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安徽理论网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物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发展熠熠生辉,古籍收藏数量丰、品质高。从调研情况来看,从省到市县各级政府,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文物工作,卓有成效

三是加强维修,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省政府将文物发展、文物项目推进情况列入对市县政府的目标考核,重点推进皖南古民居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大遗址保护利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工程。大运河安徽段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凤阳明中都皇故城2017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凌家滩、寿春城、繁昌窑等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扎实推进。全省各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

四是加大投入,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十八大以后,随着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各地特别是市县两级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目前我省共有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纪念馆221家。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目前全省共有89家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范畴,国家2016年下拨我省免费开放专项资金8000万元。2013年,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成员达100家,负责统筹协调谋划全省展览陈列品牌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大大丰富了基层馆展览内容,加强了人员培训交流力度,从整体上提升了安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水平。市县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如宿州市博物馆、安庆市博物馆、萧县博物馆、歙县博物馆,文物保存和修复条件均得到较大改善。高校博物馆不断发展壮大。如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2000余件,在经过鉴定的1400余件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28件,国家二级文物98件,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共600余件,在全国高校系统博物馆中名列前茅。2015年该馆正式成为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单位,开启了我省高校博物馆与全国地方性博物馆系统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对提升我省高校系统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非遗保护,成绩显著

我省的非遗保护工作正式起步于2005年,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十六字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各项工作迅速进入快车道。

一是保护体系初步建立,保护目标日渐清晰。我省已建立起较为健全的非遗保护体系,已有四级非遗名录:国家级72项,省级34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已有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国家级75人,省级576人;并有详实的普查家底、各级传习基地、跨省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题展示场所及专业机构人员、固定经费保障和法规制度保障。

二是财政投入持续增加,非遗传承基础初具。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给予每人每年8000元的补助,2011年提高到10000元,2016年又提高到20000元。目前,安徽省财政也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按每年4000元标准进行补助。部分地市还单独制定了非遗项目资金配套奖励政策。如黄山市制订了《黄山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专项资金使用暂行办法》,对新晋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基地,一次性分别奖励30万元、10万元;并设立了总规模达7500万元的“黄山徽文化基金”。

三是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保护成效计日可期。目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根据文化部下发的《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我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同时继续与文化部信息共享工程安徽分中心合作,开展我省非遗项目的采录工作,目前已完成6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1项省级非遗项目的采录。此外,对一些地方性非遗产品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三)戏曲发展,稳步前进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东南连浙赣,西南接湖北,东北毗苏鲁,西北邻河南,地理位置独特。淮河、长江将安徽自然切割成皖北、皖中、皖南三大风土不同、风俗各异、风情别样的地域,从而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戏曲文化。

一是戏曲种类繁多,地方特色浓郁。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境内产生、存在或流行过的地方戏曲剧种多达4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20多种。除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庐剧等“安徽四大剧种”外,还有青阳腔、岳西高腔、含弓戏、梨簧戏、曲剧、二夹弦、坠子戏、推剧、嗨子戏、文南词、洪山戏、梆子戏、京剧、越剧、扬剧等。这些戏曲深受地方文化影响,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在安徽这一共同区域内共生,相互借鉴吸收甚至融合,呈现出了安徽戏曲的特质。

二是戏曲分类保护,发展势头向好。目前全省共有33个国有戏曲院团,270多个民营戏曲院团。我省在具体实践中创新地采取了分类指导的方式对戏曲加以保护发展,即将全省戏曲种群分为不同类型,分别采取不同方式加以发展和保护,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戏曲进村入校,多途并举发展。近些年,我省各级政府还通过组织、鼓励或扶持戏曲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多途并举推动戏曲发展,促进戏曲保护,使我省戏曲发展保护的总体面貌不断向好。如2017年,黄山市休宁县实施“送戏进万村”活动,将京剧、越剧、黄梅戏等送到群众身边,既为剧团赢得了经济利益,也进一步宣传了传统戏曲文化。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代表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这些年更是如火如荼。

(四)古籍工作,进步明显

安徽历史悠久,历代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寺院藏书、民间藏书等构成严密的藏书体系。明清时期,安徽文化璀璨夺目,以徽州、桐城为代表的丰富的私人藏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一是古籍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2007年成立以后,积极推动我省建立古籍分级保护机制,为全省80129部古籍完成了普查登记,其中274部入选前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70部入选首批《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截至2017年3月,我省58家古籍收藏单位中有36家完成古籍普查。2017年4月以来,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还对省内22家未开展古籍普查的公共图书馆启动分组督导,帮助祁门县图书馆等15家基层馆完成了普查工作。

二是古籍保护条件明显改善。近几年,我省多家单位改造或新建了古籍独立书库,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安徽传习所在安徽省图书馆建立,全省古籍存藏保护条件得到切实改善。21家单位对9400部古籍启动了数字化复制工程,并编印出版了《安徽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首批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安徽省图书馆藏桐城派书目解题》及《安徽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丛书》系列等一大批古籍整理成果,使古籍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增强。

三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数量不断增加。2008~2010年,国务院公布了前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安徽有6家古籍收藏单位入选。安徽省图书馆2008年首批入选,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2009年第二批入选,安徽省博物馆、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2010年第三批入选。这充分彰显了我省图书馆在古籍收藏保护方面的突出成绩。

二、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我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成效显著,成绩喜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人才问题比较突出

(二)体制创新有待改进

二是市级以下具有文物管理职能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足,不利于文物的统筹管理。由于市级以下地方文物的收藏单位往往隶属于多个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致使文物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存在一定障碍。如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都是文物收藏单位,但在市县却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深入沟通的常态化或长效机制,因此不方便统筹文物管理,从而影响了文物的保护利用效率。

(三)古籍保护存在不足

一是古籍保护措施不够到位。古籍寿命与其存放环境关系密切。除人为损坏与不可抗力因素破坏外,周围环境的灰尘、光线、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都对古籍保存具有重要影响,不适当的存放环境有可能导致古籍纸张形态和成分慢慢改变,进而受损。此外,古籍保护还必须采用防虫杀虫保护、函套保护、设备设施保护、防紫外线设施等措施,书库位置也有严格要求。这些措施,我省各古籍收藏单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二是古籍普查未实现全覆盖。主要表现在古籍普查中,博物馆、档案馆、寺庙系统缺位。由于博物馆属于文物系统,档案馆是政府机关,寺庙属于宗教等系统,都不归图书馆系统管理,故一般不会接受其指令,这就使得它们所收藏的古籍往往不参加古籍普查。与此同时,博物馆里的古籍通常被作为文物,档案馆借阅制度较为严苛,寺庙里的藏经阁等一般不对外开放,致使它们所收藏的古籍一般读者很难窥其真容。此外,一些高校或其他非图书馆机构所藏部分古籍未编目,如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资料室所藏为数不少的古籍就没有参加古籍编目,也就无法进入普查名单。

(四)其他问题

二是“三馆”新馆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新馆的选址主要位于新城区,尽管从长远看,选址在未来城市的中心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就当下而言,由于远离传统的城市居民聚居区,使得“三馆”新馆的人气不足,从而降低了其服务功能,也给老读者(参观者)造成了一定不便,如何兼顾当下和未来、老读者(参观者)和新读者(参观者),仍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关于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简介:梁仁志,1980生4月生,男,安徽长丰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THE END
1.文化强国视野下中国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析文化强国视野下中国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博物馆发展选择 中国现代博物馆建设起步晚、起点高。1905年,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创建http://www.dangjian.cn/whsb/2024/09/29/detail_202409297000234.html
2.馆藏文物的陈列展览现状与改进方法分析博物馆还要科学划分陈列展览区的文物类别,优化文物展览区的环境,凸显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别馆藏文物的区别。博物馆在优化馆藏文物的陈列展览环境后,有助于加强展览的整体性。在陈列展览馆藏文物时,应当将展览环境建设作为重点内容,促进陈列展览的创新性发展。http://sanyamuseum.com/a/3/2024/0709/7411.html
3.苏州博物馆6月15日,“江苏省民办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对策”课题成果研讨会在我馆举行,苏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局)副局长尹占群,江苏省文物局博物馆处主任科员邢致远,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南京市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张国祥,以及苏州市博物馆协会、苏州博物馆、常熟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民办博物馆代表参加了研讨活动。 https://www.szmuseum.com/Wap/News/Details/2d5fcddd-d3bb-499a-9079-789142667806
4.2019~2020年中国博物馆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钱益汇谢雨婷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在多方的支持下蓬勃发展。本报告在全面收集、回顾近五年博物馆数据的基础上,从博物馆基本情况,相关政策法规,博物馆观众、展览、社教、藏品、科研、文创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对现状进行论述,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好博物馆的宏观规划布局,促进博物馆均衡和持续发https://xianxiao.ssap.com.cn/catalog/5677765.html
5.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PDF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PDF,5 4 2015 8 第 卷第 期 吕梁学院学报 年月 Vol. 5 No. 4 Journal of Lüliang University Aug. 2015 ·· 历史学研究 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马晶晶 ( , 030024) 山西博物院 山西太原 :21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728/124821832.shtm
6.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摘要 从我国旅游业起步以来,博物馆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丰富着各地的旅游产品,随着我国旅游市场格局的变化,博物馆的数量虽然在急剧增加,但吸引观众的博物馆却很少。本文通过对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发展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对策。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我的书架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http://rwdl.xisu.edu.cn/CN/abstract/abstract10684.shtml
7.“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博物馆发展对策分析在进行智慧博物馆建设时,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融入新型的技术模式,从而使智慧博物馆建设能够有序的发展之路,以此来提高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效果。本文论述了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博物馆;博物馆发展;发展对策 一、大数据和智慧博物馆的概述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206/9392760.shtml
8.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博物馆文创产品是指:“以博物馆馆藏文化资源为基础,经过创意和科学技术的转变而形成的各种产品。”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博物馆开展文化创意工作,以此来缓解博物馆的运营资金紧张等问题,从而,增强博物馆自身的运营能力。 http://www.eeelw.com/guanli/144461.html
9.20212027年中国博物馆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博思数据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博物馆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介绍了博物馆行业相关概述、中国博物馆产业运行环境、分析了中国博物馆行业的现状、中国博物馆行业竞争格局、对中国博物馆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及中国博物馆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您若想https://www.bosidata.com/report/I09165O4NN.html
10.行业动态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促使博物馆成为学生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2]在文旅融合新格局下,围绕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开展研学实践成为博物馆教育的新业态、新探索。https://wap.nnhm.org.cn/kxyj/bwgxdt/bwgxdt/4028c108908ec8c40190907475b50045.shtml
11.民办非工作报告6篇(全文)一、赤峰地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现状 2015上半年,赤峰博物馆调研小组对赤峰地区的民办博物馆进行调研。截止2015年5月,赤峰市正式注册的民办博物馆为8家,分别是赤峰市区内的龙乡博物馆、玉源博物馆、西拉沐沦博物馆;敖汉旗的“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内蒙古龙源博物馆、新州博物馆;翁牛特旗的古代艺术博物馆及巴林左旗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x8iue1o.html
12.考察调研报告4月11日14日,xx公司党委组织公司后勤部门、党建共建单位山东新星集团以及外部专家一行20余人,围绕党建工作、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多项重点内容,到白山方大及旗下xx省酒博物馆展开重点调研。调研结束,xx公司后勤部门档案管理人员还留在白山方大,进行为期一周的跟班交流学习。 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30221102310_2418693.html
13.对三星堆实践报告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开始筹建,由美国学者戴谦和(D.S.Dye)教授出任馆长。到20世纪40年代,华大博物馆就已经发展为一座规模较大,海内知名的博物馆,享有“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的https://www.jy135.com/shouji/336170.html
14.邹统钎中国文化数字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方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Web数据库。各省市也纷纷建设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此外,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影音作品http://www.guoxue928.com/nd.jsp?groupId=-1&id=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