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设计领域,具备用户思维至关重要。
马化腾说过,“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是把自己变傻瓜”,周鸿祎也提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必须是白痴傻瓜状态”。
产品经理能够随时将大脑从“专业模式、专家模式”切换到“用户模式”或者“傻瓜模式”,就是用户思维的体现。要能忘掉自己长久以来积累的行业知识,以及有关产品的娴熟操作方法、实现原理等背景信息。
除此之外,用户思维在市场营销以及生活工作当中,也是同样重要。如果没有把握好用户思维,就会造成种种不良后果。
下面,我们分别通过一些案例,来看看产品思维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日常生活”当中的体现。
用户思维的体现
产品设计领域
案例:空气净化器的用户思维缺失,导致净化无效。
飞利浦有一款空气净化器,购买时会随机器附带四层滤网。但这四个滤网并没有分开包装,而是提前安装在机器中。
这样,用户拿到设备后,很自然地直接插上电源打开开关,就认为开始工作了。殊不知由于那四层滤网的塑料封套没有拆除,根本起不到净化效果。
机器工作时也不会检测到这个问题,导致很多用户使用几个月后更换滤网时才发现的。
尽管设计者也做了告知工作:他们在电源插头上粘贴了一个小小的黄色标签,并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上提示用户要先拆除滤网塑料封套才行。但问题是,那个小小的黄色标签用户很容易忽略,也很少有人是先仔细阅读说明书后,才开始使用产品。
这就是用户思维不足,而导致用户体验出问题的典型案例。
市场营销领域的体现
案例1:硬广投放中的用户思维
黎万强在其畅销书《参与感》中,提到一个硬广投放的案例。
日常生活当中的体现
案例1、没有用户思维的旗帜和招牌。
在习大大访问德国期间,国内某大学的德国校友会代表列队热烈欢迎。
在大家打出的蓝色旗子上,“德国校友会”五个大字非常醒目,但学校名称的这个关键信息却小得看不见。
试想下,即使当天现场报道的镜头扫到了欢迎队伍,甚至习大大本人也注意到了他们。但很可惜,只能知道是“德国校友会”,却不知道是哪个学校的。
用户思维很难把握的原因
由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用户思维把握不好会引发很多问题。
不少问题在事后看来起来似乎非常幼稚、不可思议,但这却是事实,而且还很常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拥有用户思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背后的原因。
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Curseofknowledge)这个概念来自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的一篇论文,指的是人一旦获得了某一知识或经验,就很难体会没有它的感觉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击节者和听猜者”的心理学实验,让人能深切地感受到了知识诅咒的效应。
在这个实验中,受试者被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击节者”和“听猜者”。击节者拿到一份歌曲名单,上面列有包括《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等25首受试者耳熟能详的歌曲。击节者任意选定一首,然后在桌子上用手指把歌曲的节奏敲出来,听猜者则根据敲击的节奏来猜出歌名。
由于这些歌曲太熟悉了,所以击节者事先预估猜中的概率大概有50%。然而,实际测试了120次后,听猜者只猜对了3首,成功率仅为2.5%。预估与实际情况差距如此之大,原因在于,击节者敲击节拍时,脑中难免同时响起歌曲的旋律。而听猜者感受不到任何旋律信息,他们只听到了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就像看到听到滴滴答答的摩斯电码一样,丝毫不知道那是什么。
正是由于知识诅咒的广泛存在,使得产品的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很难设身处地地去设想用户是如何理解和使用产品的。
因为他们对于产品的细节太了解了,所以不会存在理解偏差和使用上的错误。但用户不是这样的,用户并不了解这些信息,所以导致了类似“飞利浦空气净化器滤网封套未拆封导致净化无效”这种问题的发生。
人性的影响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人普遍是缺乏耐性的。
这是因为,每个人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和产品成千上万,所以不可能对每一个都仔细观察、反复研究。要不然,还没干正事,精力已经消耗殆尽了。
因此,对于街边小饭馆,如果路过的时候不能了解到这家店是卖什么的,那么大家只会把你忽略。极少有人会进去询问,除非遇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特殊情况。
此外,如果你的产品和营销页面加载速度慢、需要填写的信息太多,用户也是没耐心的,他们会直接放弃。
正是因为没耐心、图省事、喜欢走捷径,才会导致没有按照设计者预想的那么仔细、认真地研读提示和说明,进而出一些差错。
测试的缺失
在产品研发流程中,测试环节一般都不可或缺,而且都做得比较扎实。但在营销和生活当中,测试就很不充分,甚至是缺失的。
那如何掌握用户思维?
在分析完用户思维难以把握的原因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对策。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着手:
时刻保持警醒,心里想着用户
首先,在内心深处,要建立这样一种认知:无论我们多么地资深和老练,无论我们做哪个行业、处在什么岗位,我们都要在内心当中承认和谨记,我们的思维和用户思维是有差别的,并对用户和用户思维,保持谨慎、警惕、敬畏。
在产品设计、运营推广等各个环节,要去反思是否真正体现了用户思维,心里是否时刻装着用户。
到生活当中去,不断提高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不是天生就具备的,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全掌握的。这不但需要在日常工作当中慢慢提高,更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地观察和思考,仔细体会和分析某个产品和业务设计得是否得当,是否体现了用户思维。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什么要强调“功夫在平时、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呢?
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刻,你是作为用户来使用别人设计和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在那一刻,你不是设计者,所以就没有了知识的诅咒,也不会太过于耐心。只有这样,才是在体会真实的用户思维。
比如,我们看一个加油站卖矿泉水的例子。当你开车去加油站的时候,会留意到加油机旁边堆着很多成箱的矿泉水,工作人员也会顺便推销。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在这里卖矿泉水?其实,稍加分析,你就会理解到,在加油站销售成箱矿泉水,正是用户思维的体现。
为什么呢?首先,车主有成箱采购矿泉水的需求。在加油站,精准用户成群结队地找上门来了。其次,在路边便利店或大超市等其他场景下,采购水不方便。要么当时没开车,要么车停得比较远,扛一整箱水过去很麻烦。可见,只有在加油站的时候,销售场景最为完美——商品与消费者、商品与车辆近在咫尺。
到产品当中去,在各种场景下使用
如果大家只是坐在办公室当中设计产品,自己却不怎么用,那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而且,不光要经常用,而且要到各种各样真实的场景中去使用产品。
这里,举一个导航产品的例子。我们知道,在前几年,导航软件要提示驾驶员在前方路口右转,都是类似这样进行语音提示:“前方500米红绿灯路口右转”。这个提示听起来很明确,距离和方向都告知了,对于驾驶员来说应该没问题。但当你实际开车的时候就会发现,你很难准确地判断是否行驶到了“500米”处。很可能在只走到300米处的时候,你就错误地提前右转了。
因此,现在的提示语大都改成了“前方500米第二个红绿灯路口右转”,并且,在你经过第一个不应该右转的路口时还会提示“正在经过第一个红绿灯路口”。这样周密体贴的设计,你基本上就不会走错了。
到用户当中去,多调研、多回访
这里谈一个有关手机安全产品的用户需求选择的例子。
现在如果问你,在“支付安全、清理加速、骚扰拦截”等手机安全的几个需求当中,你觉得哪个最重要?估计很多人都不假思索地选择“支付安全”,很多安全产品的研发人员、市场运营人员也是这么选择的。
的确,这个选择在常识和逻辑上都无懈可击。毕竟,手机丢钱这事肯定比其他几个重要多了。但当我们亲自去到全国各地,与各行各业的数百名用户交流、调研之后,却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清理加速”更重要!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结语
从上面的诸多案例和深入分析可以看到,掌握用户思维非常重要。用户思维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和营销策划中,而且贯穿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掌握用户思维的确很难,这是由这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其次,尽管这事很难,但我们还是有办法,慢慢修炼我们的用户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用户思维,并逐步掌握用户思维。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不脱离用户,在产品和营销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