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治疗——耳鸣脑鸣》

耳鸣者,患者自感耳中有鸣响,妨其听觉之疾也。其鸣可若蝉鸣,若风声,或如潮水起伏焉。脑鸣者,始见于《医学纲目》,古医籍多称之天白蚁。乃患者自觉头脑中有鸣,或似蝉鸣、鸟叫,或如潮声、雷轰,多为持续之状,碍其思维,致注意力弗能集中,常伴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乏力诸症,令患者苦不堪言。

西医尚无明其病因病机,更无有效之治法,然中医对此凸显颇高优势。中医对耳鸣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作解。“耳”属孔窍,为轻清之府,外邪骚扰则不宁,受热则鸣不止,故后世医家将耳鸣细分为风热上扰、肝火上炎、痰火郁结等证型,一般认为耳鸣多属热证,治则多用清热之法,或养阴潜阳。

经方家认为,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阳证,其提纲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因半表半里之邪无路可出,易郁久化热,故半表半里之证多伴有热象,火性炎上,热上扰清窍,可出现清窍之症,如口苦、咽干、目眩。口、咽、目皆为人体上部孔窍之症,耳亦为孔窍,因此从经方医学体系来看,耳鸣多属半表半里证,多从少阳治,然而,依据症状反应,又不拘泥少阳,以下论述及医案实例,以飨同道。

一、少阳病耳鸣

耳朵属于孔窍,乃轻清之府,稍受外邪则纷扰不宁,受热扰则鸣不止。少阳病为半表半里的阳性证,其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之邪不在表、不在里,故不可用汗、吐、下法,治疗当用“和法”。同时因半表半里之邪无出路,郁久化热,故半表半里之证多伴有一定郁热,火性炎上,热上扰清窍,可出现清窍之症,如口苦、咽干、目眩。口、咽、目皆为人体上部孔窍之症,耳朵也为孔窍,因此孔窍之病的耳鸣,从经方来看,也多属于半表半里证的少阳病。

近代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指出:“少阳病,就是阳热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阳热在胸腹腔间,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热邪只能顺孔道往上涌,在孔窍的地方发生热像”。《伤寒论》第264条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于孔窍病变,属于少阳病,论述的是少阳病的耳鸣。

因此对于耳鸣,伴有口苦、咽干、目眩少阳证的,辨六经当为少阳病,治疗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治疗采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若伴有口干喜饮等热象明显,可加入生石膏清热,给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等,疗效突出。此乃顺应人体疗病的自然良能,即经方的治病之道。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临床治疗耳鸣常用方,其方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对于本条的解读,历代注家认识多有不一。冯世纶教授认为,本方以小柴胡汤去甘草扶正达邪,和解清热为主,加桂枝降冲,茯苓利水,大黄泻下,龙骨、牡蛎、铅丹镇静安神,用于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60g、龙骨、牡蛎、黄芩、铅丹、人参、桂枝、茯苓、生姜20~25g;半夏、大黄30g;大枣6枚。

加减:大便不干者去大黄;胸闷著者,加枳壳;水饮偏重者,防己利水。

二、太阴病耳鸣

太阴病耳鸣虽多见于少阳热扰,但临床上治疗耳鸣不能泥于柴胡剂和解治疗,因他经也可见到耳鸣一症,故临床治疗仍需要辨证论治。

冯世纶教授认为,太阴病也可见到耳鸣。如《伤寒论》第75条指出:“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该条讲述因重发汗造成津液虚衰而致耳聋,津液虚衰属太阴,因此该条论述的是太阴病的耳鸣。太阴病病机为里虚寒,正如第277条所言“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机体功能衰弱则容易导致水饮内停,郁遏气机,气机不利则夹饮上逆,侵犯清窍而导致耳鸣。太阴病水饮内停证的耳鸣,同时多见伴有头晕、口不干或口干不欲饮等痰饮内停之症。治法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给予温中化饮治疗,使太阴得温,水饮去、气机利,则清窍自安。

对于太阴里虚寒水饮上逆所致耳鸣,给予温胃降逆利饮,则可据证选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茯苓饮、五苓散等,可获满意疗效。

苓桂术甘汤:茯苓60g、桂枝、白术45g、炙甘草30g。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45g、白术30g、炮附子15g。

外台茯苓饮:枳实30g、人参30g、茯苓45g、白术45g、生姜60g、橘皮20g。

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15g、桂枝10g、泽泻25g。

小半夏汤:半夏120g、生姜120g。

三、太阳阳明太阴病耳鸣

风引汤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方:风引汤,除热瘫痫。冯老解读:本方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变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原治津液伤、表虚饮逆致躁烦、惊悸,加入寒水石、滑石、生石膏、大黄清里热,又加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干姜温下固涩,因治津液更虚呈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的惊痫瘛疭。

风引汤,《金匮要略》用于治疗癫痫、惊悸、抽搐,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基础的变方,也可用于小儿抽动症,其与癫痫有点近似。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118条,火逆、下之,造成烦躁不安的症状,这个病常见,它用的非常广,下之后,表没解,里有热,出现的这种精神神经症状,非常多见,有轻有重,厉害的抽啊、烦躁、惊狂。

风引汤:大黄60g、干姜60g、龙骨60g、桂枝45g、甘草30g、牡蛎30g、寒水石90g、滑石90g、赤石脂90g、白石脂90g、紫石英90g、石膏90g。

四、医案实例,以飨同道。

(案例1)胡老医案:陈某,男,29岁,病历号005007。1963年4月29日初诊:耳鸣头胀,已有数日,尤以下午为重,眠而多梦,饮食稍欠,二便正常,舌质胖嫩,苔极薄,脉沉细,左为甚。以气虚为上,寒水乘于下,因致耳鸣头胀之证。

桂枝4钱、炙甘草2钱、生龙骨5钱、生牡蛎5钱、茯苓3钱、苍术3钱、吴茱萸2钱。3付。

5月22日复诊:前症皆无,左膝关节于两周前肿痛,今肿痛减但以胀为甚,屈曲活动仍痛,外观不红不肿(曾有关节痛史),舌胖,苔白,脉沉。寒湿内袭,经脉不利。

桂枝3钱、白芍3钱、炙甘草2钱、生姜3钱、大枣4枚、苍术3钱、川附子3钱。3付。

按:耳鸣头胀也有气虚、寒湿所致者,以苓桂术甘汤加龙骨、牡蛎、吴茱萸治之有效。

(例2)杜某某(冯世伦医案),男,40岁,2023年3月18日初次求诊冯世纶老师。脉症反应:右耳鸣6年加重1月,腰疼,记忆力下降,新冠后咳嗽,现在偶尔咳,汗出多,盗汗,口中和,身热,喜凉饮,纳可,大便粘日2-3行。苔白腻舌暗,脉细弦。

处方:桂枝24g炙甘草6g生龙牡各15g姜半夏30g生石膏45g炮姜10g大黄5g紫石英12g苍术15g茯苓12g,七剂。

按:患者汗出多,腰疼,偶有咳嗽,太阳表虚;盗汗,身热,贪凉,里有热;口中和,大便粘日2~3行,苔白腻舌质暗,脉细弦,下寒停饮。患者耳鸣、盗汗是为表虚里热下寒夹饮上冲,六经辨证考虑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处方风引汤加减。

2023年3月25日复诊,服药后左颈红热,耳鸣减,盗汗少,身热轻,咳已,汗出不多,大便日1~2行,腰疼已,口臭,喜凉饮已。苔白,脉细弦。上方加生苡仁30g,七剂。患者服药后显效,症状大减,原方加生苡仁以清热祛湿。

(例案3)李某,男,43岁。2019年6月17来诊。高血压病史,近一周耳鸣如蝉来诊,头晕,心下不适,大便微溏,夜尿2次,余(—),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桂枝18g、茯苓15g、生白术15g、炙甘草6g,七剂,水煎服。

6月22日二诊:耳鸣大减,血压降至正常,二便正常,苔白,脉沉。上方加丹皮10g,桃仁10g,七剂,水煎服。

按:此患者非常明显属于苓桂术甘汤证,用苓桂术甘汤耳鸣好转,血压亦随之降到正常。若有血瘀证可合桂枝茯苓丸。

《伤寒论》中没有说明苓桂术甘汤证有耳鸣,但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中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临床中确实有表不解,水气上冲引起耳鸣者,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常见。

(案例4)陈某某,男,53岁。2019年4月6日初诊。发现高血压10余年,常耳鸣,头痛,失眠,鼻衄,大便硬,烦躁,腹胀。并且先有大便硬,而后有耳鸣等一系列症状出现,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处方:大黄10g、黄连6g、黄芩12g、生石膏45g、生地炭10g、血余炭10g,五剂,水煎服。

4月11日复诊:服3剂大便畅,5剂耳鸣已,血压下降,鼻衄少。服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生地炭栀子一月,带亲属诊病时告知血压也正常,耳鸣未复发。

按:阳明实热证之耳鸣见上证者多,并常有高血压病史者,用泻心汤多验;鼻衄者加生地炭、血余炭效良;后续服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栀子多不复发。

泻心汤方证在《金匮要略》中是治疗心气不定,吐血衄血者,但是,在临床中对于心悸烦,精神不安,失眠惊悸,癫痫亦有机会,特别是高血压出现耳鸣者较多。

处方:柴胡24g、黄芩12g、党参15g、姜半夏30g、炙甘草10g、大黄3g、栀子6g、生姜3大片、大枣(擘)5枚,五剂,水煎服。

结果:服三剂病减大半,五剂愈,后带来很多患者治病。

按:孔窍不在里也不再表,为半表半里,其功能失常多为柴胡证。大黄用2—3克对舌苔上至舌尖的少阳证疗效极佳,这可能是对大黄的气化作用和推陈出新作用的理解,与同道商榷。

小柴胡汤是太阳证转少阳证常用方,也有起病就是小柴胡汤证者,常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四大证,而有以耳鸣、眼涩、鼻干、口苦等孔窍多见。

(案例6)彭鸿杨(冯老学生)医案:胡某某,男,34岁。2018年2月13日初诊。主诉:突发耳鸣十小时余。患者昨夜骑车吹风淋水后出现左侧耳鸣,像秋蝉一样鸣叫。患者知医理,恐出现爆发性耳聋等急症,甚惊恐,遂求助于彭鸿杨医师。

刻诊:左侧耳鸣,听力尚可,微咳嗽,平时痰多,咽干,饮水偏少;体偏胖,腹部为主。无恶寒发热等症,一周前曾恶风过。平素怕热,目前寒热不显,活动后汗出,有口干不喜饮。无夜尿,饮食大便可,余无特殊不适,舌红苔白微黄,自诉从小就有裂纹舌,脉弦滑。辨六经,考虑太阳阳明夹饮。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石菖蒲方证。

处方:猪苓10g、茯苓15g、苍术12g、泽泻18g、桂枝6g、石菖蒲30g。2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8年2月17日二诊:服药两剂后,左侧耳鸣平时环境已感觉不到,比发病时明显减轻。仍有痰多,但有所减少。口干较之前加重,仍不喜饮,咳嗽有少许,咽痒刺激时微咳。舌脉同前。守上方加远志15g。水煎服,日一剂。

按:患者突现耳鸣,伴有咳嗽,恶风,是为表证,又有痰多,渴不欲饮,为水饮内停之证。口干,舌燥,为水饮内停,欲化热之势。根据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临床先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一诊考虑太阳阳明夹饮证,辨方证为五苓散方证。二诊耳鸣减,痰少,反而出现口干加重,实为水饮欲去之征,结合《伤寒论》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可以相佐证,故二诊守方继续,终得良效。思前人使用五苓散治疗耳鸣较少记载,而传统中医认为耳病多考虑肝肾不足,或肝胆湿热。今采用经方思维,不治耳,耳鸣反止,能取得良好效果,实为方证相应的结果。经方医学立足于刻下当前症候,明六经析八纲,正如胡希恕先生提出:“中医的辨证施治的实质,即是在患病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通过整体辨证,根据患病机体病邪集中反映的部位,采用因势利导,治愈疾病。正是耳病勿从少阳治,解表除饮亦建功。

(案例7)栾某某,女,57岁,2021年9月7日初诊。患者失眠1月余。西医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一直服用佐匹克隆等安眠药,每晚仅能睡2小时左右,夜间易惊醒,烘热汗出。其人精神不振,易紧张,恶风寒,左侧偏头痛,心烦,口干口苦,心悸,耳鸣,乏力,下肢发凉,纳差,大便干,小便可,舌淡红,苔白根腻,脉弦。

处方:柴胡24g、黄芩12g、姜半夏30g、党参10g、炙甘草6g、生龙牡各30、桂枝10g、茯苓15g、天花粉10g、磁石10g、远志10g、石菖蒲10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水煎,服。并嘱停服安眠药。

9月14日二诊:服上方每晚能睡5~6小时,耳鸣减,足凉、口苦已,余症减轻。随证加减继服14剂,诸症已不明显。

按:柴胡加龙骨牡蛎证宜记住4个要点:少阳半表半里之孔窍症状,如口苦、咽干、目眩、耳鸣、恶心、胸闷、胁胀、精神情志疾患等;同时兼阳明之热,如汗多、盗汗、口干、便干等;兼太阳之表,如头痛、身痛、汗出、恶寒等;④亦伴太阴里虚或里饮之症,如胃胀、纳差、嗳气、恶心、心悸、苔腻等。

临床随证加天花粉清热止渴,针对阳明热;加远志、石菖蒲安神定志解郁,有定志丸意。因铅丹有毒,多用磁石或生铁落代替。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属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病,恶风寒、烘热汗出、头痛,此为太阳表证;耳鸣之辨,或为少阳郁热,或为水气上冲,结合纳差,牙痛,心烦,口干口苦,此为半表半里的阳证,即少阳病之小柴胡汤证;结合乏力、腿凉、心慌可辨为太阳太阴、外邪里饮之苓桂术甘汤证;失眠、焦虑、抑郁、烘热汗出,此为太阳阳明合病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故辨方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案例8)冯某,女,38岁。2010年3月31日初诊。双耳鸣响半年,耳鼻喉科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中、西药物治疗多时,效果不显。

刻下症见:双耳鸣响,呈持续性,精神欠佳,伴见头晕,胸闷,失眠,易惊,口略苦,腰酸,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脉弦细。患者胸闷、失眠、易惊,辨为半表半里的阳性证少阳病,同时头晕、胸闷、腰酸、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考虑太阴虚寒,存在水饮内停,故少阳热夹饮上冲,侵犯清窍则发作耳鸣。故辨六经为少阳太阴病,水饮内停证,辨方证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苍术、防己证。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桂枝10g、生龙牡各15g、苍术15g、炙甘草6g、枳实10g、防己10g、生姜15g、大枣4枚,七剂水煎服。

该案根据症状分析,辨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因大便不干,故去大黄,胸闷水饮偏重,加防己利水。因药房未备铅丹故不用之。

二诊时耳鸣明显减轻,睡眠好转,精神好转,胸闷已。但仍舌苔白腻、脉细。处方:上方去枳实、防己,加远志10g、菖蒲10g、白芍10g、当归10g、赤小豆15g。

二诊时因胸闷已,故上方去枳实、防己,但仍舌苔白腻、脉细,故加远志10g、菖蒲10g化痰利饮安神,加白芍10g、当归10g、赤小豆15g养血利饮通窍。赤小豆、当归为赤豆当归散,该方出自《金匮要略》,冯世纶教授认为该方养血之中兼以利饮,为攻补兼施之方,适用于血虚水盛之证。后根据症状加减用药,治疗月余而症痊愈。后随访半年耳鸣未在复发。因本案方证辨证准确,故能疗效突出。

经方认为耳朵属于孔窍,乃轻清之府,稍受外邪则纷扰不宁,受热扰则鸣不止。少阳病为半表半里的阳性证,其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之邪不在表、不在里,故不可用汗、吐、下法,治疗当用“和法”。同时因半表半里之邪无出路,郁久化热,故半表半里之证多伴有一定郁热,火性炎上,热上扰清窍,可出现清窍之症,如口苦、咽干、目眩,口、咽、目皆为人体上部孔窍之症,耳朵也为孔窍,因此孔窍之病的耳鸣,从经方来看,也多属于半表半里证的少阳病。

近代经方家胡希恕先生指出:“少阳病,就是阳热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阳热在胸腹腔间,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热邪只能顺孔道往上涌,在孔窍的地方发生热像”。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于孔窍病变,属于少阳病,论述的是少阳病的耳鸣。因此对于耳鸣,伴有口苦、咽干、目眩少阳证的,辨六经当为少阳病,治疗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治疗采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若伴有口干喜饮等热像明显,可加入生石膏清热,给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等,疗效突出。此乃顺应人体疗病的自然良能,即经方的治病之道。

(案例9)姜某某,女,45岁,2023年6月9日就诊。耳鸣月余,口中和,时心悸,腹胀,平日饮食凉物则胃脘不适,时腹泻,头晕,无汗出,舌淡苔薄白,脉细。

处方:桂枝20g、茯苓15g、苍术12g、炙甘草6g、干姜15g、清半夏15g、陈皮30g,七剂,水煎服。

结果:服药七剂后耳鸣大减,继服,注意饮食。

按:该案水饮内停证,水饮上犯清窍致使耳鸣,又有下寒致腹胀腹泻,辨方证为苓桂术甘合肾著汤加半夏陈皮汤方证。太阴病水饮内停之证,临床并不少见,《伤寒论》中“起则头眩,振振欲辟地”的描述,就是水饮上冲的表现。苓桂术甘汤有“降气冲,逐水饮”之攻,有腹胀,腹泻,在此基础上合肾著汤加半夏、陈皮和胃降逆,陈皮有健胃作用,治疗方证对应,故效如桴鼓。

苓桂术甘汤证对于耳鸣证很多见,若合病下焦虚寒者宜用肾著汤。

(案例10)姜某某,女,50岁,2008年6月就诊。耳鸣月余,口中和,腹胀,平日饮食凉物则胃脘不适。无头晕,无汗出,舌淡苔薄白,脉细。

处方:桂枝15g、茯苓15g、苍术12g、炙甘草6g、清半夏15g。3剂,水煎服。

结果:服药3剂后耳鸣大减,嘱饮食调理而愈。

分析:该案根据口中和、腹胀、食凉则胃脘不适,少阳、阳明热不明显,故辨六经为里虚寒的太阴病,水饮内停证,水饮上犯清窍致使耳鸣,继辨方证为苓桂术甘加半夏汤方证。太阴病水饮内停之证,临床并不少见,《伤寒论》中“起则头眩,振振欲辟地”的描述,就是水饮上冲的表现。冯世纶教授指出苓桂术甘汤有“降气冲逐水饮”之力,在此基础上加入半夏加大和胃降逆,治疗方证对应,故三剂取效。

(案例11)张某,女,29岁。耳鸣半年余,头晕,与姿势无关,血压低,视物旋转,心悸,汗出多,纳差,口中和,二便可,手脚凉,舌淡苔白,根腻,脉沉细。

处方:苍术15g、茯苓15g、桂枝10g、炙甘草6g、清半夏15g。7剂,水煎服。

结果:后随访得知,7剂药尽而耳鸣痊愈。

分析:该案以耳鸣为主诉就诊,虽然耳鸣为孔窍之症,多见于少阳病,但该案并无明显半表半里热象,故不考虑少阳病,当然也不符合时方所谓的肝胆热扰、肝肾阴虚等证型。临床先辨六经,因无明显少阳证,故六经辨证不属少阳和阳明。依据口中和、腹胀、不能食凉,六经辨证可判为太阴病里虚寒证,里虚寒则容易导致水饮内停,水饮上犯清窍,导致耳鸣。故辨为苓桂术甘加半夏汤证。

(案例12)林某某,女,58岁,北京人。2023年3月18日初诊。新冠后耳鸣,味觉失灵,失眠,口干口苦,乏力,手足凉,时冷时热,大便偏硬,2~3天一次,夜尿3~4次,苔白,脉沉弦细。

处方:柴胡20g、黄芩12g、桂枝12g、天花粉12g、干姜10g、生龙牡各30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0g、茯苓30g、泽泻20g、生白术30g、炙甘草10g,七剂,水煎服。

3月25日二诊:耳鸣减轻,口中和,醒后能入睡,大便畅,夜尿1~2次,苔白,脉细。继续服上方七剂。

4月6日来诊,上述症状已,又出现嗳气,腹胀,给予半夏茯苓饮治疗。

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疾病属上热下寒,或但寒不热,或微有热者多验,临床常见半表半里寒证而有四肢厥冷、口干口苦、大便硬或溏者,然耳鸣而见上述诸证者不可不知。

总结:冯世纶教授强调:经方辨证治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对于耳鸣治疗,当遵循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原则。使方证相应,方可收到良效。总之,经方诊治耳鸣,辨证不出六经。临床治疗当遵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原则,详细审明六经归属,辨明表里寒热虚实,治疗方不犯原则性错误。耳鸣多见邪气上扰清窍,其中属半表半里热者居多,依据症状反应,六经皆可出现,可据证选用风引汤、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合肾著汤、真武汤、茯苓饮等,可获满意疗效。

(案例13)患者,男,60岁,主诉:耳聋2年余,现病史:两年前出现双耳听力下降,听不到旁人说话,无法正常交流,经当地医院检查后配戴助听器使用。刻症:双耳听力下降,口干,口苦,无自汗,无怕冷怕热,无头晕,纳可,失眠,半夜易醒,醒后难入睡,梦多,小便可,大便一天二次,粘马桶。舌淡红,苔腻,脉沉细。辨证为厥阴病,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柴胡15g、桂枝10g、干姜10g、天花粉15g、牡蛎15g(先煎)、黄芩10g、炙甘草10g、茯苓30g、生白术30g、石菖蒲15g、珍珠母30g(先煎)、磁石30g(先煎)。三剂,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复诊的时候,已没有佩戴助听器,可正常与人交流。反馈服药二剂后,第三天早上听力恢复,其他症状也有所好转,此例患者取效如此迅速,我也非常意外。后以原方加减治疗半个月后停药,随访三月未见反复,一直没有再佩戴助听器,患者对中药治疗效果表示满意。

按:患者口干口苦,失眠,半夜易醒,为有上热;大便粘,苔腻,脉沉细为有下寒;故辨证为上热下寒的厥阴病。厥阴病属于上热下寒且寒多热少的阴性病证,其病机核心是邪郁半表半里,由于下焦虚寒,既不能出表,也不能入里,郁而化热。

胡希恕先生认为:厥阴病的病位不在表,也不在里,是半表半里,也就是胸腹两大腔间。耳目为清阳之门户,清阳上达,则七窍空明,浊阴上逆,则五官晦塞,晦则不睹,塞则不闻。患者上热下寒,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常,邪热挟湿浊随经上扰,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蒙蔽清空之窍,耳窍被蒙,即听减,甚至耳聋。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郁热,温化水饮,恢复枢机正常功能。加茯苓、白术健脾安神,利水渗湿;石菖蒲具有芳香开窍,宁心安神,化湿浊之功效。(《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磁石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两药合用,引阳入阴,改善患者的睡眠。(《神农本草经》谓磁石:“味辛,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除大热,烦满及耳聋。”珍珠母,平肝,潜阳,定惊,止血。治头眩,耳鸣,心悸,失眠,癫狂,惊痫,吐血,衄血,妇女血崩。)

【案例14】张红跃医案:辛某,女,50岁,4月21日就诊。患者耳鸣10余年,近5个多月来经常也现左耳胀,伴耳鸣,有时头晕,颈项强直,轻微怕冷,并有口苦现象,曾到某医院进行CT检查,结果显示轻微脑梗塞,左耳积水严重,后在医院进行抽水手术,症状减轻,1个月后症状加重,查体脉沉弦略,舌淡红苔白腻,舌底部瘀滞严重。

分析:《伤寒论》载:“太阳病,项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患者到项强直,轻微怕冷属于葛根汤证。《金断要略》记载:“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出之。“

患者舌质淡红,苔白腻说明有湿,伴有头量故用泽渴汤;龙胆草、黄芩具有泻肝胆火治口苦之功效。处方:葛根汤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

葛根30g、麻黄5g、桂枝15g、白芍15g、白术20g、泽泻50g、茯苓30g、生牡蛎45g、甘草10g、龙胆草10g、黄芩10g、地龙15g。10剂,水煎服。

5月6日二诊:脖子硬、口苦均减轻,左耳鸣有所好转,左耳发胀,脉弦细略涩,质淡红苔薄白,舌底瘀滞严重。

分析:患者明明是水湿,用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应该减轻,可为啥用药后没效果呢?患者脉涩,舌底瘀滞属于血瘀证,肝经的经络穴位绕耳部,说明和肝经瘀滞有关。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黄15g、当归15g、赤芍10g、红花10g、川芎10g、桃仁10g、柴胡10g、枳实13g、甘草10g、香附15g、益母草20g、桔梗10g、肉桂5g、葛根30g、黄芪30g。7剂,水煎服。应用三棱针在舌下瘀滞的静脉血管进行放血,选穴为金津穴、玉液穴。

5月22日三诊:进门患者就高兴地说:“这药就喝了3天,左边耳朵肿胀就消失了,耳鸣也好了很多!”。查体脉弦细略涩,舌质淡红苔白,舌底瘀滞较前减轻,效不更方。笔者嘱咐患者继续服药7剂,巩固治疗。

【按】耳鸣一证病机多样,有肾精不足引起的耳窍空虚者,有清阳不升引起的耳窍不荣者,有心阳不足引起的耳窍闭塞者,有少阳枢机不利引起的耳窍不通者,有肝经湿热引起的耳窍塞者,有瘀血痰饮内阻引起的耳窍不通者等。(都是重点啊!)多种病因混合虚实夹杂。临证当证机相合,方证对应。该患者耳鸣、耳胀5个月,病时虽长,但切勿只当虚证。首诊颈项强直,怕冷,即是表寒闭塞,用葛根汤解表舒筋;左耳积水,头晕,苔腻,即是痰饮上扰清窍,清阳不升,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逐饮升清利窍;口苦即胆火上溢,用龙胆草、黄芩,清肝胆火。因在治疗中忽略了瘀血一证,余证减轻,而耳鸣、耳胀却未减轻。二诊时应用血府逐瘀汤逐瘀利水,主症大减。首诊的解表利水清火恰恰为逐瘀奠定了基础,该患者瘀血、痰饮、胆火,多种病因所致,并非单一化瘀能治愈的。中医精髓为辨证论治,不能以书本固定之疾病治法而局限了思路。(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偃师市高龙镇左村集体卫生室)

THE END
1.致命的喘息——儿童急性喉炎小儿急性喉炎是喉黏膜及声带的急性炎症,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中,主要表现为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本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婴幼儿多见。因小儿喉部解剖、病理特点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小儿急性喉炎发病突然,变化快,症状较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喉头阻塞而危及生命,因此临床中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护理https://zhuanlan.zhihu.com/p/603351563
2.耳鼻喉科这三大急症比较要命紧急耳鼻喉科学占八分之一 鼻源性头痛最易被误诊 除上述三大急症外,突发性耳聋、化脓性中耳炎、鼻外伤、耳内异物是耳、鼻、咽部常见急症。 其中,鼻源性头痛是最容易误诊的病例。颈椎病、神经性头痛、偏头痛、青光眼……最后,其实就是鼻头痛。 除鼻中隔偏曲外,还会导致鼻头痛、鼻窦炎、蝶骨神经痛。 鼻窦炎可https://www.mingyihui.net/article_1740687.html
3.冬季来临专家提醒:室内外温差大这些耳鼻喉疾病要小心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耳鼻喉科负责人石大伟。石大伟医生介绍,一些耳鼻喉疾病的小问题,可以“不用”到医院?比如耳部:耳聋、耳痒、耳闷。鼻部:轻度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咽喉部:轻微咽痛、咽干、咽异物感、咳嗽,声音嘶哑。但是一些突发疾病必须来医院处理,例如常见的外耳道炎、中耳炎、内耳疾病、蜗后病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146652424887120&wfr=spider&for=pc
4.王李娜:耳鼻喉科三大急症之“急性会厌炎”对于发病早期的急性会厌炎患者,由于会厌肿胀较轻,一般可采取激素与抗生素联合使用。而对于症状较重或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除上述治疗外,还要做好建立人工气道的准备,包括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紧急的环甲膜切开、气管切开术等。(杞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王李娜)https://www.hntv.tv/news/0/1781327102553907202
5.耳鼻咽喉疾病范文8篇(全文)除首发耳鼻咽喉科喉部特异性感染伴肉芽肿增生致喉阻塞急诊行气管切开术时CD4+T淋巴细胞数为0 以外,其余择期手术治疗的病例CD4+T淋巴细胞数均> 200 μl- 1,且请感染科会诊已排除手术绝对禁忌证。 1. 4 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 治疗后咽喉部疼痛、声嘶及鼻塞等症状及局部体征均有改善; 无效: 治疗后耳鼻咽喉部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8awybj1.html
6.北京最好的公立医院以及每个医院擅长科室,建议收藏起来,有备无患耳鼻喉科 ●北京同仁医院:全国重要的耳鼻喉研究中心 ●擅长:耳鼻喉科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建立最早的耳鼻咽喉科 ●擅长:耳鼻喉科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全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国家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点 ●擅长:侧颅底肿瘤手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国家重点研究单位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90690196&efid=D5X_NoOyQ3CkDLFRoZAI5Q
7.耳鼻喉科实习心得(精选14篇)我们在耳鼻咽喉科实习期间,老师安排我们每天早上查房,还有观看教学光碟,在巩固耳鼻咽喉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我们掌握临床常见专科检查方法,如耳窥镜,前鼻窥镜,压舌板,音叉等的使用手法,还有了解常用仪器,如听力计、声导抗仪、耳声发射仪、鼻内窥镜、电子喉镜等,以及了解临床常见专科手术,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故事形成https://www.jy135.com/xindetihui/1417066.html
8.降科普耳鼻喉急症处理常识,请收藏!坐飞机或者汽车出游时出现耳闷、耳痛、眩晕等症状时,可采取咀嚼、吞咽动作调节耳内气压,若耳内不适应可主动自行擤鼻吹张,小孩可让其吹玩具或给予哺乳。 注意事项: 1、若有鼓膜损伤,注意保持外耳道的洁净与干燥,避免耳朵进水,尽量多休息; 2、有急性鼻炎、鼻窦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MjI5OTYxNg==&mid=2247558297&idx=2&sn=3ec42dcd3874e6ac94e9c3cf1213beda&chksm=f84f62ae8a9a6cb62d59a807b2e39f2b40d178a8cfaa59fd09c27bf8aa1d70c270b56c5eb18e&scene=27
9.耳鼻喉科护士实习小结(精选10篇)耳鼻喉科的老师都很和蔼,不忙的时候会教我些临床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耳鼻喉科实习是很顺利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耳鼻喉科护士实习小结体会,欢迎欣赏! 耳鼻喉科护士实习小结 篇1 我们在耳鼻咽喉科实习期间,老师安排我们每天早上查房,还有观看教学光碟,在巩固耳鼻咽喉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我们掌握临床https://www.oh100.com/a/201801/1034440.html
10.耳鼻喉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docx1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 目 录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 1 突发性耳聋 1 梅尼埃病 3 急性中耳炎 7 咽部异物 8 急性会厌炎 9 会厌囊肿 10 慢性扁桃体炎(chronic tonsillitis) 10 声带息肉 13 鼻骨骨折 13 慢性肥厚性鼻炎 14 鼻出血 14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16 鼻骨骨折复位术 16 鼻腔填塞 17 扁桃体切除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904/7065111113005153.shtm
11.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章程14.耳鼻咽喉科专业 耳鼻咽喉科专业基地是为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型科室。设门诊和病房,年门诊量达20000余人次,急诊量达3000余人次,日门诊量达70余人次。拥有纤维喉镜、纤维鼻咽镜、纤维耳镜,纯音测听、声导抗等专业检查设备,配备环甲膜穿刺模型、气管切开模型、内耳模型、鼻出血前后鼻孔填塞模型等技能训练https://www.med66.com/zhuyuanyishi/hebei/li2109078543.shtml
12.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网上预约挂号专家门诊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始建于1939年,目前是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耳鼻咽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耳鼻咽喉科专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卫生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南京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内设置5个专业组https://m.haodf.com/hospital/478/keshi/44191.html
13.耳鼻咽喉科耳鼻咽喉科各种急症病人占相当比例。急症室增加了急诊耳鼻咽喉科检查室。该科在处理各种急症如严重鼻出血、外伤性假性动脉瘤、耳鼻各部复杂外伤、颈部外伤、严重喉挫伤以及喉、咽、气管、食管切割伤、气管、食管异物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救治成功率高。 https://sah.sdfmu.edu.cn/info/1077/20156.htm
14.耳鼻喉科常见急症处理有哪些?耳鼻咽喉科的急诊,主要有外伤,出血以及喉头水肿等相关疾病,外伤又包括耳部的外伤,鼻部的外伤,以及咽喉部的外伤。耳部外伤,主要见于被击打所造成的外耳道出血,鼓膜穿孔,通常的处理办法是以干燥,保持外耳道的清洁为主要处理,另外还需要注意,避免感冒咳嗽,以免造成https://m.miaoshou.net/mip/voice/QYj3PL21kgA69G8Z.html
15.2006年第21期《院报》内容北京协和医院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最常见疾病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听力和日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不及时治疗,其病情迁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王直中教授从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入手,深入研究了化脓性中耳炎破坏听小骨、影响听力的机制及重建听力的方法,使大量的患者不仅去除了耳朵流脓的病痛,而且最大https://ims.pumch.cn/detail/1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