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约翰·霍普金斯医学课程中的深度整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创立于1893年,一直是美国乃至全球医学教育领域的开拓者,它不仅是首个规定医学生必须拥有本科学历的医学院,也是第一个录取女性医学生并给予她们与男性同等权利的研究生院。

那么作为医学教育圣地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些年来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创新,这样的创新又是否适合中国的医学教育?

此外,几位老师还谈到了中美医学教育的差别、中国尤其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医学教学上的尝试和探索,以及他们认为JHU的医学实践对于中国医学教育的可借鉴之处。

采访实录整理如下:

庄乾宇:一百多年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校时,洛克菲勒基金会当时设立的目标就是要把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成为东方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像JHU一样,北京协和医学院也一直致力于拓展自己在医学教育上的边界。我们本次来访的项目MedicalEducationFacultyExchangeProgram,主要是希望探索和借鉴JHU的医学教学模式——尤其是”GenetoSociety”(“从基因到社会”)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同时在本次访问过程中,我们也有幸与JHU的专家们互相交流探讨在医学教育方面的心得和体会,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过程。

李玥:从根本的课程理念上来说,“从基因到社会”课程设置是很不一样的——它的核心是整合,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这和目前我们国内践行的医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想要深入了解基于这样一个理念的课程体系,它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包括如何对这个体系进行管理。

约翰·霍普金斯在医学院和医院的框架之上,有专门的教育部门整合了医学院和临床医院的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这个体系下面包括了很多执行部门,如课程设计,faculty培训,教师激励,整个课程体系的评估等等。这样的整体构架,每一个部门的职能、人员构成等体系搭建,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具体到比如说OfficeofAssessmentandEvaluation(检验与评估部门),目前在国内来说是相对缺乏的——包括JHU,据我们所知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近几年才趋于完善的——这个部门有Director(主任),下设不同职能的人员,比如专门负责做问卷和调查的,他们由教育学或社会学背景的人担任;专门负责数据分析的,由统计学背景的人担任;而且各个Office(办公室)的主任都是由临床医生来兼任,这样的设计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目标一致且明确、人员配备合理,从而能给正在实行的课程和项目有客观、连续的反馈,帮助他们去持续改善和进步。

刘雅萍:接着陈老师所说的,我认为这次观摩深化了我们对“整合”的认识。实际上我来之前没有那么深入地理解“整合”,只以为是我们在讲基础医学的时候要提一些临床医学的部分,讲临床医学的时候要涉及一些基础医学。但是经过这次观摩之后,我更觉得“整合”应该是有机的整合,就像一个分子和一个分子融合在一块的时候不一定会增加体积——同样的,在同等量的课程下、在不增加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还能做到整合,我觉得这就是JHU医学教育功底的体现,也是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王婧:这次观摩我感受最大的是教学的系统性,体现在各位老师前面提到的课程的整合,还有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教学资源的系统性。关于能力培养,比如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在小组讨论时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还是模拟训练时跟标准化病人的沟通,无论是讨论具体的知识内容,还是与标准化病人进行病史的询问,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都是贯穿始终的。另外,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学资源的系统性,虽然JHU的部分课程并没有教材,但每节课程准确的教学目标,详细到每一步的实验指导,到及时反馈给学生的小组讨论评估,都体现了整个教学资源的系统性。我觉得这可能是JHU医学教育最深厚的底蕴。

刘雅萍:这方面我做点补充,我认为JHU的教学评估对年轻教员来说是比较友好的,它的评估不是基于你具体的Lecture(课),而是基于整个Course(课程)——这样给了年轻教员很多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提高。

陈咏梅:总的来说这里对年轻教员的培养意识非常强,对老师的整个培训体系做得真的非常好。就比如说在教学方面你是一个菜鸟,啥都不会,但是你有投身于教学的想法和兴趣,那么只要你找到教学管理部门,说出你的兴趣和想法,教学管理部门就会开始指导你,你应该到哪跟谁去谈、谁可以来指导你、或者你应该去申请什么教学基金,然后怎么样去接受哪些培训,最后让你的教学能力一步一步地提升,让你从一个新手逐渐的成长为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师。

王婧:我想补充一点的就是,我感觉JHU对教学的投入是整体的。从教学管理人员,课程负责人,授课老师,带教的assistant到学生的辅导员,从教学课程设置委员会到评估委员会,我们接触到的每位老师都非常的专业且敬业。我感受到的是教学渗透到了每一位老师的工作生活中,作为老师是大家的荣誉和责任。

另外我深有体会的一点是,不要试图给学生太多的知识!真的,不要想着要把我会的都教给他们,真的不应该这样子。未来我们可能要像JHU一样,多一些E-Learning的课程让学生自己去学,也要减少Lecture(老师讲授为主的课程)的比例,减少被动学习,鼓励主动学习——这是我们未来绝对要努力的方向。

刘雅萍:我认为,很多课程设置上的巧思和教学上的技巧也很有借鉴意义。

比如你们的Genetics(遗传学)课程设计特别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有一个ProblemSolvingSession(解决问题的课程),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会很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和推导,将这种推理的技能教给学生。同时,用临床思维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ClinicalReasoning)的训练从一年级就开始了,一直会持续到Resident、Fellowship等各个阶段——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等级要求可能不一样,但背后的内涵自始至终都是一样的。这一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学习借鉴。

另外,Pass/Fail(及格/不及格的考核方式,即只要达到了课程的及格标准,所有人的成绩都是一样的)很能鼓励学生们一起合作学习,也让我们很受启发。像JHU一样,北京协和医学院也集中了全国最好的生源,学生们也有高度的自我驱动力,所以我们也是有实施这种考核方式的基础的。

庄乾宇:我想指出的是,中国和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差异,所以完全照搬JHU的教学模式是不现实的。比如在中国,我们的学生不是已经上了四年本科的学生,而是刚刚从高中走出来,我们暂时还不能强求他们有很好的主动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而美国学生——像这次我们深入接触到的一些JHU的学生,他们有些已经30岁左右的年纪,已经读完了Ph.D.,有些独自开过飞机,有的是鸡尾酒调酒师,有的全世界到处走过——他们的年纪和经历决定了他(她)们有这种高度的自律,这对于他(她)们开始对于医学知识的ActiveLearning(积极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另外,因为医疗环境的差别,同样的教学课程在具体实施上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协和也有比较好的SimulationCenter(模拟中心),但我们可能更看重临床问题的解决,临床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如何帮助学生很快学会如何在临床上应用——而这方面在我们这几周观摩的课程里就体现得相对少一些。但JHU的模拟中心很注重情境模拟,比如你们会做创伤急救模拟、CommunicationSkills(沟通技巧训练,比如怎么向患者传达坏消息)等等。从这方面来说,我们双方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JHU解剖教学课程的优势。比如你们除了教材之外,还设计了一个很详细的StudentGuide(学习指南),它就像通关打游戏的超级攻略一样,让学生有真正实战的感觉,并且清楚什么时候可以找谁寻求帮助,从而有效减少盲目的操作。同时这也体现了JHU对教学标准化的重视,让学生能在不同老师教授的情况下,还能学到同样程度的知识。我觉得我们通过相互深入地交流教学经验和技巧,真正的体现了这次ExchangingProgram的意义。

刘雅萍:北京协和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有着深厚的渊源,这次我们交流过的很多老师的热情都让我们特别感动。比如妇产科医生Nancy,她当时就拿出了一本讲约翰·霍普金斯妇产科历史的书,其中就有涉及约翰·霍普金斯的医生去往协和交流的内容,这让我们特别触动。

什么是“从基因到社会”?

视频:什么是“从基因到社会”?

“从基因到社会”强调将每个患者视为个体,要求医学生将个体性概念化至从正常、到疾病前期、再到疾病期的连续关系中。这种模式提供了分析一系列致病因素的基础框架,包括可对患者疾病造成影响的个体基因、环境性及社会经济性特征等等。

“从基因到社会”课程教育医学生既要细化到细胞层次去观察患者的生物学特征——换而言之,不仅仅是器官层次,而是将组织、细胞、蛋白质和DNA层次都纳入考量,又要懂得连接外在环境及社会因素,以此构成精确的微分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案。这对慢性疾病这一多年来不受医学界重视的领域尤其重要。

约翰·霍普金斯不建议医学生死记硬背多个月或多年后才能临床实践的医学知识。在这里,每一个课程,每一个概念,都与临床经验相结合来加强学生的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更显立体化。而过去医学生们常有的疑惑——“为什么这很重要?”——也在他们踏入教室的第一天,就能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解答。

这种基于学术原则的“横向”实践和对临床设定的批判性思考会贯穿医学生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医学院的毕业生们树立信心,并为接下来的住院医师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约翰·霍普金斯“从基因到社会”课程设置衍生自我们对人类基因体不断扩大的了解,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健康与疾病模型,这一模型基于广泛的可影响患者疾病的因素,涵盖了从细胞层次及遗传学、到行为性因素、环境因素及社会影响等各个层次的因素。

免责申明:

本文由约翰·霍普金斯医疗集团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约翰·霍普金斯医疗集团(JohnsHopkinsMedicine)集科研、教学、医疗于一体,是全美顶尖的学术型医疗系统。旗下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在USNews美国最佳医院评比中稳居前三甲。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在USNews2019美国最佳医学院评比中位居全美第二。

THE END
1.医学生对医学及医生这一职业的看法*4. 您在选择医学这一专业前有对其进行较深入的了解吗 有认真的了解医生这一职业 稍微了解(没有特意地去查找资料,仅有自己从小对医学的了解) 一腔热血,我就是喜欢医学怎么了 随缘自适,随遇而安 其他 *5. 您在入学前对于医学的看法是 【多选题】 高大上 神秘而吸引人 玄学 神圣 血腥 累而苦 *6. https://www.wjx.cn/jq/27368065.aspx
2.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的看法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的看法臧德泉 虽然生物伦理学已经成为医学院校课程计划的一部份,但是,对学生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临床问题知之甚少。为此,欧文市加州大学医学院的Shapiro J 教授和Miller R 博士曾在该院二年级的92名学生(男54,女38)中进行了调研。 许多医学院校现在把医学伦理学作为必修课程之一https://wap.cnki.net/qikan-GWZX199503010.html
3.关于医学生对规培政策看法的调查不知道 *13. 13、如果在您毕业后,政策仍然没有改动,您打算? 读研或读博,缩短规培年限,再观望几年 心灰意冷,我要转业了 要转业,但仍会选择与医疗有关的职业 已经读博毕业,只能进入规培 我始终坚持做医生,政策无法影响我的选择 还不知道 *14. 14、作为一名医学生,您对规培政策有什么好的建议?提https://www.wenjuan.com/s/7nYJ7f/?preview=1&test=1¬ip=1
4.2025定向免费医学生怎么报名张雪峰建议报考吗1、张雪峰对定向医学生的看法 政策优势: 定向医学生计划是国家为了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短缺而采取的特殊招生方式,旨在培养一批愿意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医学人才。定向医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免学费、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就业保障: 定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获得稳定的编制和劳动待遇,这对于家庭https://www.gk100.com/read_9690428.htm
5.关于医学生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如果我不说,我怕没其他的人会说了关于医学生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如果我不说,我怕没其他的人会说了···哎,现在有的只是痛心与无奈;逝者安息,一路走好···永远的骑士:刘富贵摩托车 机车 越野摩托车 骑士 …https://m.sohu.com/a/840681425_100114195
6.医学生实习目的及意义报告(精选11篇)我们不仅向身边的医护人员请教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宝贵的工作经验,还向他们咨询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及他们对他们现在工作的.看法以及关于医学实践生的不足之处和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了解到医学工作的严谨和辛苦,我们的工作关乎生命,所以我们要一丝不苟,也正因为这一特性,我们的工作就格外辛苦和劳累。可即使如此,我们依旧会https://m.yjbys.com/shixi/mudi/543527.html
7.医学生课堂教师教学评价评语.doc医学生课堂教师教学评价评语 教师课堂教学评语评价大全 听: 1、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2、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3、××同学听得最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请你回答! 4、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 5、你倾听得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225/7035060060003034.shtm
8.医学生德育(精选十篇)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全面治理医德环境,激发出医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启发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教育他们爱岗敬业、严守医德。在校园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培养优良的学习风气,积极优美的文化生活和环境会对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gkq713.html
9.说说大家对医生的看法临床医学其他学科医学生 楼主赞过 仅做观点讨论,不抬杠。文笔不好,见谅。我觉得,既然上来临床,就要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5070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