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综合性优质大行,高质量发展
对公禀赋:基建专业出身,传统优势稳固
建设银行为支持国家基建而生,且在基建领域保持传统对公优势。建设银行披露的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逐年递增,近年增速略有放慢,不过在同业中仍处于高位。2020年、2021年、2022上半年末,建行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分别为4.33、5.07、5.47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7.66%、16.91%、13.29%。基础设施行业贷款是建设银行对公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已连续五年超过一半。2020年、2021年、2022上半年末,建行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分别占公司类贷款的51.85%、52.82%、51.66%(境内口径)。具体来看,建设银行对公贷款中,传统基建行业不良贷款率较低,资产质量优质。2022上半年末,三大传统基建行业,交运仓储、电热供应、水利设施的不良率分别为0.80%、1.13%、1.01%,远低于境内公司类不良率2.15%。
多元布局:业务结构均衡,综合实力雄厚
至2020年,建设银行综合化集团打造完成,业务覆盖全面均衡。2014年,建设银行在大行中率先开启了全面转型的新征程,突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2014年建设银行制定《中国建设银行转型发展规划》,提出加快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创新型、智慧型“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整体转型,成为全行到2020年的发展纲要。到2020年,建行已基本实现转型目标,且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完善。建设银行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资金业务和其他业务(包括境外业务及附属公司在内),2022上半年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36.73%、42.32%、6.13%和14.82%;利润总额占比分别为26.09%、62.81%、8.07%和3.03%。
境内外机构网络建设完善,全球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2上半年,建设银行下属营业机构共计14461个,其中包括14427个境内机构,34个境外机构;同时拥有主要附属公司19家,共计596个机构,其中包括440个境内机构,156个境外机构。2022上半年,建设银行商业银行类境外分行和子公司覆盖各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15.75亿元。采用综合化子公司经营模式,金融牌照领先同业。在非银金融领域,建设银行拥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赁、建信信托、建信人寿、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建信期货、建信养老、建信财险、建信投资、建信理财、建银国际等多家综合化经营子公司。2022上半年,建行综合化经营子公司总体发展良好,资产总额达8145.59亿元,实现净利润34.70亿元,占全行净利润总额的2.15%,综合化成果较为显著。
因时制宜:巩固基建优势,转换经济动能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入尾声,传统的基建和按揭领域业务增长放缓,建行因时制宜,在对公优势基础上加速培养新增长动能,向轻型化、综合化、国际化银行转型。2017年以来,建设银行发力战略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战略势能持续释放,落地的系统性成果也逐步显现。从三大战略到“新金融”,建行第二发展曲线日益清晰。住房租赁战略,不仅健全了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为“房住不炒”探寻了市场的着陆点,还让建行赢来了新的业务客群。2022上半年,建设银行住房租赁贷款余额1806.17亿元,较2021年增加471.56亿元,增幅35.33%。
在战略转型中,建设银行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型业务领域。一是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建行利用大行的技术和数据优势服务普惠,小微客群更加下沉;二是利用过去庞大的按揭客户优势和渠道资源,持续发力“零售优先”战略。建设银行在保持对公领域传统优势的同时,培育新金融时代的新经济动能。
数字普惠:模式之变,科技滴灌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国内银行的发展趋势。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显示,中国中小微企业中超过41%存在信贷困难,小微企业潜在融资缺口甚至高达76%。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国内的普惠金融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依靠线下作业的“台州模式”和如微众银行等依赖线上作业的互联网银行模式。前者高度依赖于客户经理的个人经验判断,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但推广速度较慢;后者依赖于互联网生态体系的交易数据,但总体来看仅对小额、短期的贷款管理较为有效。
建设银行率先提出“数字普惠”的新路径,实现了对传统路径模式和业务结构的超越。建设银行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以“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为核心,主要特色包括:(1)深度融合科技能力,数字技术和科技赋能优势凸显;(2)差异化产品体系,精准触达更多客群;(3)智能风控系统,普惠贷款不良率维持低位。战略实施以来,公司普惠金融业务规模和质量增长势态良好。截止2022上半年,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14万亿元,是2017年的5.3倍,市场占比10%,稳居大行第一;建行普惠金融贷款客户225.20万户,是2017年的3.7倍。全面落实“减费让利”政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从2017年的6.37%下降到2022上半年的4.08%。让利于民的同时,贷款定价保持四行第一,实现商业可持续。
战略启动之后,建行《普惠金融战略发展规划(2018-2020年)》所定的“123”目标,即贷款余额1万亿、客户200万户、不良率低于3%,均如期实现。2021年,建行制订了《普惠金融战略发展规划(2021-2023年)》,将“123”目标升级为“333”目标,即3万亿规模、350万客户、3%以内不良率。在当前同业竞争千帆竞发的背景下,建行普惠金融的先发优势未来有望更为凸显。
科技赋能:数字技术取代“人海战术”,平台构筑服务生态圈
建行普惠金融的最大创新在于数字化,核心优势也在于数字化。数字普惠模式把主要依靠客户经理、“人海战术”营销的传统获客方式,推向数字化、自动化、平台化转型,能为客户提供更简单便捷的服务体验,把信贷业务全线下流程转到线上,打破空间限制、节省企业资源成本。“数字普惠”模式的出现,得益于建行“金融科技”战略奠定的技术基础,让过去“人工”的金融业务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大行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更加庞大完整的数据库和生态圈,使得建设银行发展“数字普惠”相比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具有天然优势壁垒。有了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普惠金融就能叠床架屋。
金融科技赋能,助力建设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实现真正的扩面增量。“建行惠懂你”作为小微获客的主要平台,集成在线精准测额、预约开户、贷款办理、增值服务、融智赋能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多触点、零距离的综合,大大提高了建设银行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业内首创在线精准测额等功能,客户可通过手机App快速预测授信额度,进行贷款申请、审批、签约、支用、还款等线上自助操作。2020年推出“建行惠懂你”2.0版本,以信贷融资为核心,搭载普惠客群专属产品体系,集成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等功能。2022年上线的“建行惠懂你”3.0版本,致力于丰富平台非金融场景,纳入需求撮合、ERP、人力管理、财务管理和培训管理等功能,为小微企业带来从“单一融资功能”向“综合服务功能”跃升的用户体验。截止2022上半年,“建行惠懂你”APP累计访问量超过1.7亿次,下载量超2250万次,授信客户超165万户,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较2021年新增超0.3万亿元;自产品上线以来累计服务客户302.19万户,提供信贷支持7.41万亿元。
精准画像:下沉挖潜客户立体式需求,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
利用大数据精准获客,提高长尾客群的覆盖率和可得性。我国中小微客群达1.5亿户,且呈现出“五六七八九”的特征:他们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但长期以来,他们都是金融资源难以覆盖的“边缘群体”,“小而散”的特点决定了其需求的多样性。建行利用大数据为普惠客群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精准画像,提高长尾客群的覆盖率,并重点拓展纳税户、用电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商户、房贷户、信用卡客户、供应链客群、涉农客群、科创客群等客群。
建行相比其余六大行更进一步深挖小微企业潜在需求,客户结构更加下沉。2022上半年,建设银行普惠金融户均贷款余额为94.9万元,较2019年提升约22万元。说明当更多的中小银行加入普惠金融领域后,建设银行的客户结构有相应上移,但仍然处于大行较低水平,这是来自于建行数字普惠模式下单客业务成本极低,因此单客信贷规模相比较低,客群结构也能更加下沉。
同时,建行致力于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以扩面厚植客户基础。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农客户、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等普惠金融细分客群,建行不断升级“惠懂你”APP、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交易快贷等一系列拳头产品,有效连接市场需求和服务供给,提升客户需求满足能力和服务效率。举例来说,小微快贷方面,“云税贷”基于小企业纳税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为小微企业提供可贷额度自动计算、秒速审批、及时放款的全线上自主操作服务。对于科创中小微客户群体,建行完善“创业者港湾”服务模式,“创业者港湾”推广至25个省市,为1.5万余家入湾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超370亿元,科创领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智能风控:信贷资产质量良好,解决传统模式信用痛点
目前,建行普惠金融不良率低于其他银行总体普惠不良水平,其良好的资产质量得益于科技赋能的商业模式。建行用数字技术对风险进行精准管控,降低了普惠贷款风险成本。据银保监会,截至2022年4月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18%,远高于商业银行总体1.82%的不良率。在小微企业不良资产规模攀升、金融机构处置压力有所增加的宏观环境下,建行优秀的普惠金融风控指标将有望更加凸显。
零售优先:住房租赁纵深推进,消费金融业务领先
建设银行是国内零售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2022上半年其个人银行业务贷款为8.18万亿元。近年来,银行业零售业务营收占比贡献度快速增长,零售转型也较早有同业开始布局。与其他银行相比,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行板块更加齐全,并未突出“零售银行”的概念,但“零售优先”战略启动后推进更显迅猛有力。2017年,建设银行提出“零售优先”的发展战略,2017-2019年建行零售业务贷款占全行贷款比重呈上升趋势,但从2020年起受疫情等影响占比出现小幅下滑,2022上半年建行零售业务占全行贷款比重为40.20%,相较同业处于中间位置;建行零售业务利润总额占全行利润总额比重不断攀升,2020、2021、2022上半年建行零售业务利润总额占比分别为61.21%、56.74%和62.81%,对全行利润总额贡献较大;另建行零售业务不良率作为其突出优势,2022上半年仅为0.44%,较同业显著更低,资产质量更加优质。
住房租赁:深化住房领域先发优势,国内银行中布局领先
截止2022上半年,建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0.25%,为主要大行中最低。住房贷款由于期限长,具有贷款收益率稳定及不良率低的特点,一直作为银行的一项优质资产。近年来,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比其个人贷款不良率约低0.2个百分点,且显著低于对公贷款不良率,随着其住房租赁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未来有望持续为优化资产质量保驾护航。
消费金融:信用卡贷款余额位居同业第一,适应消费驱动新时代
2002年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在上海成立;2003年推出龙卡信用卡;2017年建设银行提出“零售优先”战略后,信用卡贷款余额持续稳居全行业第一。建设银行深耕消费金融体系建设,以创新为导向打造种类丰富的信用卡产品体系。建行信用卡紧贴各类生活场景,全方位匹配打造客群场景全覆盖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客户多元需求,ETC卡、汽车卡、全球支付卡等拳头产品,精准聚焦客户痛点,市场优势显著;“龙卡星期六”、“玩转世界”两大品牌,满足境内餐娱购日常消费及境外出行海淘等需求;创新推出绿色低碳卡、龙卡能链卡、城市新星卡等产品;针对年轻客户群体,推出瑰me信用卡、bilibili信用卡、kindle信用卡、变形金刚Leader信用卡等新产品,持续推进信用卡迁移及新产品研发,巩固消费信贷优势。
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客户量、交易额、贷款余额、资产质量等指标居于同业领先水平。截止2022上半年,建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1.52亿张,净增发卡438万张,累计客户1.07亿户;上半年实现消费交易额1.44万亿元;境内信用卡贷款余额达0.91万亿元,不良率为1.44%,比2021年的不良率1.33%略有增加,但仍领先于同业。
财务分析:核心要素优中求进
业绩增速提升:信贷持续扩张,利润增长稳健
建设银行总资产规模稳居国内第二。截至2022年三季度,建设银行总资产规模达34.30万亿元,较2021年底增长13.37%。2020年以来建设银行营收增速持续优于四大行平均,业绩稳定扩张;2021年营收增速为9.05%,2022年三季度营收增速放缓,降至0.98%。2017年以来建设银行净利润增速持续优于四大行平均,利润增长稳健;2022年三季度建设银行归母净利润为6.52%,优于四大行平均的5.93%。
盈利能力强劲:ROA和ROE稳居大行前列
建设银行相对同业的超额ROA主要来自低成本优势带来的息差优势、综合化经营中不断提升的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以及较低的管理费用和更好的资产质量。与四大行相比,建设银行的超额ROA主要来自:(1)“利息净收入/平均资产”超过四大行整体约0.10个百分点,净息差表现优异;(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平均资产”超过四大行整体约0.05个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水平更高。与除四大行以外其他大行相比,建设银行的超额ROA主要来自:(1)“利息净收入/平均资产”超过其他大行整体约0.15个百分点,低成本负债带来的净息差表现优异;(2)“业务及管理费用/平均资产”超过其他大行整体约0.21个百分点,费用管控优势明显;(3)“资产减值损失/平均资产”超过其他大行整体约0.1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更好。
息差优势稳固:负债结构优势,保持同业领先
资产质量平稳:对应优质客群,不良认定严格
盈利预测
假设前提
我们对公司盈利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假设如下:(1)总资产增长率:考虑到央行力图实现社融及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匹配,我们预计未来三年银行业总资产增速大致在名义GDP增速附近波动。我们假设2022-2024年建设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14.0%/10.0%/8.0%;(2)净息差:在前期LPR下降后重定价以及信贷需求疲弱的影响下,目前银行整体净息差仍有下降压力。我们假设公司2022-2024年加回FVPL投资收益后的广义净息差为2.05/2.00/2.00%,小幅下行。考虑到未来利率变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存在较大误差,我们在后文中对净息差做了敏感性分析;(3)资产质量:公司经营风格稳健、资产质量较好,我们假设公司2022-2024年信用成本为0.91/0.91/0.95%,基本上保持稳定;(4)其他:假设未来分红率保持稳定,不考虑可能存在的外源融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