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该如何调节我们的紧张情绪?

每天媒体上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铺天盖地,让人们本就紧张的神经变得更加敏感。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调节我们的情绪?出现过度焦虑的情绪怎么办?

1.常见的心理反应

常见的心理反应有哪些?

(1)明显的情绪反应。

感到紧张、担心、不安、害怕、恐惧、恐慌,情绪烦躁,容易激惹、发脾气,经常抱怨,甚至对疫情信息感到愤怒,对其他事情缺乏兴趣,闷闷不乐,无法开心起来,表情痛苦,哭泣。

(2)明显的躯体反应。

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心跳加快,呼吸不畅,憋气,恶心,腹部不适,腹泻,胃肠胀气,食欲差,尿频尿急,出汗,肌肉紧张及发抖,双腿乏力,肩背部疼痛,自我感觉发热等。

(3)睡眠差。

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睡眠不持久等。

(4)认知功能受影响。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不清晰,决策困难,脑子反应变慢。

(5)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容易敏感多疑,过度防范他人。

(6)行为反应。

逃避或回避一些信息、场景,反复查看疫情的进展,反复测量体温,反复洗手,社交减少,变得懒惰,极端的甚至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等。

2.过度焦虑了,该怎么办?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焦虑情绪。当我们面临生活中的重要事情,需要做重大的决定,或有一定的危险时都会出现焦虑。焦虑情绪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在高速运转,以提醒机体现在是关键时刻,需要提高警惕去应对。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过红绿灯,这时我们的机体会提高警惕,左右观看,确保安全后再通过。这是正常的焦虑情绪。焦虑情绪是我们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情绪。适度的焦虑情绪有利于我们应对各种危机,过度的焦虑情绪则会影响我们应对危机。

什么是过度的焦虑情绪?

第一眼看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图片,你会不会感觉它非常恐怖难看?随着武汉等城市取消公共交通,全国感染病例逐渐上升,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种紧张的气氛会不会感染到我们?我们是不是感到心神不宁、心跳加快、口干舌燥,而且会莫名出汗、心烦气躁、容易发脾气,还会不由自主地担心自己已经被感染了?我们会不会自觉地上网搜索各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并一一对号入座?我们会不会反复检查自己是否已经佩戴好口罩,纠结需不需要戴两层口罩,要不要紧急配置各种防护设备、消毒液?如此种种,都在提示我们有过度的焦虑情绪了。

出现过度的焦虑情绪该怎么办?

焦虑一般都起源于对周围环境的失控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我们的生活失去了以往的秩序;由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未知,我们担忧它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心里没有了安全感。

医生建议:

①尽可能恢复日常的生活作息。依旧按时起床就寝,按时进餐,注意营养均衡,安排好每天的生活,有张有弛。

②了解新型冠状病毒。从权威途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毒力不强,会传染,自身抵抗力是关键)。

③不信谣,不传谣。倘若无法甄别信息的真假,就干脆不去查看非权威官方途径发布的信息,不私下打探所谓的“真实情况”。要相信党和政府,相信只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定能战胜新型冠状病毒。

④做好自身防护,保障自身安全。正确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保持室内通风换气。不随地吐痰,勤洗手。

⑤每天安排适宜的娱乐活动。可以在家看看网络电影、小说,听听音乐,追追电视剧,玩玩短视频等。

⑥每天和亲友进行音频或视频通话,聊一些开心愉快的事情。

⑦每天适当地锻炼,比如练瑜伽、做操、原地跑步、做平板支撑等。

⑧呼吸练习放松。每天早晨醒来尚未起床、中午午休前、晚上入睡前均可进行腹式呼吸练习。其要点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闭眼,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肚脐眼周围,正常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回落,每次练习10~15分钟,可以边听音乐边进行。

总之,出现了过度的焦虑情绪也无须害怕,这说明你的警觉意识要高于一般人,只要做好防范,加强自我调适,就可以应对。如果自我调适依旧无法解决,可以在网上寻求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还可以去医院就医。

3.新型冠状病毒来了

我总是反复测量体温……

①躯体化反应通常是出现单个部位或系统的身体不适,比如仅出现咽喉疼痛干痒,或者仅出现头痛头晕,或者仅出现疲乏无力,或者仅出现胸闷憋气等。

为什么会有躯体化反应呢?

产生躯体化反应的原因目前并不明确,而且躯体化反应的确是个体感到身体不舒服,并非装病。其可能的原因有:

①生物学的原因。即体质因素,某些个体更容易感到疼痛等身体不适。

②环境的影响。家庭或工作的氛围会影响个体的感受,包括身体的感受。

④情绪的不表达。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恐惧、担忧、害怕通过身体的不适来表达,而不是通过情绪来表达。

如何应对躯体化反应?

①接受事实。认清自己只是恐惧、害怕、担忧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不一定是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②合理表达情绪。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合理地表达不良情绪。比如可以采取倾诉、画画、写日记等方式,还可以拨打心理热线。

⑤积极冥想。结合冥想技术,想象自己的身体不适被逐渐装入了一只气球,气球慢慢胀大。最后,气球被装满了、爆炸了,所有的身体不适也随之消失了。

当然,如果这些身体不适反复出现,时好时坏,甚至已经困扰到我们的生活,可以向精神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4.情绪抑郁了,该如何调整?

接纳自己的抑郁情绪

有时候我们心情不好,旁人能观察到我们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但我们自己可能并没有察觉,反而深陷其中。及时察觉到这种不良情绪有利于我们及时调整。因此,当发觉自己心情不愉快、兴趣下降、体会不到快乐的时候,就要自我提醒:我是不是抑郁了?有抑郁情绪并不可怕,及时察觉并接纳它是自我调整的第一步。回避不良情绪不利于后续的情绪管理。

追溯抑郁情绪的源头

通常抑郁情绪是有缘由的,在察觉并接纳自己的抑郁情绪后,我们还要冷静下来分析抑郁情绪的源头。有些人可能是由于家人被自己感染了而自责内疚;有些人可能是由于自己被隔离,感到孤单、无助而郁郁寡欢;有些人可能是自己被感染了,因身体不适而闷闷不乐。如果自己没法冷静分析,可以请亲朋好友帮忙一起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

改变自己的想法

找到抑郁情绪的源头后会发现,我们看待事情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比如,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家人,家人才会被感染,因此出现抑郁情绪。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家人被感染”这个问题。家人被感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病毒的防范意识不强、抵抗力弱等。很多事情的发生是我们无法掌控的,除了我们自身之外,还有很多外在因素,我们不必将原因都归结于自身。改变这些想法后,很多抑郁情绪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寻找正性的情绪

抑郁情绪得到部分缓解后,可以努力寻找正性的情绪。比如多和心态积极的人联络,聊一聊开心的事情;尽量微笑,当我们面带微笑时,微笑是会感染到周围人的,周围人也会微笑起来,从而进一步感染到我们自己,于是乎,我们会身处微笑之中,情绪会不由得好起来。如果是独处,也可以面对镜子微笑,虽然可能有些怪异,但这会让我们心情好转。

积极行动起来

有时候,我们可能暂时无法改变自己的想法,那么可以先将这些想法搁置到一边,做一些令自己愉快的事情。比如听听令人情绪激昂的音乐,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看看喜剧片,读些幽默的故事,讲些笑话等。

有氧锻炼

锻炼时,大脑立刻就会感到压力。锻炼会使心脏压力增大,大脑便“认为”你要么在作战要么逃跑,就释放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物质,这个物质可以起到保护和修复记忆神经元的作用。所以,我们运动完后通常会觉得心情非常放松,变得开心起来。与此同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科学研究发现:内啡肽可将运动产生的不舒适感降至最低,并可减轻疼痛感。研究还称,内啡肽也许与运动后的兴奋感有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开始5分钟后就可以产生抗焦虑的效应了;10分钟的步行在缓解焦虑、抑郁方面与45分钟的锻炼似乎没有明显差异,尽管这种快乐效应比较短暂,但至少也可以维持数小时。在非常时期,我们一样可以进行有氧锻炼,如在室内做操、原地跑步、跳绳等。

5、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我的手都洗脱皮了,怎么办?

过度反应

①洗手严格按照“七步法”,一旦错过一个步骤,就要从第一步重新开始。

③认为周围的物品都是被病毒污染了的,每天不停地洗手;触碰了任何物品,无论屋里屋外的物品,都赶紧洗手;反复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抹随身物品、家具等。

④一进家门就将衣物从外到里全部换掉;进了卧室,再更换一次;上床睡觉前,还更换一次;如此反复更换并洗涤衣物。

⑥反复检查衣物有没有清洗干净、口罩有没有戴好等。

⑦外出时将自己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戴上眼镜,犹如套中人。……

以上这些反应,虽然是新型冠状病毒惹的祸,但这些人的反应还是过度了、对病毒的担忧过度了;因为不能科学、理性地看待此次疫情,所以防范也有些过度了。

出现过度反应的原因

②敏感多疑,思虑过多。

③做事情小心谨慎,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④完美型人格,追求细节,吹毛求疵,生怕某一细节没有做到位造成不良后果。

通常有这些过度反应的,绝大部分都是有人格基础的,在遇到重大应激事件时,这些反应就会被诱发出来,或者之前原本就有洁癖,此次事件后,洁癖加重,明显影响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

调整过度反应的方法

(1)接纳自己的强迫行为。

虽然我们在反复清洗、反复更换、反复检查,并且内心非常明了自己不必如此,但就是没法控制,欲罢不能。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尽力克制自己不这么做,但令人失望的是,越克制,这种行为就越厉害。因此,还不如接纳甚至悦纳自己的强迫行为,学会与强迫行为和平共处。可能起初会有一些困难,但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当学会不去强行控制时,内心的冲突和焦虑反而会减轻,最终是有利于减轻强迫行为的。

(2)承认自己反应过度。

(3)理性评估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改变认知。

强迫性格基础的人往往擅长思考,会不断地在脑子里反刍负面思维,认为空气中都飘着病毒、病毒传染性强等,进而失去理性思考。此时,我们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担忧,并用客观的数据来理性评估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比如:我今天出门去超市,戴了医用外科口罩,据专家讲,医用外科口罩的防护率高达70%,还有30%的风险;但今天超市人流量非常小,也进行了定期消毒,我可以高估我遇到病毒携带者的可能性为20%,所以我今天在超市感染病毒的风险为6%(30%×20%=6%)。回家后,我洗了手并及时更换了衣物,可以基本肯定病毒已经被清洗掉了,所以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为零(6%×0=0)。因此,我今天出门去超市买东西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为零。当我们理性看待这件事后,强迫的行为自然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4)带着担忧转移注意力。

带着会被病毒感染的担忧,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越投入越好。当投入地做令人愉快的事情以后,我们的心情会变得愉快,焦虑情绪会有所缓解,做事就会愈加投入,我们的大脑里充满的就是这件愉快的事情。不知不觉间,强迫的思维就会被挤出我们的大脑。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强迫行为,就要坚持一个理念——“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不是听之任之,也不是消极逃避,而是遵循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规律。强迫行为犹如拔苗助长,会让我们适得其反。当我们学会接纳自己并逐步调整后,强迫行为就会经历一个抛物线似的过程,最终显著减少甚至消失。

6.新型冠状病毒来袭

我睡不着,怎么办

面对如此恶性循环,我们该怎么办?

(1)睡眠不好不等同于抵抗力不好。

虽然充分的休息有利于机体恢复体力,但是短期、临时出现的睡眠不好并不等同于抵抗力不好。影响抵抗力的因素有很多,睡眠只是其中的一项而已。这种反复纠结、担忧自己的睡眠的情绪对抵抗力的影响更大。

(2)弄清睡眠不好的原因。

如果仅仅是自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才开始出现失眠,是因担心而导致的失眠,那么可以告诉自己,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是可以治疗的,现在全国都已经行动起来了,我们最终必定会战胜病毒。

(3)分析自己有无不良情绪。

包括有没有过分的担忧和不安,有没有心情低落、兴趣下降,有没有多疑和敏感等。如果有,就要先处理这些不良情绪。一般处理完这些不良情绪后,失眠问题也就解决了。

倘若经过以上分析,心里明白了,但还是失眠,该怎么办呢?下面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

(1)无须害怕。

(2)做足入睡前的准备。

比如睡前调暗灯光,泡个热水脚,喝杯牛奶。睡前不进行令人兴奋的活动,如看恐怖电影、有趣的小说等。可以听听轻松舒缓的音乐,如令人愉悦的钢琴曲、轻快的萨克斯或者自己喜爱的歌曲。要默默地告诉自己,我现在准备睡觉啦!总之,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准备入眠。

(3)不能赖床,也不能补觉。

(4)床是用来睡眠的。

对于失眠的人来说,应坚决不在床上阅读、看电视、听音乐等。要使床变为睡眠的条件反射的刺激物,一见到床,就联想到睡眠。长期如此,睡眠就不会成问题了。

(6)试着做呼吸放松或肌肉放松。

7.一线医务人员如何自我调整?

有人说一线医务人员是和平时代的英雄,因为当病毒突袭,是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安危;当病毒暴发,是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当病毒肆虐,是医务人员一路逆行,迎难而上。

多少请战书,血印满满;多少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多少人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但医务人员也是普通的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家,也有父母,也有子女,也有无数的牵挂。只因为他们穿了一件白大褂,而这件白大褂,让他们有了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使命。

①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然,忘我工作,希望能救治更多的患者,拒绝合理的休息。

②患者病情变化太快,超乎寻常,容易紧张、焦虑甚至彻夜难眠。

③病毒传播速度快,超出预期,感到委屈、悲伤。

④面对患者死亡,深深地内疚、自责。

⑤面对患者的病情,难以掌控规律,甚至无法救治,感到生气、愤怒。

⑥连轴高强度工作,过度疲劳,身心耗竭。

⑦担忧自己被感染,担心家人的安危,感到害怕。

⑧报喜不报忧,害怕家人担忧自己,压抑自己的情绪。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②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并接受它。当各种不良情绪出现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我现在有这种不良情绪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能放任不管,应该积极地进行情绪管理。

③分析自己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针对上述所列举的或尚

未列举出来的各种不同的心态,寻找不良情绪的来由,以便自己更好地调整。

④调整心态,重新看待问题。比如,对于因未预料到患者死亡自己所出现的内疚、自责心理,可以换个角度重新看待:此次病毒是新型冠状病毒,医学界科学家都不了解,是未知领域,已经超出了医务人员的能力范围。我们医生不是万能的,尽心尽力就可以了。

⑤照顾好自己。在不值班时,尽可能照顾好自己。保证饮食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采取合适的方式犒劳自己。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帮助更多的患者,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

⑥保持与家人、好友的联络。每天定时与家人、好友通话聊天,既有利于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也有利于放松心情。

虽然方法很多,但适合的往往只有几种,任何方法只有适合自己,才是好的方法。我们一定要找到自我调整的良方。如果找不到,情绪不好,睡眠差,非常担忧和恐惧,还可以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建议管理部门备足防护装备,配置好人力资源,定期发布信息,让一线医务人员有足够的安全感,大大减少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8.被隔离了,如何守住心理防线?

如果被隔离了,该如何科学地守住心理防线,冷静应对呢?

认准官方消息,不要听信谣言

面对“被隔离”的事实

拒绝灾难化负性认知

在应激情况下,每个人对待应急性事件或生活事件都有不同的认知。有些人在被隔离的情况下会产生灾难化负性认知,认为疫情肯定会越来越糟,自己被隔离了,就意味着身患疾病,危在旦夕,一切都是如此糟糕,一切再也不会好起来,已经没有希望了……这些认知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必定是绝望的、恐慌的,甚至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的现象。一旦脑海里出现这些想法,一定要及时斩断思绪,要鼓励自己外面有很多的专业人士在奋力抗击病毒,大家都在拼命努力,只为完全战胜疾病;要相信自己的免疫能力,相信自己会顺利度过隔离期,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健康饮食,规律作息

被隔离后,不管有没有确诊,都要尽可能地照顾好自己。将治疗方案交给专业人士——医生,同时自己也可以实施自助,比如尽可能地健康饮食,注意营养搭配,保证营养均衡;尽可能作息规律,给自己安排一些日常活动,甚至制订一个短期计划。

寻求社会支持

人具有社会属性,被隔离后会感到与周围失去了联系,似乎与世隔绝了。这时候,需要主动寻求甚至积极挖掘社会支持,如主动联系亲朋好友,倾诉自己的恐慌、委屈、难过、愤怒、无助等,聊一聊开心的往事,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

积极心身疗法

希望就在前方

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充满无力感的时候,像一个初生的孩童一样选择相信吧!感恩国家愿意付出一切努力来阻止疫情的进一步发展;感恩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在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安全;感恩自己还在这里,还可以听见声音,还可以看见人群;感恩身边的一切让这个世界即使纷乱也依然充满希望!2003年我们战胜了“非典”,经过17年的发展,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我们的科技日益先进,我们一定能战胜病毒!希望就在前方!

9.作为家属,我快崩溃了

家人不幸被感染,作为家属,我们的生活出现了重重的阴霾。陪伴就医的辛苦、内心的沉重与担忧,我们开始惶恐不安。面对家人被隔离治疗,甚至自我隔离……我们快崩溃了。

然后,可能会抱怨、愤怒,抱怨为什么生病的是自己的家人;可能会对发生疫情这一事件愤恨不平;可能会内疚、自责,责备自己怎么没有照顾好家人,没有做好提醒工作;可能会后悔,悔恨有些事情不该做,希望重新来过;可能会闷闷不乐,愁眉不展,开心不起来,各种负性情绪大量涌现。

逐步接受后,倘若家人病情改善,家属的情绪也会慢慢稳定下来;倘若家人病情加重,家属的情绪可能会愈加低落或愈加焦躁,甚至可能攻击医务人员;倘若自己不小心也被感染了,可能原本好转的情绪会加速恶化。

心理调适建议:

②适当地宣泄不良情绪。我们需要释放压力,给情绪一个宣泄口。倾诉是很好的方式。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倾听对象,倾诉自己的不开心、担忧等。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可以对着自己手机里的录音机讲,讲完后自己倾听3遍,然后删掉,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宣泄作用。

③给自己空间。除了疫情和家人,可以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放空大脑,做些愉快的事情。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家人。

④积极自我调适。可以试着用心理技术篇中的各种技术,比如呼吸放松、冥想技术、安全岛技术等,选择一种自己感觉最舒服的技术,坚持每天练习,定会保持一种比较好的状态,也有利于面对困境。

如果负面情绪过于严重,无法应对,一定要及时求助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

10.无法想象我失去了亲人

截至2020年2月3日24时,全国新型肺炎确诊患者为20438例,死亡425例。湖北省武汉市依然是疫情重灾区。虽然经医务人员全力救治,可还是有人因为重症肺炎或并发症而遗憾离开。如果我们的亲人、朋友不幸离开人世,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走出这种悲伤的困境呢?

亲人的去世可能会使我们产生非常强烈的悲伤反应,如果去世的亲人是我们的至爱亲朋,这种悲伤反应还会更加强烈。我们会对亲人的死亡感到沮丧和愤怒,有时还会迁怒他人,埋怨别人(如兄弟姐妹)。这些人中,最容易被迁怒的就是医务人员,在这次疫情中也发生了患者去世后其家人殴打医生、撕坏医生防护服而造成医生处于严重的职业暴露的事件。这是绝对不可取的行为,打人者最终也被公安机关拘留了。这个例子说明,强烈的悲伤反应会伴有愤怒、攻击行为。

这些悲伤反应是令人痛苦的,但是,它恰恰又是一种正常反应,表达了我们对亲人死亡的重视,是亲人离世后我们情感上的一个必经阶段。在此之后,悲伤反应就会转化为较为积极的想法和行为,比如我们会和别人谈论这位亲人以前的故事或用一些温暖的方式去怀念他。

悲伤没有对错,悲伤也没有具体的期限,我们可以和朋友或家人来讨论悲伤的不同反应;也可以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恰当的方式来纪念失去的亲人,可以借助某种宗教信仰,通过当地的丧葬文化风俗的途径,与失去的亲人建立某种联系,以抚平悲伤的情绪。如果家里还有孩子,要明白,虽然孩子会照常玩耍或参加游戏,但不代表他的悲伤不够强烈,他可能只是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悲伤或是干脆拒绝与人交流;他也可能会变得暴躁,具有破坏性,不听话。这时候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许是一种好的方法,可以让他看电视、听音乐、阅读等,或仅仅是安静地陪伴。如果他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我们就暂时离开。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悲伤会导致我们酗酒、吸烟、滥用药物,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则会给我们带来风险。有时强烈的痛苦、自责、悲痛、孤独感可能会带来消极的想法,如“跟着他一起走算了”。有时持续的悲痛和抑郁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果遇到上述提到的这些风险,请一定要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

11.如何减少疫情对孩子的心理伤害?

疫情对儿童的影响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程度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反应,通常的反应如下。

(1)情绪方面。

可能出现慌张,不知所措;反复洗手,不敢出门;担心自己的身体情况,害怕自己会死;对无聊的生活状态感到愤怒和烦躁;对反复出现的疫情信息感到恐惧。

(2)躯体反应。

可能出现腹痛腹胀,头晕头痛,尿频尿急,睡眠差,做噩梦,食欲差,乏力等。由于儿童对情绪不能准确描述,所以躯体反应可能更为常见。

(3)认知方面。

年龄越大,对认知的影响越容易被观察到或被倾诉。比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和不持久,与别人交流时表达和理解困难,脑子反应变慢等。

(4)行为方面。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适?

(1)用科学的方式、易懂的语言传递疫情信息。

当孩子提出“为什么不能出门”的疑问时,家长应该用比较科学和正式的方式去传递疫情信息。家长可以告诉孩子,17年前还没有你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国家和人民做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最终克服了疫情。现在国家遇到了同样的困难,需要我们一起去帮助她渡过难关。向孩子解释原因,也要给孩子信心。

(2)陪伴孩子,尽可能保持正常的作息。

由于疫情带来的春节长假,不少的孩子可能作息紊乱,可能整日沉迷于电视、网络,这明显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多陪伴孩子,比如进行亲子阅读、亲子小游戏、亲子手工等。可以适当进行有趣的室内运动,比如青蛙跳、捉迷藏等,这对改善孩子情绪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作息,合理使用老师和网上提供的学习资源,做到劳逸结合。

(3)家长保持稳定的情绪会给孩子安全感。

很多父母总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就肆无忌惮地在他们面前表露自己的坏情绪,甚至跟孩子发脾气,跟伴侣起冲突。却不知道,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作为父母,请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疫情的恐惧、担忧、抱怨等负面情绪。如果父母情绪不好,则需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父母稳定的情绪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4)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会合理释放。

父母要告诉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出现各类负性情绪很正常,大人们也会有类似的情绪。鼓励孩子安然接纳并表达出来,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合理表达,如写日记、涂鸦、唱歌、做手工、折纸等。其中,画画可能是最受孩子欢迎的方式。比如:首先,我们可以让孩子在一张纸上画出自己的恐惧和担忧;其次,让孩子在另一张纸上画出“一切都变好了”的情景,如果孩子画不出来,家长也不用着急,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如何画;最后,引导孩子处理这两幅画,从而疏解情绪。有的孩子可能会将第一幅画揉成团或者撕碎扔掉,这意味着扔掉恐惧。和孩子讨论第二幅画并将它放在合适的地方,要便于孩子经常观看,孩子观看后情绪能够得到安抚。

(5)给予希望。

父母要告诉孩子,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治愈的病例,全国各地的疫情控制也都在有序进行,所以只要科学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完全是可防可控的。2003年来势汹汹的“非典”,我们战胜了,而现在我们的科学更先进,此次应对也比“非典”更及时,要相信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我们的人民,会有更多的智慧、更强的战斗力,最终将病毒打败。

THE END
1.后悔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但是如果问题较为严重,则需要考虑是否出现精神疾病,这个时候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是有好处的,一旦发现https://www.ziyimall.com/ask/9292733/
2.杀人大学生临刑前后悔没有去看心理医生“后悔没有去看心理医生” 记者问:“你希望家里人来看你吗?” “不希望。”蓝庆庞回答得很干脆。 “为什么?” “家里人来了,他们会伤心。” “听说你的父母都是老师,你应该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 “对不起我妈妈……” “爸爸呢?”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6/02/id/197117.shtml
3.千万不要去看心理医生心理论坛网友 千万不要去看心理医生 2024-12-12 14:29:14 咨询师张空寒 您好 2020-04-02 14:16:33 咨询师许倩倩 您好,公婆的态度伤着孩子了。 2020-04-02 14:17:32 咨询师谢军 您好 2020-04-02 14:17:44 是的 咨询师伍凤芝 0? 您好,你现在二婚,遇到前后两家人,三个孩子,各种利益关系,让你很https://www.geilixinli.com/question/369249.html
4.降体检中心9、检查出问题还得去看医生,只会更麻烦? :NO,讳疾忌医绝对会因小失大。及早筛检出异常状况,可尽快接受专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这正是健康检查最重要的功能,千万不要视为麻烦,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10、年纪大了,如果有毛病一下子不走了,何必烦恼这么多? :NO,年纪大了、身体有毛病,并不表示就会立即死亡而免于https://www.gmrmyy.com/tszlzx/info_33.aspx?itemid=135
5.新型冠状病毒个人防疫指南家中隔离时,若有情况变化,请参考以下一项条目(在线医疗咨询),随时通过网络咨询有专业资质的医生。年轻人如果孩子出现任何问题,家人须尽力开解母亲,不要把责任归到母亲没做好。若母亲出现心理状况问题,请及时要因为无根据的恐慌,就随便遗弃或摔死您的猫狗,否则若最后确证没有通过猫狗传播的情况,您会很后悔。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69612015124554
6.不要轻易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不要轻易带孩子看心理医生 有网友来信问: 唐老师,您好,我的儿子上初一,和《乖巧努力的女孩为什么成绩不好?》文中的女孩子有部分类似的情况,您归纳的情况和他也很贴近,最重要的是他很做事不专注,粗心大意的情况非常严重,我很发愁,听说粗心是属于心理问题,我是否应该带他看看心理医生?——一个焦虑的母亲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31/11/13706969_758466784.shtml
7.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好不好39问医生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有好处,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因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际关系复杂化,很多孩子面临着学业压力大、社交困难等问题,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和干预。如果孩子的症状比较严重或存在自伤行为,则应尽快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家长在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心理机构,并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以https://wapask-mip.39.net/question/101644517.html
8.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会对他造成打击吗真实医生问答已认证 解答医生:陈瑶 主治医师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问题描述:好的,谢谢,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会对他造成打击吗 病情分析:意见详情:建议先带孩子至心理行为门诊或儿保门诊进行咨询。祝好!患者咨询记录 医生回复仅为建议,进一步确诊请到线下医院 图片因隐私问题无法显示 您好,我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治医师,陈瑶医生 你好,https://m.chunyuyisheng.com/mip/qa/7r2l_d1FfIscPCfKmCdhwQ/
9.心理测试试题及答案(精选10份)14-25分,你在精神方面有些疲劳,应该减少工作量。或通过休假或休闲的方式改变情绪。应该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 26-30分,是警告,有可能患了神经症性心理疾病。所以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https://www.ruiwen.com/shiti/1169529.html
10.带孩子看了心理医生,才知道焦虑也是一种病带着儿子成都军大心理咨询中心看心理医生,跟心理医生聊了很多,我才知道,原来焦虑也是一种病。 很难受孩子之前经历了怎样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很懊悔带他来看的这么晚,但是我现在坚信孩子能走出来,我们也会更用心陪着他,一起度过这段时光。 我们家孩子的焦虑是在高一下学期发作的。他告诉我,当时他在教室,突然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63055778?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11.14岁学霸突然抑郁,心理医生:孩子出现这些变化要警惕让她没想到的是,女儿上了初二以后,整个人都变了,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原本以为只是有点情绪,觉得带孩子看几次心理医生就好了,没想到已经严重到得了抑郁症。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张女士想不通。 “这个阶段出现抑郁障碍的孩子,其实我们临床中经常会碰到。就这个病例而言,也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家人很难在非常早期的时候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3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