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国内互联网医疗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几乎涵盖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就诊安排、疾病诊疗、费用结算、后期康复等全服务链。从政府监管角度出发,按照是否涉及到具体的医疗服务行为,本文将互联网医疗业务主要分为两类:医疗核心业务应用和医疗辅助业务应用。
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业务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在基层医疗和分级诊疗等医改重点领域,正逐渐成为支撑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手段,如一名家庭医生,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支撑下,可以实现对约2000个签约居民的健康服务管理;二是互联网医疗的增长速度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据统计近年来大多数互联网医院的注册人数和已服务次数都呈爆发性增长;三是第三方专业化网络平台运营机构支撑的互联网医院,其发展速度远快于单个医院自建的网络医疗服务;四是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从医疗边缘领域(如常见病、慢性病、随访、康复治疗等)率先突破,正逐步向纵深领域(远程心电诊断、远程手术指导、早产儿居家监护、孕期居家监护等)发展。
一是就诊服务类。主要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服务,部分网站提供就医陪同服务和检验结果推送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此类网站不少于200家,上海市约20余家,其代表为申康医联预约平台、微医在线等。
二是健康咨询类。主要提供在线“轻”问诊、在线寻医问药等服务,帮助患者获得专业、可靠的医学知识和医院、专科、医生等就诊信息。目前全国已有近千家提供类似服务的网站,其代表为好大夫在线、平安好医生等。
三是健康保健资讯类。主要为公众提供丰富、全面、专业的健康保健资讯,其中又可分为综合资讯、专科资讯和健康管理类。此类网站最多,各类综合论坛,科普网站也有专门开辟健康板块,数字较难精确统计。
互联网医疗辅助业务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互联网医疗辅助业务的需求将长期持续增长;二是互联网医疗辅助业务优化了就医流程,改善了就医体验,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从运营模式看,第三方专业化网络平台运营机构支撑的互联网医疗辅助业务,在用户体验、数据整合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医院自建的网络医疗服务;四是互联网医疗辅助业务正逐渐向核心业务渗透,界限越来越模糊。
一是传染病的隔离及诊疗。如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NebraskaMedicalCenter)治疗埃博拉病人过程中引入视频协作平台Vidyo,实现医护人员和患者家人与患者的远程交流和互动。
一是目前各类移动医疗设备未形成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难以实现数据互通;二是国内病种编码、收费代码、药品和耗材数据库等数据标准不统一,既影响个人健康信息的全面整合,也不利于健康数据的汇总、流通和分析利用;三是医疗信息的共享部分涉及到医疗行业的商业秘密、核心技术与体制机制,难以做到完全的信息共享;四是信息化整合与大数据缺位。目前国内已有的医疗和健康移动应用将近2000多个,但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目前仍处于用户积累的初级阶段,对消费用户的血压、血糖等监测,还停留在简单地监测与记录上,缺乏对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五是医院内部和医院外部的健康大数据不能有效共享,无法实现全生命周期大数据汇总、分析和应用。
互联网医疗行业将在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政策法规、资本介入等四者联动驱动下得到快速发展。
二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互联网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空间,使远程医疗、慢病监测、在线医疗等成为可能,进而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三是法律法规与政策的调整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带来政策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可以预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出台具体的鼓励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基本标准,也将出台部门规章以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此外,随着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医疗领域和商业健康保险政策的开放,互联网医疗发展将迎来新一轮的政策红利。
一是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对象与范围将不断扩展,特别是不断实现横向扩展。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仍处于布局阶段,服务对象以病人为主。根据调查,美国市场大概有31%的移动医疗APP是服务医药专业人士的,因此,相比于美国,无论是从行业横向比较还是自身的纵向发展出发,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大、层次的提高是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二是互联网医疗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从医疗服务向医疗保障、医疗监管,从病人向医生、医院、监管者的覆盖,如互联网医疗在异地就医平台建设、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健康档案建设、智能化医疗服务、医疗信息产业的发展(云计算)、深化分级诊疗改革等都有着巨大潜力。
三是互联网医疗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在线诊疗为中心,匹配可穿戴设备、医学检测、大数据平台、医药电商、医保支付、健康管理等价值链,形成闭环和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圈,覆盖从远程健康检测到远程诊疗、重构健康管理、就医方式、就医体验、购药方式及医患生态的完整过程。
一是未来的医疗行业整体格局必定是传统医疗体系与新型互联网医疗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过程,由此形成传统医疗服务与互联网医疗服务相互支撑的格局。就互联网医疗而言,主要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对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妇科、儿科、皮肤科疾病)进行诊疗、康复、健康管理与监测,发挥初级诊疗、家庭医生与社区医生出诊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与互联网医疗的有力结合或许能成为分级诊疗的有力推动,特别是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医疗有望真正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诊治、健康档案建档、随访、慢病管理、资源管理、业务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优势。
二是互联网医疗引导传统公立医院有序扩张。互联网医院模式将帮助公立医院绕过限制,促进医院在经营上慢慢转型,将门诊转移到网络上,用更多的固定资产做住院服务,有效地节约和更好地利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将呈多中心化格局。互联网医疗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传统医疗模式向传统医疗、远程医疗、患者自我诊疗三者并存的多中心化服务提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