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力新”催化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它不仅给人们创造了现代文明,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也不可避免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当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承受能力下降,在心理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各种不良的反应,其中抑郁与焦虑就是最常见的、令人痛苦不安的两种不同的精神体验。焦虑和抑郁常常合并存在、互相影响,轻、中度焦虑和抑郁更是经常相互转化。在治疗上,如果一味的使用单一一种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

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黛力新”,正是汲取了这方面的经验而创造的一种合剂,它由相当于0.5毫克氟哌噻吨的二盐酸氟哌噻吨和相当于10毫克美利曲辛的盐酸美利曲辛组成。氟哌噻吨,是一种属于硫杂蒽类的神经阻滞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精神分裂症作用,不同的剂量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大剂量的氟哌噻吨主要拮抗突触后膜的多巴胺受体,降低多巴胺能活性;而小剂量的氟哌噻吨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D2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从而发挥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美利曲辛,是一种属于新型三环类的双相抗抑郁药物,可以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作用,提高了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两种成分的合剂可同时提高突触间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含量,并且氟哌噻吨和美利曲新的合剂比各自单用时具有更强的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协同的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起到抗抑郁、抗焦虑和兴奋的特性。同时,氟哌噻吨可削弱美利曲辛的抗胆碱能副作用;美利曲辛可以对抗氟哌噻吨可能产生的锥体外系症状的副作用。

2、“黛力新”的失意:

正是基于上述特点,“黛力新”主要治疗对象为轻、中度患者,这就造成了其对一些重度的焦虑或抑郁症状疗效有限,从而被一些精神医学界的学者批评为“不是个东西”。在临床上,一些精神科医生在使用“黛力新”对患者的轻中度焦虑、抑郁症状取得较好疗效后,怕其产生三环类药物和硫杂蒽类药物的副作用,转而使用其他抗焦虑、抑郁药物。

3、“黛力新”的得意:

(1)精神科医生在使用中解决了所谓的“躯体化障碍”问题:

躯体化障碍又称为Briquet综合征。在精神病学上,把临床表现为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多种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称为“躯体化障碍”。其症状可以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精神科医生在使用“黛力新”治疗这类患者时发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被有效控制的同时,所谓的“躯体化”症状也明显缓解。

(2)精神科医生在治疗“睡眠问题”时有效: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目前27%的人有“睡眠问题”,它在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的“心身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精神科医生在使用“黛力新”有效控制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时,“睡眠问题”也被有效改善。

(3)非精神科医生在解决伴随问题的同时解决了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大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除上腹不适症状外,同时合并有焦虑、抑郁情绪和失眠等伴随问题,我们本想加用“黛力新”解决这些伴随问题,在使用后却发现患者的“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就诊时的主要问题也神奇的缓解了。

(4)无伴随问题使用仍有奇效:

有了上述经验后,我们就尝试单独使用“黛力新”治疗没有各种伴随问题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也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疗效。

二、“黛力新”的中国市场过程

1、一个消化科医生使用“黛力新”所走过的“十个阶梯”及其引发的思考:

(1)十个阶梯:

①神经衰弱:

②动力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和(或)疼痛的一组临床征候群,其中动力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占患者总数的80%左右。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像大多数消化科医师一样对动力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单纯给予促进胃肠道动力药物,虽然大部分患者的短期疗效较好,但长期的疗效不尽如人意,并且少数患者的短期疗效欠佳;逐渐我们发现,大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同时合并有失眠等症状,我们就加用了小剂量的镇静药物(如多虑平),疗效较前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人群耐受力不同,部分患者出现了嗜睡等症状,我们基于在第一个阶梯中使用“黛力新”治疗失眠所取得的宝贵经验,酌情给予患者加用“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治疗后,奇迹很快出现了,大多数患者除睡眠问题解决外,上腹不适症状也明显改善。

我们研究发现:动力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及其敏感性增高的病理学基础是胃的紧张性收缩功能减低。胃的生理功能有紧张性收缩和容受性舒张,而容受性舒张是在紧张性收缩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正常的紧张性收缩功能既保持了消化器官的正常位置,又能保持消化道平滑肌收缩的最佳基础位置。这种正常位置及最佳基础位置的保持既利于正常胃排空的生理位置及肌纤维的最佳初长度,同时利于胃排空的形成。我们就尝试单独使用“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治疗各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取得了更加神奇的疗效。

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④单一系统的功能性疾病:

基于上述治疗“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宝贵经验,我们又将“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用于治疗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病理生理学基础的其他单一系统的功能性疾病(如: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气短、偏头痛等),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⑤消化系统器质性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在临床上,我们发现有些反复出现类似于“急性胰腺炎”腹痛症状的患者,先后多次化验血、尿淀粉酶和行腹部B超、CT等检查,结果均未发现异常,但是腹痛症状仍时隐时现。我们考虑其腹痛可能为同“心理因素”有关的“功能性腹痛”所致,故给予“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治疗后,症状很快消失。

⑥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但其原因可能是“心理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大胆扩展了“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的治疗范围,将其运用于一些器质性胃肠病患者的治疗之中。现将具体运用患者归纳如下:(a)发病前有明显的心理应激因素或者常规制酸、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无效的“消化性溃疡”患者;(b)间接胆红素升高前已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者间接胆红素升高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后胆红素持续升高的“黄疸”患者;(c)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者常规制酸治疗效果较差的“急性胃黏膜损害”患者;(d)发病前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者患病后继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常规治疗效果较差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e)发病前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者发病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常规制酸、促胃动力治疗效果较差的“食管炎”患者。结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⑦其他系统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功能性疾病:

⑧非心理性疾病:

⑨非心理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问题:

我们不仅要注重“心-身”的联系,同时也要注重“身—心”的关系。实际上,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心理应激原,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从而导致心理反应,即存在着“身—心”反应的问题。这些心理反应不但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躯体疾病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分为两种:a、原发性心理障碍,是指机能障碍引起的心理后果,如视力或听力或运动机能的丧失,任何机能障碍都可对个体心理带来限制,有人以“投石入水”比喻,石头入水中溅起的水花是机体障碍后的功能丧失,水面的层层涟漪则是一系列心理问题;b、继发性社会后果,是指患病后社会关系改变引起的后果,如患病后与家人的关系,对学习工作的影响等。一部分心理问题将演变为心理的失衡,这种心理失衡最终又将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如能对这些患者尽早使用“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治疗,势必减少或减轻这些问题的发生。

⑩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问题:

“心理因素”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低下,从而使一些已经发生突变的癌细胞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进而导致癌症的发生。同时,癌症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应激原作用于患者,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心理反应,各种心理反应又可以引起各种情感或躯体异常,最终造成病情加重或反复发生。对于这些患者,应该及时使用“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控制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甚至治愈恶性病变的目的。

(2)引发的思考:

①对疾病的思考:

②对病因的思考:

过去,人们按照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片面认为“生物”、“物理”、“化学”、“代谢”、“先天”和“遗传”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作用,是各种疾病的致病因素。而现在,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们发现“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之间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心理因素”也应当成为疾病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

③对药物的思考:

随着我们对“心身疾病”认识的不断升华,对以往被称之为“抗焦虑、抑郁药物和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了解也不断深入,发现其适用范围远非局限于治疗焦虑、抑郁和精神分裂症那么简单。由于其对不良的心理状态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我们曾经将其统称为“心理调节药物”。但是,经过大量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我们又发现其药理作用本质是对体内在种类和数量上发生紊乱的神经递质进行有效调节,故目前认为将其称为“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更为贴切。

④对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思考:

我们在对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患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癔球症、功能性嗳气、功能性腹痛、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十二指肠瘀滞症和功能性腹胀等)使用“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令人鼓舞成效的基础上,大胆扩展了“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的治疗范围,将其运用于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的治疗之中,结果如前期所料,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⑤对其他系统“心身疾病”的思考:

三、“心身疾病”的建立与修正

1、“心身疾病”的建立:

①治疗精神科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非精神科疾病取得了奇效:

精神科医生基于本专业的特点,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而非精神科医生则借助其经验,在治疗本专业的疑难病症中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并进一步将诊治重点由心身“功能性”疾病向心身“器质性”疾病转变,并凭借对“器质性疾病”进行“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治疗后取得的效果和经验,向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发起挑战。

我们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有许多用“生物”医学模式难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客观证据、到目前为止还尚未找到其病理基础者,使用“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治疗后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另外,对一些“器质性”症状和体征,以及有明确病理学证据者,如果对其针对性治疗仍无效者,也可以使用“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有时也会取得“神奇”疗效。

②许多非精神科疾病患者具有“心身疾病”的易感性及相应的“心理应激源”,其发病时可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症状: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在生活中需要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所承受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压力的同时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人们作出的这些反应其本质归根结蒂就是心理变化的产物。一部分心理变化将演变为心理的失衡,这种心理失衡最终将导致疾病的发生。其发病机制大体上可归纳为:各种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应激原作用于“心身疾病”易感者或已患者,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心理反应,各种心理反应又分别作用于“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轴”,前者引起各种情感异常,后者导致一系列躯体异常。上述各环节又通过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为中介物形成完整的中介程序来相互影响。

在情感系统,主要表现为焦虑(阳性)和抑郁(阴性);在植物神经系统,则主要表现为兴奋与抑制。以胃肠为例:交感神经兴奋时,胃的紧张性下降,出现动力障碍和感觉过敏症状(如上腹饱胀、嗳气等),最终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在肠道恰恰相反,交感神经兴奋时,肠道肌肉紧张性上升,出现动力增强症状(如排便感等),最终引起肠易激综合征。同时,交感神经兴奋也可引起“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最终导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高血压”的出现与加重。

③理论上符合“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

2、“心身疾病”概念的修正:

①存在的问题:

“心理”与“精神”是什么关系?躯体症状及疾病是焦虑、抑郁所致吗?治疗这些疾病有效的药物是“抗焦虑、抑郁药物”吗?非精神科医生可以使用这些药物吗?要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看待疾病本身。要从哲学的角度了解疾病,就要理解“心理”、“精神”和“躯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正确理解“科学性”与“哲学性”的辩证关系。“心理”是“大脑”的机能,而“精神”是“心理”的反应。大脑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可以同时表现为“精神”和“躯体”两方面。我们认为“心理”是抽象的、统帅的,而“精神”、“躯体”是具体的、从属的,“精神”与“躯体”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关系,也会有交互作用,但不是“父与子”的关系,而是两个“孪生兄弟”,他们有共同的父亲,即“心理”,并在其统帅下活动。认识、理解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是解开消化科及精神科医生在诊治功能性和器质性消化病过程中存在的心理症结之所在。

而目前的现状是:许多消化科医生虽然已经认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但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心理”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错误的认为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是超越了本专业的执业范畴,唯恐导致医患纠纷。所以,只有正确理解了“心理”、“精神”和“躯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精神科及消化科医生做到对自己合理定位,精神科及消化科医生都回归到“心理”的高度看待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才能从宏观出发,从整体考虑,既见其全貌,又见其细节;才能制定综合的诊治方案,而不是“盲人摸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②“心身疾病”的本质: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在“心身医学”的应用实践中,有两个概念需要明确:一个是“心理”,另一个是“精神”。二者的概念与关系不清,是导致目前“心身医学”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国内,有许多精诚的医生,他们有善良的心灵、超强的悟性,并且有为学术界及民众做事的激情,他们对“心身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精神医学”的误导,使得他们对“心理”和“精神”无力区别,致使许多追随者误以为自身专业的“心身疾病”为精神疾病的后果,于是不敢“面对”,加之药品说明书中也注明其为治疗精神疾病药物,最终使得综合医院医师望而生畏、畏缩不前,并导致“心身医学”置于错误的理论真空之中。那么什么是“精神”,什么又是“心理”呢?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我们认为如果两者是相同的,那是在抽象水平而言,即在哲学上为“精神”,在医学上为“心理”。而在医学中,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是“大脑”的机能,而“精神”是“心理”的反映,只有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才能使“心身医学”得到快速发展、人民及社会得到实惠。

我们发现,在医学上“精神”其实也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进而我们认为与“心理”有关的“精神疾病”也应该属于“心身疾病”。

③修正的内容:

“心身疾病”应该理解为由“心理因素”所引发的身体(包括精神和躯体)疾病。目前“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此仅对“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而言,忽略了业已存在的大量“心理因素”所导致的精神疾病。其实,大多数“精神问题”也是“心理”的表现,因此可否将与“心理”有关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统称为“心理——身体(精神与躯体)疾病”或为“心因性疾病”,这样更便于临床治疗。

④修正后的结果:

四、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

1、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被修正:

按照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一种疾病的诊断常常需要“一定的临床表现、一定的客观证据、一定的病理基础和一定的治疗效果”四方面的依据,可是我们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有许多用“生物”医学模式难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客观证据、到目前为止还尚未找到其病理基础者,使用“调整神经递质药物”后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另外,对一些“器质性”症状和体征,以及有明确病理学证据者,如果对其针对性治疗仍无效者,可以使用心理调节药物,有时也会取得“神奇”疗效。因此,在诊治疾病时,既要分辨有无躯体疾病,也要充分考虑有无“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摈弃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接受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如同其他新生事物在开始阶段会受到怀疑和责难一样,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教育、微生物等致病作用的认识及治疗的有效性、过度客观检查在临床中的误导、医疗市场化的驱使、病人对客观检查的认可、以及心理治疗效果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医学界对“心身疾病”还存有争论,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加强认识和研究的力度。

2、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得到改良: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世纪中期所提出的“健康”新概念中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根据此标准,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的同时,必须认真考虑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按照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释一系列现代疾病了,其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按照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心身疾病”是多种因果关系和重点混合、复合形成的,不同的“心身疾病”在不同阶段,各种因果关系和重点所起的作用不同。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然实现了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但它毕竟是恩格尔早在1977年就提出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的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社会因素”被视为影响“心理”的唯一因素。要适应新形势下医学发展的需要,原有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必将会被崭新的“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所取代。

3、新的“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建立:

其实,“社会因素”并不是影响“心理”的唯一因素,“社会因素”仅仅是作为众多心理应激原中的一种作用于易感者,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发生,从而引起“新的疾病”或者加重“原有的疾病”。我们既不能够像“生物”医学模式那样忽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致病作用,也不应该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那样片面夸大“社会因素”对疾病的致病作用,而是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充分采纳所有医学模式的优点,建立新的、科学的“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体现科学的发展观。

五、建立新的医学模式需打破的屏障

由于目前“医学专业学科划分太细、医学生实习流于形式、毕业后分科难以有整体观念、循证医学的误区越来越大、‘心身疾病’的复杂性、以及‘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治疗的有限性”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心身疾病”的诊治仍十分艰难。但随着人们对“心身疾病”的充分认识,并借助厂家搭台,跨学科交流、国外优秀药品的引进、医疗市场的规范、以及追求“大医精诚”精神的能人志士日益增多,现代医学模式理论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近年来,虽然对“心身疾病”认识的历尽艰难,但我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想要充分认识“心身疾病”,必须突破三道屏障:1、打破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禁锢,建立新的、科学的“生物—心理”医学模式;2、打破过度客观检查的误导,它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陷入到了重重迷雾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应用自然观与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而理性的思维,建立理性认识客观检查的能力,“拨云见日”、“去伪存真”的分析辅助检查的结果;3、打破“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证据推理法”,建立全新的“生物—心理”医学模式下的“理性推理法”。

在诊断方面,可以放弃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在治疗方面,放弃“抗焦虑、抑郁药物”的称谓,将其统称为“神经递质调节药物”;在治疗原则方面,避免“只见病不见人”的现象,打破“心理”和“精神”的瓶颈,建立“广义心理学”和“心身消化病学”的概念。

六、“黛力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及工作方法

面对“心身消化病”的日益增加,有必要提醒消化科医师加强对“心身疾病”的重视和研究,尽快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只有采取“心—身”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促进“心身疾病”的康复;否则,容易引起病程迁延,既浪费医疗资源,又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损失和痛苦。在对“心身疾病”的研究中发现,不仅要注重“心-身”的联系,同时也要注重“身—心”的关系。实际上,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心理应激原而导致心理反应,即存在着“身—心”反应的问题。这些心理反应不但影响病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消化系统大多受植物神经支配,故“心身疾病”更多,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少得到重视,作为一个消化科医师,是使用“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的有效性改变了自身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它反证了“心身疾病”存在的普遍性,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新的思维。

七、“黛力新”成就了医生

传统意义上的“心身消化病”常指消化性溃疡等器质性消化病,而现代的“心身消化病”除器质性消化病外还应该包括绝大多数的功能性消化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痛。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是心理应激后全身“心身疾病”的一部分,精神疾病与本系统疾病为并发关系。目前,在消化领域由于“心身疾病”的概念在大多数消化科医师中尚未建立,对于属于“心身疾病”范畴的绝大多数功能性胃肠病和部分器质性消化病,由于“动力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思维模式的禁锢,以及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为临床诊治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为数不多的具备了“心身疾病”观念的消化科医师,在对上述疾病的诊治工作中合理应用“黛力新”等“神经递质调节药物”,取得了“神奇”的疗效,进而推动了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观念的改变,并为“心身消化病”这一崭新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八、“黛力新”拯救了患者

“心身疾病”广泛存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但是由于“心理”与“精神”的概念不清,以及各专业学科误导性客观检查的广泛应用,使得“心身疾病”的诊治难度加大,从而导致了对“心身疾病”的深层次认识得不到发展。在医学模式改变的今天,作为精神科和非精神科的学者必须在肯定自身专业业绩的基础上,敢于否定理论和实践中的不足,才能使医学得以创新,最终为患者解除病痛。

九、“黛力新”的成功彰显了医疗市场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药物需要满足的层面也愈来愈多:“患者需要有效、合理的治疗;医生需要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性价比高的良药;有经验的医生更需要认识世界,以及被世界所认识的平台”,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工作重点应当与时俱进的调整为:搭建一座药品与医生之间的“桥梁”,使药品通过医疗渠道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十、合作共赢,推进“医理通天下,善举度众生”愿望的实现

作为一名称职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超强的悟性和非凡的胆略,才能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疗工作中,和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做到合作共赢,从而共同推进“医理通天下,善举度众生”愿望的最终实现。

THE END
1.DRG/DIP付费下,医院绩效变革“五步曲”路径成本控制誉方“多维价值驱动绩效模式”,主要包括科岗价值评价、个人资历价值评价、人力资源合理性配置为基础,合理规划绩效预算及公平性分配,基于绩效国考和DRG/DIP付费制度改革,构建“岗位工作量价值、医疗项目技术难度价值、DRG/DIP病种疑难价值、成本控制价值、关键KPI考核价值、高质量发展价值”等,与医院协同搭建医院绩效模型,https://www.163.com/dy/article/J3S3SPV30553Q1S1.html
2.医学革命:超越西方模式,探索中医智慧与人类降新路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医疗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我们应将医学革命视为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包括医学理念、医疗模式以及健康观念的革新。具体而言,医学问题应以生命医学为引领,取代传统的尸体医学研究;医疗问题则需以公益性医疗为核心,摒弃掠夺性医疗行为;健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g5NzAyMw==&mid=2650931511&idx=3&sn=4b7ecb4febb2fa391a3158f9d39186f1&chksm=bc423fb4ae50008c9b931720efacdb8d7c4e33548c56b3bed9f99f3663c0fb2062a90ec9a353&scene=27
3.“价值医疗”模式改变了什么?防止高新技术推广导致的过度消耗医疗成本:依托DRGs付费制度,通过优化审批流程,确定高新药物和技术的除外机制,以及通过带量采购、药品耗材国产化等方式降低成本,平衡高新技术发展和医疗成本增加之间的矛盾;其三,间接影响医院发展模式:医疗机构逐渐从服务量积累驱动模式转变为价值驱动模式,医疗机构更多地开始考量服务价值、成本https://mail.cndca.org.cn/mjzy/hysq/jk/1867390/index.html
4.颠覆传统认知:新医疗服务模式下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医疗服务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变革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服务理念的根本改变。医疗服务的定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基础的疾病治疗,开始向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转变。https://blog.csdn.net/JiYan_green/article/details/142877216
5.推进医疗降事业发展离不开成果转化推进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离不开成果转化 作者:董成喜(北京市委党校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产质子系统等医疗重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近百个国产一类新药研制成功,白血病诊疗、耐药菌防治等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基础研究勇闯“无人区”,在生命起源、脑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多个开创性发现……每一次医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217068078386507&wfr=spider&for=pc
6.医疗的历史变迁您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医疗体系和医疗实践的变迁。以下是对这些变迁的几点分析和思考: 医疗模式的转变:过去,医疗更多地依赖于医生的个人医术和经验,患者往往因为信任某位医生的医术而选择求治。 现在,医疗更多地依赖于医院的整体实力和服务,包括先进的医疗设备、完善的服务体系等。患者选择医院时,会考虑其综合能力和口碑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40371608&efid=QFSlOWG-KfEKj9q8nftKgQ
7.2024年医疗行业迎来深刻变革:医院战略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1、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尤其是在儿童医疗、精神疾病治疗、生殖辅助技术等领域。 2、经济压力下的策略调整是医院必须应对的现实。 3、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也是医院必须重视的问题。 4、轻资产模式的转变是当前医疗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5、在新的医疗格局下,传统医疗观念的变革也是不可避免的。 http://www.schia.cn/show.jspx?id=2723
8.大数据时代的医疗模式变革与创新大数据则因为有效的数据整合模式,可以满足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服务的个性化医疗、协调和沟通、患者支持和赋权以及良好可及性等多方面需求,为其提供卓越的技术平台,从医学研究、临床决策、疾病管理、患者参与以及医疗卫生决策等方面推动医疗模式的转变。 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ca7a2e003c5
9.《智慧模式成转变医疗服务突破口》《智慧模式成转变医疗服务突破口》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主题下的智慧医疗发展正在提速。《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浙江省调研中了解到,除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创投资金以及上市公司加速布局这一领域外,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智慧医疗落地。而2017年将成为分级诊疗推进的https://m.cnxz.com.cn/newscenter/2017/20170401115749.shtml
10.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全科医疗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4年01期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全科医疗,全科医疗,职工医学院,医学模式,全科医生,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全科医疗鸡西煤炭职工医学院周郁秋浙江金华卫生学校胡福山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现代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https://wap.cnki.net/qikan-FACT401.001.html
11.沂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沂南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三、信息技术带来医疗模式的转变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沂南县可以充分利用远程诊断手段,提升县域内医疗机构的诊疗手段,转变诊疗模式,留住患者。 http://www.yinan.gov.cn/info/6816/121145.htm
12.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总结范文(通用18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总结范文(通用18篇)2 xx年是我院深入贯彻“两学一做”并积极推进中医馆建设的一年,这一年来在全院医护的共同努力下,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题、以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为目标,严抓各项医疗规范化和核心制度的落实,努力促进医疗模式的转变,开创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为https://www.unjs.com/fanwenku/414143.html
13.从医疗大数据的五大转变,探究如何破除三大阻碍实现三医联动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带来医疗模式的五大转变: 一是由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大数据应用于健康档案,开展从出生到死亡的个人健康全面记录,更加全面的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医疗、体征等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的维护自身健康。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0234180148873207832
14.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医师关注中心由以疾病为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医师关注中心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移,具体区别表现在服务模式、医学观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进步。()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https://www.shuashuati.com/ti/591b0188d553470b88b706b270c9c2b6.html?fm=bdbds1d186eacf9f1f54ea007505b10fd5bcb
15.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12篇(全文)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增加, 人们迫切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具体的、统一操作性的指导, 期望通过护理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使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治疗结合起来, 促进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eg3hn4a.html
16.关于加强药事管理转变药学服务模式的通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措施逐步推进,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为适应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药事管理,促进药学服务模式转变,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对药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http://www.cnmia.org/PolicyDetail_86A2E2CF31F1436085B13AB54A7051A9.html
17.科普残障的医疗模式和社会模式(残障历程)残障历程残障摘要:按照医疗模式的说法,"残障"这个词指的是失去能力。这种陈腐的观念,把责任推给了身体损伤的人,让他们自己去克服充满限制的环境。作为更为现代的观念,残障的社会模式认为,残障人士不是"身有缺陷",而是"被动失能"。造成这一切的是社会。社会模式是残障人士和支持他们的同盟者提出并发展的,它旨在帮助残障人士采取http://www.crpdlife.cn/page/4945
18.医务人员下乡帮扶工作总结(通用13篇)20xx年是我院深入贯彻“两学一做”并积极推进中医馆建设的一年,这一年来在全院医护的共同努力下,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题、以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为目标,严抓各项医疗规范化和核心制度的落实,努力促进医疗模式的转变,开创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为了能使以后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现将这一段https://www.ruiwen.com/zongjie/6419373.html
19.多学科诊疗(MDT)——现代医学的规范化诊疗,让患者获益最大化1、面临着顺应医疗模式转变趋势的挑战 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单一的科室或者专业无法准确地诊断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现代医疗模式不再是仅仅提供单一的诊疗服务,而是转向提供“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专家共同为患者提供整合型医疗服务”。当前,MDT的实施则顺应了这https://dzrmyy.cn/trend/13753.html
20.医生下乡工作总结范文(通用15篇)20xx年是我院深入贯彻“两学一做”并积极推进中医馆建设的一年,这一年来在全院医护的共同努力下,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题、以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为目标,严抓各项医疗规范化和核心制度的落实,努力促进医疗模式的转变,开创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为了能使以后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现将这一段https://www.yjbys.com/zongjie/fanwen/1031918.html
21.浅谈医疗卫生机构在内外环境变化中的组织变革旧站1、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疗机构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 医学模式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的综合反映。本世纪20年代以前,贫困、营养不良、科技知识贫乏、环境和个人卫生条件差,传染病是主要矛盾,呈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20世纪60年代,慢性病和精神障碍等已逐渐成为重要的卫生问题,表现为高发病率及低死亡https://www.trhos.com/Html/News/Articles/103336.html
22.2025年新风口:未来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2025年,医疗健康领域将面临重大变革。新兴的健康管理技术,如基因编辑、*医疗和远程医疗等,将改变传统医疗模式。个性化医疗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让患者享受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这种创新将*提升整体社会的健康水平,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增长。 五、教育模式的转变 https://www.keloop.com/information/art13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