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讯(全媒体记者张忻珏)今天(8月18日),东莞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东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对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进行全面部署。我市争取到2025年,全面形成高水平、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体系,全面建成投资规模大、科研带动强、产业链条全的中医药产业,实现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储备走在全省前列。
资料图
中医药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提出了扶正宣肺化湿等预防方案应对本地疫情,建立起中西医双管床制度,密切接触者全部使用中医药预防,确诊病例全部使用中医药治疗并采取多种中医药康复疗法,出院患者全部使用中医药扶正祛邪,有效降低了复阳机率。可以说,东莞中医药在这次疫情的大战大考中经受了考验和洗礼,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全市共有中医医疗机构306所,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助理)共计2583人,全市中医住院病床达3225张,中医药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人才储备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我市也先后出台了《东莞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行动纲要(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推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高水平建设
会议透露,我市将推动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市中医院校地共建,实现医院“五个融合”;深化莞佛两市中医院交流和合作,着力打造“六大平台”;加快国医馆和骨科大楼项目建设进程,引进高水平医学团队,力争打造一批省级重点专科。加强公立中医院建设,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推进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着力打造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深入推动公立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着力构建中医药医疗服务15分钟健康圈。
全面改进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医风医德建设,加快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力争到2025年全市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比例不低于80%,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具备中医康复室。
全方位支持中药制剂生产企业进行中药新药研发,积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和生产条件,推动我市中药新药研发取得新突破。推进大湾区中医药合作项目建设,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东莞)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开发。要积极推动中医院和高等院校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加快推动中医药产学研项目落地,共同推进中医药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
发展“互联网+中医药”加大中医药科研投入
会议透露,我市将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新型服务模式,全力建设中医药信息化平台,探索构建中医药服务的5G应用场景,大力推广互联网中医院、智慧中药房等新服务新业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便捷服务。
加大中医药科研投入,加强东莞市中医药研究所建设,全面深化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交流合作,争取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积极引进、大力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对国家级、省级的高层次中医药科研项目,给予相应激励和配套支持,积极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大力支持高等院校、企业、医院和科研机构等在东莞搭建中医药医教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临床实践、科技创新和对古方技法的挖掘保护,争取在中医药科研成果方面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