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医之门第六讲中医的理论能指导临床吗?专家库

2006年,网上闹的很凶,自张功耀之流提出告别中医,于是乎,反对者振而呼之,欲置张氏于死地。支持者亦不少,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

张氏之说不能全怪张氏,中医废存之争本是一场闹剧,张氏欲借“告别中医”名扬天下,为什么张氏敢找这么个阶梯扬名?客观上说是因为真正掌握中医的人正在减少。有官方统计说现在全国从事中医的人共有30万,明显少于建国初期57万人,不仅如此,30万中医工作者中真正掌握中医辨证施治者只有1/10,也就是说只有3万真正的中医!中医的市场正在缩小,中医的疗效正在下降,中医现在和“大熊猫”一个样,靠国家政策保护才得以生存,大熊猫是什么啊?一种面临灭绝的动物,中医之命运如此,就不怪张氏敢于发难了!

张氏之流“告别中医”理由之一是中医的理论不能指导临床,十个医生看一个病人,弄出十个证来,开出十个方来,所以中医不科学。这也不能怪张氏,张氏虽说他自己研究中医30年,但从其言论来看,他连中医的门都没看到!但是张氏之说在中医界也大有人在,他们也说中医理论不能指导临床!为什么啊,就是因为他们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一直不能取得好疗效,他们虽然在我们队伍中,但只要你一考他,他们同样对中医没什么很深的理解!不能正确地说出常用中药的功效、背不出常用的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的人大有人在!

中医的理论科学吗?能指导临床诊治疾病吗?

1.长期发热---治从湿温辨证热从战汗而解

这病人是我一个朋友爱人的弟弟,大家相聚的时候,他向我说起他的小舅子的疾病,说患者发热两个月,在皖南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诊治了20余天,既未弄清诊断,病也未好,花了五千多元,家里穷,没办法只好出院,问我有什么好办法没有?我就让他把病人带来,患者,男,26岁,1995年9月6日初诊:2个月前劳作大汗,冷水淋浴后发热、头痛,按感冒服用西药后热退,4天后又发热至今就诊时已60余日。每日下午3时许开始发热至次日黎明热退,热势波动在38.5℃~39.6℃之间。刻诊:体温39.1℃。面容消瘦,肢体困重,乏力倦怠,少气懒言,脘痞纳差,口干思饮但饮之不多,舌红干,苔白厚如积粉。

此处的辨证,面容形体消瘦,乏力倦怠,少气懒言,脘痞纳差,这些症状最易误导人,看起颇似中气亏虚的证候,但在湿热困脾也最常出现,如何鉴别?舌脉最为重要,舌干红,苔白厚如积粉,乃湿温之邪客于膜原的典型舌脉。故综合四诊当诊为湿瘟,辨证为湿热内伏膜原,阻于气分。这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常常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是以有60日发热而不退。治宜宣畅气机,芳香透达,方用三仁汤合达原饮化裁:

杏仁6g白豆蔻6g厚朴6g法夏6g草果6g

柴胡6g薏苡仁15g槟榔9g黄芩12g知母12g

日1剂,水煎服。

方取三仁汤之三仁,分消三焦,宣畅气机。湿邪客于膜原,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故合用达原饮。方用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宣透伏邪。以上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加柴胡辛凉透邪外出,半夏化痰燥湿。

二诊不想在服方4剂后,不仅发热不退,而且乏力益甚,口干唇焦,舌红干、苔白厚而燥,查T39.5℃。

很显然,湿热久羁化火,耗气伤阴了。为什么会在服用药物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呢?这就值得反思了。证属湿温,湿与热合,缠绵难愈,湿热久羁,稽留气分耗气伤阴,遂出现湿热不解与气阴耗损的复杂局面,治以三仁汤宣畅气机,分消湿热最为适合,俾气机宣畅,湿与热分,则病能向愈,然气阴耗伤又不可不顾及之,所以去了三仁汤中淡渗之品,以防进一步伤阴,但忽视了达原饮中多苦温之品,易使气阴受戕,故有湿热之邪更有化燥之势,但其病仍在气分。

凡治大病久病,顾护正气最为关键,宜急急顾护气阴,佐以宣畅气机,方改生脉散和三仁汤加减:

西洋参9g五味子9g杏仁6g白豆蔻6g薏仁12g

枳壳10g川石斛15g麦冬15g芦根18g

仍用三仁(杏仁、白豆蔻、薏仁)、枳壳分消三焦,宣畅气机,以化湿邪。用生脉饮改人参为西洋参合川石斛、麦冬,益气养正,顾护气阴。芦根清热养阴,辛香透达外邪。

三诊:服方3剂,热虽未退,但身体困重,少气乏力明显好转,口干减轻,舌体明显转润,此乃气阴渐复,有托邪外出之兆。遂转方如下:

杏仁6g白豆蔻6g枳壳6g淡竹叶6g西洋参6g

通草6g薏苡仁9g大豆黄卷9g川石斛12g五味子12g

麦冬15g芦根15g

既然气阴渐复,即当加强淡渗祛湿、芳香化湿之力,以祛湿邪,使湿与热分,故在前方中加入淡竹叶、通草甘淡清热利湿之品,佐入大豆黄卷化湿。

4诊:服方2剂,战汗热退,倦怠乏力,舌红干、少苔,知饥不食,脉细弱。很显然,患者正气来复,湿热之邪通过战汗而解,然阴虚未复,表现为中焦胃阴不足。叶天士说热病“不伤肾阴,必耗胃液”,遂用五叶芦根汤加减益胃养阴兼清余邪,药用:

沙参12g麦冬12g石斛12g佩兰6g荷叶6g

藿叶梗各6g芦根18g

7剂水煎服。

2.顽固湿疹---用药似离常规,其实不离辨证

这病人是皮肤科的病人,大家可能会问,怎么会找到你这内科医生看?说起这个病人,很有意思。

某年夏季,我还在急诊科工作的时候。一天,“120”给我们送来一个女病人,40岁,陪同来的是她单位的同事。进来以后,患者的同事就告诉我们医生,说她有冠心病,经常上班发心衰,半小时前又发了,出气不盈,请我们快点想办法!

于是我就和内科当班的医生一起去看这病人,这病人平卧在抢救床上,呼吸稍促,精神很紧张,牙咬着半边下嘴唇,口唇无紫绀,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不快,律齐,无瓣膜杂音。于是问病人,主要感到怎么不适,病人不答,用手掰开其嘴,患者就说,心悸,胸闷,出气不盈,气欲脱。须臾,牙又咬住半边下嘴唇不能言语,再掰开其嘴,又能说话,接下来又咬着半边下嘴唇,反复如此。很快,护士做完12导联床边心电图,结果是12导联完全正常,心衰、心绞痛均不象,呵呵,我就怀疑是癔病了,挺有味10mg安定什么都缓解了!

她的丈夫也很快就赶来了,患者在输液留观,我就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了解具体的发病情况。他说,近两年,病者老是发心慌心悸,胸闷,白天发,但在夜间发的更多,在某医科大学看门诊多次,一直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硝酸甘油、肠溶阿斯匹林、地奥心血康常年服用没停过,但夜间发作次数并没减少。我就问做过冠脉造影没有,他说没有,我就问每次发作的时候都和这次一样吗?他说都这样。我又问是发作的时候去看的心内科吗,他说看病都是在不发作的时候。呵呵,搞心内科的人,可能会怀疑这冠心病的帽子不太成立了!

他的丈夫接下来告诉我,他夫人患皮肤病12年,在全国很多地方看过,也看过很多名家,都确诊为湿疹,但就是看不好,常年吃药,家里为了看好她的湿疹连房子都卖了,希望收费给以优惠。正说着的时候,一护士进来向我汇报他夫人病情观察情况,听他这么说,就多了一句嘴,说我们主任中药开的非常好,你可以请他为你夫人看看病。

这病人就是这么让我这内科医生为她诊治皮肤科的疾病的。检查患者,腕、肘屈面、胸腹、腰背、双下肢、尤其是小腿很多地方,有大量的搔痕,小丘疹、水泡、渗出夹杂,很多部位皮肤增厚粗糙,呈苔癣样变,脱屑,色素沉着的地方皮肤呈黑暗色。虽在炎热夏季,扪之四肢冰冷,长衣长裤,问之畏寒否,患者说,不能吹一点风,再问二便正常。视其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这皮肤病有12年,我可不敢随意地开方,让患者家属取来其诊皮肤病的病历,好家伙,厚厚几本,我是慢慢地研究,什么清热燥湿、祛风胜湿、养血祛风、燥湿止痒……常用的治疗湿疹的方法是应有尽有,其中不乏大家手笔,按病家的说法是100元、50元的号子没少挂!唯独没有温阳散寒祛湿一类的方药,呵呵,看到这句话,大家就可能明白我的诊断辨证思路了。

病机十九条中有这么一句话,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为什么这病人在患湿疹多年后出现反复发作的心悸胸闷的症状,而基本的检查未发现阳性的结果呢?那是因为湿邪客于肌肤,日久不解,侵淫血脉,内归于心而致心气、心阳受损,故心悸、胸闷、发则有气欲脱之感!结合患者夏季仍扪之四肢冰冷,畏寒,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当属典型的阳虚寒湿浸淫肌肤,治当以温阳散寒、和血祛风、燥湿止痒。遂开一方如下:

制附片10g桂枝10g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5g

细辛3g苍术10g防风10g云苓15g土茯苓30g

白藓皮10g地肤子10g蝉蜕5g炙甘草15g

这方子实际上照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心之阳气亏虚,二是湿邪侵淫。方用制附片温阳,桂枝、细辛通心脉以散寒,黄芪、党参益心气,当归和血,苍术、防风、云苓、土茯苓、白藓皮、地肤子、蝉蜕祛风胜湿止痒。

患者服方5剂,心悸、胸闷就停发,皮肤瘙痒、渗出明显好转,于是乎病人及其家属就来了信心,服方10剂复诊时,就问西药可以停不?我说试着停停看吧,要是心悸、胸闷再发你就再用。遂将上方去细辛、桂枝,加鹿角霜15g,增强其温补元阳力度,周身阳气皆根于肾也!嘱其继服10剂

四诊时,其皮肤的丘疹、水泡、渗出,基本控制,皮肤也不怎么痒了,抗心绞痛的药物停用10余天,心悸、胸闷未发作1次。遂将上方去鹿角霜,加仙茅、仙灵脾各10g,为什么加这二味?这二味温补肾阳的药物质润不燥,不同于桂、附,可久服而不伤阴。

患者前后共服药50付,12年顽疾得以痊愈,很有味的是,原来色素沉着的黑色皮肤渐以变浅,几近正常色泽。这病人这些年给我介绍过很多看中医的病人,我常常问起她,那些病号告诉我说她现在很好,皮肤病未再发。

你说中医的理论能指导临床吗?

3.经行晕厥----血随气陷不升,清窍失养为患

这病人是长沙建设银行的一个职员,女性,42岁。一年多来反复发作晕厥。曾在某医科大学几所附属医院多次就诊,经过头部CT、24小时动态心电图、脑电图、脑血流图、颈部X片、经颅多普勒等多项检查,都没弄清个诊断。经过一年多的西医诊治,晕厥该发的时候就发,一点效果都没有,上班的时候发作,常常弄的整个营业厅都不能正常工作。于是,有同事提醒,西医不行你去看中医试试吧。

这病人就这样来到我们医院的,我们是心内科,心脑血管性疾病常常在生理、病理上联系的比较密切,所以这病人经熟人介绍就住到我们科了。

详细而周密地问诊,对于诊断疾病、判别证候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是正确辨证的基础。临床上,我们用药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常常是因为我们问诊不够全面认真,没能找到疾病的真正徵结所在!

很简单,按照中医来说,诊断就是个“经行晕厥”,西医可考虑诊断为“血管收缩性晕厥”。于是我告诉病人,你这病有治,最后治愈你的是中医中药,如果我不行,我给你再介绍名家。我为什么说这话?病人病久了,精神负担很重,信心不足,中医治病很强调“移情易性”,给病人以鼓励,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对于临床取得满意的疗效来说很重要,所以,为什么有众多中医名家说“中医治人”啊?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下,看看该如何进行辨证施治。首先,把症状进行归纳一下:经行前头晕,昏厥发作在经行量多的第二、三天,经行后疲倦乏力、常有畏寒,经行量多、色淡,无腹痛乳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不难看出,这患者发病病机很简单,“血为气之母”,血载气,“妇人以肝血为先天”,经行之时,肝血下注胞宫,经行量多,气随血陷,不能上养清窍,故发晕厥。气血实为阳气化生之源,故经行量多,其后阳气受损,所以经后有畏寒现象。法当益气升阳,调和气血,佐以温补元阳。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当归15g升麻3g柴胡5g白芍15g熟地20g制首乌20g仙茅6g

仙灵脾10g炙甘草6g

方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当归、白芍、熟地、制首乌养血和血,仙茅、仙灵脾温补阳气。为什么不用附、桂,我的临床体会是附、桂散寒之力有余,而温补之功不足,对于阴血有损之患者尤为不宜。仙茅、仙灵脾性柔质润,善于温补,且不伤阴血,所以就此病人来说,使用尤宜。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用药平淡而精简。

有人会问,住院病人你难道就只给她服中药,那样能留住病人吗?我告诉你,用了,用的什么?黄芪注射液40mL加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日1次。选用中药注射液,依旧是遵照中医的辨证结果。

患者服药8天,月经来潮,经前依旧头昏,但较以前大为减轻,整个经期病人未发作晕厥,经后也未出现明显的疲倦。这病人就来信心了,说一定要住好了再出院。

可我劝病人出院了,为什么?妇科经病,勿须常月吃药,一般地说,在经前一周,服用中药效果最好,经前为血海下注之时,气血最易紊乱,气血阴阳的失衡也最易发生在此时,这时是中药调节阴阳平衡,使之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冲和”的最好也是最关键的用药时机。况且,我也要考虑我的病床周转,每个单位都在讲效益,对吧?呵呵。

病人出院了,带方7剂,嘱其经前一周服用,用药第三个月经行前来复诊,说出院后第一个月,经来小腹冷痛,经行的第一天有少量黑色瘀血块,其它的没什么感觉。经了解,患者是经前受寒了,其行经腹痛、有瘀血块,为寒邪客于胞宫了。于是在前方的基础上加用艾叶6g、香附6g、炮姜3g,予方7剂。

第五个月患者经前来诊,说上个月经行色质量无异常,经前无头晕、出院后经期一直未发晕厥,问还要服药否?视其舌、诊其脉,气血冲和,遂告之可停药。予以观察,追访近一年,病情稳定。

很多疑、难疾病,现代医药常束手无策,既弄不清诊断,也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当我们运用中医理论的时候,很容易找到疾病的关键所在,当然,只有辨证准确,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法则、合理选方,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案所使用的中医理论,可以说都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学过,并非专业的中医妇科医生才懂,用的方剂也是每一个中医所能掌握的,并非专职的中医妇科大夫才明白。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医的理论是完全能够指导临床的,问题在于你是否真正地掌握了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在临床上合理使用?!

THE END
1.汉唐经方再传承关于汉唐经方的传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汉唐经方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传承历史悠久,历代都有许多杰出的经方学家和临床医师。在现代社会,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汉唐经方也在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许多中医学者和医师都在研究汉唐经方的理论和实践,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汉唐https://news.yiche.com/baike/4661563.html
2.《任督腧穴临床汇讲》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当当内蒙古新华书店旗舰店在线销售正版《任督腧穴临床汇讲》。最新《任督腧穴临床汇讲》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任督腧穴临床汇讲》,就上当当内蒙古新华书店旗舰店。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47690075.html
3.汇名家经验,除失眠困扰——杨浦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失眠专病汇名家经验,定长白方案,除失眠困扰 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的探索已经持续十余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罗列的不寐的七大类辨证分型和治法并不足以满足临床上日益复杂的并发性失眠的诊疗需求。 受颜氏内科从淤论治失眠的思路影响,以及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十三科一理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429279
4.中医初临床必备案头书医学新闻个人认为一本好的中医案头书应该体积不大,但理、法、方、药俱备,内容言简意赅,承上启下。理论观点不偏颇,用药平和,包括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因此在这里将名家推荐与自己学习应用的常用中医案头书按著作年代顺序介绍如下,做为初入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和研讨之用。 https://m.iiyi.com/xw/d-18-409466.html
5.中医温病的理论与临床温病贯珠集温病汇讲温病教学一得温病精要温病论补註温病名著精华温病名著精华选析温病名著选读温病浅谈温病三字经温病舌诊图谱温病释要温病述评温病述要温病条辨温病条辨2温病条辨百题集温病条辨方歌括温病条辨歌括选要温病条辨新解温病新解温病学(教学彙参)温病学(中医专业用)温病学辞典温病学多选https://3g.dxy.cn/bbs/topic/5942482?redirectFrom=bbs-ms
6.夺命肿瘤君,贾氏三代名医和西安杜万全堂不得不说的秘密我国的中医癌瘤专家 中医小儿病专家 1946年,在西安三桥开设诊所行医,1954年参加组建西安市中医门诊部(现西安市中医医院),1955年任西安中医门诊部儿科主任,为西安最早的十四位高级医师之一。 一部书近三十六万字,一个药叫平消胶囊,从建国前至今三代人临床一线奋战八十余年,这就是一代名家—“贾氏中医”贾堃百年诞辰https://www.mingyihui.net/article_2711853.html
7.一个中医爱好者十年的自学中医经历中医学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学完伤寒温病这两大基础后,要对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内难伤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学说有个综合了解,确定后续的学习方向,任应秋的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得很透,而且融入了很多刘老自身的临床经验。 4.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5.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217290.html
8.名家汇聚学术荟萃——第六届天府肿瘤大会名家讲坛精彩纷呈张教授强调临床医生要提高对该类罕见子宫颈粘液腺癌的认识和警惕,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术中探查,结合精准的病理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患者的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颖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王登凤教授对此讲题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为期一天的天府肿瘤大会主会场名家讲坛精彩纷呈,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对https://www.sichuancancer.org/info/1022/10835.htm
9.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精选十篇)研究生“读案”“写案”“讲案”三阶段贯穿中医临床案例始终,较临床小讲课、教学查房这些以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将所学到的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写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使之成为中医药事业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gjc4l5.html
10.《中医书籍资料集合(更新至9)》[光盘镜像]老中医经验选.pdf老中医经验选编4.pdf老中医经验选编5.pdf老中医经验选编.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 第一辑(上).pdf老中医医案选 第一辑.pdf老中医医案选.pdf老中医医案医话选.pdf历代名医老年病案评析.pdf历代名医临证经验精华.pdf历代名医医案选讲.pdf历代无名医家验案.pdf历代针灸名家医案https://www.kanyixue.com/ed2k/5471.html
11.中医师承学习计划14篇(全文)对中医医院来讲,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人才成为书本上的“中医”,即所谓的“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不能服务于临床。临床中医逐渐失于传承发展,普通中医医院不能提供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逐渐被市场经济和社会淘汰。 二、师承教育在中医医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重要意义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l3z6d42.html
12.陕西省中西医诊治名家经验及名中医薛陆军经验传承学习班举办[摘要]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适应国内外肿瘤疾病科学研究日益发展的趋势,是本次会议的主旨。本届会议的举办,促进了陕西地区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提高了疾病预防和救治能力,使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https://health.hsw.cn/system/2021/1213/80564.shtml
13.医济苍生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自古以来,千千万万历代医家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他们秉持济世救民的仁心,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将临床实践汇集成宝贵的医学资料,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医学理论和经验、更留传下至https://www.meipian.cn/50bgo7m2
14.汇生活这里引用一段我认为比较准确的说法,出自上海市卫计委一份文件:中医流派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医学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术、特色技法的传承发扬而构成的医学现象,该流派应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有独到临床技艺和诊疗特色,有较为清晰的学术源流、传承脉络和一定的历史影响和公认https://www.whb.cn/zhuzhan/jiankang/20171023/10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