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五版)》
(2019)要点
2020年1月,美国足部医学协会(APMA)联合血管外科学会(SVS)
以及血管内科学会(SVM)共同在《血管外科杂志》发布了糖尿病足
管理实践指南,以规范糖尿病足病的筛查、诊治和预防。中国糖尿病
足细胞与介入治疗技术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根据国际、国内最新
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布本指南,供广大学者参考。
1糖尿病足病理学基础
1956年,Oakley等首先提出糖尿病足。1972年,Catterall等将其定
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糖尿
病足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变。
组织缺血、周围神经病变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三大病理基础,三
者通常合并存在。
周围神经病变及组织缺血作为发病的始动因素,而感染常随之发生。
1.1
糖尿病足患者周围神经病变
1.2
糖尿病足患者缺血或神经缺血性病变
1.3
糖尿病足感染
2糖尿病足诊断与评估
2.1临床表现
2.1.1间歇性跛行、静息痛
糖尿病患者间歇性跛行指其出现行走困难,在休息后可恢复,但再次
行走或运动时又出现,依据程度和行走距离分为轻、中、重度。
静息痛指患者在非运功状态下,出现下肢不同程度的疼痛。
2.1.2溃疡和坏疽
溃疡多数发生在重度缺血情况下,最常见部位为足跟及第1、第5跖
骨。典型溃疡外观可见无活性的边缘组织、苍白色坏死的基底部并可
覆盖有纤维组织。
坏疽最早发生的部位为足趾,并可逐步向近端延伸,在重症者甚至可
累及踝关节以上水平。
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及坏疽是评估糖尿病足组织缺血程度的依
据。
2.1.3下肢感觉异常皮肤感觉异常是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
表现,其中最常见症状为下肢麻木感及不规则刺痛感,夜间更为多见;
同时可伴有下肢皮肤温觉、触觉、深部震动觉不同程度减退,上述感
觉异常通过简单体格检查即可进行判断。
2.1.4皮肤营养性改变
2.1.5足部畸形
2.2病史
病史采集的目的是评估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为指导患者院外治疗收集必要的信息。
2.3周围神经病变检查
DPN诊断分为4层:第1层指有DPN症状或体征(踝反射、压力觉、
振动觉、针刺觉、温度觉任意1项体征为阳性),同时存在神经传导
功能异常,可确诊;第2层指有DPN症状及1项体征为阳性,或无
症状但有≥2项体征阳性,可临床诊断;第3层指有DPN
症状但无体征,或无症状但有1
项体征阳性,为疑似诊断;第4层指无症状和体征,仅存在神经传导
功能异常,为亚临床诊断。
2.3.1压力觉
2.3.2振动觉
2.3.3触觉
2.3.4跟腱反射
2.3.5肌电图
2.4血流动力学检查
动脉表浅搏动部位触诊是所有血管检查的基础,明显的PAD常可通过
动脉触诊判断血流动脉状况方法进行初步诊断。
在此基础上,需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进一步确诊。
2.4.1ABI
2.4.2TBI
2.4.3指/趾氧饱和度指数(TFI)
2.4.4节段性血压(SBP)
2.5评价组织灌注情况
2.5.1经皮氧分压(TcPO2)
2.5.2皮肤灌注压(SPP)及高光谱组织氧合测量
2.5.3同济大学5点法皮温
2.6影像学检查
评估血管病变解剖位置、形态及范围,进而可对血管病变治疗方案进
行决策。
目前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MRA、CTA、
DSA,不同检查技术有各自优缺点,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治疗需要
选择检查方法。
2.6.1血管超声(VUS)
2.6.2MRA
2.6.3CTA
2.6.4DSA
2.7溃疡和感染评估与分级
糖尿病足溃疡评估尚无统一标准,一般需考虑溃疡面积、累及组织深
度、合并感染及组织坏死情况,目前常用Wagner分级(表2)。
糖尿病足感染依据局部炎症症状、体征基础,
如出现脓性渗出物或局部红肿热痛等典型表现及发热、白细胞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