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大家都在强调人文素养对于医生的成长成才不可或缺。除了医学科技,医生还能带给患者些什么,医生关怀照护患者的方式还有哪些,患者还能从医生身上获得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1.医学的特征:是科学,更是人学
3.人文科学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
国际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权威机构,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提出,医生必须具备六项核心能力,即医学知识、患者照护、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职业精神、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以职业系统为基础的实践。此中包括大量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内容。国际上所有的医学学会、医学教育学会,还有医疗行业协会,无一例外地都在强调医学中的人文教育与医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即人性与教养,是人的精神文化。人文,是以观察、记录、分析、理性批判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行为,积累和创新人类思想,指导人类行为的各门学科(哲学、艺术、语言、宗教等)和知识的总称,或称为人文科学。中国传统的人文概念是指人的各种属性:“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人文学科包含多种方面,其中,“文史哲”为其基础领域。
至于宗教,自古与医学结缘甚深。中医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即深受儒、道、佛等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不但信众,一般民众在就医过程中经常或多或少地产生与宗教有关的心理效应。医学实践中的宗教因素是在医学不能充分把握和解释、预测病情的情况下,患者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依托和祈求。宗教可能很有效地产生效应,首先是心理效应,进而可能产生由心理而引发的行为和生理效应,此中现象与机制,当代医学远未明了。在医生方面,行医过程中应当于无形中向患者和家属传达一种达观的生命态度。能不能把达观的生命态度贯穿于行医和交流中,最终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医生境界不同的重要体现。
艺术是人文学科的有机组成。人类有很多无以名状的、非逻辑的感受,需要以艺术加以表达,来“通情达意”。医生至少应当在音乐、绘画摄影、戏剧影视等方面有所爱好,有所感悟。这对于形成医生优雅高尚的情志和启发思维很重要。
4.医学界要加强人文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尤为重要
人文教育的方式自古就有很多,柏拉图的人文“七艺”,先秦的“六艺”教育等,很大部分都属人文的授教内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医生的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其中人文素养不可或缺,在我国现行院校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体现显著不足的情况下,在住院医师阶段予以加强至为重要:要真正、牢固树立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观念;建设一支高品位的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立保障制度,形成长效机制;规范、生动、灵活的培训内容和考核;将人文素质培训落实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教学方式,评价路径等)。
5.“医赞医,医学兴”应当成为基本的医德和行规
当前,在中国医生的人文素养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医生之间相互不够尊重。佛教界有句话:“僧赞僧,佛教兴”。如果僧人之间互言不是,不会有人尊重和相信佛教。我国医学界有一个应当检醒,乃至应当猛醒的问题就是,有医生动辄以言其他医生之非来抬高自己,显示“高明”。须知,医生的高明不是靠贬低别的医生得来的。这种在行业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同行之间失尊重,对医务界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可悲的是,业界似乎对此仍茫然不知不悟,依然“乐此不疲”。现在社会上就医“货比三家”的现象,医患彼此猜忌的现象均与此有关。医生之间应当真诚地相互尊重和维护。当你的观点和其他医生不一样的时候,不一定就是你对,仅是自认为己对人错。即便确实是自己对了,也要知道,没有一个医生想把病看坏,那位医生的主观愿望也是要帮助病人的。言他医之非无助于患者治疗,只能恶化现在本已不堪的医患关系,增加医患相处的难度,恶化自己也身处其中的执业环境。切记,“医赞医,医学兴“,若”医诋医,则医学衰”。善良地维护同道,是基本的职业操守、医德、行规。
6.关于医学人文的几个观点,请大家指正
·医疗的本质是“照护(care)”,不是“服务(service)”。照护和服务在内涵和境界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医生要有广泛的爱好,包括音乐、摄影、旅游、体育、欣赏人体之美等,进而形成素养。
·在医生治病的三件法宝(药物,刀械,语言)中,语言和所代表的人文关怀所占的作用永远超过50%。过去、现在、将来都是如此。
·医患关系是朋友关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医患之间不是对等关系,而是医生施予、患者接受照护。医患之间存在主从性,医生要掌握主动,形成导引,这样才能照护好患者。
·医生的人文素养,应当高于或至少等于患者的人文素养,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当医生的人文素养低于患者的时候,会形成很难面对的局面。医生的高素养是形成良好医患关系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