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意义;趋势;传承
引言
▲图1非遗数字化发展的3个阶段
一、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历史溯源与意义更新
(一)从数字保存到数字传播
(二)从专业领域到大众视域
数字技术首先在专业领域发挥作用,其对资源保存、文献研究、保护管理等的显著作用,从不同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数字增强。随后,数字技术从用于非遗的被动保护转向用于非遗的主动发展,局面发生了改变。非遗作为传统文化事象及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在地性、在场性、丰富性、动态性、多感官性等特征,有些门类的非遗还具有生活化、艺术化、奇观化等特征,因而在以图文、视频、在线社交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展的风口期,非遗就自发地从专业领域走向了大众视域,成为各平台文化艺术细分领域的重要内容资源,尤其是传统手工艺,以及传统戏剧、曲艺等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出圈”;同时,传播主体也由遗产项目持有者、遗产保护者迅速扩展到了遗产所在社区其他居民等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
(三)从“传播促传承”到“数字化生存”
二、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趋势分析
(一)视频化与体验感
(二)要素开源化与数字化潜能
(三)数字化生存与虚拟社区传承
通过数字化记录和保存,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数字虚拟世界实现了同步备份,这使得在线形式的文化展示不断普及;而技术更新又使得线上展示对遗产的还原度、沉浸感、交互性不断提升。以上步骤隶属于数字化保存与传播范畴,还未触及非遗本体在当代及未来的存续与发展。有学者提出,文化资源数字化,能够将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文化遗迹、工艺品、博物馆藏品等资源无缝迁移到虚拟世界。笔者认为,资源迁移对于非遗并不完全适用,应是一种数字孪生行为,即对现实中的人类实践行为进行同步备份。
基于此,本文试对非遗的数字化生存予以展望:非遗的数字化生存旨在充分利用新兴信息传播技术,通过融入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经济业态及社会文化形态谋求新的生存动力,并在数字虚拟世界中探索适于非遗的崭新存续路径。首先,数字化生存区别于非遗商品贸易、表演服务等传统生计渠道,旨在扩大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外源动力。其具体包括:借助数字形态与虚拟空间拓展遗产项目持有者个体的价值实现途径、遗产所在社区社会经济效益获取渠道等;同时也在扩大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内源动力,包括利用网络社区扩大非遗趣缘人群,增加保护与传承的潜在力量等。其次,数字化生存不应对非遗的人际传承、活态实践等属性造成损失,而应促进与反哺线下社区传承实践。再次,非遗的数字化生存将为数字原生文化提供素材资源与创作动力,为网络虚拟社会文化的建构提供精神架构、知识体系、审美风范等多方面参考,在标榜打破传统的当代艺术、潮流文化中隐匿地发挥人类记忆、文化惯习等传统事象的独特价值。
结语
回顾21世纪以来非遗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保存、传播及利用的演进过程,信息传播技术迭代更新的加速是非遗数字化传播意义快速更新的核心诱因。对这一过程的客观反思,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非遗项目的活态存续仍旧是非遗保护的首要目的,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抢救性保存有利于传承实践的恢复、文化资源的留存、人类记忆的延续;其二,以经济效益驱动为主的数字化营销对商品属性强的非遗项目具有直接的支持作用,遗产项目持有者及所在社区人群的新媒体素养差异快速拉大了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面貌的差距;其三,不应低估数字手段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价值,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资源保存、网络营销等辅助性功能,非遗的数字化生存与虚拟社区传承将成为未来非遗保护的方向性趋势。
在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持续数字化对教育、文化等行业的潜在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发挥其建设性潜能是当前遗产保护的一个核心议题。非遗在当代与未来的可持续实践应充分运用各类数字传播平台特性和潜在功能,借助数字形态将遗产生命力的存续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项目编号:21FYSB052)、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展示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cxgc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中国艺术实验室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