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之一开到家门口的图书馆:让“悦”读“识”惠全民

“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前不久,湖北农民工吴桂春给广东东莞图书馆的留言在网络刷屏的同时,也让公共图书馆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吴桂春的留言,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在接受人民网文娱部记者采访时表示,吴桂春的经历是国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的生动写照,也是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立法精神的必然结果。

刚需:书房开到家门口

截至2019年底,东莞图书馆建立了1个总馆、52个分馆、400个村(社区)服务点、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实现365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吴桂春大哥给我们的留言,可谓是打开了一个窗口,让人们了解到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和资源。希望通过这个事件,能让更多人主动走进图书馆,来感受阅读的乐趣。”东莞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主任莫启仪说。

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成就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段佳话。如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正在成为“网红”打卡地,部分城市的“城市书房”甚至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名片。

温州城市书房一角。受访者供图

浙江温州是建设“城市书房”较早的城市之一,目前,已经建成88家城市书房和64家百姓书屋,为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书房不仅增强了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更大的意义在于引领了城市的文明生活方式。”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柳升高告诉记者,为了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温州市将其打造成了24小时无人值守、自助式场馆型的社区图书馆。临街而建的落地窗设计,让阅读的温暖灯光在夜晚照亮整个城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家里也买了好多书,可城市书房的读书氛围比家里好,每次坐在小凳子上一看就是一上午。”温州读者张女士经常带着孩子去看书,店里四千多本绘本几乎读完了大半。

特色:创新服务实用便捷

近年来,在不断改善公共图书馆设施和服务的基础上,多地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探索了新思路。

洛阳“河洛书苑”城市书房。受访者供图

在河南洛阳上阳宫文化产业园的城市书房,读者不仅可以阅读,还能试穿唐代的服装、试玩投壶等游戏。在王城公园城市书房,读者可以感受牡丹文化,赏花和看书两不误……“在建设之初,我们就考虑要跟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洛阳文旅局公共服务科科长李俊杰说。

从2005年至今,东莞图书馆开设了“打工学堂”,举办各类活动共2000余场,直接受众逾130万人次,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加油站”。此外,还定期举办儿童故事比赛、动漫节等活动,多元化服务已形成常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各地公共图书馆还纷纷拓展线上业务,实现阅读方式现代化、阅读服务智慧化。

近年来,浙江杭州图书馆推出“悦读”“悦借”服务,让读者享受“你选书,我买单”的书店新书借阅服务和在线选书快递到家的“点单式”借书服务。同时,还拓展线上阅读服务,以云直播、云展览、云讲座等形式,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多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阅读活动。

“我们努力通过阅读服务的多元化、智慧化和便利化,让阅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杭州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书香满城。”杭州图书馆馆长刘冬说。

提升:重视空间功能发挥场域作用

2018年1月1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全民阅读”连续七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文化和旅游部6月20日发布的《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比上年末增加20个。书刊文献外借册次61373万,比上年增长5.8%;外借人次26609万,比上年增长3.1%。

杭州图书馆。受访者供图

刘冬表示,推动全民阅读是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也是公共图书馆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在践行的服务内容。

“城市书房建设,把人们从其他娱乐消遣的场合吸引到书香中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素质,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气质。”李俊杰说。

在金武刚看来,未来更应重视公共图书馆的空间价值,发挥出场域作用。“从吴桂春的事例可以看出,深入推动全民阅读,特别需要公共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以承载各类资源与服务,开展阅读活动。这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的基本指引。”金武刚说。

当前,各地普遍设有公共图书馆,但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不同地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对此,金武刚表示,在敦促政府切实履职保障基本的同时,还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

“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建设。要将图书馆打造成促进公众平等交往的社会空间,让人人都能切实感受到温度、都能拥有归属认同、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金武刚说。

THE END
1.以创意特色展现博物馆时代风采自故宫文创大热之后,博物馆文创产品让博物馆焕发出新活力。在文创开发中,创意设计是最重要的一环,既要自然贴切又要实用性强,这不仅是将具有文化特色的图案印在卡片、台历、笔记本、丝巾上即可,还要体现出文化的挖掘、提炼、转换与创新。只有深刻理解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核,研发出的文创产品才能成为历史与文https://m.yunnan.cn/system/2024/06/19/033106060.shtml
2.圆桌面向未来,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面对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博物馆展览如何多元探索与创新发展?博物馆探索“跨界融合”、“博物馆生活+”等话题成为时下的行业焦点和热议话题。澎湃新闻获悉,“面向未来——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联合年会近日在上海世界会客厅召开。近200家博物馆、科研院所等企事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42969
3.建设“以人为本”的博物馆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博物馆关注度的持续提升,如何更好地向公众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 数字赋能博物馆新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各地热门博物馆客流持续保持高位,公众观展热情节节攀升,给博物馆的管理服务带来了新挑战。https://www.cssn.cn/skgz/202405/t20240520_5752426.shtml
4.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与公共图书馆研学实践探究本文立足于孙吴县陈列馆本身,以最大化陈列馆社会效益为目的,结合孙吴县文化教育发展背景,将孙吴县图书馆纳入到博物馆体系当中,从当前研学旅游的发展现状入手,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博物馆”的研学创新发展路径。同时致力于将孙吴县陈列馆打造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一个完整的研学旅行体系,为县级博物https://www.zzqklm.com/w/hxlw/29173.html
5.网络中心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图书馆资源等),也规定了数字资源管理与共享的要求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6.2014年第四号公报三是拓展服务功能。落实市县两级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全部免费开放政策。先后建成漳台族谱对接、漳台民间文化和漳州窑精品3个陈列馆以及非遗展示馆、漳州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土楼博物馆等馆舍,加快完善“三馆”配套设施。市图书馆开辟“芝山讲坛”和少儿国学系列公益讲座,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收集整理漳州http://www.fjzzrd.gov.cn/cms/html/zzrd/2015-01-15/271795316.html
7.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图档博三馆如何协同发展?同时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经常采用各自开发的网络系统独立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资源离散化:即某一文化资源在三馆中的展现形式不统一,如名人日记、手稿在图书馆中为文献资源,在博物馆中为文物资源,而在档案馆中作为档案资源出现;或是某一主题的文化资源分散存储在三馆中,在服务中出现功能与价值的http://www.ordoswh.com/article/Info/index/id-5106
8.157项工程荣获“2020年度钱江杯(优质工程)”奖!政策解读7.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 承建单位: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任鸿飞) 建设单位:浙江大学(蒋志刚) 设计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殷农) 监理单位:北京中联环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吴宏毅) 8.中国动漫博物馆 承建单位: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盛志田) https://news.fengpintech.com/zixun/62182.html
9.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馆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前瞻·公共文化·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馆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前瞻 ? ? ——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 戴旭锋 (嘉善县文化馆? 浙江嘉善? 314100) 摘? 要:融合发展是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热点.文章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可行性,融合原则,路径选择以及预期 成效等方面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服务融合发展https://bjb.zjlib.cn/CN/PDF/959
10.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创新研究高校图书馆空间增能沈师大图书馆空间再造工程始于2011年,至2018年上半年,改造工程历经6期,共建成集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分享展示等功能的5大类20余个空间。空间改造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紧跟时代发展,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创建本馆空间文化特色。 https://blog.csdn.net/wenmin702674032/article/details/106791664
11.[东方时空]关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北京城市图书馆新关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北京城市图书馆:新技术融合新场景,打造新一代智慧图书馆。https://tv.cctv.com/2024/04/22/VIDE7y4B9KUZ6RVNSXr23vkm240422.shtml
12.图书馆调查报告微信已经如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因此,高校要合理利用微信将图书馆的服务进行推广,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教育服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可以利用图文、视频、语音等方式,向新进校的师生全面介绍图书馆的具体信息,例如机构设置、规章制度、资源分布等,使读者对图书馆有深入的了解,让读者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文明使用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dcbg/20230411142123_6855013.html
13.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志愿讲解员来自公众,我们从一无所知到能够为人们传递知识,这种转变正是对更多普通观众参与文博事业的最佳鼓励与号召。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持续学习,持续为公众服务,不断拉近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对我个人而言,20年的志愿者经历我有大量的时间接受博物馆氛围的熏陶,让我爱上了博物馆。看到一件件文物,我总会在心里https://www.cacta.cn/DSJ/HTML/2022061010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