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
目前从事的研究方向为具身认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为了“点金石计划”,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一行特别拜访了叶浩生老师。叶浩生老师自1991年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着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的研究,其导师为高觉敷先生。他主编的《心理学通史》《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等教材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可以说是“教科书级专家”。
拜访期间,对叶老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采访,关于他从事心理学的契机,学习心理学史对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的意义和作用,他如何看待当前及未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作为过来人对心理学后辈的忠告或建议……
叶老师,您作为我们国内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的带头人,是怎样的契机让您走上了心理学这条路呢?
叶浩生:
怎么选择的教育系?当时人们觉得老师这个行当好像不太吃香,都不愿意做老师。我当时也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不想做老师,我就在第八志愿那里填了一个师范学校,想着学中文的(会)当中文老师,学地理的当地理老师,那我学教育,总不会去教教育。
我基于这样一种不想当老师(有可能觉得学教育出来就是做教育行政工作)的这样一个想法,进了教育系学教育学。当时还没有心理学专业,但是等到开始读的时候就发现,当时的学校教育里面实际上包含了心理学。因为当时在我们国家,可能心理学没有从教育中间独立出来,所以我们当时学的学校教育专业,其中一半的课程都是心理学的课程。
我记得我见到的第一本心理学书,就是曹日昌的《普通心理学》,我当时觉得心理学很神秘,回家以后我就很骄傲地跟我父亲讲,你看我学心理学了!我当时觉得我学了心理学以后就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了。我就是这样走进心理学的,就这样开始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
本科毕业的时候要考研究生,当时我就觉得教育我不是太喜欢,还是选心理学吧,我就选择了心理学去考(研)。
当时南京师范学院叫南京师范大学了,教育学院里面有两个专业招心理学研究生,一个是教育心理学,一个是心理学史。心理学史当时在南师大是最强的,但是我当时觉得心理学史好像是一个比较陈旧的专业,搞“史”的东西就是从古坟堆里挖点东西来吓唬现代人,所以我也不想学心理学史,我想报教育心理学。但是我们班有两个人要考研究生,我就跟那个同学商量,我说咱们俩是不是不要去竞争,你选哪个专业我就不选那个专业。结果他选择了教育心理学,我就选择了心理学史,就这样走进了心理学史。
走进了心理学史,就开始读硕士研究生,然后又读博士。读博士的时候,又读了心理学史,就这样博士毕业以后,实际上我对心理学史好像还是不太满意,还是想改行,不想从事心理学史研究。但是当时其他各门课程都有老师教,唯独心理学史没有人教。所以当时的老师、领导们还是建议说,你是学心理学史的,你就继续教心理学史。所以我又只好在没有办法的条件下,继续教心理学史,继续研究心理学史。
所以我就说,首先是我误打误撞进了心理学,然后心理学史也并不是我最理想的专业方向,这么走下来的;也由于当时的商品经济没有人请我,所以我能沉得住气、沉得下心来钻研这些心理学史的东西,所以就这么做下来了。
但是我后来倒是发现,实际上心理学史这门课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就觉得在心理学这些课程中间,心理学史是一个基础课,就像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的一样,我说咱们学心理学史实际上就是学心理学。
因为什么?因为心理学不是一个统一的学科,心理学一些不同的流派,什么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这些都是心理学史的内容,比如《普通心理学》里面讲到学习,它也是行为主义的观点、精神分析的观点、人本主义的观点,它也是心理学史。
所以我就说,实际上学了心理学史以后,对于你学其他的心理学非常有帮助。实际上你学心理学史,就是学习心理学,这样有利于你对心理学整个全貌的掌握。而且心理学史是一个理论课程,学了心理学史以后,对于锻炼自己的理论思维,我觉得很有帮助。
所以从心理学到心理学史,尽管不是我的一个选择,但是我坚持做下来了,我没有坐不住——今天从事这个研究、明天从事那个研究,我就这么坚持做下来了。
还有一个(原因),为什么现在心理学史中间大家都认可我这个地位?可能也源于我的导师高觉敷先生,高觉敷先生就是做心理学史的,在我毕业以后,高觉敷先生就去世了,当时申荷永老师他们也都调走了,那一摊子我就接下来了,人家本来认可的是我的导师高觉敷,当高老去世以后,当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想修订心理学史教材,找谁呢?他们就找到了南师大,南师大就推荐了我。所以我就带领全国的这些年轻的心理学史工作者一起,编了1998年出版的那本《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那本书现在也是一个经典教材了。
所以这也得益于导师创下来的基业,等于说我继承了导师的基业,导师的影响力也造就了我,我就这样一条道路走下来的。
高觉敷先生(1896.11.06-1993.02.15)
高老长期从事心理学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尤专心于心理学史的研究,被称为中国当代心理学大师。
这么多年走下来,我觉得还是不后悔。尽管有时候觉得心理学史不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时髦,但是我觉得咱们国家毕竟还是需要有人从事这个专业的,而我从事这个专业,我带着全国的一些心理学史工作者,我们一起来从事教科书的编写,从事论文的写作,这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从心理学史的角度出发,您觉得中国文化在当代心理学上有怎样的一个地位?
这个就是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从心理学史角度来看,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实际上都是一种不同国家的心理学。你像美国的心理学为什么不是构造主义?为什么变成机能主义?这就源于美国的文化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文化。
欧洲大陆是一种贵族文化,在贵族条件下,人们不需要为吃穿糊口而去奔忙,它是有祖传的(物质基础),有时候他继承了爵位什么的,他从事研究时不需要考虑生计,所以在贵族文化条件下,他可以从事构造主义——所谓的意识元素的分析,那是那种贵族文化造就的。
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了,美国是个新大陆,在那个地方你要去适应环境,去挣钱养活自己,它没有贵族,所以美国的心理学必然走的是一种机能主义的道路,走的是心理学应用的道路,也就是说,你能证明你对社会的价值,你才能养活你自己。所以心理学流派实际上都带有文化的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就说我们中国心理学也应该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来,而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西方心理学搞什么我们就搞什么,西方心理学研究认知我们就研究认知,西方心理学研究情感,我们就跟着研究情感,我们怎么结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毕竟发展了2000多年,中国文化中间是有一些糟粕,但是我觉得更多的还是精华,有一些古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间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它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对我们今天应该还是有启迪的。所以有人就讲,你不了解今天是因为你不了解历史。
前些年,杨国枢先生带着一帮人搞心理学的本土化,就是想研究一些中国人特有的、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比如,他们那时候研究“面子”,中国人最讲面子,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关系取向,面子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嘛。它怎么造就了中国人的特殊文化心理?
像我自己的研究,我这些年做具身认知的研究,具身认知强调我们的身体塑造了认知,我们的身体活动塑造了我们怎么看世界,讲身体对认知的塑造。当时我们就想,具身认知起源于西方,但是怎么结合中国文化来研究,中国人有什么特殊的身体动作塑造了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认知?
当时我们考虑后觉得,中国人跪拜的身体动作,是不是可以去研究一下?中国人跪拜的动作是不是在维持帝制(中国帝制持续了2000多年)中间发挥了作用?因为我们下跪,所以我们感觉到皇帝很伟大。因为我们下跪,我们更愿意遵从那些皇权贵族。你跪下来以后,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认知?中国人这种特殊的文化下的身体动作,怎么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
我原来也想做(这方面的研究),后来也做了一些,但跪拜这个动作不是太好做了,后来我们研究蜷缩的身体动作和扩张的身体动作(跪拜也是一种蜷缩的身体动作),这两种身体动作对认知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我就觉得咱们的心理学一定要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有创造性。我觉得我们心理学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我们自己文化特有的那种特色。我们都是在模仿、跟风,国外在研究什么,我们就跟着研究什么,这是一种脱离文化的表现了,我觉得心理学这样走下去的话,我们心理学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我是这样看的。
那您对目前心理学的发展满意吗?
怎么说呢,满意不满意很难下一个定论,中国心理学这些年发展地应该算是可以的。说句实在话,心理学是一种富人的学科,人如果在贫穷状态下,他吃不饱穿不暖,他不会考虑心理上的东西,所以心理学在发达国家发展得就比较快。咱们国家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开始重视这个方面了,比如像现在提“心理援助”什么的。
在二十几年前、十几年前,全国学心理学的才有多少人?那时候全国(学心理学的)也才不过几千人,现在能达到个几万人了,这就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我觉得心理学受制于经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心理学现在已经有了进步,而且在世界上慢慢地也开始具备影响力。我们加入了世界的心理学的组织,举办心理学的大会,心理学正在逐渐走向世界,国外人也慢慢了解了,中国也有人搞心理学。
但是我们的心理学无论在规模还是特色方面,都还没有到比较理想的地步。
在规模上,咱们国家心理学的从业人员跟咱们的人口比例比起来,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你看美国在1988年的时候,大概有2亿人口,就有30万人在专门从事心理学工作,而那时候我们国家(从事心理学的)就只有几千人。现在我们国家有几万人(从事心理学)了,但是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我们心理学的从业人员规模还是非常小,而且心理学在所有学科中间也只是一个小学科。
在特色方面,中国心理学还是缺乏一种文化的特色,缺乏对我们中国这种特殊的心理、特殊的行为方式,这样一种深入的了解。还是我刚才讲的,中国心理学还是要结合中国文化,这样,心理学才有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您对未来的心理学发展有怎样的看法呢?
我觉得未来的心理学是一个富人的学科,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心理学肯定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你像这次宇宙飞船上面(神舟十二号),不是有一个女孩子是北大心理学的博士,她去到太空空间站上面,来研究失重条件下对认知的影响。
(注: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中,“太空教师”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向大家演示与讲解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王亚平也是神舟十二号的备份航天员,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专攻太空环境对航天员心理方面影响的研究。)
这些都表明我们的心理学正在进入各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司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不仅局限在心理咨询领域。很多人觉得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实际上心理咨询仅仅是心理学中间一个很小的部分。所以我觉得随着经济的发展,心理学会有更快的发展,我是这么认为的。
您认为学习、了解心理学史对我们学习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我觉得这是一个理论基础。你看那些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三个月的培训,然后拿到一个心理咨询师证书,他就可以从业了。我说(那)培养的是什么,那培养的是工匠层次的,就像以前发咨询师证书的那个地方,它也发厨师证书,它实际上就把心理咨询跟厨师行业放在一类里面了。
所以我就说,心理学首先是一门科学,它培养的是科学家,一个科学家不仅仅要知道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工匠层次的,就光知道我怎么做,修鞋匠就知道我怎么修鞋,他不会去讨论为什么我要这样修鞋,这鞋子为什么会烂,他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
我觉得我们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首先你要把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去培养,你别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工匠层次的,受点训练,学点技巧,然后就到社会上可以给人去咨询了。工匠层次的人在技巧上可能很熟练,但是你跟他一交谈,你就发现他缺乏心理学史的知识,他不知道一种技术是怎么来的,它与其他的技术有什么区别?他对这些没有了解。
所以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首先你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心理学观,把心理学当作是科学,而不是当成一种技术,培养自己作为科学家吧。
您对学习心理学的后辈们,有什么忠告或者建议吗?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心理学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对于一个学心理学的学生来说,我觉得你首先要选择一个方向,深入、持续地做下去,就是说一个人要有特色。
(采访者:冯小玲、温翔)
【点金石计划】一年制心理咨询基础系统训练
——教科书级名师联袂打造
名师授课:聚集国内外28位教科书级专家亲自教学授课,包括岳晓东、杨蕴萍、童俊、杨凤池、叶浩生、杨韶刚、苏彦捷、郑雪、叶一舵、马向真、徐钧、高岚、申荷永等,JohnBeebe、HermannSchultz、BettyJackson、LuigiZoja等。
专业性:13大模块,涵盖基础知识、核心技术、案例教学、督导教学及职业生涯指导,超180课时密集训练;
学院制:学院制教务体系——名师教学、课堂讨论、作业练习、进度检验、教学反馈、成果巩固等;
系统性:系统梳理要点、难点,从理论到实操,全方位训练
整合性:经典精分、荣格、拉康、人本、行为、认知、格式塔等各个流派巨擘汇集,正本清源,传授心要,共同探讨心理咨询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