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方药中医德仁心

1979年,许家松(左)与导师方药中(右)合影。

诞生于改革开放的中医研究生教育已走过了40年。欢庆之际,回顾40年来的发展之路,深感构建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是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的重中之重,而前辈群体的高尚情怀和奉献精神是成功践行的精神支柱。

广开生源,学历与实践并重

重视经典,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

“提要勾玄”,创新教学方法

严聘名师,汇成中医百家讲坛

理论联系临床,广泛开展交流

方药中一生从未脱离过临床,强调理论必须紧密联系临床运用,中医药高级人才必须“会看病”。为此,建立了突出中医特点的研究生班病房,由方药中、时振声负责,研究生可以参与管理病人。每周方药中都会带领他的研究生跟随查房,来讲学的名老中医也会被邀至病房会诊,记得潘澄濂、万友生先生等都曾来病房会诊。为了开展学术交流,方药中还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建立了协作关系,记得每隔一周方药中都会带上我们这些学生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病科查房。会诊中,他在理法方药方面条分缕析,做出精彩讲解。

1986年,国家首次把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研究列入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全国七名老中医入选,方药中以“著名中医方药中对慢性肾衰的诊治经验研究”入选,研究生部病房成为临床验证的主要基地,后来这个病房发展成为现在的西苑医院肾病科病房。

突出特点,首创“通才”培养模式

就“懂理论”来说,经历中医高等院校的学习,对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已有一定的理解,但真正学进去,做到真正“懂”其本质精髓,绝非一日之功。

再说“会看病”,做到中医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俱悉、治疗有效并不容易。需要导师的学术指导和实践经验的传、帮、带以及个人实践才能实现从“能看病”到“会看病”的跨越。

艰辛践行,打造“中医黄埔”

创新的顶层设计,要靠踏实践行来实现。建班之初,研究生班没有独立的人、财、物权,任何事都必须经过层层审批。人员编制业很少,专职教学人员只有7名,他们要从事四部经典、中医辩证法和选修课的教材编写、整理和部分教学工作,还要承担组织教学、考试、阅卷、辅导和外请专家的接待工作等。办公室和招生办只有3名工作人员。教学用房只有两个教室,办公用房有两间教研室,后来,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建起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料室。回忆当时,最让人感念的是中医前辈群体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时,外请专家的接待条件十分简陋,下榻在家属宿舍一个小两居的房间内,用餐就在大食堂的一角打个隔断。记得有一次,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黄星垣先生,不远千里连夜从重庆坐火车到北京讲课,工作人员忘记开门,黄先生只好在大食堂的大面案上吃了早餐。他对此毫不介意,餐后立即登台讲课。接待用车也是一大难题,记得每次必请的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总会主动告诉我:“我知道你们有难处,不用找车接我了,我自己解决吧。”

多年来,方药中除主讲《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之外,还是一名万能替补队员。所有专业课程,如出现教师未能及时前来的情况,他都是及时替补,随时登台讲课。我们这些学生也十分乐见这种意外机会,倾听方药中那文理并茂、尽现大师风采的讲课。

回忆当年,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让我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晚,大家都会齐聚自习室秉烛夜读,学子们意气风发,高谈阔论,会讨论甚至争辩各种学术问题。这让来自江西的著名中医学家万友生深受感动。来京讲课期间,晚上他会来到自习室辅导大家,讲解他的“寒温统一论”。看到万先生清瘦的身躯,且又辛苦了一天,我们就劝他回去休息,他会开起玩笑说:“你们别看我瘦的很,但是没病,不是恶液质,大家放心吧……”继续给大家答疑。

回顾40年来,百余名中医前辈无数次前来讲学。他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欣然前往,甚至把到中医研究生班讲学看做是一大幸事和乐事。他们怀着对中医事业的赤诚之心、深厚情怀和责任感,传播着中医药知识,支撑着中医药事业发展。是他们齐心协力,把研究生班培育和造就成“中医之黄埔”,成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们这些中医学子们,也以前辈群体为榜样,刻苦修炼,德术双修,成为一粒粒良种,播撒到中华大地,在杏林沃土上继续耕耘,成长为中医事业继往开来的一代中坚力量。40年来从研究生班走出过国医大师、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收获了多项科研成果,成为本学科的带头人,不少人还走上了各级中医药单位的领导岗位。

饮水思源,我深深感念在改革开放中诞生成长的研究生班这一中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熔炉,深深感念方药中和前辈群体的师恩。

40年一路走来,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伴随国家整体发展的步伐,一路前行,已今非昔比。在规模上,从1978年小小的研究生班,到2005年已发展为我国第一个中医研究生院。在学科门类上,成为涵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涵盖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在导师队伍上,从只有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5名发展成为有247名博导、485名硕导的导师队伍。培养研究生人数,已有37届共887名博士、2358名硕士中医高级人才的浩荡队伍。其中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2名,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1名。从规模、学科涵盖、导师队伍、人才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发展成为全国高级人才培育园地的园中园和领军者,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上下求索,提出中医药教育新理念

方药中对中医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其所受教育背景和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幼时诵读经书3年,《论语》《孟子》倒背如流,打下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继而在父亲教诲下接受中医启蒙教育,练就了坚实的童子功。高中毕业后,于“京都四大名医”、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后裔陈逊斋先生门下受教4年,完成了中医传统的“师带徒”教育。在独立行医8年之后,胸怀“知己知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志,他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系统学习西医五年。毕业后,在中医研究院从事内科临床和中医教学数十年。先后经历了传统与现代、中医与西医、理论与临床多途径的学习、磨炼、比较与碰撞,使他深知其中的长与短,并得以扬长补短,融汇贯通。

最幸运的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幸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得到了提出新的教育理念。他满怀着对中医药事业的赤诚之心,倾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从中医学学术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高瞻远瞩,上下求索,先后构建中医学术发展的系列顶层设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框架(已发表论文);中医学的临床体系——辨证论治体系(已出版专著);中医学高级人才培养体系(已如前述)。三足鼎立,共同组建成中医学的学术支柱。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深切关怀并享有一系列优厚政策,把中医学评价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满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层面上,构建起了顶层设计,提供了保证,并顺利实现着,可谓大政方针已定。

个人认为,从中医药学学科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中医药学学术本体的顶层设计是根本之根本,重中之重。这需要我们中医人集思广益,集中精力,真正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用智慧和心血来完成和完善这一历史重任。方药中是一位顶层设计者、先行者和践行者。

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已进入不惑之年。欢庆之际,我们更要回顾和思考走过的路,规划设计好当前的路,筑基铺路,展望似锦前程,在21世纪,实现中医药学的腾飞,创造新的时代辉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许家松)

THE END
1.汉唐经方再传承关于汉唐经方的传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汉唐经方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传承历史悠久,历代都有许多杰出的经方学家和临床医师。在现代社会,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汉唐经方也在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许多中医学者和医师都在研究汉唐经方的理论和实践,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汉唐https://news.yiche.com/baike/4661563.html
2.《任督腧穴临床汇讲》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当当内蒙古新华书店旗舰店在线销售正版《任督腧穴临床汇讲》。最新《任督腧穴临床汇讲》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任督腧穴临床汇讲》,就上当当内蒙古新华书店旗舰店。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47690075.html
3.汇名家经验,除失眠困扰——杨浦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失眠专病汇名家经验,定长白方案,除失眠困扰 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的探索已经持续十余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罗列的不寐的七大类辨证分型和治法并不足以满足临床上日益复杂的并发性失眠的诊疗需求。 受颜氏内科从淤论治失眠的思路影响,以及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十三科一理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429279
4.中医初临床必备案头书医学新闻个人认为一本好的中医案头书应该体积不大,但理、法、方、药俱备,内容言简意赅,承上启下。理论观点不偏颇,用药平和,包括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因此在这里将名家推荐与自己学习应用的常用中医案头书按著作年代顺序介绍如下,做为初入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和研讨之用。 https://m.iiyi.com/xw/d-18-409466.html
5.中医温病的理论与临床温病贯珠集温病汇讲温病教学一得温病精要温病论补註温病名著精华温病名著精华选析温病名著选读温病浅谈温病三字经温病舌诊图谱温病释要温病述评温病述要温病条辨温病条辨2温病条辨百题集温病条辨方歌括温病条辨歌括选要温病条辨新解温病新解温病学(教学彙参)温病学(中医专业用)温病学辞典温病学多选https://3g.dxy.cn/bbs/topic/5942482?redirectFrom=bbs-ms
6.夺命肿瘤君,贾氏三代名医和西安杜万全堂不得不说的秘密我国的中医癌瘤专家 中医小儿病专家 1946年,在西安三桥开设诊所行医,1954年参加组建西安市中医门诊部(现西安市中医医院),1955年任西安中医门诊部儿科主任,为西安最早的十四位高级医师之一。 一部书近三十六万字,一个药叫平消胶囊,从建国前至今三代人临床一线奋战八十余年,这就是一代名家—“贾氏中医”贾堃百年诞辰https://www.mingyihui.net/article_2711853.html
7.一个中医爱好者十年的自学中医经历中医学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学完伤寒温病这两大基础后,要对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内难伤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学说有个综合了解,确定后续的学习方向,任应秋的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得很透,而且融入了很多刘老自身的临床经验。 4.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5.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217290.html
8.名家汇聚学术荟萃——第六届天府肿瘤大会名家讲坛精彩纷呈张教授强调临床医生要提高对该类罕见子宫颈粘液腺癌的认识和警惕,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术中探查,结合精准的病理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患者的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颖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王登凤教授对此讲题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为期一天的天府肿瘤大会主会场名家讲坛精彩纷呈,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对https://www.sichuancancer.org/info/1022/10835.htm
9.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精选十篇)研究生“读案”“写案”“讲案”三阶段贯穿中医临床案例始终,较临床小讲课、教学查房这些以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将所学到的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写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使之成为中医药事业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gjc4l5.html
10.《中医书籍资料集合(更新至9)》[光盘镜像]老中医经验选.pdf老中医经验选编4.pdf老中医经验选编5.pdf老中医经验选编.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 第一辑(上).pdf老中医医案选 第一辑.pdf老中医医案选.pdf老中医医案医话选.pdf历代名医老年病案评析.pdf历代名医临证经验精华.pdf历代名医医案选讲.pdf历代无名医家验案.pdf历代针灸名家医案https://www.kanyixue.com/ed2k/5471.html
11.中医师承学习计划14篇(全文)对中医医院来讲,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人才成为书本上的“中医”,即所谓的“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不能服务于临床。临床中医逐渐失于传承发展,普通中医医院不能提供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逐渐被市场经济和社会淘汰。 二、师承教育在中医医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重要意义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l3z6d42.html
12.陕西省中西医诊治名家经验及名中医薛陆军经验传承学习班举办[摘要]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适应国内外肿瘤疾病科学研究日益发展的趋势,是本次会议的主旨。本届会议的举办,促进了陕西地区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提高了疾病预防和救治能力,使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https://health.hsw.cn/system/2021/1213/80564.shtml
13.医济苍生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自古以来,千千万万历代医家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他们秉持济世救民的仁心,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将临床实践汇集成宝贵的医学资料,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医学理论和经验、更留传下至https://www.meipian.cn/50bgo7m2
14.汇生活这里引用一段我认为比较准确的说法,出自上海市卫计委一份文件:中医流派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医学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术、特色技法的传承发扬而构成的医学现象,该流派应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有独到临床技艺和诊疗特色,有较为清晰的学术源流、传承脉络和一定的历史影响和公认https://www.whb.cn/zhuzhan/jiankang/20171023/10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