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一起失恋引发了抑郁发作!

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与烦恼,大多数人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生活。然而也有一些人不能及时排除这种强烈情绪。导致心理失衡,性格反常。有人会因为失恋而引发抑郁发作。

咨询次数:6次

案例类别:青少年心理健康

运用的技术:精神分析,ACT疗法

咨询经过:

小花(化名)一直都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乖乖女,从小学到高中上的也都是本地比较好的学校,在高二那年,小花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男生,象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满心欢喜。

两人经常偷偷约会,在班级里面眉目传情,还相互鼓励一起学习,一开始两个人的成绩都有所提升。感觉那一段时光非常美好!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两个人逐渐有了矛盾心情受到影响,尤其小花的成绩下降的比较快!就在即将升高三的时候,两人的恋情被学校发现了,学校如临大敌,立刻找双方家长谈话,找两个孩子谈话,闹得学校同学人尽皆知,小花在学校度日如年。

然而最让她伤心的不是校长的监视,而是母亲的一句:“你让我觉得很丢人!”,还有父亲的回避与愤怒。

小花一直是品学兼优是父母的骄傲,现在父母这么说让他非常的痛苦。也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感觉到心内心很愧疚,很自责!

痛苦的小花趁着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割了腕,幸好被及时发现救了回来。慌了神的父母带小花去了脑科医院,被诊断为中度抑郁伴随较高水平的焦虑。医生给开了抗抑郁的药物。在服药的同时小花的父母通过朋友的推荐找到我给孩子做心理咨询。

在咨询室里,小花哭的很伤心,她告诉我那个男孩在他母亲的重压之下已经不敢跟她接触了,她感到绝望,就想问他一句:你究竟还喜不喜欢我?

怎么能就这样结束了呢?小花向我描述他们恋爱的经过,当她说到那个男孩的单纯美好时,眼睛里闪着光和泪花,我也为之感动和赞叹;当她说到总是她主动关心男孩,但在现在最艰难的时刻都收不到男孩的一句问候的时候,充满了伤心与绝望!

她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没有人会爱她,就像自己的父母,都忙于各自的事业,很少能够陪伴她,回应她。所以她恨父母,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让他们痛苦!

然后引导小花看到父母的压力,学校的恐惧,他们都是担心影响小花的学习成绩,影响小花的前途,不过他们的方式确实是过于激烈了!

引导小花一起看到了美好,也看到了无奈,看到愤怒,看到了恨,也看到了恨背后对爱的呼唤。

在咨询室里,我陪着小美一起对这段丧失的关系进行了一个哀悼的过程,最后,小花自己选择了一个方式结束这段恋情,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希望。小花说如果有缘分他们最终能够相遇,能够在一起!也许在大学也许在未来!

现在他的主要任务是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逐步的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了新的目标,开始向着新目标进发,并且也取得了父母的全力支持!

经过这一次事件我感觉小花长大了。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弗洛伊德看来,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即攻击性转向自身,处于抑郁中的人存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但是这种愤怒发不出去,只能加诸在自己身上。

正如曾奇峰老师所说,如果一个人天天都在揍自己的话,那么他的情绪会怎么样可想而知。

小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学校,教师以及父母的做法让她很愤怒,但是,小花又是一位非常懂事的孩子,她又没办法表现这种愤怒因为她也知道学校,老师包括父母都是为了她好!

于是她的这种攻击就转向了自己,觉得自己不应该谈恋爱不应该让学校家长父母担心,但是同时对他们又有愤怒和恨,这种纠结,撕扯的感觉让她很不舒服于是小花心里就出现问题了!

另外,抑郁症患者一般自我边界不清楚,他们没有办法使用比较好的防御保护自己,一点点风吹雨打都容易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会发现,抑郁症患者往往都会有人际关系敏感问题。

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分离与丧失(loss)的心理反应。丧失包括关系的丧失,比如亲人的离去,失恋,失业等,还包括身体功能和器官的丧失甚至是青春的丧失,比如因为生病或者意外事故而丧失了某个器官等,这些属于客体的丧失。

丧失还包括客体的爱的丧失,比如妈妈又生了二胎之后老大的感觉,人们对这些丧失感到巨大的哀伤,从而引发了抑郁。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是有得有失。当我们失去任何东西的时候,比如失去一个亲人,一个朋友,一段恋情,一份工作,一笔财物,一部分健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会经历一个哀悼的过程。

失去的东西重要程度不同,哀悼情绪的深浅与长短也不同。沉浸在哀悼中的人,满目都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的痛苦;他也许会觉得,自己和生病没什么两样。但是,根据著名心理学家ElizabethKübler-Ross的理论,人失去东西时经历哀悼过程是自然而正常的,经历心理痛苦不意味着病态。

对于这类抑郁,咨询师要做的是陪伴来访者充分走完哀悼的程序,并且能够让来访者也能够具备对丧失的哀悼能力。

正常的哀悼过程,只能靠哀悼者自己一步步走完,别人不能代替。但是父母和咨询师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应该让来访者感到关心来访者的感受,让来访者感到咨询师一直站在他身边和他在一起;

咨询师不应该对来访者做出评判,不应该试图教导来访者,不应该告诉来访者的感受是错的和不正常的,也不应该催促来访者快点走出来,有时候陪伴就是最好的疗愈!

THE END
1.心理咨询案例分析范文分享与讨论(4页)心理咨询案例一:抑郁症患者李某的个案分析 背景介绍:李某,男性,28岁,大学教师,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和人 际关系问题导致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 1.症状描述: 李某自述,近半年来,他感到无法忍受的压力。他经常感到疲惫且 没有精力,对以往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他睡眠困扰且饭量明显下降,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723/6015234234010203.shtm
2.一个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求助者描述:十分认同咨询师帮他所作的心理问题根源分析,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很有信心。焦虑抑郁的情绪感觉好多了。头痛的情况有明显减轻。胃胀痛的感觉也轻了不少。到第三天就急切地想过来进行下一次咨询治疗。 与上次时间间隔:一周 本次咨询目标:从自然界、生物、社会、文化、心理几个方面对求助者进行系统性教育,https://xb.hafu.edu.cn/xyy/nr.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2068&wbnewsid=1037
3.说一个好的案例:这位孩子从重度抑郁症走向了康复和痊愈而我的心理辅导也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得帮助他在学校里安然地适应过去,到那时也就差不多了。-end- 作者:阿秋,心理咨询师、中西医结合治疗师。《家属指引》和《走出心魔》前者是指导家属如何去帮助焦虑抑郁症患者渡过难关的指引书籍!后者则是帮助焦虑抑郁症患者,疗愈焦虑抑郁的灵魂书籍,它们都能陪你一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413895547470514&wfr=spider&for=pc
4.个案研究:一例抑郁症的认知治疗报告公司新闻个案研究:一例抑郁症的认知治疗报告 案例 Ellen是一位26岁女性,某公司的秘书,她一共在我的诊所做过6次个别治疗和15次小组治疗。Ellen出生在美国西部,十几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到东部。十九岁时,她曾因学业中的困难感到焦虑、抑郁,并在她所在大学的咨询中心做过几个月的心理治疗,但疗效不佳。大学三年级后Ellenhttp://www.first-china.cn/NewsInfo.asp?t=647&id=2391
5.抑郁症案例1则抑郁症案例1则 1、姓名:王xx;性别:女;年龄:57岁;职业:农民 2、主诉:情绪低落、消极意念、睡眠差反复发作5年,少语少食1周。 3、病情演变:患者约于5年前因家庭琐事初次患病,表现情绪低落,难以高兴,言语少,不想跟人说话,不愿出门,不想见人,感觉精力下降,什么活也不想做,兴趣减少,对什么事也没有兴趣,觉得https://m.haodf.com/neirong/wenzhang/9388977294.html
6.轻度抑郁症的心理咨询案例心理论坛轻度抑郁症的心理咨询案例 问:女我和他是在一个交友软件上认识的 我之前最不相信的就是网络上的爱情没想到我却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 我和他认识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谈了半年的女友但是我不知道 我问过很多次他是不是单身他都很确定的和我说是单身 认识他一个月后我慢慢的发现了https://www.geilixinli.com/question/5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