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世界精神卫生日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
一、世界精神卫生日的来历。
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卫生认识率较低,社会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消除公众对精神疾病的偏见。我们国家从2000年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今年是第28届,本届精神卫生日的宣传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每年的活动都是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理解、接纳、关爱、精神疾病患者,进一步推动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精神卫生常识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大大增加,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国民的心理健康已呈现出比单纯的躯体健康问题更加突出的态势。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学会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是能及时求助,将有助于改善我们大家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三、精神卫生现状
精神卫生问题又称心理卫生问题,当前精神卫生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因此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普遍。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三分之二的精神障碍患者从不进行治疗,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竞争压力、失业、生活节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应激因素日益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上升,其中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而到2020年时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然而,当前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仍然还比较低,2017年的数据是14.18%,人们在预防疾病、早期发现、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较普遍。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均对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健康中国行动目标首先指出要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缺乏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性、有效性的认识,这制约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和利用。为此,亟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使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求助信息,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为此,本行动提出到2022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目前,我国焦虑障碍、抑郁症、失眠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将呈上升趋势,但随着心理健康工作的不断推进,将可以控制这些疾病患病率的上升趋势。为此,本行动也提出焦虑障碍、抑郁症、失眠障碍等常见心理疾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
四、健康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过去,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强调的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即大部分人会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但是,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对健康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1997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道德健康,因此目前健康概念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4个层次,它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反之就会成为亚健康或不健康。
五、理解、接纳、关爱精神疾病病患者
现在社会上对精神疾病还有很多误区,比如有人说精神疾病就是疯子,精神病人会有暴力倾向,是很危险的应该远离他。其实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歇斯底里、危险恐怖的样子,只要及时接受医院治疗,暴力行为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另外,调查显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暴力倾向或行为的人约占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则有近20%的人使用过暴力。也就是说,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数量远远低于普通人,社会的偏见和孤立反而让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暴力欺辱,成为受害者。现实中他们反而是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害怕被歧视而小心翼翼地生活,更需要人们的关怀和帮助。
民众对于精神疾病还是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误区,患精神病就是丢脸的事,讳疾忌医。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消除偏见,不歧视他们,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大家庭。精神疾病只是表现在精神活动上有异常,并不是犯错误,更不是有人迷信地认为是“作孽的报应”,社会上某些人对精神病人的歧视、虐待、戏弄和嘲笑都是不对的,而应该给予同情和关怀,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有些家属明知患者有精神病,却为了“保全脸面,家丑不可外扬”而讳疾忌医,不带病人去医院看病,甚至认为住进医院与那些疯子在一起会越来越重,且不知耽误病情越拖越差,更是十分错误的。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治疗或不规律服药,会导致病情延误、难以治愈或复发。精神疾病不可怕,可防可治。我们大家要正视心理问题,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早求助。
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坚持服药和定期回访等方式控制病情,并且通过系统的康复手段预防和控制疾病复发。很多患者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继续上学、工作,并结婚生子。比起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的影响,社会的歧视和病人由此而生的病耻感才是精神疾病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已基本形成,他们可以通过入院治疗、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回归社会。而且不处于发病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样具有劳动能力,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甚至成为有成就卓越的人。各行各业曾罹患精神疾病的名人有很多,比如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患有抑郁症,诺贝尔获得者、数学家约翰·那什患有精神分裂症。
六、不同人群常见精神心理问题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老年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心理孤独,如退休、空巢、离婚或丧偶等,使老年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现怀疑、抑郁、乃至绝望。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等等。老年精神障碍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期抑郁症的比例也在增高,不容忽视。
另外,生活中遇到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
七、应对措施
出现心理问题却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是常见而有害健康的表现。不愿求助的原因包括: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
学术指导专家:
吴迎春,主任医师,现任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一科主任,兼职本院法医司法精神病学医学鉴定,辽宁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铁岭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辽宁省12320心理援助热线专家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