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本文省略的内容(通用12篇)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前后都有省略,省略部分摘录如下: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辟难,敬细以远大者也。(下接课文部分)故良医之治病也,功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的《喻老》篇。《喻老》是韩非以比喻来阐释《老子》中某一章的思想意义的。如《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的难与易,大与小的关系,具有朴素辩证的方法论,隐含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法则。《扁鹊见蔡桓公》这个寓言故事就是韩非用来阐发《老子》这一章的深刻哲理的。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记叙蔡桓公的病情不断恶化,但他固执己见,不听医生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病死的故事,形象而深刻地阐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哲理。其寓意是:对待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要预先察到其细微的征兆,所谓见微知著。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早改正;有问题就要及早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否则就会酿成不可补救的严重后果。
第二层(从“桓侯故使人问之”到“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桓侯见扁鹊态度反常,“故使人问之”。扁鹊借来使的询问,对桓侯的病情进行具体的分析:病在腠理,在肌肤,甚至在肠胃,烫熨、针石及火齐还可以治疗,所以劝桓侯及时医治。而现在病已侵入骨髓,药物针石已无济于事,这是他望“而还走”“是以无请”的原因。
第三层(从“居五日”到结尾),写桓侯终于病死。
本文叙述层次分明。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指出他的病情,从腠理发展到骨髓,层层深入逼进,引人入胜。在第二层次中,分析其病情发展的各阶段,不但层次分明,且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病在“腠理”,烫熨的力量还可以到达;在“肌肤”,针刺还可以治好;在“肠胃”,火剂汤还可以达到;病入“骨髓”,是无药可治了。时隔五日,桓侯体痛,终于死去,证明扁鹊预见的正确。文中的语言亦极简练,善于传情达意。如“立有间”三字,传达出扁鹊“望诊”时的神情状态。又如不治“将恐深”的“恐”字,表示委婉的口气,传达出扁鹊的谦逊态度。而“不应”“又不应”“又不悦”等,寥寥数语,桓公的冰冷面孔、厌烦的神态活现纸上。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
天山二中:赵佟青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疾益故索还火齐汤熨
三.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天山二中:赵佟青)
扁鹊教学目的
扁鹊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扁鹊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扁鹊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扁鹊重点难点
扁鹊1.重点:目标3
扁鹊2.难点:目标2
扁鹊课前预习:
扁鹊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扁鹊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扁鹊教学过程
扁鹊一、课前分钟演讲
扁鹊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扁鹊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扁鹊三、作者简介:
扁鹊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扁鹊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扁鹊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扁鹊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扁鹊五、串译课文。
扁鹊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扁鹊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扁鹊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扁鹊4.教师做小结。
扁鹊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扁鹊(1)同义有别
扁鹊疾:小病病:大病
扁鹊(2)古今异义
扁鹊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扁鹊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扁鹊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扁鹊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扁鹊六、布置作业:
扁鹊A:课后练习二三
扁鹊B:默写本文。
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鹊扁第二课时教案
扁鹊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扁鹊3.练笔。
扁鹊1.重点:目标12。
扁鹊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扁鹊三、学习新课。
扁鹊1.学生朗读课文。
扁鹊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扁鹊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扁鹊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扁鹊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扁鹊(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扁鹊讨论并归纳:
扁鹊(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扁鹊(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扁鹊(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扁鹊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扁鹊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扁鹊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扁鹊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扁鹊三、小结
扁鹊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扁鹊四、练笔
扁鹊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扁鹊抽几分班上交流。
扁鹊五、板书
扁鹊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扁鹊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扁鹊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扁鹊六、作业
扁鹊A类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2.预习《狼》
(2003-05-2415:35:14)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字的音、形、义:鄚桓腠应悦熨焐;掌握三个通假字:还同旋汤同烫齐同剂;掌握9个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
2.了解作者韩非。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做课后习题,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4.要懂得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定向
教师边启发同学们谈自己的看法,边整理,边板书学习重点:
1.7个字,9个词,3个通假字。
2.作者
3.朗读、复述、翻译、背诵课文、做课后习题。
4.理解道理
(二)自学
1.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先看7个生字:鄚、桓、腠、应、悦、熨、焐的字形和字义,看一分钟后,听写并注音。
2.检查预习效果,解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解释一遍,然后男女同学各推选一位代表,口头解释这9个词。
3.全班同学都用练习本听写并填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作者是末年国的公子,是时代重要的家。
4.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读课文。
5.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6.男同学齐读课文。
7.女同学齐读课文。
8.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
(三)讨论
1.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通假字。
2.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整体把握句意、文意,即使有些词语不懂,也不影响内容的大致理解。
2.君有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这样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肤的纹理,如不治,将会加重。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还不治,将会更严重。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重上加重的。
第二题:
第一层
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居五日……至结尾。
第三题:
因前面自学时已复述过,倘学生复述较好,研究此题时可不再复述,倘复述脉络不清晰,则应再找同学复述。
本文阐明的哲理: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讳疾忌医,害处极大,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第四题:
这道题强调的首先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要防止死记硬背词语注释的倾向。
1.扁鹊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有间:有一会儿工夫。
2.过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见(蔡桓公)。居:经过,过了。复:又,再一次。
3.“您的病(已经)在肌肉里,不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睬(他)。益:更加。应:理睬。
4.(病)在肠胃,火剂的药力能达到。齐:剂。
5.现在(病)在骨髓,我因此不再问了,是以:因此。
6.桓侯全身疼痛,派人找扁鹊。索:寻找。
(四)答疑
找学生翻译全文,遇到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也可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翻译,教师到学生座位上,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倘发现普遍性难点,则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译文如下: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进见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汤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倘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大,学习进度慢,这篇课文也可安排两课时,如果那样,学生翻译课文的任务就安排在第二课时来完成。
(五)自测
再来背一分钟,看能不能背下全文。一旦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赛气氛,会有将近半数的同学两分钟内背下全文。(因为已有了前面的朗读、复述、翻译做基础)
2.写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解释“汤熨、针石、火齐、司命、还走”五个词。
3.听写并填空:本文选自作者是代重要的家。
(六)自结
语文科代表总结本节课学习步骤,学生或教师补充。找一位先进同学和一位后进同学分别谈本文阐明了什么哲理,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布置作业
1.课上没译完的同学课后在练习本上译完。
2.课后练习题尚未掌握的再做一遍,巩固背诵。
3.倘上述任务已在课上完成,则可预习《诗词五首》。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有间:一会儿。
腠cu理:皮肤的纹理。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止,停。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本文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之,助词,无实义。
请:询问。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关于《韩非子》:
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思想家韩非的深邃的理念与明确的主张,也生动地展现了文学家韩非的独特的文采与峭刻的风格。本书的思想理论是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韩非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基于对人类社会由“上古”、“中古”、“近古”到“当今”的发展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特点的认识,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在政治思想上,韩非对先秦儒、道、墨等各家既有批判又有吸收,特别是有选择地接受并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综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理论,提出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专制的统治术。
3.背景链接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终于病死。
三、写作方法
1.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刻画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里”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有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侯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出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由此可看出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也十分高尚,忠于职责。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治疗的机会,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四、参考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练习解答】
一、l、一见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态度是“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不应”不悦”。三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又不应”又不悦”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的态度是“故使人问之”,结果被告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临死急索扁鹊,但已无济于事。这样变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以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
2.桓侯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二、1.以为:即以(之)为,把(它)作为2.望:远远地看还:回转,掉转。3.故,特意地。4.索:寻找
三、略
【类文品析】
医扁鹊见秦武王
《战国策》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渤海郡人,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入秦后,太医令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死。②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③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④此:如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除之未必已也(已:)
②将使耳不聪,目不明(耳不聪:)
③扁鹊怒而投其石(投:)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②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3.透过“君以告扁鹊”一句,你能看出秦武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4.分析扁鹊的话语,想一想:扁鹊所认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5.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a、“武王示之病”的正确语序是:武王以病示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给了扁鹊。
b.扁鹊仅从武王治病的犹豫上就得出结论:“知秦国之政”、“君一举而亡国”,未免显得过于草率、武断。
c“扁鹊怒而投其石”中的“怒”字用得好,它写出了扁鹊的神情态度:不愿与庸人为伍。
d.左右大臣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扁鹊却能“怒而投其石”,这是因为他有高深的医疗水平。这一点能启发我们:艺高人胆大。
6.从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或给人的启发这一角度再自拟出一道题目,并给出答案。
题目:
解答:
(答案参考:1.①治愈(病消失)②耳朵听不清③丢、扔2.①君王同聪明的人商量,又同不聪明的人一道来败坏。②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3.缺谋少断,个人主断能力差,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愚蠢而又显得老实。4.要善于听取贤人的意见,要远离庸才。5.b(提示:管窥而知全豹,扁鹊从武王对小事的处理态度、方法及过程中了解到武王的性格特点,从而推知秦国的内政,应该说很有道理。)6.略)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扁鹊()桓公()腠理()还走()骨髓()
2、《扁鹊见蔡桓公》选自,作者是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益:)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
桓侯故使人问之(故:)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及:)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索:)
桓侯遂死(遂:)
4、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义为
⑵火齐之所及也通,义为
⑶汤熨之所及也通,义为
6、请用原文回答:
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
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今义:。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今义:。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今义:。
8、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看见桓侯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问之。
蔡桓公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臣是以无请也。
我因此不再问他的病情了。
9、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
二、同步解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0、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
11.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12.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3.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
a.深恶痛疾b.积劳成疾c.大声疾呼d.手疾眼快
14.把课文用“||”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层:二层:
三层:
1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
16.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7.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
18.用下列成语各写一句话:
病入膏肓:
讳疾忌医:
19.文中蔡桓公自称为“寡人”,扁鹊称蔡桓公为“君”,你还知道过去对皇上有哪些称呼?(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均可)
三、美文赏读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0.解释上文加点字。
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镇:)
⑵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而:)
21.根据画波浪线句子写出一个成语。
22.用现代汉语正确通顺地翻译画直线的句子。
2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津沽高中田克君
〖教学目标〗
1、掌握“间”、“将”、“疾”、“益”、“故”、“遂”等实词的词意。
2、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3、训练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听读,正字音,朗读
扁鹊蔡桓公立有间腠理不应还(=旋)走汤(=烫)熨火齐(=剂)骨髓焖
四、解决字词,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让学生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在第一课时解决)
五、理解文意
1、扁鹊一共见了几次蔡桓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扁鹊怎么说,而桓公的神态、语言怎样?本文是按什么线索记事的?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发?
4、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5、扮演课文剧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见课后练习二)
(二)解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扁鹊望桓候而还走3、臣是以无请也
六、朗读背诵
七、板书设计
一见在腠理将恐深(汤熨)无疾
居十日二见在肌肤将益深(针石)不应,不悦
居十日三见在肠胃将益深(火齐)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四见望而还走在骨髓无奈何也
居五日逃秦体痛,遂死
医术高明盲目自信
扁鹊高度负责桓侯固执主观
为人机警刚愎自用
病{讳疾忌医——日益恶化,最终身亡
要防微杜渐,及时医治。
↓
缺点错误{不听劝告——越陷越深,铸成大错要正视问题,改正错误。
要接受批评帮助和忠告。寓意——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启示:1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及时改正。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4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5见微而知著,小患易酿大祸,要及早提防。6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7不可盲目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扁第二课时教案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3.练笔。
1.重点:目标12。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五、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2.预习《狼》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师:对,蔡国的国君蔡桓公。“见”,是什么意思
生:进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诵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音宏亮,节奏把握也很好。可是还有几个小地方读得不是那么准确。109页第一行“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的同学把“好(hao)”读成了“好(h90)”,在这里“好(hao)”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
师:这是一个动词,如果读成“好(hao)”就成了形容词,这儿应读做“好(hao)”。还有109页倒数第三行“在肠胃火齐(ji)之所及也”,有的同学读成了——
生:齐(qi)。
师:有的同学可能纳闷:老师,这个字明明是“齐(qi)”,怎么能读成“齐(ji)”呢
生:是一个通假字吧!
师:对,它确实是通假字,这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课件展示)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较少,文字常常不够用,当作者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字,就用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产生了通假字。请大家把刚才的通假字划出来,109页注解⑩,“齐”通“剂”。大家还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吗
生1:109页注解⑨,“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通“烫”,用热水焐(wb)。
生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还”同“旋”足“回转、调转”的意思。
师: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吗
生1:“立有间”的“间”怎么讲
生2:“间”是“一会儿”的意思。
生3:“桓侯遂死”的“遂”怎样解释
生4:“于是,就”,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生5:“臣是以无请也”我不会翻译。
生6:“无请”,就是不再问,不再说话,意思是“我因此就不说话
了”。
生7:“疾在腠理”的“疾”怎么解释
生8:“疾”就是“小疾”的意思。
师:古汉语中“疾”是“小病”的意思,而“病”就是“大病”、“比较
厉害的病”,词义是有差别的。
生1:还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望”怎么讲
生2:“望”就是“看”。
师:怎样看对,是“远远的看”。“转身就走”中的“走”怎么
讲
生:跑。
师: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汉语“走”中就是“跑”的意思。
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
(生复述故事)
师:复述得真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地方不够准确,谁能补
充
生1:应该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他说的是“爱好”。
生2:“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应该是“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
已经没有办法了”。
生3:还有一个小地方。109页第三行“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益深”,那位同学说“不治将会更加深下去”,应译成“更加严重”、
“更加厉害”。
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课件展示)桓侯之死谁
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
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学
生小组讨论彳艮热烈)
生:我认为是桓侯自己,因为他不听别人的意见,耽误了病情。
师:扁鹊给他提了几次建议
生:三次。
师: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桓侯怎么说
生:桓侯说:“寡人无疾。”
师:如果你是桓侯,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
动作、神情
生1:他会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寡—人一无一疾。”(作摆手
状)
生2:我想桓侯应该是非常生气,满脸怒色,使劲地拍一下桌
子,说:“寡人无疾!”(作拍案状,师生大笑)
生3:他当时可能正在看奏折,会把奏折使劲一摔,说:“寡人无
疾!”
师:当时的奏折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绳或皮条串起
来,叫“策(册)”。这一摔,声音很大,群臣俱惊。
生4:他还会说:“我没有病。不信咱们就比试比试。”(双手作
格斗状,众生大笑)
师:(笑)这样做未免有失一国之君的风度吧!
生5:还会把正在批奏折的笔一扔,说“寡人无疾!”(作掷笔状)
生6:他当时正坐在桌子边,一生气,把桌子掀了。
师:噢,很有可能,他还可能把长袍的大袖子一拂,说:“寡人无
疾!”还可能扭过脸不看扁鹊,一点也不客气。(板书:一见无疾)
第二次进见时,桓侯有什么反映
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板书:不应不悦)
师:第三次呢
生: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板书:不应不悦)
师: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桓侯
又有什么反映呢
生:当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桓侯见到他就像见了冤家似的掉头
就跑。(生笑)
师:(笑)是桓侯掉头就跑吗跑的是谁呀
生:扁鹊。
师:对,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板书:四见
使人问之)
师: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师:仅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这名使者会怎样问扁鹊呢
生:你为什么见了我的君主转身就跑呢
师:根据当时的情形,使者确实可能会这样问。下面听清老师
的要求,我的问题难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这层意思表达出
来吗
生:你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可以,不过还要改一改,最好不要说“你”,改成——
生:“君”,“君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很好,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他还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三番五次来打扰我的君主”
师:用文言文怎么说
生:君为何多次扰我主
师:很好。他还可能会说:“君见我主而还走,何故”还会说:
‘前者君三度见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还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板书:死)
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咎由自取。还有其
他观点吗
生: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
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
生: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师:咱们这儿南边就是桓台中心医院,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
个医生的职责。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
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大家同意这一观点
吗
生:不同意。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师: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他逃到秦国的举动,
反映出扁鹊——
生:《艮机灵。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被杀掉,天下还有许多疾病
需要他去医治。
师:“机灵”一词一般都是说孩子,这儿形容扁鹊,用“机警”或
“机智”比较好。当然,扁鹊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他后来
在秦国行医,秦国有个太医非常嫉妒扁鹊的医术高明,就派人把扁
鹊刺死了,这是后话。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
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
生:残暴、蛮横。
师:桓侯的傲慢、固执、不听劝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么,我们从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呢
生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听
从别人的劝告,这样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生2: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及时克服。防患于未然,
才能不断进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深刻!(鼓掌)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
评和忠告,特别是那些不太好听,有些刺耳的忠告。中国有句老话
怎么说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笑)
生:忠言逆耳利于行。
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史记》里的一句
话,说得非常好。桓侯明明有病,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更不愿
意接受治疗,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
生:(齐答)讳疾忌医。
师:有了病,又不愿治疗,结果怎样了
生:死了。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齐答)不可救药。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在疏通文
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一句话的翻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记住
两个成语;讳疾忌医、不可救药;记住三个通假字:“齐”通“剂”,
“汤”通“烫”,“还”通“旋”。
这是一篇寓言(板书),“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
寄托的话。《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
一个人生的哲理。请大家看下面这则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
了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
师:(手执菱角)大家见过菱角吗吃过吗怎么吃
生:剥了皮吃。
师:剥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个小问题:菱角是长在山
上,还是长在水里呢
生:水里。
师:可是,有个北方人却不这样认为。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
讲。
生: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
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说:“吃菱角要
去壳。”这个北方人却掩饰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把壳一起吃进去,
为的是想清火解热呀厂问话的人又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
吗广这个北方人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得非常好!(鼓掌)这则寓言有什么含义呢
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
就是说,对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则就会闹
出笑话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是太好了!(鼓掌)这是孔子在两个多年
生:做人要诚实。
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要敢于承认,要接受别人
的帮助。
师:他说得多好啊!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生:有吧!有时上课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懂不懂,有些同学明
明不会,也说会。
师:你这样做过吗
生:做过。
师:为了你的诚实,老师把这枚菱角送给你,让我们共勉。(稍停)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饰的是
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
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
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
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
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
今天的作业:(课件展示)你还读过其他的寓言故事吗明天
上课讲给同学们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大家!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立有间()腠理()寡人()桓侯()()
骨髓()遂死()火齐()
2、解释句中加点的文言词。
立有间间:
不治将益深益:
桓侯不应应:
桓侯故使人问之故:
臣是以无请也是以:
使人索扁鹊索: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4、文学常识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作者是___国时代的思想家______,他是先秦___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5、《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叙了名医扁鹊前后几次见蔡桓公的情况?
〖点击思维〗
1、注意“间”此处不读一声;“齐”是通假字,此处不要读成了“qí”。
2、“是以”含义较特殊,此处是“因此”的意思,需重点识记。
3、第一句注意“疾”“腠理”“恐”的意思;第二句注意“还走”的翻译形式;第三句“索”要翻译准确。
5、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扁鹊蔡桓公哲理
病立有间疾在腠里寡人无疾不
情时居十日病在肌肤不应、不悦可
发间居十日病在肠胃不应、不悦讳
展为居十日病在骨髓故使人问之疾
为序居五日逃秦遂死忌
线医
〖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极简练而又善于传情达意。古人对疾病的轻重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轻病叫“疾”,重病叫“病”。所以第一次见面时,说“君有疾在腠理”,而不说“君有病在腠理”;而第二、三次见面时,就把“疾”换作“病”,因为病已经加重了。为表现扁鹊谦逊,在第一次见面时说“不治将恐深”,传达出委婉的口气。而第二、三次就把“恐”字换为“益”,说“不治将益深”,表现扁鹊对蔡桓公疾病恶化的肯定程度。第二次见面时扁鹊劝桓侯治病,作者写桓侯的态度是“又不悦”,一个“又”字既写出他这次的心理状态,又写出第一次见面时的心理状态,很不高兴的情绪有增无减。后来,他体痛“使人索扁鹊”,这个“索”字表现他急迫的心情和蛮横态度,他认为自己的病还可以医治呢。
〖把握重点〗
〖攻克难点〗
准确顺畅的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是本课的难点,请看下面的参考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质询疑点〗
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他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一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答:“寡人无疾。”桓侯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
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
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更加。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身。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达到。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寻找。
6.桓侯遂死。
遂:于是。
三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望见
望:远看,这里指望诊,中医的一种诊病方法。见,文中作进见、谒见,指近看。
疾病
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四以“讳疾忌医”为题,谈谈你学过本课后的感想。
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学生大体能体会“讳疾忌医”的内涵,谈出自己的一点感想即可,不必拘泥。
教学建议
一、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一些专用词语,像“腠理”“针石”之类,学生能对照注释看懂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背、记这类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常用词语应当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