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科普博览作为目前我国最大的科普网站之一,现拥有70多个中英文虚拟博物馆,10万多张图片,数量众多的视频、游戏和动画,总上网数据量超过50G。截止目前,网站累计访问量约6千万人次,位居全国科普网站前列。

中国科普博览依托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超级计算环境、中国科技网高速网络、海量存贮环境、以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先进技术的支持,在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项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科技部和北京科委等的资助下,与院内外近百个研究机构、媒体机构、科学协会和科普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采用面向高速网络的先进网络多媒体技术构,将中国科普博览建设为知识体系完善、资源丰富,形式新颖的网站。

截至目前,中国科普博览已经建设了几大类科普资源,逐步发展为开放式、参与式、互动式的网络科学传播平台,资源包括:

一、系统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虚拟博物馆群,以“万物之理、生命奥秘、地球故事、星宇迷尘、科技之光、文明星火”六大展区为主要形式,知识面几乎覆盖了自然科学的全部领域;

二、紧跟社会热点、剖析科学前沿,形成了包括“科普动态、科普纵览、科学大讲堂、科学论坛、专题透视、科学面对面、科学无限”在内的多个科普栏目;

三、通过“科学游戏、科学图吧、科学动画、科学影院”等栏目集成和展示中科院科普资源,并为公众提供了中科院一百多家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普网站的导航;

四、面向用户的互动需求,开辟了“互动体验区、科学论坛”等多样化的互动栏目;

五、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建立“手机博览网”等新媒体的科普形式。

中国科普博览以其科学系统的内容、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深深地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使“中国科普博览”成为互联网上独树一帜的优秀科普阵地。

纵观中国科普博览10年的发展道路,从1999年我国最早的大型虚拟博物馆群,到2004年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网站”,到2005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TheWorldSummitAward)”和“全国优秀科普网站”奖项,再到2009年的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中国科普博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科普资源,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中国科普博览已经成为中科院的科普基地,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全国科普基地。凭借团队的创新开拓意识,中国科普博览形成了融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独特科普风格,树立了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2004年2月,中国科普博览荣获中国网络文明工程组织委员会授予的“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

2005年9月,中国科普博览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普网站及栏目评选活动“优秀科普网站奖”和“技术奖”

2005年11月,中国科普博览代表国家参加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TheWorldSummitAward)”的角逐,在168个国家推荐的近1000个优秀电子网站/项目中脱颖而出,勇夺大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中国科普博览的网络科学传播工作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了公众的喜爱,而且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

中国科学院江绵恒副院长曾对中国科普博览做出这样的评价:“中国科普博览”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深受广大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网上科普乐园。”

1999-2003,建设国内最早的虚拟博物馆群

1999年初,互联网方兴未艾,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一支雄心勃勃的科研团队凭借对信息技术的高度敏感,看准了互联网在科学传播方面的巨大发展潜力,决定启动建设中国科普博览——基于网络的虚拟科学博物馆群。他们依托中科院在科学考察、科学研究中积累和掌握的大量科学信息资源,团结中国科学院数以千计的学科领域专家和年轻的IT技术人员,利用自身在运营中国科技网(CSTNet)和进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优势,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建成了中国科普博览。这是我国第一家大型的虚拟博物馆群,被科普界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由此,中国科普博览开创了我国运用先进网络媒体技术系统地进行科学传播的先河。

2004-2006,引入并发展探究式科普理念

“中国科普博览拥有一支年轻的创作团队,没有包袱,充满朝气,肯学习,敢创新。”这是我国著名科学探险家、中科院大气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先生对中国科普博览的评价。

从成立到现在,中国科普博览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通过不断开拓创新,中国科普博览引入了许多新的科普模式,在我国科普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探究式科普理念提倡利用互联网便捷的交互渠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科普中科学家向公众单向传递信息的局面,以用户参与科学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让用户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可以灵活迁移的知识技能,同时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对科学探究和发现过程的内在兴趣。

在中国首个面向公众开放的远程科学观测频道,用户轻点鼠标,就可以远程控制网络摄像头,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实时观测生活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幼仔并提交观察报告。

与美国德州大学合作,将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入网络科普工作,开发“探究式生态学科学教育系统”,为用户创建“做科学”的网上实践环境,为其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提供便利。

2004年,中国科普博览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其中“探究式生态科学教育系统”获得了一致好评,证明在探究式科普方面的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国科普博览的年轻团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尝试着将探究式科普实践理念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延伸。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科普博览在网站开辟了“科学动画”和“科学游戏”、“互动体验区”三个栏目,设计和开发了包括“迁徙的鸟”、“史前生命探秘”、“穿越青藏”、“赛博空间”、“网上草原游”、“地震中逃生”、“虚拟航天”、“抗击甲型H1N1流感”、“食网恢恢”、“走向北极”等多个系列的互动体验、游戏和动画,为公众提供体验科学的网络途径,并总结出体验式科普的四大实践模式,包括“虚拟科学观测、虚拟科学实验、虚拟科学考察、虚拟科技应用”。

中国科普博览引入和发展探究式科普理念获得巨大的成功。2005年9月,中国科普博览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普网站及栏目评选活动“优秀科普网站奖”和“技术奖”;同年11月,中国科普博览代表国家参加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TheWorldSummitAward)”的角逐,在168个国家推荐的近1000个优秀电子网站/项目中脱颖而出,勇夺大奖。由探究式科普模式在中国科普博览的推动下,逐步发展为科学体验中心、科学实践中心,成为目前我国网络科普的重要方向。

2007-2009,打造开放、互动的国家级网络科学传播平台

“面对我国迅速壮大的网民群体对科学信息的迫切需求,充分挖掘中科院科普资源与科学家等资源优势,建设国家级的网络公众科学传播平台,这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兼网络科普教育中心主任肖云研究员说。

为了满足公众对科学信息的迫切需求,中国科普博览在原来的基础上,紧跟社会热点和科学前沿,与院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推出新栏目新内容。先后开办了“科学透视”、“科学面对面”、“科学大讲堂”、“科普纵览”等一系列密切结合公众需求的特色科普栏目;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推出精美的电子杂志“科学无限”供公众订阅,目前订阅量已达到近10万人次;结合公众交流和互动的需求,推出“科学论坛”,开辟多个讨论专区供科学爱好者交流和讨论;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大型的科普活动,组织了神舟七号直播、望远镜四百周年科学大师演讲会直播、国际极地年(IPY)全球科普视频会议、2009日全食直播等大型活动,均受到广泛好评。

2009年7月22日,中国科普博览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微软亚洲研究院四家单位联合发起“2009日全食异地多路联合直播”活动,向全球多家媒体提供公益直播信号,直播了重庆、武汉、宜昌等十个地市的日食过程。在历时3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共有110万人通过中国科普博览观看了日全食,另有7.5万人通过中国科普博览手机WAP观看图文直播。此次活动通过卫星、互联网和移动网等手段为国内外媒体、机构和个人提供开放的日全食直播公共视频信号源。据不完全统计,有10家国内外电视台和18家国内外知名网站使用我们的信号,全球有数亿人通过我们的直播观看了此次日全食天象。

这次面向世界的公益科普活动,不但加强了国内外科普界的交流和合作,彰显了我国科普工作者的形象,而且使中国科普博览从国内走向国际,向真正的国家级网络科学传播平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小核心大外围,内外结盟,共建共享

在团结科学院兄弟单位的同时,中国科普博览非常重视与中科院外部机构的合作。先后与青少年俱乐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多个科教组织,新浪科技频道、科技新时代等多家科普媒体达成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普活动,建设网站内容。

相信中国科普博览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科普资源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先进技术的支持,凭借其勇于创新、不断开拓的精神,能够打造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网络科学传播平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THE END
1.文博场馆“正青春”,多地融合数字技术打造“活起来”的沉浸式文博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各地的文博场馆不断拓展思路,在现有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先进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展示空间,改变了观众以往的观展体验。人机交互操作、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让观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更深刻和直观地了解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TQ4MDg0Nw==&mid=2247691985&idx=8&sn=a83d888bcadf6d45cd7d34d028978e1f&chksm=fcfe6ce34748c5c048962cee8b17a774302c3c2ca4c180488e92f41b03bbc0cfbd14809c21df&scene=27
2.虚拟博物馆有几种表现形式一、虚拟博物馆有几种表现形式? 虚拟博物馆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等虚拟技术手段来展示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三维交互式展示 虚拟博物馆的三维交互式展示,是指通过三维建模和VR等技术手段,将博物馆内的展览内容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让观众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互https://www.mvpmeta.com/newdetail/1376.html
3.虚拟艺术博物馆的两种惊艳表现形式1. 三维虚拟艺术博物馆 三维虚拟艺术博物馆是完全虚拟的线上博物馆,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构建一个特色线上展馆。这种展馆的交互感比全景实拍更强烈,提供了更真实的感觉。观众可以通过拖动鼠标或滑动手指来控制虚拟人物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浏览,体验非常神奇。 全景实拍虚拟博物馆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5433739946473270246
4.这个“奇妙的网上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虚拟博物馆群,涵盖了天文“中国科普博览”这个“奇妙的网上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虚拟博物馆群,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各大主题,以科学系统的内容、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目光,成为互联网上独树一帜的科普阵地。这表明( ) A.网络交往无所不能、无处不在 B.网络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C.任何https://www.jyeoo.com/shiti/6476a105-1597-15cc-ba56-e1302146255d
5.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文物摄影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阵地,在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为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文物摄影数字化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章以文物摄影数字化为例,为文博摄影https://www.cpanet.org.cn/detail_news_135129.html
6.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精选十篇)它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科学, 将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变为人们所能感受的具有各种表现形式的多维信息。虚拟现实技术使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 它是一种用于建立真实世界的场景模型或人们虚构的三维世界的场景建模语言, 是HTML的三维模拟, 主要用来建立Internet上的交互式三维多媒体,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gmxwl3.html
7.网络中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8.上海自考数字媒体艺术概论(14265)自学考试大纲1.领会虚拟博物馆的发展背景、意义,识记典型作品。 2.领会数字化的动态展示与体验设计的应用领域、意义、关键技术。 3.领会数字体验、文化、旅游和产品设计的应用、主要软件。 (十一)数字影视与动画 1.领会数字影视与动画在电影、电视、动画和广告中的应用,以及与建筑表面交融的空间艺术形式,识记典型艺术家和作品。https://www.zikaoben.cn/n/e-9719833081.html
9.平潭博物馆提升改造工程该功能提醒用户进行参观博物馆是需要注意的事项,对藏品进行拍照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配合安检工作时需要主要的事项还有寄存物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8、交通路线:支持以在线地图的直观形式显示博物馆交通信息。9、周边信息:周边信息包括参观服务、位置服务、商业服务。其中参观服务包括展厅、讲解服务、其他;位置服务有出入口、https://zfcg.pingtan.gov.cn/upload/document/20220707/26aa62ad37a1451dbafba608a1355991.html
10.高中音乐教案(必备15篇)(三)形式语言审美 建筑空间的经营 1.展示苏州博物馆的图片和内部空间的细节图,并提出问题: (1)建筑的美感是如何通过外形体现的?(建筑外形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内部的结构面积也有大有小) (2)与传统建筑相比,空间布局有何不同?(打破传统建筑的中轴对称布局,将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40515141933_3840679.html
11.博物馆沉浸式互动体验成风尚!多媒体优势在哪目前,越来越多博物馆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多点触控等数字技术,对文物藏品等内容进行三维建模,复原相关历史场景,开发基于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文化体验项目,从而给游客营造一种视听觉上的全新科技体验。游客在沉浸式投影巨幕、虚拟现实头盔、体感动作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智能化装备的辅助下,进入三维动态的沉浸https://www.gzgjkj.cn/bwg.html
12.红色革命网上虚拟博物馆>2.广西红色革命博物馆虚拟仿真实验可提供了几大类实训功能1)红色旅游景点浏览学习:通过基于地图的景点浏览,选择不同的景点进行浏览,景区相关内容的漫游,在景观漫游过程,配合图文解说,讲述广西以上地区的红色故事。 2)实时导游解说:景区漫游过程中,进行相关配音解说。 3)在线考核:通过考核模块,进行相关知识点学习后的http://www.xinghy.com/HSGMWSXNBWG
13.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虚拟博物馆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参照传统博物馆形态样式,将绘画作品加以数字转换后,予以储存展示的数字虚拟空间[2].绘画艺术虚拟博物馆采用建模技术、数字拍摄技术及三维技术等多种技术形式,具有浏览自由、互动简易的特点,为传统绘画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 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meishuxuebiyelunwen/619777.html
14.无锡博物院虚拟西方艺术馆无锡博物馆有一个单元,名为虚拟西方艺术馆,把世界各国收藏的精品以艺术仿制品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我们不出国也能看到这些高超精美的艺术品。 断臂维纳斯 蒙娜丽莎像 《大卫》米开朗基罗 《掷铁饼者》米隆.古希腊 《朱里亚诺.美第奇》米开朗基罗(大理石) 阿波罗 https://www.meipian.cn/4yz9fzvj
15.百科虚拟博物馆该项目的目的是创建博物馆的“3D式”虚拟参观,并在“现实”展览以其原始“现实形式”停止后替换和记录“现实”展览。1996年后,该项目扩展到“斯洛文尼亚虚拟博物馆”,涵盖该国所有博物馆,共有106多个博物馆展览。进一步发展“虚拟博物馆”,以规划城市景观,记录该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截至2006年,新增了10000多个地点https://zhuanlan.zhihu.com/p/541337865
16.2024年艺术品的发展趋势2024一、博物馆规模现状分析 二、博物馆经营指标分析 三、文物商店经营分析 四、群众艺术馆数量 第二节 艺术馆改革创新分析 一、艺术馆发展要素分析 二、公众满意度因素分析 三、岗位管理与制度创新分析 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分析 第三节 艺术馆可持续投资策略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艺术馆发展实践 二、艺术馆要树立https://www.cir.cn/1/28/YiShuPinDeFaZhanQuShi.html
17.南戏文化数字化艺术创作路径探究①虚拟博物馆对数字资源可进行不受限制地复制、分析和比较;其开放性远远高于实体博物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虚拟博物馆打破了空间的墙体,在世界范围内构筑游览、研讨的空间,为访者呈现一个层次丰富的信息化空间。 南戏博物馆虽在温州建馆多年,基于新媒体技术而开发的新馆也将在温州大学校园内落成,但其辐射范围始终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509/10404120.shtml
18.中国虚拟博物馆的实现模式及发展前景的中期报告.docx2. 展示形式更加多元化:从最初的简单展示到今天的多媒体演示和虚拟现实展示,中国虚拟博物馆的展示形式将会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3. 文化产品开发初步成果:以虚拟博物馆为基础,推出的多种文化产品已经初步形成,未来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4. 用户体验不断提升:虚拟博物馆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831/6135110022005222.shtm
19.虚拟现实助力博物馆,VR线上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研究中的优势2、多样化的教育资源:VR线上博物馆设计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如虚拟导览、历史故事再现、互动式学习游戏等,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青少年观众而言,这种形式更易于接受。 VR线上博物馆为文物的保护、展示、宣传及研究带来了显著的便利和创新。它不仅提高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和宣传的广泛性,还拓展了博物馆的观众群体https://blog.csdn.net/starsongda/article/details/14136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