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这是上周装起搏器的某某某,今天感觉不舒服,心慌胸闷气短,对症处理一下可以吗?要做啥检查?”“可以做个心电图网传和动态心电图看看,同时发张图片来看看刀口皮肤颜色。”“她感冒了,我先用药看看,心律失常药物还要用么?”“刀口没有问题,起搏器感知和起搏正常,可以放心使用各类药物。”
以上是徐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CCU室(冠心病重症监护室)、远程心电会诊中心负责人李家岭主任在手机里与新沂中医院医生的一段对话。像这样的交流,对李家岭来说每天随时都有很多。
医联体分级诊疗,与基层患者心连心
医联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三级医院牵头,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医疗联合体,其目的是为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双向转诊,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徐州市中医院至今已与本市县(市)区20多家医联体成员单位共建专家工作室56个,将优质医疗资源输送到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基层,并帮助基层医疗培养人才,使基层居民就近就医、放心就医。
专家坐镇指导,会诊中心时时监控
心电图是住院、门诊、健康体检最普遍的常规检查项目,以往患者做心电检查要排队进行,只有少数急诊重症患者可以获得在病床边做心电图的待遇,自远程心电会诊中心成立后,中医院的住院患者不用来回奔走、排队检查,在床边就可以做心电图检查了,患者诊断治疗也更及时高效了。
“每位住院患者和心内科患者都要排查心电图,诊断医生必须做到细致、准确地分析心电图变化,把准确的诊断报告及时发送回各个科室。”李家岭说,“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患者,每位患者所做的心电检查信息都会同步到心电会诊中心。每来一份新的未诊断心电报告,系统就会通过语音和黄色闪块来提示值班医院作出诊断,以便及时发送给临床。”
李家岭说,对于这样基层卫生院处理不了的危急患者,心电中心接到信号之后,都会及时给予抢救指导或转院安排,已接诊过的数十例患者无不抢救及时、转危为安,体现了远程心电会诊的重要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医护人员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降低了误诊误治的几率。
一条龙全程护卫,中西医结合早康复
市中医院心血管科是淮海经济区一家心血管中医临床重点专科,拥有CCU室(冠心病重症监护室)、病房专用心导管室、心血管研究室。以心血管科为主体,急诊科、120、胸外科、检验科等多科协作的市中医院胸痛中心为胸痛患者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诊治服务,争分夺秒救治患者,提高急性胸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效率,帮助许多濒临死亡的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的危重患者获得了新生。
心血管科拥有独立的导管室、血管内超声、主动脉球囊反搏(IBP)、冠脉旋磨仪等多种先进医疗设备,在急性胸痛救治方面更迅速、规范、精准,常规开展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及伴随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疑难复杂心血管疾病,已开展冠脉介入手术20年,擅长运用药物洗脱球囊治疗冠心病、实现冠脉介入无植入治疗、运用冠脉内旋磨技术处理冠脉钙化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与传统中医“真心痛”的临床表现如疼痛剧烈、持续不能缓解、大汗出、手足青相似。李家岭说:“我科结合中西医优势,在现代医学急诊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明辨心梗气血阴阳虚实之不同,区分轻重缓急,注重毒邪致病这一病机特点,临床治疗中不仅救急治标,改善症状,更可固本培元,改善预后。这一理念和方法被逐一传授到中医院医联体的成员单位,扩大了中医的疗效和影响。”
拉近医患“心”距离,未来指向家庭监控
中医院的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安放着一排排电脑,前面的大屏幕供医务人员进行会诊和授课使用。在会诊中心的记录本上,每一次的会诊情况和课题被仔细地记录,参加会诊和学习的医务工作者一一签名。
远程移动心电监护系统由医院监护中心服务器、网络通信支持,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各监护终端。市中医院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对心脑血管病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更通过互动交流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诊断能力,中医院推出的“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中心、“互联网+影像”远程影像中心等,充分体现了优势医疗资源下沉,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市中医院的心电会诊中心已做到了医院本部和医联体成员的联网全覆盖,在继续深化扩展这项工作中,未来的心电会诊中心还要将联网的范围扩大到120救护车和社区、家庭。”李家岭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各种老年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脑中风等慢性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深入家庭、社区对这类慢性病进行家庭监测、社区监测尤其重要。家庭监测所需的仪器具有易于携带、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即时联网等特点,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24小时监测,帮助患者自己或医生准确地判断病情,监控到的数据与心电会诊中心联网,借助网络云技术将监测的结果及时通过网络设备传输到医院的心电会诊中心,心电医师在接受器上看到提示后,及时作出诊断,让患者在家里就可以随时享受到专家级服务,拉近医患之间‘心’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