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行业将在未来三到五十年逐渐消失!
为什么呢?
世间事,知其所来,方能知其所往。大家都知道,心理咨询源于心理学,而心理学则源于西方的Psychology。所以,当你知道了心理咨询行业是怎么来的,知道了中国人所说的心理咨询的真相以后,自然就会明白它最终的结局。
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心理咨询的真相吧!
所谓心理咨询,实际上是中国人对英文中的psychiatricconsulting或Psychologicalcounseling的汉语翻译。但是,相信中国人绝对想不到这两个专业术语的英文本意——前者是“精神科咨询”,后者是“灵魂逻辑学咨询”——实际上,在西方的Psychology学科中,既没有“心”,更没有“心理”,西方文化中根本就没有“心”与“心理”这两个概念,又哪里有什么心理学呢?
所谓的“心理健康”,其实是mentalhealth,它的英文本意是“精神健康”!
不信?那就再来看看美国的心理学史学家托马斯·哈代·黎黑(ThomasHardyLeahey),在AHISTORYOFPSYCHOLOGYFROMANTIQUITYTOMODERITY(《灵魂学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一书中的描述:
psychology,由psyche(灵魂)和logy(逻辑或理性……)两部分构成、其字而意思就是“对灵魂的理性研究”,尽管这个专用名词起源于17世纪,但直到19世纪才被广泛使用。全世界的哲学家和宗教人士都在苦苦追寻于灵魂的问题:灵魂真的存在吗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它与身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哲学家通常拒绝使用'灵魂’一词,转而使用宗教意味较少的'心灵’,但他们面临的问题却换汤不换药;就算是声称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非意识的行为学家,也只是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答同样的问题。
看到了吧?就连美国心理学史专家自己都明确承认,他们的Psychology学科是灵魂学,你作为一个中国人,还要做煮熟的鸭子吗?
所以,所谓的西方心理学,其实是假的心理学!
事实上,除了冯特、铁钦纳、布伦塔诺、弗洛伊德、荣格等极少数人的学说是涉及原理层面,可以勉强与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心理学”相对应外,其他的绝大多数的人及其学说,讲的实际上都是灵魂现象或精神现象,根本就没有触及到“心理”这个层面!
如果不信,不妨把你所听到的所有的“心理”一词,直接换成“灵魂”或“精神”,看看是不是比说“心理”更容易让人理解且语义上更顺畅。
这,就是西方心理学的真实面目!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对“心理咨询”如此排斥和抵触了——原来,他们嘴上说的是“心理咨询”,其实就是把你当作有精神问题的人来看待的!
是的,排斥和抵触心理咨询,不是中国人的错,更不是因为人家有什么心理问题,而是因为西方心理学中所说的“心理”,要么是灵魂,要么是精神,根本没有“心理”;而心理咨询师,嘴上说着“心理咨询”,但实际上却都是用西方治疗精神病的方式方法来解决中国老百姓的所谓“心理问题”!
如果你足够敏锐,就一定能觉察出他们绝对没有把你当作与他一样的人来看待,而是把你当成一个需要修理的人、把他们自己当成修理技师,然后用他们所学的什么技术来修理你!
这样的心理咨询,感觉异常敏锐的中国人岂能没有感觉?又岂能坦然接受?又岂能没有病耻感呢?
现在,你是不是已经有点感觉了?
不着急,慢慢来。
认识到了西方心理学的真实面目,再回顾一下过去,想一想:为什么没有产生西方心理学的中国,在历史上却从来都没有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心理问题,反而是引进了西方的所谓心理咨询以后,当人们在西方心理学的指导下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知识以后,各种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了?
经济学上有一个规律:一般来说,先有需求,后有市场;但市场可以影响甚至改变需求,而先进的供给可以引领甚至创造需求。比如当初电灯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通俗地说,这个经济规律可以分成两部分,首先,一般情况下,先有需求,然后需求会催生市场;其次,先进的供给,可以创造和引领需求,从而催生出一个新的行业或产业。
比如,生病的人很多,于是就催生了医疗行业,先有巫术(巫医),然后逐步走向更加科学,最终产生了现代医学。中国古代有名医扁鹊,历代都有名医,在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以前,中国医学——今天我们习惯了称之为“中医”都是自成体系的。因此,因为有足够的治病的需求,所以就催生了医学。而且,根据中国古代医书的记载,这种需求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那么,同样的道理,中国几千年之所以都没有出现“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市场的需求还不足以支撑一个独立的心理咨询行业!
这也就是说,中国一直以来当然也会有人出现心理问题,但心理问题的总量,还不足以养活一个独立的行业。所以,中国也一直都不曾有心理咨询这个行业。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看到有专家声称自己是最先引进心理咨询或最早建立心理门诊的宣传,却从未见到过任何关于那个时候中国民众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到迫切需要引进一个新行业的研究报告或报导。要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是全体中国人一齐向西看的起始点。所以,这已经完全可以证实,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中国有现实的需求才引进中国的,而是因为学习西方Psychology学科的中国人认为西方比中国先进,基于“西方有的东西中国也必须要有”这样一种思维主动引进的!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Psychology学科专家们的上门“救灾支援”和“指导”。从此,中国人在心理学领域就主动进入了像一个小孩子仰视大学生一样的崇拜心态之中,开始照搬照抄西方Psychology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还把这个事情当成了一种科学。
按照前面提到的经济学理论,假如西方Psychology学科确实先进的话,那么,心理咨询的引进是不是就如同电灯的发明催生了电灯生产行业、手机的发明催生了手机产业一样,完全可以催生一个蓬勃发展的心理咨询行业来呢?
当然不是!
因为心理问题完全不同于身体的疾病,身体的疾病是很难预防的,而心理问题的有无,却完全取决于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以及自我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因此,虽然医学的发展并不能保证人们不再生病,但一个科学有效的心理学和心理服务,却完全可以使心理问题越来越少!
因此,假如西方心理学是科学有效的,那么心理咨询行业的引进必定可以使各种心理问题越来越少!
然而我们所见到的事实却是:随着民众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掌握的五花八门的心理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可是,心理问题并没有随之减少,反而是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各种名目的心理“症”或心理“病”)越来越多,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选择服药治疗的人更是越来越多!
换句话说,学了心理学的人能够真正从业的比例非常低,原因就是这个行业实际上难以生存!
更直白地说就是,心理咨询的引进,点燃的是中国老百姓把心理咨询当成朝阳产业的市场需求,而且都燃爆了!这激活的其实是心理学培训经济,而不是心理服务经济,挣钱的是培训机构,而不是做心理服务的人!
事实上,真正能够掏钱做心理咨询的人却很少,即使是那些需要咨询的人呢,又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而不是找心理咨询师,这就导致这个行业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根本不是象培训机构所宣传的那样“月收入过万”;而那些把心理咨询当成第二职业的人,往往是图名不图钱,不但经常做公益自己挣不了钱,而且还给咨询者造成了可以不花钱或者只需要花极少钱就能咨询的错觉,搅乱了心理咨询市场,把职业心理咨询师逼进了无饭可吃的死胡同。
与此同时,整个心理领域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无力应对,只能无助地请求叫国家出面干涉,呼吁政府出面治理。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只是擅长制造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创造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却无力真正解决心理问题;而有了心理问题的人,也往往不愿意掏钱去做心理咨询!
这可不只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美国著名记者、记实作家伊森·沃特斯在《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一中同样直言不讳:
我们不安的察觉,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可能导致了巨大的代价:这个世界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渐消弥。尽管我们对罪行供认不讳,但至今还没有来面对这些令人不安的影响。那遍地开花的金黄色拱门(麦当劳商标)不足以代表美国对其他文化的冲击;真正坏事的,是让人类的心理地貌不断扁平化。我们加入了一项“伟大”的运动:让全世界人对心灵的理解都变得更'美国化’了
……不过近年来有些现象很能说明问题,让这担忧愈加无可置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全球心理疾病症状形式的改变。例如,过去20年里进食障碍病例在中国香港开始升高,并蔓延至中国大陆。创伤后应激障碍已然成为一个常见的诊断'通用术语’,用来形容战争、灾害所带来的苦难。此外,还有一种'美国版’抑郁症目前正流行于世界各国。
如此的疾病大爆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病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
本书旨在提示病毒正是我们(指美国人)自己。
看明白了吗?是不是很可怕?
对于这样的一个有着非常高效的“致病”能力,能够快速创造需求,却无力“治病”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行业,你认为它会长久吗?!
当下,中国老百姓真正迫切需要的,其实是真正能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行业,而不是西方治疗精神病问题的心理咨询行业!
当然,假如没有一个更加高效实用的真正以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心理学来代替西方Psychology学科及心理咨询的话,那么,即使它再不好,老百姓也仍然会由于“有病乱投医”、“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而求助于它,使得它依然能够苟延残喘。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不过,一个确凿的消息却彻底粉碎了心理咨询行业长期苟延残喘的可能性: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心理学的崭新的中国心理学,一个曾经让古代中国出现心理问题的数量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以致于不足以催生和养活一个类似心理咨询的行业的文化传承——中国心理学,一个真正以心理健康为目的且已经经历了至少两千五百多年社会实践的历史检验的中国特色心理服务——中国式督导,已经完成了发掘整理和现代学术语言的转换,正式进入了推广阶段!
特别说明:我们区分“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不过是为了全球区分和讲述,并不是说我们要割裂两者,也不是全盘否定西方心理学。不过,这项工作超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想象:中西心理学的融合或接轨,不是以大家所熟悉的西方心理学为基础或主体的,而是以中国文化和中国心理学为基础和主体的。另一方面,西方心理学重点在于对精神问题的解决,在治疗各种精神疾病方面有它的长处;而中国心理学则重点在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帮助更为广泛的普通大众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出现的一些困扰烦恼,两者以这样的方式实现融合。
中国心理学,虽然诞生于中国文化,但是,它却是超越于文化与社会的,它本身没有文化烙印,也不带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只有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它才会表现出不同文化与社会的特色。
因此,所谓中国心理学,就是杨国枢先生曾经提出的普适于全人类的“人类终极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与中国式督导的重见天日,不但将彻底斩断西方心理学一边解决心理问题,一边制造心理问题的根源,而且由于其已经吸收了西方心理学的精华和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因此它将以更高效、更实用、更简单、更易学的崭新面貌,为中国老百姓,乃至全人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极大地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
回顾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就会发现,即使是天天被中国心理学者抱怨起步晚的中国心理学,在北京大学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也不过只是比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晚了38年;而西方心理学从冯特开始,到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的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30年),前后用了也不过才51年!
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心理咨询,也充分证明了心理咨询根本就不可能长久,只能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一个高效实用的心理学指导下,怎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现象呢?
反过来,一个让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和心理服务,还要它干嘛呢?有什么保留的必要呢?
因此,心理咨询怎么来的,最终还会怎么消失!
不过,一个国家或民族改变一种沿袭了一百多年的习惯,也绝非易事,没有一世(三十年)之功,也是难以完成的。
所以,以“精神问题的治疗”模式为主要特征、以西方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心理咨询行业,将在未来三十到五十年后逐渐消失,被以“心理健康的助人自助”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心理学与中国式督导取而代之,这是有着充分的现实和理论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