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滨江地区是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内唯一可大规模成片规划开发的滨水区域。作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新城区,大量外来建设者集聚,人员流动性大,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区域社会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对此,按照上海市委“1+6”文件精神与群团改革要求,徐汇区立足滨江开发实际和建设者需求,聚焦党建引领基层组织功能突破创新,建成运营“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以下简称“建设者之家”),为在建区域的社区管理与自治共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积极成效。
一、背景介绍
徐汇滨江区域面积9.4平方公里,黄浦江岸线长度11.4公里。作为未来上海市重点开发的中央活动区之一,徐汇滨江将以黄浦江两岸高品质中央活动区为目标,打造创新引领、文化繁荣和生活美好的卓越魅力滨水区,实现城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徐汇区主动谋划,聚焦基层组织功能突破创新,突出“党建带群建促社建”工作主线,积极探索“党委领导、群团注力、企业尽责、社区保障、建设者参与”工作新模式,在建设者集中居住区内建成并运营“建设者之家”,为建设者们提供集生活服务、医疗救助、法律维权、技能培训、安全管理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一站式服务,拓展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党建引领自治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建设者之家自建设运营以来,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根本,对标需求为导向,资源联动为依托,深度拓展站点内涵,主要包括:
(一)突出党建引领,实现组织建设全覆盖
外来建设者分属不同承包方,管理主体多元、流动性大。对此,区委充分发挥徐汇在区域化党建方面的优势,整合中建八局、上海建工等项目参建单位党支部的党员作为支部兼职委员,共同推进建设者之家建设。同时站点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为项目参建单位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丰富组织生活提供便利,确保各方在建设项目推进和建设者管理等方面始终保持同力同向。
建设者之家自运营以来,招募党员志愿者60多名,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方式,发挥党员骨干作用。党员志愿者以身作则、引导建设者协商起草文明公约,成立“西岸龙之队”自治团队,下设三队五组(三队: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职工服务队;五组:自治组、平安组、宣传组、文体组、服务组),建设者自主管理架构逐步形成。工地内的流动党员相继到站点报到,参加组织生活,亮身份、亮承诺,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建设者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对标需求导向,提高基层受众获得感
建设者之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选址贴近服务对象,从集中居住区步行3分钟内可达,并处于上下班必经之路,具有就近、醒目、便捷的特征。整体设计简朴温馨、绿色环保,建筑主体采取可拆卸轻钢结构,大量使用建设过程中的剩余材料,提前为项目建设铺开做好冗余,真正做到了“工地开到哪里,建设者之家建到哪里”。
(三)聚焦资源联动,提升站点服务集约度
三、项目成效
作为徐汇立足满足区域社会治理实际需求的有益成果,建设者之家运营取得了积极成效,突出表现在:
(一)全面助推徐汇滨江开发建设
(二)有效提升建设者获得感
(三)有序积累在建区域集中管理模式新经验
四、启示与体会
建设者之家建设运营以来,正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和徐汇特色的基层阵地建设品牌,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区域的工作推动、群众服务、集中管理提供了鲜活的“滨江模式”。对照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标准,我们总结出三点体会:
(一)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为先,探索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因此,在建设者之家的筹划、初成、发展全过程中,徐汇始终坚持“党建带群建促社建”工作主线,积极探索“党委领导、群团注力、企业尽责、社区保障、建设者参与”工作新模式。在机制设计上,突出党委统筹,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完善的顶层党建设计框架从根本上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支部建设中,强调支部联建,凝聚各方共识,成功争取项目参建单位对建设者之家的支持,区域化党建思路为建设者之家的后续运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外部资源;在骨干培育上,立足党员示范,发挥模范作用,通过系列举措,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极大增强了建设者们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认可程度,为凝心聚力做好服务奠定了最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必须坚持满足需求为本,着力构建服务受众新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再完善的制度设计,再精巧的工作举措,如果做不到一切围着基层想、一切围着基层干、一切围着基层转,那就是一场空谈。为此,满足建设者们的实际需求成为建设者之家的所有制度设计与工作举措的牛鼻子,贯穿于建设者之家发展全过程。从建设者之家的选址设计建设到契合建设者需求的功能布局,从设立便民超市、公共会客厅、卫生服务站、阅读空间、多功能活动室等生活服务要素拓展到法律服务站、安全教育、工会维权、家属医疗教育等实际需求,建设者之家运营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访谈等各种方式深入掌握建设者工作生活需求的一手资料,注重完善建设者诉求收集和意见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软硬件配置,力争做到功能布局更加科学、目标定位更加精准、服务项目更加实用,全方位满足建设者多元化、多层次需求。零距离、多方位服务温暖了建设者们的心,对“家”的认同感为建设者自主管理架构的形成筑牢了最坚实的基础。
(三)必须坚持追求卓越为要,挖掘拓展基层组织新功能
在引领现代化超大城市管理上发挥标杆作用,是上海市委对徐汇提出的殷切希望。面对在建区域社会公共服务与管理缺失的新情况,社会治理创新是工作推进的客观要求。因此,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必须动态贯穿建设者之家发展的全过程。项目伊始,面对几千名甚至上万名建设者宿舍可能成为职责交叉又管不好的“飞地”的严峻现状,徐汇跳出传统建成区社会治理思路,聚焦基层组织功能突破创新,以建设者之家为平台,以党建元素聚集各方资源,为建设者集中服务管理打下扎实基础;项目运行过程中,积极开拓党建引领、群团携手、社会牵手、网络联手模式,打通资源与信息孤岛,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良好氛围;随着项目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建设者之家载体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拓展,服务不断延伸,建设者之家从最初的单一功能拓展到集管理之家、服务之家、维权之家为一体的综合家园。未来,建设者之家还将随着滨江建设演变不断引入更多创新维度,对标一流、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为守护服务初心提供了绵延不断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