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人,自然免不了去医院看病。作为家属,您是不是时常有这样的困扰:好不容易挂到了心仪医生的号,见到医生却不知从何说起;当您代替行动不便的老人问诊时,病历资料总是没带齐全;老人不愿意抽血做检查,抗拒住院,您劝不动“倔脾气”的老人......
1陪老人看病,如何省时省力?
同一个老人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健康问题,我们称之为“老年共病”。共病可以是脏器疾病、精神心理问题、老年综合征,也可以是其他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问题。所以,每次见医生前理清看病思路尤为重要。
2代替老人问诊,怎样才能更有效?
有些高龄、衰弱、腿脚不变的老人不方便去医院,家属在代替老人问诊前应该做好“功课”,以帮助医生尽最大可能了解老人的个人情况及疾病问题。
老年综合评估(CGA)
以一系列评估量表为工具,从疾病、认知、情感、生活能力、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系统和信仰等多维度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以此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最大程度维持和恢复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根据家属提供的资料信息,我们可以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老人的临床病史可诊断出:三尖瓣重度反流,右心衰竭;心房扑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置入术后;低血压。从老年综合评估发现的老年问题及老年综合征有:头晕、视力损伤、听力下降、便秘、衰弱、肌少症、营养风险、口腔衰弱、跌倒风险、多重用药。
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在门诊进行了病情分析,并制定了治疗及照护计划:
(1)患者头晕与低血压有关,低血压考虑为体位性低血压,目前治疗心衰药物中的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均会加重低血压,可适当减少利尿剂的用量,最好将血压控制在100-150/60-90mmHg,每日监测血压、出入量、体重,密切观察胸闷、气喘、水肿等症状及体征。
(2)患者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警惕出血风险,定期复查大便隐血。
(3)患者长期使用开塞露治疗便秘会造成肛门黏膜的损伤并形成依赖性,可安装智能马桶或利用长嘴喷壶冲洗肛门帮助排便。
(4)患者目前每日口服营养制剂作为营养补充,可在保证热量的情况下添加乳清蛋白。
(5)建议在康复医学科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运动,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
以上这位家属的做法值得赞扬,通过她所做的老年综合评估,即使老人没到场,医生也能大致“描绘”老人的画像,并提供有效的医疗指导。
不过,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位家属还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用药清单的记录不规范。一张规范的药物清单应包括以下内容:药物名称(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药物剂型(如片、胶囊、缓释片、肠溶片等)、药物规格(如5mg/片)、每次用药剂量、用药次数、服药方法、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原因。详细的用药清单可以为医生的诊疗提供线索,避免出现医生处方过量或剂量不足的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用药问题,大大提高药物重整的效率和质量。
除非万不得以,就医时还是应该本人到场,尤其是初诊病人,否则医生很多情况下只能提供咨询建议,仅供参考。
3老人不是所有病都需要住院
对于一些家属来说,每当家里的老人稍有不适,他们便习惯将老人送往医院住院治疗或疗养,这份孝心无可非议。然而,我们不禁要思考,医院是否真的是老人健康的“保险箱”?
答案并非如此。因为老人的许多“病症”其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疾病,而是自然衰老的表现,如同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绝大部分老年慢性疾病都是无法根治的,它们往往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相对稳定期。慢病管理的关键在于尽量维护疾病稳定不加重,维护器官功能,而非过度干预。这包括日常监测血压、血糖、心率、体重、血脂、肝肾功能等,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接受生活方式指导,定期随诊。
4尊重老人的想法和意愿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的尊重是让老人有选择权和掌控感,而不是想当然替老人做主、事事包办代替。保持老人对自己生活负责和控制的能力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很重要,孝顺、孝顺,很多时候“顺”比“孝”更难做到。
在老人看病的问题上,作为家属要具备细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尊重老人的想法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