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打破传统营销思维模式,避免单独作战,发挥强强联合的品牌协同效应,跨界融合,日前已成为国际最潮流的字眼,同样也是当前文化产业领域最主要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社会的进步和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博物馆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的步伐,在跨领域、跨行业、多元化、多交叉的融合中实现文化创新,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博物馆跨界融合既有内在优势,也有外部推力。应打造博物馆+教育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新媒体业等跨界融合,打造集群式、多元化的文化创意服务平台,构建合作共赢模式,实现资源开放和社会共享的最大化。
博物馆是以实物资源为依托的文化资源宝库,载负着自然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品质的陈列展览,以及特殊存在的价值和独特的作用成为社会和民众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博物馆的角色和作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社会各领域的关联也越来越紧密。博物馆的作为不仅在于拥有了什么,更在于在以其有限的资源中做了什么。博物馆只有超越单一领域,创新模式,主动营造社会广泛参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才能够在形成文化创新、共建共享的新格局中大显身手,造就辉煌;才能让传统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到其他产业之中,形成集群式发展。
助推博物馆+博物馆
促跨界联动创新融合
1.跨界策展
2.融合推广
以受众需求为纽带,突破故步自封,敢于创新融合,将给博物馆重新注入新的发展驱动力。2016年,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自然博物院牵头组织的开展的“自然人文艺术研学行——青少年博物馆探索之旅”活动启动,该活动在“首届浙江省博物馆十佳青少年教育项目”推介活动产生的20个十佳和优秀教育项目的基础上,凝练出一批来自省内8个城市、涵盖国有及非国有24家博物馆的24个优秀的青少年教育活动,设计自然、人文、艺术3条研学线路并编印图册供全省中小学生选择,以促进全省博物馆同仁相互学习与交流,从而提升省内教育项目研发水平。
助推博物馆+教育业
促博物馆教育体系化
1.共享教育智力资源,开发拓展性实践课程
美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老史德桥村博物馆,明确教育目标是“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和社会科学框架的需要”,按照学校教学设计博物馆教案,以致学校教学可以做到的,在博物馆同样可以做到;学校教学做不到的,在博物馆照样可以做到。我国博物馆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加强与学校及教育服务业跨界结合,面向儿童群体开发“阳光少年系列工程”;面向学校群体开设了“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面向成人观众开发了“文化博览”系列课程。同时联合北京教科院基本教育研究中心共同开发“绘本形式博物课程”;与史家小学共同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又如浙江自然博物院牵头10多家省、市级国有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承接国家文物局“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试点项目”,结合博物馆教育资源优势与学校课本教学不足,推出系列化、规模化的拓展性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共享教育人才资源,拓展教育科研队伍
浙江自然博物院近年来为满足学校教育需求,动员中小学、幼儿园的自然科学教师代表,成立了“教师博物馆之友”,与10多所本地高校合作建立了科研团队,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并与150多所中小学校缔结联姻关系,推出菜单式、度身定制的个性化教育活动服务。中国茶叶博物馆每常年对学校教师推出“茶艺培训课程”,不仅向教师队伍普及了茶道文化,更是让学生间接受益。四川博物馆发挥藏品资源和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与四川大学共建“科研创新中心”学术研究团队等做法,为博物馆跨界聚力推进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助推博物馆+现代服务业
促博物馆文化服务专业化
1.连接营销商机,提升服务质量
2.引入智力资源,拓宽服务路径
助推博物馆+旅游业
促博物馆文化体验休闲化
1.建立博物馆文化旅游大联盟
博物馆旅游属于服务业,其独特且丰富的文化类旅游资源植入旅游产业,将成为城市形象另一张名片。英国是世界上博物馆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对博物馆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采取旅游业与参观博物馆相结合的许多措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文化产业发达国家。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博物馆文化旅游大联盟,共同打造目标市场的文化旅游特色品牌。以杭州市为例,开辟“名人故居游”“大运河遗产游”“西湖记忆游”等项目,实行各馆通票和游客信息共享机制;又如,将博物馆文化元素植入于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古文化街区和生态保护区,推出“江南韵味游”“丝绸茶叶游”和“智慧城市游”等主题性文化旅游项目。近年,浙江自然博物院由政府单一投入向社会多元融资的转变,由企业出资合作举办了“潘多拉3D自然嘉年华”展览,实行大门免费、小门收费,既丰富了展览内容,又增加了博物馆经济效益。
2.开发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文化衍生产品
助推博物馆+新媒体业
促博物馆文化传播多元化
1.增强受众的交互性和趣味性
博物馆在受众心中一直是严肃高冷、古老经典的刻板形象,当博物馆跨界跟不同的媒体技术元素相结合时,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跨界美感,让受众发现原来博物馆也可以时尚、前沿和有趣。比利时鲁本斯故居两年前采用了当时苹果公司最新发布的iBeacons技术,让参观博物馆呈现出别样趣味。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在馆内建造一个内含3500件艺术作品和预置的参观路线的多点触摸操控“收藏墙”,帮助参观者轻松找到想要观赏的作品和快速生成自己独特的参观路线。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开发商开设“掌上国博”——《文博任我行》手机自助导游,供观众通过手机或导览机自助享受国家博物馆文物讲解服务的手机导览软件。
2.推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传播维度扩大化
“一业兴而百业旺”。博物馆与社会的跨界融合,用文化搭建共享平台,用双赢集成创新合力,用时尚激活传统文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具有立体感和纵深感的博物馆文化圈,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1+1>2”的倍增效应,也正是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以及文创集群初具雏形、新兴文化产业高地崛起的发展趋势。
[本文作者徐昳昀,任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普服务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研究方向为博物馆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李玫.天津博物馆.关于博物馆资源浪费的思考,2008.1:69~71.
[2]周洁.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特征.品牌:理论月刊,2010(7):32~33.
[3]张海云.加拿大虚拟博物馆的运作策略.中国文化报,2011-11-21.
[4]吴相利.江南大学商学院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美国老史德桥村博物馆的实践.东南文化,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