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往事︱有关成都中医学院时期的老故事讲述成中医往事

接到学校征集校史故事的任务后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从前,故事一幕幕重现。现在择其要点记录几个小故事,以飨同道。

“传而不染”的名言一一吴棹仙教授语

1965年秋天,学校要派医疗队下乡。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我们聆听吴老代表全校老师表态,鼓励大家在乡下要待病人如亲人。只要我们做到正气存内,邪气不可犯我;如果我们正气虚了,邪气必然侵犯而患病,故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接触病人不可怕,只要大家身体健康,就是遇上传染病,也会“传而不染”。言毕大家会心地笑了。这次吴老讲话对我们学习、认识《黄帝内经》的预防思想有更进一步的启发,对我们从医后对扶正祛邪理论有了更切实际的认识与体会。

校园药圃见闻——凌一揆教授带习认识鲜药标本点滴

伤寒论序言讲解——邓绍先教授别具一格的讲课

邓绍先教授,是国内伤寒大家,也是国内讲气化理论的大家。除担任本校学生的授课外,还常常到北京、上海、广州讲《伤寒论》。广为传播的是他用气化理论讲解的《伤寒论》。我们当年《伤寒论》是学年课,由邓老亲自授课,由戴佛延教授、陈治恒教授协助。我记得序言就讲了2次4学时。开始讲太阳经气从膀胱升起,玄冥幽微,深奥莫测。要求我们在学习气化理论时注意两点:太阳统周身皮肤、营卫、百脉、经络,为一身纲领;毛窍乃太阳寒水气化出路,一切外邪之来,必由毛窍而始入于内,出入二字乃邪正机关。故太阳本经之邪应从毛窍以汗出为顺;若从下出(通下)则为传经、传腑之变证,都应从气化上去探求。我们初学时听之,十分茫然,后来慢慢琢磨,发现邓老很简洁地将常证与变证鉴别开了。其理论与《伤寒恒论》之气化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气化二字,乃伤寒论之真正要害所在,非有造诣精深者难识其中真机。

健脾除湿法减肥凑良效——李斯炽教授治疗肥胖病案

有一例肥胖病例,男,8岁,生于20世纪70年代。时逢我的内科老师陈源生老师来成都市参加四川省农工民主党常委会,陈老与李老是好朋友,我陪陈老到西安路李老家拜访。巧遇成都军区首长小孩来治病,体重已经90kg,身高168cm,无任何不适。舌苔、脉象正常。李老认为其是痰湿内停,堵塞清窍,水湿浊污内停。治则为健脾除湿,化痰排毒,方剂用二陈汤加白芥子、大腹皮、淫羊藿等。2个月后再遇患者来复诊,这时体重已经明显减轻,体重减至76kg。看诊这种情况,我十分欣喜,当时还不能理解李老用药的奥秘。思之良久,我从李老的经验集中悟出了道理:湿邪集聚则肿,湿邪散则肿去,治湿宜清淡化湿,湿去则健脾,所以在第二次看诊的处方中加了四君子汤。我体会到李老见湿不治湿,而是以化浊醒脾为要。李老的教诲深深印入脑海,湔拔不去,受用终生!

名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教于国医大师任应秋先生

1983年9月任应秋教授到四川省讲学时,回江津县(现江津市)老家省亲。路过成都时,专门看望老朋友吾师文琢之教授。文老为了答谢老朋友造访,在成都骡马市教学餐厅款待任老一行。任老的两位研究生在座,其中一位就是当今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当时陪同的有侯占元院长、张启光教务长、文老和我,一共7人。任老与老朋友交谈十分高兴,任老同时也多次称赞四川的美食,说去北京二十多年了,在北京没有这样的四川美食。席间文老、任老互相介绍学生情况。当介绍到我时,我回答说主要随师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我告诉任老我在1965年是读任老编写的书《阴阳学说》入门的,他听后十分高兴,问我有什么困难?我诚恳地向任老请教学习外科的理论方法,任老十分耐心告诉我三点:

一要通读外科发展史,这样可以明白外科发展的脉络,才能全面了解外科;二要研究外科的流派,流派的形成是众多名医大家共同的学术思想的汇集,对发展学术是有很大帮助的;三是要研究名家,多读名医专著,才能从中汲取名医的特点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然后融入自己的思维才能有很大的提高。我按照任老的教诲去做,终身受益。

牢记恩师教诲终身受益——简记文琢之教授

川派中医外科名家文琢之(1905—1991),四川省射洪县人氏。幼时生病多,体质太弱,多方医治,起色不多。时遇释灵溪大师免费施药,文老父亲向大师说明文老病情,并许下诺言,若文老病好,便在10岁时出家,在大慈寺剃度,拜释灵溪大师为师,学医来治病救人。文老幼时家贫,敏而好学,果如其诺。10岁剃度出家,即师从四川方外名医释灵溪上人。释氏擅长内外科及杂症,亲制各种灵效之膏丹丸散。释氏之师天映大和尚乃清代四川外科名手,曾应清廷召入宫为慈禧太后治疗背痈瘥而名扬四海。释氏为其高足,文师入室学业8年尽得其传。1925年,在成都开业行医。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引起了全国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当时文老与医界同仁一起奋力抗争,他与北京市李重人教授,上海市张赞成教授,张觉人教授等人一起。他们分别在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等地召开的“全国医药团体强烈反对废医案集会”上,向国民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保存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文老1957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任教,先从事教学如诊断学、内科,1963年到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文老事外科,以内外合治为原则。文老推崇的医家汪机说:

“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他为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外科的创立、建设、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文老名言:“人体表现于外的痈疽疔疖,尤江之浊流,树之枯叶,只有澄其源而流自清,润其根而叶乃茂。”其代表著作有《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论集》《川派中医药名家一文琢之》。

文老至孝是我们学习榜样。由于文老父亲去世早,成人后文老为了尽孝,一直与母亲同住,侍奉起居,问寒问暖。如果在外面吃饭,一定要带好食物回来孝敬母亲,母亲很高兴。由于母慈子孝,文老母亲享高寿103岁,文老对母亲的孝顺影响了学生,学生们都纷纷向文老学习。

文老传授杀虫止痒秘方。记得1981年秋,张觉人老师因出版《中国炼丹术》一书,兼之张老满九十岁补过生日,在人民南路的一家饭店请客,我陪文老赴宴,席间张老十分高兴,亲自签名盖章送我新书,讲了很多炼丹方面的经验,我都一一记下,如饕餮享大餐,十分解馋,收获颇丰。席散我陪文老回天涯寺南街家,文老兴奋,当时没有人力车可坐,只好缓缓步行回家。由于路比较远,我们边走边谈,文老将秘方传授与我,后公之于世,受到欢迎。疥药粉是四川地区流行较广,影响很大的一个特效秘方,同行对该药的流行是认同的。由于过去没有外传,我在编写文老经验集时将其公布于众。

牢记恩师教诲终身受益——简记罗禹田教授

罗禹田教授(1905~1990),国内中医骨外科名家,中医界名宿。学验俱丰,尤以手法整复骨折、软组织损伤、骨病、烧伤、外科杂病、皮肤病见长,深为病者乐道,学生称颂,同道赞许。罗老家传骨外科业已三代,其父罗裕生疗骨折、治损伤,为当时大国手,有“罗氏骨科,国内独步”的美誉。

罗老幼时聪颖,少随其父学医,教导甚严,遍读医籍。随父练习推拿、复位手法,习做膏丹丸散之秘药,渐渐地把家学继承下来。成年后,又拜诸名师指点,医技日精,名成于青年,蜚声于川。

罗老在成都市一人民医院骨外科工作,1957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任教,担任中医外骨科教研室主任,参加1960年、1963年全国中医外骨科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参加附属医院的门诊工作。他主讲1962级、1963级、1964级、1965级中医外科、骨科、五官课程,培养了许多高级中医专家。1966年参加32111钻井队烧伤抢救工作疗效好。由于罗老工作成绩突出,1965年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罗老每于精神好时,或讲《内经》,或讲《易学》,或讲《外科》,或讲杂病,或讲临床心得,或讲授用药规律,循循善诱,一丝不苟。在读书问题上,指导学生要重点读代表作,经典著作必须精读。罗老为成都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成立、建设、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罗老的治学名言:“先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后由博返约,精读细研。”这一方法使我受用终生。其代表著作有《中医外科临症集要》《川派中医药名家——罗禹田》。

随妇科名家王渭川教授、王祚久教授学习

我在工作后转科时,在妇科跟随王渭川教授、王祚久教授临床学习,在老师们的繁忙工作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王渭川教授长于妇科杂病、不育、带下症等,故王老治疗不育症时重点是调经与带下症同时治疗,加以通窍之品,不仅调好月经,带下之疾也随之而愈,还治疗好不育症,产下健康宝宝。王祚久教授治疗妇科疾病喜用傅青主女科方。二老之中,前者以医治不育者居多,后者以医治经带疾病居多。

关于学校中医外科的发展

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时,中医外科教师很少。罗禹田老师是教研室负责人,吴国璋老师、文琢之老师兼内科教学和附属医院外科门诊。学校开设师资进修班后增加了刘洁明老师、张敬姜老师、阙再忠老师、熊永文老师。到1970年又增加了陈忠雄老师、杨嘉钊老师、黄世成老师、宋根信老师和我,外科此时已经渐渐形成梯队。始分为中医外科教学组、骨科教学组、西医外科教学组,后成为三个对应的教研室。后来人员代有补充、更迭,到20世纪80年代中医外科发展为硕士学位招收单位。2002年发展为博士学位招收单位,随后又作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四川省精品课程以及全国规划教材副主编单位,多部学会及自编教材主编单位。1997年院系合并后又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传承工作室——文氏皮科传承工作室。中医外科能够有今天的成绩,罗老、文老功不可没。

在我进入中医行业时,得到很多老师们的教育和帮助。有了他们才有今天的我,我会永远记住他们。他们是李斯炽先生、吴棹仙先生、李克光先生、文琢之先生、罗禹田先生、彭履祥先生、冉品珍先生、王渭川先生、王祚久先生、陈源生先生、张觉人先生、曾应台先生、陶涵清先生、余仲权先生、关吉多先生、雷德明先生、刘洁明先生等,受教甚多,难以一一举例,我执弟子礼,故以称呼先生为敬。

撰写人简介:

艾儒棣,男,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四川省十大名中医,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川派中医外科第四代学术传人。承文琢之、陈源生、罗禹田、张觉人等全国中医名家多年,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个人临床心得,提出了“扶正祛邪、重建平衡”的见解。针对免疫系统疾病及其他内、外科疑难杂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天疱疮、皮肌炎、硬皮病,通过中医药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得到中西医同行的称赞。出版《中华大典外科总部》《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论集》《中医外科临证集要》等著作。

THE END
1.汉唐经方再传承关于汉唐经方的传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汉唐经方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传承历史悠久,历代都有许多杰出的经方学家和临床医师。在现代社会,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汉唐经方也在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许多中医学者和医师都在研究汉唐经方的理论和实践,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汉唐https://news.yiche.com/baike/4661563.html
2.《任督腧穴临床汇讲》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当当当当内蒙古新华书店旗舰店在线销售正版《任督腧穴临床汇讲》。最新《任督腧穴临床汇讲》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任督腧穴临床汇讲》,就上当当内蒙古新华书店旗舰店。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47690075.html
3.汇名家经验,除失眠困扰——杨浦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失眠专病汇名家经验,定长白方案,除失眠困扰 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的探索已经持续十余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罗列的不寐的七大类辨证分型和治法并不足以满足临床上日益复杂的并发性失眠的诊疗需求。 受颜氏内科从淤论治失眠的思路影响,以及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十三科一理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429279
4.中医初临床必备案头书医学新闻个人认为一本好的中医案头书应该体积不大,但理、法、方、药俱备,内容言简意赅,承上启下。理论观点不偏颇,用药平和,包括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因此在这里将名家推荐与自己学习应用的常用中医案头书按著作年代顺序介绍如下,做为初入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和研讨之用。 https://m.iiyi.com/xw/d-18-409466.html
5.中医温病的理论与临床温病贯珠集温病汇讲温病教学一得温病精要温病论补註温病名著精华温病名著精华选析温病名著选读温病浅谈温病三字经温病舌诊图谱温病释要温病述评温病述要温病条辨温病条辨2温病条辨百题集温病条辨方歌括温病条辨歌括选要温病条辨新解温病新解温病学(教学彙参)温病学(中医专业用)温病学辞典温病学多选https://3g.dxy.cn/bbs/topic/5942482?redirectFrom=bbs-ms
6.夺命肿瘤君,贾氏三代名医和西安杜万全堂不得不说的秘密我国的中医癌瘤专家 中医小儿病专家 1946年,在西安三桥开设诊所行医,1954年参加组建西安市中医门诊部(现西安市中医医院),1955年任西安中医门诊部儿科主任,为西安最早的十四位高级医师之一。 一部书近三十六万字,一个药叫平消胶囊,从建国前至今三代人临床一线奋战八十余年,这就是一代名家—“贾氏中医”贾堃百年诞辰https://www.mingyihui.net/article_2711853.html
7.一个中医爱好者十年的自学中医经历中医学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学完伤寒温病这两大基础后,要对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内难伤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学说有个综合了解,确定后续的学习方向,任应秋的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得很透,而且融入了很多刘老自身的临床经验。 4.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5.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217290.html
8.名家汇聚学术荟萃——第六届天府肿瘤大会名家讲坛精彩纷呈张教授强调临床医生要提高对该类罕见子宫颈粘液腺癌的认识和警惕,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术中探查,结合精准的病理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患者的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颖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王登凤教授对此讲题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为期一天的天府肿瘤大会主会场名家讲坛精彩纷呈,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对https://www.sichuancancer.org/info/1022/10835.htm
9.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精选十篇)研究生“读案”“写案”“讲案”三阶段贯穿中医临床案例始终,较临床小讲课、教学查房这些以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将所学到的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写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使之成为中医药事业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gjc4l5.html
10.《中医书籍资料集合(更新至9)》[光盘镜像]老中医经验选.pdf老中医经验选编4.pdf老中医经验选编5.pdf老中医经验选编.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pdf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 第一辑(上).pdf老中医医案选 第一辑.pdf老中医医案选.pdf老中医医案医话选.pdf历代名医老年病案评析.pdf历代名医临证经验精华.pdf历代名医医案选讲.pdf历代无名医家验案.pdf历代针灸名家医案https://www.kanyixue.com/ed2k/5471.html
11.中医师承学习计划14篇(全文)对中医医院来讲,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人才成为书本上的“中医”,即所谓的“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不能服务于临床。临床中医逐渐失于传承发展,普通中医医院不能提供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逐渐被市场经济和社会淘汰。 二、师承教育在中医医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重要意义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l3z6d42.html
12.陕西省中西医诊治名家经验及名中医薛陆军经验传承学习班举办[摘要]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适应国内外肿瘤疾病科学研究日益发展的趋势,是本次会议的主旨。本届会议的举办,促进了陕西地区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提高了疾病预防和救治能力,使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https://health.hsw.cn/system/2021/1213/80564.shtml
13.医济苍生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自古以来,千千万万历代医家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他们秉持济世救民的仁心,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将临床实践汇集成宝贵的医学资料,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医学理论和经验、更留传下至https://www.meipian.cn/50bgo7m2
14.汇生活这里引用一段我认为比较准确的说法,出自上海市卫计委一份文件:中医流派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医学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术、特色技法的传承发扬而构成的医学现象,该流派应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有独到临床技艺和诊疗特色,有较为清晰的学术源流、传承脉络和一定的历史影响和公认https://www.whb.cn/zhuzhan/jiankang/20171023/10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