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落地实施,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王航指出,《细则》为行业的发展划定了红线和底线,必将推动行业重新聚焦到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上来,共同追求业务的良性发展。
王航认为,下一步互联网医疗平台应该致力于解决行业堵点问题,提供更多“关键价值”,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监管细则落地实施
此次正式落地实施的《细则》对互联网医院的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根据《细则》,互联网医院分为两类,分别为作为实体医疗机构第二名称的互联网医院、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单独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互联网医院,均由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进行监管。
《细则》规定,医务人员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患者有义务向医疗机构提供真实的身份证明及基本信息,不得假冒他人就诊。
互联网医疗仅提供复诊服务。《细则》规定,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本次就诊经医师判断为首诊或存在其他不适宜互联网诊疗的情况时,接诊医师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并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此外,在药品管理方面,《细则》明确规定,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严禁以商业目的进行统方。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舒婷指出,监管是为了更长久的发展,《细则》要求各省建立省级监管平台,各医疗机构要主动与省级监管平台对接,通过持续的监管来梳理业务流程,完善平台功能,推动底层数据流通。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认为,《细则》更加注重可操作性,更加考虑符合当前互联网诊疗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用词的专业性,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监管,更强调医疗机构的主体责任以及更加全面的监管等。
探索实践到规范发展
作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先行者,好大夫在线自2006年即上线运行。在模式各异的互联网医疗行业中,好大夫在线专注医疗服务领域,凭借十多年的深耕聚焦与专业运营,积累了丰富的优质医生资源与良好的患者用户口碑,目前已是国内颇具代表性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据官网介绍,截至2022年6月,好大夫在线收录了国内10100家正规医院的89万余名医生信息。其中,24万名医生在平台上实名注册,直接向患者提供线上医疗服务。在这些活跃医生中,三甲医院的医生比例占到73%,具有很高的医疗服务权威性。
王航介绍,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医疗行业主要经历了早期探索、多地试点、政策突破、疫情推动、规范发展等多个阶段。
2014年之前,互联网医疗行业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互联网医疗进入千家万户,但是这个阶段的互联网医疗还是以信息提供和咨询服务为主,没有涉及严肃的诊疗环节。
2015年到2017年,多地开始互联网诊疗试点。例如,广东省二院在广东,39健康网在贵州,微医在乌镇,好大夫在线在银川,都做了一些针对互联网诊疗的试点。
2018年,好大夫在线银川试点获得成功。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把互联网诊疗和中国西部地区缺乏高端专家资源的需求联系了起来,因此获得了监管侧的支持。2018年,互联网诊疗银川模式受到充分认可。互联网诊疗的大门打开,这是一次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政策突破。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推动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监管侧,多项推动行业发展的政策出台;在供给侧,作为行业主力军的公立医院纷纷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医院;在资本侧,很多资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机会,大举进入互联网医疗行业;在需求侧,整个社会对互联网诊疗也开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过,互联网医疗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020年底,行业里也出现了药品回扣从线下向线上蔓延等一些不规范的“苗头”。
“终极投诉”与解决之路
历经十多年,从无序的探索实践,到有序的规范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很多处方虽然在线上开得出来,但药品不能顺畅地送到居民的家中。这个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线上开出处方,这只是互联网诊疗的第一步。千万不要认为有了线上处方,就代表着互联网诊疗的所有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它的终极任务是推动每一个行业去发生质的转变。”王航说,“重塑医疗传统业务流程,这才是互联网医疗的关键任务。”
王航指出,不管是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还是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都会面对两大“终极投诉”——医生响应不及时的问题和医生回复太简单的问题。如果能解决两个问题,整个行业将向前跨越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