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基础知识练习.pdf

1.朱自清,原名自华,字,号,后改名自清。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

代表作有、、等。

二、作品内容

1.《经典常谈》分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分别是:、《周

易》、《尚书》、、三礼、《春秋》三传、、《战国策》、《史记》

《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

《》放在首篇。

3.《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_”,

《离骚》《九章》属于“",《墨子》《吕氏春秋》属于""。

4.朱自清是按照、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

经书时,破除“”的传说。

5.《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和

6.《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不“",也不

,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1、《〈说文解字〉第一

1.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

2.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造的。东汉编写的《—

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3.《说文解字》是―—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4.《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来编排的汉语字典。

5.《说文解字》全书囊括了个部首,收录了多个汉字

6.从书法角度讲,书体演变过程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

2.《周易》第二

1.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讲八卦的便是《______》

这部书。

2.八卦相传是画的。

3.《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经典的第一部。

4.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5、儒家的《周易》是化了的。

6.《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譬如,乾卦

象征着之类。

3.《尚书》第三

1.儒家所传的“五经”中,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

2.《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的历史。

3.记事比较的是—的,记言比较的是——的。

4.“书”原是的意思;《尚书》据说就是o

5.《尚书》包括——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

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6.《尚书》的主要思想其实就是,在上古时期,统治者们只要搬出“上天”

和“先祖”来,就能让臣民信服,能够有效地解决纷争。

7.秦始皇焚书,相传______私臧《尚书》,仅存________篇,汉文帝时,《尚书》得

以流传开来,这就是东汉以来的________。

8.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经传,孔子后人_____(人名),整理后,

便是。

9.汉哀帝时,______(人名),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

10.伪《古文尚书》是末年,魏国的王肃伪作的《古文尚书》,这部书还

带着的传。

11.伪《古文尚书》一直流传到初期才被人们识破。

4.《诗经》第四

1.歌谣可分徒歌和乐歌,―随口唱,——随乐器唱。

2.《》被称作“诗三百”,现在实存篇。

3.《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托名,《小序》约出自

4.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

断句取义一一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

厉了。

5.“诗六艺”指的是__、__■>__>__>__、__o

6.风:__雅:__颂:__赋;——比:

兴:___________

7.《诗经》中除了风、雅、颂,还有两篇“南”,分别是o

8.“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

总是关联着。

9.到了孔子时代,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以《诗经》为载体来讨论

原句原义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锂平,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

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1)

了之,没个结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2)

用来琢磨玉器。

5.三《礼》第五

1、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的大牌位。代表生命的

本源。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______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

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

2、荀子是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等等,

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

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

3、,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

上的代表,便是-

4、,和子孙祭祖先一样。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

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祭,

都是这个来由。

5、王道不外乎,是王道的一部份,按儒家说

是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

6、《老子》里攻击礼,说“";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

"";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____________________的”。

这都是指着那些个说的。

7、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乐

有的功用,所以与是相通的。按儒家说,

礼、,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

8、孔子教学生要“";那时要养成一个人才,必

需学习这些。

9、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

J》、《》。《》》亡佚,《》和《》

相传都是作的。

10、《》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可

以说是和的混合物;

11、《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

12、“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

有理想的,又叫作《》。

13、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和四十

九篇《》。后世所称《》,多半专指《》说。大戴

是;小戴是,戴德的侄儿。相传他们是这两部书的编辑人。但二戴都

是的《仪》、《礼》专家。

6.《春秋》三传第六

1.“”是古代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

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

有一部《》,《》成了它的专名,便是

《》了。

2.但是《》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卒”的

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

3.《》只是的旧文,不曾掺进手去。

4.《》可是一部,里面所记的,

有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

5.书起于元年,到十四年止,共年(西元前七二二一一

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o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春

秋》是我国现存的。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

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

6.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绩最多;后来说“”是《》大义,便

是从这里着眼。

7.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二是。《国语》记楚国申叔

时论教太子的科目,有“春秋”一项,说“春秋”有的作用,可以戒劝

太子的心。

8.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教给平民的人,《》也该是

他的一种科目。

9.《》、《》、《》,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

10.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

《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其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二

。前者是,后者是的程序。这

都是.而,也包括在王道里。

11.《春秋》里记灾,表示;记鬼,表示,也还

是意思o

12.三传之中,公羊、谷梁两家全以为主,左氏却以为主。

13.《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矍国所作。

14.《左传》以外,还有一部分国记教的《》,汉代也认为所作,

称为《》。后世学者怀疑这一说的很多。

15.《左传》这部书大体依《》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

“”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

17.作《》,论到《》,说“其文缓,其旨远”,“缓”

是委婉,“远”是含蓄。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所以《左传》不但是.

也是。

18.《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和上。春秋列国,盟会

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

7.《四书》第七

1.五经是《》、《》、《》、《》、《》;

2.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

前二者又简称《》、《》,后二者又简称《》、《九

3.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题目都出在

“”里,而且是的“四书”里。

4.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都在《》里,《》、

《》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

5.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兄弟。他们说:“《》

是的遗书,是初学者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

道的程序。

6.他们是很推尊《》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更','不易’叫

作,直,;,中,是,,庸',是o《》

是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的。书中所述的人生

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7.“六艺"指o大学里

教、、、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

《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是循序渐进的程

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论》、

《孟》虽然也切实,却是“”,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

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

是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8.但朱子认为,有了《》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里

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的旨趣,也便能领会《》里

的心法。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

初学者的基础教本。

9.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

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0.照近人的研究,《》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相同的地方,大概

是的著作。

11.《论语》是记的。《》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

)i章等共同编定的:储家称北广为“”,次「孔'

12.《》传授心法,心法是j正是的

根本。将它加在《》、《》、《》之后而成"",朱

子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13.九经:《》,《》,《》,三《礼》,《春秋》三传。

14.十三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

《》,《》。

8.《战国策》第八

L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晋国让、、三家分了。这

些,只得承认了。这是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舌L,

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

吵吵的。

2.、、、、、、,称为“七

雄”。

3.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

紧张多了。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孟子说:

"o"可见那凶

惨的情形。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

4.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

“"、"”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是o

5.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

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________,那些_______________。

6.这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

叫“",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

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

7.合纵派的代表是,连横派的是,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

8.后世提到游说的策士,总想到这两个人,提到纵横家,也总是想到这两个人。他们都

是的弟子。

9.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

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给人家划策,办外

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帮你的时

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

10.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是代编定的。

11.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时代,下至、________兴起为

止,共年(西元前四。三一一二。二),也是一部。所谓,

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9.《史记》《汉书》第九

1.说起中国的史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

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

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都是记言的史,

不是记事的史。《》和《》是记事的史了,可是《》太简短,

《》虽够铺排的,而跟着《》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

2.《》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的时候,首

尾年,只__________宜。《》采用了《》的体制,却以为

断,从到.只年,却有言。后来的史书全用《》

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

为“”。

3.《》、《》,可以说都是“”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

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到,

喜欢《》的多,以后喜欢《》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

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

术,毕竟是大同的。

4.《》,汉著。字.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他是太史令的儿子。

他因替辩护,被处以宫刑,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愤努力希图留个后世名。

6.他出了狱,不久却又作了宦者作的官,,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

到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全书才得完成,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汉人称为

《》、《》、《》、《》。魏、晋间才简称为

《》,《史记》便成了定名。

7.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保存文献的人;是秦火以后

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一样。

8.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他的书“欲以究天人之际,,

"。《史记自序》里说:“罔(网)罗天下放佚旧闻,王迹所兴,原

始察终,o”

9.《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录,使善恶自

见。

10.《史记》体例有五:本纪,记,是编年的。表,

以为主。书,记。世家,

记。列传,类记。史家称为

“”,从《史记》起始。

11.》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为第一部

书。根据他父亲的意见,说“善叙事理,辩而不华,

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直”是“”的意思:

简省而能明确,便见本领。

12.《史记》共篇,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为

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23.《》,汉著。,字,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14.《汉书》的名称从《》来,是定的。共年,

作凡百篇,称为《》。

15.《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和马续补成;纪、

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作底本。

16.《史记》当时还用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句子也长了。

这正是的影响。

17.《汉书》,这是一。《汉

书》,这是二。《汉书》,这是

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

18.《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

《汉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诸子第十

1._________龙生,开始崩坏,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

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更看见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

切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

2.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

“,”。这便是,大

部份可以称为。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

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

3.诸子都出于职业的““”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

战国之际,“”成了的通称。

4.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

“”的"“。这些"”,这些专家,后来居

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

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

""。便是这样兴起的。

5.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他的教书有一

个特别的地方,就是“”。

6.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

读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

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的人。

7.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

了的风气,是“”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

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_____________塞。

8.他自己说,“”;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

是的文化和制度。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

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9.孔子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他

说,要有,能够

这所谓: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

10.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________和___________名,邹

人;名,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_______冢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

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

11.孟子说人性是。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

义、、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

“"。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王

政”。和王政相对的是。

12.荀子说人性是_______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还有等恶端。

所以善是的

13.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____________,

他却注重O

14.墨家的创始者,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

原是作的意思,大概是个浑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厚名

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银

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的专家。

15.《》里只讲守的,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

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

是.

26.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_____塞。道家出于。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

问的态度。他们讥评孔子“",费力不讨好;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

独善其身的聪明人。

17.后来有个,也是这一流人,他却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的学说。

他主张“"。所谓"",便是o杨朱实在是________冢

的先锋。

18.相传姓名,楚国。名,宋国人,他

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以为,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

事界也如此。这叫作“”。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

19.“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To自然就是“”,

就是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

作“”,“德”是“得”的意思。所以都是自然的。这是的根

本思想,也是的根本思想。两派,汉代总称为__________塞。

20.,赵人。他这一派不重而重________,他说概念有的存在。譬如

一块坚而白的石头,看的时候只见白,没有坚;摸的时候只觉坚,不见白。所以两

者是分离的。这种纯理论,在哲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

于。

21.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他们

都.孔子托于.墨子托于,孟子托

于,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

22.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法家出于“”,法术之士是以为职业的专家。

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作他们的参谋。这就是.

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一一尊、禁、重。法术之

士便拥护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

23.他们中间有重、重、重三派,而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

贵族,学于。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

说三者都是“”,缺一不可。

24.势的表现是,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术是________________的技巧。法

是,明主制下了法,庸主只要守着,也就可以治了。君主能够兼用法、

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

25.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只有法家的学说,从政治出

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份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

26.古代贵族养着>专家,也养着>专家。礼、乐原来的最大的

用处在丧、祭。丧、祭用礼、乐专家,也用巫祝;巫祝固然是迷信的;礼、乐里原先也是有迷信

成份的。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汉代所称的便

出于。

27.战国末期,秦相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它是完整的

书。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也

以_________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

11.辞赋第十一

1.旧历五月五日,相传便是—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

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月为,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而且

是个缠绵怫恻的忠臣;他是个,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L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的号,“”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

作“”的官。

2.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买通了楚国

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

去。当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后。他流浪了九年,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想以一死来感悟顷

襄王,便自沉在______里。

3.《楚辞》中《》和《》的各篇,都是他—时候所作。“离骚”是““或“”

的意思。

4.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

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的表达出他对于,对

于,对于。“”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影响后来解诗、作诗

的人很大。

5.《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差不多都是“”引史事,用譬喻,也和《离骚》

一样。他还作了《》、《》、《》、《招魂》等。

6.《远游》认为人间世太狭窄了,也太短促了,人是太不自由自在了。神仙家要无穷大的空

界,用幻想创出一个无限的世界来。

7.《九歌》里的神大都;《招魂》里一半是上下四方的,因为注意空间的扩大,

所以对于,在在都有兴味。

8.《天问》里许多关于的疑问。一面惊奇天地之广大,一面也惊奇人事之诡异一

-,往往有不相应的;《天问》里许多关于历史的疑问,便从这里着眼。

9.屈原受的影响极大。

10.宋玉,他作了《》。宋玉传说是;宋玉自己可也加上一些新思想;他是第

一个描写“”的人。

11.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

一书。东汉王逸给作注,并加进自己的拟作,叫作《北宋又作《》。

《》和《》合为《楚辞》标准的注本。

12.的捶____》最早称“赋”。篇中分咏“礼”、“”、“云”、“蚕”、“”

(针)五件事物,像是谜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的支流余裔。

13.《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十二家是总集,可以不论。以下

二十家,是一之作。以下二十一家,己佚,大概近于言。就中“陆贾赋三篇”,

在贾谊之先;但作品既不可见,是他自题为赋,还是后人追题,不能知道,只好存疑了。

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之作。

14.东汉以来,作《》,“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15.仿他作《》。晋左思又仿作《》。这种赋发展到齐、梁、唐初为极盛,称

为“”的赋。“俳”是的意思,对讽谏而言;其实这种作品倒也并非滑稽娱戏之

作。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赋体也变了。

像16.欧阳修的《》,苏轼的前、后《》,虽然有韵而全篇散行,排偶极少,比《卜

居》、《渔父》更其散文的。这称为“”的赋。

17.唐、宋两代,以诗赋取士,规定程式。那种赋定为,调—,讲:制题新巧,

限韵险难。这只是一种技艺罢了,这称为“”。

12.诗第十二

1.汉武帝立,采集、、、的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那

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以乐为主,只要合调;歌辞通不通,他们是不大在

乎的。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简称就叫“”。―太原—收集汉乐府以下历

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一书,题作《》;他所谓“乐府诗”,

范围是很广的。就中汉乐府,沈约《宋书乐志》特称为“”。

2.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有两种:

“”和“”。屈原的辞可为楚声的代表。那时却又输入了新声;新声出于的军

歌。—的句调比较—参差得多,新声的更比楚声参差得多。楚调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

像著名的《》、《》、《怨歌行》都是的。这就是—的源头。

3.汉乐府以为主。所叙的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份。此外便是

和—之作,格言式的,人生的慨叹等等。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

旧传—的五言诗。

4.汉献帝年间,文学极盛,和他的儿子两兄弟是文坛的主持人;而—更

是个大诗家。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他是一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5.阮籍是和的信徒。他作了《—》八十多首,述神话,引史事,叙艳情,托于

鸟兽草木之名,他的诗充满了这种悲悯的情感,“"一句可以表见。

6.一代诗渐渐化、化。就中左思的《—》诗,郭璞的《也取法《楚辞》,

藉古人及神仙抒写自己的怀抱,为后世所宗。郭璞是—的人。《》各人所作四言、

五言各一首,都是一个味儿,正是好例。但在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两个大诗人。

7.陶渊明,他是将描写在诗里。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

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

人之宗”。

8.谢灵运,他是—在诗里用全力—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的人。陶诗

教给人怎样—谢诗教给人怎样—;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谢是工

笔。

9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大盛。这时的诗,一面讲究—,一面讲究,不免侧重

技巧的毛病。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诗的境界更狭窄了。

10.谐调发展,成立了,称为;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又成立了古、

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律有“”、“”两

义。

11.李白,蜀人,明皇时作供奉翰林;触犯了,不能得志。他是个的人,便辞

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藉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

的。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这说明了他的

人和他的诗。

12.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

作了“—”的官,因为谏救房箱,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

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甫写“,

THE END
1.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系统再者,“四书五经”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记忆其内容,而是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在古代,士人通过研读这些文献来培养自身德性,以期成为能够治理国家、带领人民走向繁荣昌盛之路的人才。因此,这些经典不仅是一种知识储备,更是一种修身齐家的途径。 此外,“四书五经”也扮演着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角色。在封建社会里,儿童https://www.kkrtggh.cn/dao-jia-ren-wu/814188.html
2.中国古代著作之“第一”有哪些?网上科普有关“中国古代著作之“第一”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著作之“第一”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网上科普有关“中国古代著作之“第一”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著作之“第一”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https://www.cnoubao.cn/zsbk/202412-6238.html
3.中国古籍名书总览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 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https://www.tianshui.gov.cn/dsb/info/1863/24292.htm
4.基本国学常识大全9、【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0、【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拓展:国学简介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https://m.yuwenmi.com/guoxue/changshi/12848.html
5.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简介,目录书摘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 暂无报价 2评论 100%好评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古之王者,事总万机,发号出令,义非一揆:或设教以驭下,或展礼以事上,或宣威以肃震曜,或敷和而散风雨。得之则百度惟贞,失之则千里斯谬。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丝纶之动,不可不慎。所以辞https://www.jd.com/jxinfo/92be85a7e25cbb89.html
6.春秋左传简介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唐代的孔颖达为杜预注 作厂疏并附上陆德明的《左传音义》,称为《春秋左传正义〉。今 大我们在清人阮元的〈十三经注疏》中看到的,就是这个本子。 《左传》在唐代被‘官方列人‘十二经”,在宋代列人“十三经”,一直流传到现在。 我们这 网友关注https://www.chazidian.com/wywcs424/?only_pc=1
7.主题阅读推荐之一:馆藏国学经典名篇十三经注疏 内容简介:将中华文化比作璀璨夺目的花朵,《十三经》就是它的母树。十三经言简意赅,历代经学家对它作出不少有价值的注疏,注疏和经文受到同等重视,不可偏废。因此,清代集中优秀人才,历时多年,完成一部《十三经注疏》,这部名著二百多年盛行不衰。凡研读经学者,不经历《十三经注疏》难窥门径。本套书包括:一http://tsg.hnnu.edu.cn/2021/0712/c3740a93040/page.psp
8.《十三经》十三经简介 周易 《周易》 也称《易》、《易经》,本是古代占卜之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叙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传》为解释卦名、卦义、卦辞、爻辞的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易传》”、“《易大传》”。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现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有学者认为《经》的编http://mp2.allhistory.com/detail/592416bd55b54278ac003476
9.儒教圣书简介儒教圣书内容儒教圣书有哪些→MAIGOO百科儒教圣经是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为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教之《春秋》,https://www.maigoo.com/citiao/242205.html
10.诗经疏《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https://www.f5cs.com/qita/137527.html
11.《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刘玉才)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作者:刘玉才,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916191.html
12.孝经简介孝经介绍《孝经》全书共一千八百多字,传说为孔子所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为十三经之一,篇幅虽小但依然为一独立的经书。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简介 《孝经》为孔子为曾子叙述孝道之书,传说为孔子亲著(但有后人怀疑是有人假托孔子之名而撰写,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https://www.hrxfw.com/fjbk/fjdj/2686.html
13.《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左传》起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终于公元前464年(鲁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更至于公元前454年(鲁悼公十四年)为止。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为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该书每与《春秋》合刊,作为《十三经》之一。https://www.ruiwen.com/wenyanwen/3816530.html
14.《尚书》简介国学百科《尚书》简介 甲、《尚书》来源《尚书》是我国的上古史籍,也是儒家的经典。但是,《尚书》的名义、起源、编定、传本、篇目、真伪,在《十三经》中问题最为复杂,最难判辨。现稍作整理,以给初学者一个较清晰的眉目。中华民族是最重视文献保存的民族。上古以来,已有记录国事之言论,和政令之档案,也有专职部门负责保存https://xue.gdjinzhu.com/wiki_1923.html
15.不朽的经典文献:略说《尚书》的继承与流传【内容简介】 《尚书释读》为程水金教授授课之余,重新整理注释而成的《尚书》新注本。全书经文用字以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嘉庆刊本为准,并参他本校异。 为了便于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尚书》内容,全书共设计解题、释读、绎文、后案四个环节。解题部分揭示今文《尚书》每篇经文的述作之意和流传情况;https://i.ifeng.com/c/85ygihNDHF9
16.简介东晋元帝的时候,豫章内史梅赜获得古文经传,由他献出,《古文尚书》才始行于世。唐朝孔颖达依据孔传作疏,名为正义。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正义就是这一部古文尚书。 清儒阎若璩与惠栋等人考据,认为古文尚书除与今文经相同者外,其余的经文与孔传是王肃或梅赜伪造。因此称之为“伪古文尚书”,“伪孔传”。但是古https://shangshu.5000yan.com/jianjie/
17.十三经概论(豆瓣)内容简介 ··· 《十三经概论》是一部介绍论述我国古代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入门著作。作者蒋伯潜先生于经学、文学造诣颇深,著述等身。《十三经概论》一书是在其“经学通论”课讲义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全书对十三经之内容与性质作了周详而通俗的阐述,使读者即使不读原典,亦能提纲挈领,知其梗概,如进而阅读原典,更可收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151262
18.十三经直解内容简介 暂缺《十三经直解》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十三经直解》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读《易》通例 周易上经 乾第一 坤第二 屯第三 蒙第四 需第五 讼第六 师第七 比第八 小畜第九 履第十 泰第十一 否第十二 同人第十三 大有第十四 谦第十五 https://www.dushu.com/book/11048778
19.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案(精选14篇)(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6o7p63w.html
20.十三经清人注疏:尚书今古文注疏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十三经清人注疏:尚书今古文注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对《尚书》原文及历代名家之注一一加以诠释,包括语词的训诂、名物制度的考订、地理的考证及经义的串解。书中引证宏富,堪称《尚书》学的一部总结性著作。这次点校,以清嘉庆冶城山馆本(又称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并查校了皇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1891401
21.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内容简介 “十三经”即指《易》、《尚书》、《诗》、《周礼》、《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经典。本书是黄侃手批的断句白文本“十三经”。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人,是近代著名文字、音韵、训诂学家。他用三十多种符识将白文https://m.kongfz.com/item/41655595
22.关于中国最早的史书简介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中国最早的史书简介2 1、《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华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https://www.cnfla.com/wenxuechangshi/321160.html
23.古籍篇东晋初,豫章内使梅赜给朝廷献上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二十三篇,以及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尚书》向来列为儒家重要核心经典之一。 唐宋以来,《五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中,都少不了《尚书》。 2020.05.07. 三.《大戴礼记》 https://www.meipian.cn/30y7jp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