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痫病(颞叶癫痫)中医特色诊疗方案
一、痫病(癫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痫病的诊断标准。
(1)全面性发作时突然昏倒,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或仅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体无力。
(2)部分性发作时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幻视,或呕吐、多汗,或浮言语障碍,或无意识的动作等。
(3)起病急骤,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
(4)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5)发作前常有眩晕、胸闷等先兆。
(6)脑电检查有阳性表现,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7)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痉病等鉴别。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15年《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修订版)(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内侧颞叶癫痫
①具有典型颞叶内侧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如上腹部感觉异常、恐惧等先兆,口咽及运动自动症等;
②脑电图显示前或前中颞癫痫样发电;
③MRI显示颞叶内侧病灶、海马硬化或正常。
(2)外侧颞叶癫痫
①具有典型颞叶外侧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如听觉、前庭或复杂视幻觉等先兆;
②脑电图显示后或中后颞癫痫样发电;
③MRI显示颞叶外侧病灶或正常。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痫病(颞叶癫痫)临床常见证候:
1、痰气郁滞证:发时神情呆滞,目瞪如愚,或咂嘴、舔唇、咀嚼、吞咽、或寻衣捻物,或错语独行,或莫名伤悲,或见妄见妄闻,或鼻闻焦臭,或气上冲胸,恶心、胸闷、心慌等。甚者继而昏扑,目睛上视,口吐白沫,喉中痰鸣或口吐涎沫,移时苏醒,头昏如蒙。平素情志抑郁,静而少言,或神情呆钝,智能减退,胸部闷塞,胁肋胀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2、痰火扰神证:发时或咀嚼、吞咽,或寻衣捻物,或视物颠倒,或狂乱无知,狂言妄走,或卒然扑倒,不省人事,四肢强痉拘挛,口中有声,口吐白沫,烦躁不安,气高息粗,痰鸣漉漉。平素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痛失眠,口臭口苦,或咯痰粘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3、瘀阻脑络证:可有跌扑损伤史,发时或咀嚼、吞咽,或寻衣捻物,或口角、眼角、肢体抽搐,颜面口唇青紫,或卒然昏扑,肢体抽搐,缓解期兼见头部或胸部刺痛,肢体麻木,精神恍惚,健忘、心悸、寐多恶梦。舌质暗或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4、心脾两虚证:痫病久发不愈,发则神情恍惚,或咀嚼、吞咽,或寻衣捻物,或颈软头垂,或手足蠕动,或卒然扑倒,抽搐无力,或两目瞪视,或口吐白沫,口噤目闭,二便自遗。平素可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眩晕时作,食欲不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或少苔,脉细弱。
5、肝肾阴虚证:发则神思恍惚,或咀嚼、吞咽、或寻衣捻物,或言语不利,或耳鸣如蝉,或妄见妄闻,手指蠕动,甚则卒然昏仆,肢搐,平素面色潮红,健忘失眠,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气郁滞证:理气化痰,熄风开窍。
推荐方药: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浙贝母、生牡蛎、天麻、半夏、石菖蒲、地龙等。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龙胆草、炒黄芩、栀子、泽泻、姜半夏、胆南星、天麻、陈皮、茯苓、石菖蒲、当归、柴胡、甘草等。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麝香、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川牛膝、生牡蛎、全蝎、僵蚕、地龙等。
(4)气血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养心。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陈皮、姜半夏、当归、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生龙骨、生牡蛎、炙甘草等。
中成药:归脾合剂。
(5)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熄风安神。
推荐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当归、杜仲、山药、党参、鹿角胶、牡蛎、全蝎等。
(二)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痰火扰神证:可选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
瘀阻脑络证:可选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具有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三)针刺治疗
1、痰气郁滞证:
取穴:百会、人中、太冲、丰隆、膻中。
操作:毫针针刺,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或隔日1次,12次为一个疗程。
2、痰火扰神证:
取穴以任、督两脉和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主穴:长强、鸠尾、阳陵泉、丰隆、行间、足三里、通里;
配穴:发作时加水沟、颊车、素髎、神门、涌泉、内关强刺激不留针。
操作:毫针针刺,针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2次为一个疗程。
3、瘀阻脑络证
取穴以督脉穴为主。
主穴:水沟、上星、太阳、风池、阳陵泉、筋缩、血海、膈俞、内关。
配穴:头痛者,在其局部以梅花针叩刺微出血。
操作:毫针针刺,针用泻法,或点刺出血,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2次为一个疗程。
4、心脾两虚证:
取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中脘、足三里、心腧、脾俞、内关、阳陵泉、通里。
配穴发作持续昏迷不醒者,可针补涌泉、灸气海、关元。
操作:毫针针刺,针用补法,并可加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2次为一个疗程。
5、肝肾阴虚证
取穴以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主穴: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通里、鸠尾、阳陵泉、筋缩。
配穴:为阴精气血俱虚之象,加气海、足三里、百会。
操作:毫针针刺,针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2次为一个疗程。
(四)内科基础资料
1.常用口服抗癫痫药物:
(1)一线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氯硝西泮等;
(2)二线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
2.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应依发作类型及以前用药及疗效情况选择抗癫痫药物。
(1)局灶性发作: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丙戊酸钠、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
(2)全面性发作: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
(3)肝功能损害患者:慎用丙戊酸钠。
(4)肾功能损害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减少抗癫痫药物用量。
(5)过敏体质患者:慎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等药物。
(6)育龄期妇女患者:可酌情选用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孕前3个月和孕初3个月每日加用叶酸5mg。
(7)老年患者:酌情减少抗癫痫药物用量。
(8)儿童患者:按公斤体重计算抗癫痫药物用量。
(五)护理调摄
2、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睡眠。
3、饮食宜清淡有节,结构合理,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腻肥甘之品,可常服山药、赤豆、绿豆煮粥。戒烟酒,适当限制食盐的摄入。
4、患者不宜从事高空、驾驶及水上工作,亦应注意远离水源、火源、电源。
5、适当锻炼身体,如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以增强抵抗力,减少发作。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发作频率减少≥75%且<100%。
(2)有效:发作频率减少≥50%且<75%。
(3)无效:发作频率减少<50%
(4)恶化:发作频率增加。
2、中医证候学评价标准:通过《痫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采用计算公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ⅹ100%。
3、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评价:通过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通过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E,Cramer1998年)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计算公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ⅹ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