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鸡娃拼高分,后半生带娃看心理医生?

今天很多人都有一个感受,孩子们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了。我做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的这些年,接触过很多不能继续上学的孩子,他们很少是学习能力有问题的孩子,往往是心理原因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不能发挥。

不能上学的孩子里,有一种类型的特点是:学习成绩曾经相当优秀,但是到了某一个阶段,成绩不再领先,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直到完全无法上学。家长总是惊诧于孩子断崖式的跌落:一年前成绩还年级领先,怎么就能到上不了学的地步呢?现实情况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有些靠苦学领先的孩子难以支撑,也有些孩子由于父母闹离婚、至亲生病或去世、父母失业等环境中的压力因素或者家庭发展的转折点引发无法安心学习导致成绩下降,他们一旦确认自己不再领先,仿佛人生失去了意义。如果不去上学,他们还能维持一种“好学生”的幻象,使他们不用去面对“成绩不再领先”的残酷真相。

这类孩子往往天性非常敏感,情感细腻。一些孩子擅长写作,有些很会口头表达,或者长于画画等视觉表现。他们中的大部分很爱思考问题,对于公平正义、个人成长很看重,提出的问题具有很深的哲理性。有些家长回应不了,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很难共情于孩子,反而会问:“怎么就你想那么多呢?”或者是,“这幅画表达了那么多意思吗,你怎么能这么想?”孩子会觉得自己在一个生硬的隧道里,处处碰壁。他们细微的情感,在粗糙的磨砂纸上磨来磨去,很痛苦。

中国这些年的城市化发展,很多父母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在城市里建立了小家庭。孩子们往往是小家庭里的独生子女,不像传统社会里的大家族,他们本来生活的环境就很单一。再加上家长们不让孩子做家务,不让他们多交朋友,不愿意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变成了考高分的工具。他们的孤独感会非常强。如果家长还不共情于他们,孩子们多不好受!

一个人的完整性不应该被剥夺,做家务、交朋友和玩耍对一个孩子的发展很重要。尤其是在青春期,孩子能交到朋友对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过程特别重要,会有利于他们增强各方面的自信心,间接也会促进学习。退一万步说,等孩子三十岁不再需要高考的时候,能不能和周围人建立好的关系几乎决定了他们届时的人生状态。不能说家长我只要你考高分,你的任何情绪、感受和人际关系我都不想了解,不能把一个人的情感看成是麻烦事。

这类孩子在一些成人看来,很脆弱。但我们反过来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他们把“考高分”与“人生意义”直接划等号?为什么我们社会对待下一代,给了他们“高分遮百丑”的价值观呢?孩子的价值观单一,难度不是我们社会价值观单一的体现吗?在价值观单一的环境里,一个人没有多向度发展来做支撑,很容易变得脆弱。

敏感的孩子具有独特的天赋,只是我们只拼眼前的分数,不仅看不到这类孩子的优点,反而有可能先把这类孩子压垮。有一个生病的孩子对我说,“我就像蒙在了一个玻璃罩子里,感受钝化了”。她还说,“生活得快乐是正数,生活得痛苦是负数,而死亡是零。当我觉得生活都是负数的时候,我不如归于零”。这是在我进行多家庭咨询团体时的一个场景。旁边一个家庭的妈妈劝她说,“负数也是有意义的啊,负数有绝对值,负数还可以参与运算,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可是如果归于零,就再也没有可能性了”。这些话听得让人多么想掉眼泪啊,孩子已经在考虑死亡,可是她的头脑和表达又是多么深刻。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样的孩子感到如此巨大的痛苦呢?

有一个女孩,曾经成绩也很优秀,长得也漂亮,课外学跳舞。这个敏感的孩子对绘画感受强烈,会导演戏剧,也擅长做视频。她读小学的时候,父母关系很差,老是吵架,直至离婚。妈妈在创业打拼,把财富积累看得很重,不太会理解孩子细腻的感情。女儿跟她交流,她跟女儿根本说不到一个频道上去,还总是带着一种“你为什么这么奇怪”的质疑甚至否定。孩子得到的肯定特别少,心里急,在学校和同学的冲突特别多,抑郁了。

这个女孩现在个子长得高,药物的副作用让她变得特别胖,她的焦虑情绪更重了,有时候跟妈妈能动手打起来。她的妈妈哭着问我,“是不是我死了,她就好了”?母女俩的关系深度纠缠,谁也过不好。可是怎么让妈妈认识到,她需要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的情感也细腻起来,才能共情于女儿呢?哪怕无法共情女儿,至少理解女儿情感细腻的特点,接纳女儿与自己是不一样的,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女儿的感受。这对妈妈和女儿来说,都是漫长的成长。

当孩子病了,我们不要只是简单去责怪孩子:“怎么就你上不了学?怎么就你在学校感受不好?”我们要去理解孩子,看他们到底遇到什么困难了?哪些因素共同造成并维持了这种困难?我们需要怎样一点点改善?

易养型和难养型

从一个孩子的先天条件来说,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两大类:易养型和难养型。这是一个人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别。易养型的孩子,从小吃饱了就睡,上幼儿园能很快适应,家长养起来很省心。孩子带得好,家长的情绪也好,孩子再给予正向的反馈,这就是个良性的循环。

但家长了解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不是为了简单给孩子贴标签。有些家长会懊恼地说,“我遇到了一个难养型的孩子,怎么就我倒霉。”其实,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并没有优劣之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候我会告诉难养型孩子的家长,养育难养型孩子的过程特别需要静待花开。敏感小孩有很多特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拥有深刻的感受力,能更专注和更强烈地观察、意识、感受及领悟内在和外在的世界。等他们接近20岁大脑发展更成熟的时候,他们敏感、富有创造力、直觉敏锐、善于反思的特质会更容易变成职业发展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优势,比如作家、艺术家、电影制作人、音乐家、舞蹈家、哲学家等许多涉及到创意的行业都是高敏感型的人在从事。

还有一部分家长会跟我倾诉,怎么孩子就不随我呢?这类家长的潜台词是,自己很优秀,孩子不行,不像自己生的。这是一种对孩子的贬低。为什么有些学霸家长,孩子反而学习成绩很差呢?除了也许确实存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实质性差异之外,还有部分原因是这类家长特别容易念叨,自己从小多么优秀、考高分多么容易,还让家里老人作证,反复讲述自己的光荣历史。这种家庭给孩子的压力非常大,一些孩子会觉得,他无论怎么努力也是不如父母的,很容易过早放弃努力。

一些孩子病了之后,可能突然变得沉迷游戏、日夜作息颠倒。一些家长急着去纠正他们,比如把孩子的游戏机给砸了,没收手机,勒令晚上几点必须睡觉,使得家庭矛盾更加激化。家长向我倾诉时,我会反问他们,“孩子为什么要沉迷游戏呢?有没有可能是现实世界让他们太不愉快?”我引导家长去思考,如果孩子连曾经最喜欢的游戏都不想玩了,可能意味着他对这个世界都没有留恋了。如果孩子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只是砸了游戏机,能解决问题吗?我们是不是应该让现实世界变得舒服点,让孩子至少在某个空间呆得住,游戏才会对他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呢?

成熟的家长会怎么做呢?其实这是在考验家长自己怎么面对“权威”。老师是一种权威的代表,当他们向你表达不满的时候,你该怎么做?家长要不卑不亢,既不惧怕权威,也不盲从权威。不要觉得自己丢脸了,一个成熟的人接收到新的信息,你既不会马上完全相信,也不会简单粗暴情绪化地否认。我们要尊重老师,但是也要辨析老师给出的信息。孩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你对孩子是有基本判断的。老师说的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个问题,是多大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又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都是家长需要进一步了解清楚的。

老师告状的这件事情里,一定要听听孩子怎么说,有时候还需要找更多知情人了解情况。如果这中间孩子的一些做法确实是不对的,那也要去面对,要理性地跟孩子去交流。而不是简单指责孩子,“你又给我丢脸了!”如果是我们的孩子被误解了,那我们怎么去帮孩子解释清楚,还孩子一个公道,维护孩子的权益。或者我们该怎么调整一部分的教育,让孩子不再容易被误解。当家长以一种沉稳的姿态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你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孩子也会通过这些事情,来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状况。

孩子病了,我该怎么办?

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或者真的得了精神疾病,家长们会很受打击。家长基本都有爱孩子的意愿,但不是都有爱的能力,这些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有的家长比孩子还要崩溃,有些还继续扮演强势角色,这些都不是成熟的做法。我们自己一点事都兜不住,脾气一点就着,还怎么指望孩子变成熟呢?

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孩子病得越重,家长变得越卑微。有些孩子在自杀边缘,家长们非常后悔过去对孩子的逼迫。可是孩子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阶段,不是每个孩子都救得回。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愿意直接跟公众做交流,我太希望家长们提前学习了,而不是等到孩子病得很严重,才去求助。

有些家长遇到孩子病了,会非常心急。只要孩子状态稍微好点,就开始提学习的要求。只要孩子能够学一点,就开始对分数、对排名有要求。亲子之间成了某种程度的进退关系,弄得孩子心理压力特别大。有些家长又一味强调对孩子再也没有要求了,弄得孩子以为家长放弃了自己。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合理的要求。我们既不是拼命鸡娃,代替孩子做各种决定,也不是一下子不管不问,孩子爱怎样就怎样。过于介入和忽视孩子,都不是办法。

陪孩子治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出现精神疾病,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家长要改变养育方式,也是非常缓慢的痛苦的转变过程。有些妈妈唠叨着,“以前我孩子总说我控制欲强,我一点不觉得,现在我终于有点意识了,我得管着点自己”。但是下一句话,她又强势地给孩子安排了一件事情。孩子表达不舒服,但是她视而不见。有些家长的放手,是假的放手,就等着孩子遇到困难,然后高兴地说,“你看,不听我的就吃亏吧”,让孩子心甘情愿把决定权交还给他。

什么是爱的养育?是不要执着于你想把孩子变成什么样,而是认真了解你的孩子,他有什么样的先天特点,擅长做什么,他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为此做些什么?健康的成长历程,是孩子一开始也许目标并不很清晰,但是家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有不断尝试和探索的机会。这样的孩子也许一开始不耀眼,但是他在各种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做新的选择,逐渐发现自己发自内心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去建立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样的孩子,他们一旦成长起来,内心的力量会非常强大。可是我们有多少家长,真地尊重孩子的兴趣呢?当孩子跟你说,他想当个厨师,他想尝试一点小创业的时候,家长能真心支持吗?

我接触到的孩子病了的家庭,父母不得不一点点放低期望。从一开始逼孩子考清北、考985、211,到后来打听孩子能不能考职高,或者能不能正常生活。我也目睹了一些家庭,父母从自身的局限中慢慢转变过来,重建良好的家庭关系。我会用重构(重新建构)的方式来启发和引导他们:孩子生病真的只是巨大的悲哀吗?它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整个家庭成长的一个契机,让我们放下争强好胜的执念,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让我们重新学会爱呢?

孩子的病,也让我们去发现身边的资源。我这里所说的资源,强调的并非财富名气,我们的社会太现实了,往往都忘记了,人和人之间真切的情感和相互支持才是最好的资源。有些家长到我这里来,觉得孩子病了很羞耻,跟身边人都不能说。我启发他们:如何发现并激活可以成为资源的身边的亲朋好友,是不是这些资源可以把我们从困难中托举出来?

有一个医生家庭,读初中的女儿抑郁不能上学,妈妈诉说了很大的痛苦。妈妈是个女强人,她认为事业和大家庭都离不开她,所以她处处冲锋陷阵,疲惫不堪,精神也快要垮掉了。通过做家庭雕塑,她发现了一些身边的优质资源,于是,我鼓励她把自家情况给领导、信得过的同事去说,也告诉自己的妈妈和弟弟、妹妹。

所以我经常劝慰家长:看,孩子以他们的疾病,在提醒我们重新理解爱、发现爱呢!爱有时候会远去,但是,它会重新回来。

怎么做成熟智慧的家长,是今天所有家长都要学习的。这是个大话题,我们接下来慢慢聊。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THE END
1.后悔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但是如果问题较为严重,则需要考虑是否出现精神疾病,这个时候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是有好处的,一旦发现https://www.ziyimall.com/ask/9292733/
2.杀人大学生临刑前后悔没有去看心理医生“后悔没有去看心理医生” 记者问:“你希望家里人来看你吗?” “不希望。”蓝庆庞回答得很干脆。 “为什么?” “家里人来了,他们会伤心。” “听说你的父母都是老师,你应该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 “对不起我妈妈……” “爸爸呢?”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6/02/id/197117.shtml
3.千万不要去看心理医生心理论坛网友 千万不要去看心理医生 2024-12-12 14:29:14 咨询师张空寒 您好 2020-04-02 14:16:33 咨询师许倩倩 您好,公婆的态度伤着孩子了。 2020-04-02 14:17:32 咨询师谢军 您好 2020-04-02 14:17:44 是的 咨询师伍凤芝 0? 您好,你现在二婚,遇到前后两家人,三个孩子,各种利益关系,让你很https://www.geilixinli.com/question/369249.html
4.降体检中心9、检查出问题还得去看医生,只会更麻烦? :NO,讳疾忌医绝对会因小失大。及早筛检出异常状况,可尽快接受专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这正是健康检查最重要的功能,千万不要视为麻烦,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10、年纪大了,如果有毛病一下子不走了,何必烦恼这么多? :NO,年纪大了、身体有毛病,并不表示就会立即死亡而免于https://www.gmrmyy.com/tszlzx/info_33.aspx?itemid=135
5.新型冠状病毒个人防疫指南家中隔离时,若有情况变化,请参考以下一项条目(在线医疗咨询),随时通过网络咨询有专业资质的医生。年轻人如果孩子出现任何问题,家人须尽力开解母亲,不要把责任归到母亲没做好。若母亲出现心理状况问题,请及时要因为无根据的恐慌,就随便遗弃或摔死您的猫狗,否则若最后确证没有通过猫狗传播的情况,您会很后悔。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69612015124554
6.不要轻易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不要轻易带孩子看心理医生 有网友来信问: 唐老师,您好,我的儿子上初一,和《乖巧努力的女孩为什么成绩不好?》文中的女孩子有部分类似的情况,您归纳的情况和他也很贴近,最重要的是他很做事不专注,粗心大意的情况非常严重,我很发愁,听说粗心是属于心理问题,我是否应该带他看看心理医生?——一个焦虑的母亲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31/11/13706969_758466784.shtml
7.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好不好39问医生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有好处,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因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际关系复杂化,很多孩子面临着学业压力大、社交困难等问题,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和干预。如果孩子的症状比较严重或存在自伤行为,则应尽快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家长在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心理机构,并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以https://wapask-mip.39.net/question/101644517.html
8.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会对他造成打击吗真实医生问答已认证 解答医生:陈瑶 主治医师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问题描述:好的,谢谢,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会对他造成打击吗 病情分析:意见详情:建议先带孩子至心理行为门诊或儿保门诊进行咨询。祝好!患者咨询记录 医生回复仅为建议,进一步确诊请到线下医院 图片因隐私问题无法显示 您好,我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治医师,陈瑶医生 你好,https://m.chunyuyisheng.com/mip/qa/7r2l_d1FfIscPCfKmCdhwQ/
9.心理测试试题及答案(精选10份)14-25分,你在精神方面有些疲劳,应该减少工作量。或通过休假或休闲的方式改变情绪。应该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 26-30分,是警告,有可能患了神经症性心理疾病。所以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https://www.ruiwen.com/shiti/1169529.html
10.带孩子看了心理医生,才知道焦虑也是一种病带着儿子成都军大心理咨询中心看心理医生,跟心理医生聊了很多,我才知道,原来焦虑也是一种病。 很难受孩子之前经历了怎样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很懊悔带他来看的这么晚,但是我现在坚信孩子能走出来,我们也会更用心陪着他,一起度过这段时光。 我们家孩子的焦虑是在高一下学期发作的。他告诉我,当时他在教室,突然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63055778?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11.14岁学霸突然抑郁,心理医生:孩子出现这些变化要警惕让她没想到的是,女儿上了初二以后,整个人都变了,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原本以为只是有点情绪,觉得带孩子看几次心理医生就好了,没想到已经严重到得了抑郁症。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张女士想不通。 “这个阶段出现抑郁障碍的孩子,其实我们临床中经常会碰到。就这个病例而言,也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家人很难在非常早期的时候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3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