔雅注,以及仓领、三仓、字苑、字林、声类、通俗文、说文音隐诸书,皆久佚之秘籍。故清儒之治小学、斠雠、辑佚者,视为瓌宝。其一为唐贞元、元和间释慧琳所撰,一百卷。凡开元录入藏之经典二千馀部,一一徧释,引书几七百种。随唐志著录久佚不传之作,如广仓、字统、字指、字书、韵略、韵诠、纂韵、韵英、桂宛、珠丛、文字集略、开元文字音义,固独赖其徵引;而如张戬考声集训、古今正字、文字典说、文字释典诸书,并隋唐志亦未著录。即传世之书,引说文则声义并载;引玉篇有野王案语,与杨守敬在日本访得之详本及万象名义之据本合;引国语则唐固注,引孟子则刘熙注。此外文佚秘籍,不可殚记。诚小学之渊薮,艺林之鸿宝。又辽沙门释希麟撰续一切经音义十卷,盖慧琳书之续书也。玄应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编有引用书索引。慧琳希麟书,北京大学编有引用书索引。
44.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45.《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它的作者杜佑,字君卿.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通典》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它的结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
郑樵的学术思想主要是"会通"、"求是"和"创新"。
47.《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字贵与,江西乐平人,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8.《十三经注疏》是儒家十三部经典注疏的总汇,凡四百一十六卷。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阮元是嘉庆、道光年间的重要官员和著名学者,喜罗致学者编校刻印图书
《十三经注疏》所收书目为:《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率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吴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50.《尚书正义》《尚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尧、舜以来经夏、商至各代不少珍贵史料。由于经秦火之劫,它在传承过程中有缺佚,并出现了多种版本,有所谓今古文真伪之辨。《尚书正义》成书于唐初,有序一百篇,文五十八篇,经历代学者甄别,其中二十五篇属后代学者搜集连缀古史材料而成的文献,虽有“伪”称却并非完全向壁造,因而也具有一定价值。被判定为“伪孔传”的注释,对《尚书》的解读也大多是准确的。孔颖达等的疏解,吸取前代各家旧疏,更对《尚书》经文和孔传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为后人学习、研究《尚书》极为有用的重要著作。[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汉)孔安国|整理:黄怀信/(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黄怀信整理
52.《五经异义》汉“许慎撰。分别叙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不同内容。原书已佚。
郑玄著《驳五经异义》引述有《五经异义》原文。清·陈寿棋辑有《五经异义疏证》,皮短瑞辑有《驳五经疏证》,可供参考。
53.赵匡,唐经学家,字伯循,河东(郡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仕唐,官至洋州刺史。生卒年不详,其主要事迹在大历年间(766—779年)。
54.《春秋左傳诂》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稚存,号北江,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上书嘉庆皇帝,指责内外大臣误国害民,甚至指出皇帝“视朝稍晏,荧惑圣听”,几遭杀身之祸。他治学严谨,所撰《三国疆域志》等至今仍是古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其经学与孙星衍并称“孙洪”,著有《春秋左传诂》等。他是乾嘉时期著名的诗人、学者,清代朴学、经学、训诂学、史学、舆地学的重镇。
56.《读史方舆纪要》清初地理著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1692)撰。祖禹字景范,号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全书共一百三十卷。首为历代州域形势九卷,记述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和地理大势;次为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一百十四卷,分叙其名山、大川、重险,所属府、州、县及境内部分都司卫所的疆域、沿革、古迹、山川、关津、镇堡等,并记载其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考订其变迁,剖析其战守利害;再为川渎异同六卷,专叙禹贡山川的经流源委及漕河、海道;末为分野一卷。另附《舆图要览》四卷,内容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九边、黄河、海运、漕运及朝鲜、安南、海夷、沙漠等图。全书参考二十一史、历代总志及部分地方志书达百余种,集明代以前历史地理学之大成,在当时即被誉为“数千百年所绝无仅有之书”。
风俗通的作者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今项城)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现在,有三种不同版本的《十六国春秋》:一种是明代屠介孙、项琳编写的百卷本,托名为崔鸿,是根据《晋书·载记》、《资治通鉴》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涉及十六国史实的书籍补充而成。第二种是《汉魏丛书》中保存的十六卷本,十六国各有一录,这是明朝人根据《晋书·载记》编写的。第三种是清朝的汤球编写的《十六国春秋辑补》,他以上述《十六国春秋》为底本,再以各种类书中所引佚文补足,这是现在研究十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60.《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簒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括地志》又名《魏王泰坤元录》、《贞观地记》、《贞观地志》、《魏王地记》、《括地象》,是记述唐贞观年间疆域政区的地理书。李泰(618—652)字惠褒,太宗第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