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他,担任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古建园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州正源古建研究所所长、徐州清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由他所率领的团队长期致力于我国古建筑修缮工作,积极投身传统建筑文化振兴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古建筑修缮技术集大成者
孙统义,高级工程师,1945年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徐州地区民间走出的古建筑保护和修缮专家,也是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古民居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人。他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特别热爱古建筑保护修缮事业,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勇于担当,他长期致力于徐州地方民居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主持完成了户部山余家大院、崔家上院以及邳州土山镇关帝庙等多项地方传统建筑的修缮工程。
孙统义善于钻研和勤于思考,凭借娴熟的技术,加上他为人谦虚谨慎,遇到疑难问题常常求教全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学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在古建筑保护技术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这一领域研究颇深,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学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呼。
多年来,孙统义以文物法为指南倾心于徐州及周边一带地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在本地域古建筑保护行业中取得了普遍好评和认可。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古建园林建筑》杂志主编马炳坚先生称赞孙统义“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身怀绝技的工匠出身的技术专家”。(引自《户部山民居》第1页)
积极参与古建筑修缮保护活动
孙统义热爱古建筑,积极投身古建筑保护工作。他总是满怀热情的参与徐州市建设、文化等部门组织的徐州村镇建设和古建筑保护普查、调研等工作。与一般的参与者不同,孙统义学识丰富,见解独特,是古建筑保护方面的行家里手,因此参与程度比一般人更深,往往会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因为表现突出,他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江苏省、徐州市有关部门的表扬。
几十年来,为了搞好古建筑保护,孙统义创办和组织了一支古建筑施工队伍,集研究、设计、修缮于一体,形成了一支技术全面、作风严谨、认真负责、忠于原物、精工细作,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坚持保留地方特色,完成多项符合文物法要求和质量上乘的古建筑保护维修工程。其中,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就是这个团队正能量的代表作,为行业内树立了榜样。
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由徐州市园林设计院、徐州正源古建园林研究所设计,承担施工的是徐州清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这一切工作都是在孙统义的带领下开展的。他们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曲阜宣言》的原则要求,遵循古建筑修缮“不改变原状”的最基本原则,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深入调研、多方求证、科学施工,细心操作,攻克了一个个技术上的难关,铸就了精品工程。
孙统义负责和承担过的大型古建筑保护工程还有很多,每一次的修复成果都在本地区古建筑保护领域引起不小的轰动,引发学界热议。同样,他高超的技术和认真的做事态度为他在业界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方法;措施
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这份祖业历经千百年来天灾人祸岁月磨难,满身疮痍坚挺到如今,甚为不易。感慨之余尚有几分庆幸,庆幸之际又不免生发无限担忧。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肃的问题,一个向祖先交账向后人承诺的问题,就是古建筑能否在我们当代人手中安然无恙地传下去。这是任何一个当代公民尤其是掌权当政者都无法回避要正视面对的严峻问题.
一、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1、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2、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3、古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在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等方面,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多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有的有关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构建原理和它独特的防震方法,对现代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古建筑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1、增强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成立专门的古建筑保护团体,宣传我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古建筑保护范围中的人民群众能配合政府部门,共同实现对古建筑历史文化意义的保护。
2、古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
古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进行城市更新,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改建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在城市大规模改建过程中加强对古建筑本身及其周边文化的保护,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应该与古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
3、屋面渗漏及瓦件残损的保护措施
屋面已经出现大面积下陷甚至局部坍塌。遇这种情况应先考虑是否可以局部或全部重新揭墁,再进一步考虑挑顶问题。如果发现大木结构损坏严重,应先考虑局部加固或构件的更换,否则再考虑必要的打牮拨正等。一般情况不得轻易落架,有些情况是可以通过“偷梁换柱”解决的。除非遇基础出现严重问题或大木已无法加固,以及大木更换量过大等特殊情况。补漏主要是指大木及屋面结构没有大的问题,因屋面瓦件破碎,树草丛生造成的险情。在修缮中一般只做局部揭瓦处理,如面积较大也可考虑重新揭瓦,灰背较好的可局部修补青灰背。这类情况轻者勾抹瓦脸更换瓦件,重则局部挑顶。但现在情况并非都是如此,全部揭瓦或挑顶在各类修缮中十分普遍,有些并非经过了仔细分析论证,不必要扩大翻修范围,使得文物原件保存数量比例大大降低,使文物价值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风化及残损的保护措施
目前古建筑中砖、石风化现象较为普遍,在汉白玉、砂岩类石件中较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加大,许多单位的科技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都在加强化学保护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化学保护在文物保护的措施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前石件保护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施工方案,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石件、不同部位其不同的残损程度,做法和使用材料配比都会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不同部位制定详细做法说明及材料配比,必要时应随时校对调整,以防止产生由施工单位看着办的失控现象。总之,无论是砖还是石的保护,关键是要对造成病害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先找出病因,再寻找解决的办法,既要慎重,又要本着一种积极负责的精神。
4、大木结构糟朽变形的保护措施
大木结构为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维修工程的性质。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的、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应急的安全措施;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的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如屋面除草、零星的小修小补、室内油饰、粉刷以及零星的补配等;维修工程,又可分为一般性维修和重点维修工程。一般性维修包括:少量的大木修补和墩接、屋面局部揭瓦、墙体修补、局部择砌、地面修补局部挖补、油饰彩画以及化学保护等;重点修缮工程包括挑顶打牮拨正,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目前,大木维修主要是柱子墩接、加附加梁、柱或其它附加支撑等。在保护措施的选择上应该十分慎重,特别是在大木更换等问题上,应严格遵守木结构加固规范的要求,通过修缮不仅要保证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也要保证其加固后外观与建筑的协调,同时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原结构的完整性和文物建筑原有的结构、工艺和做法。做到这一点,对现状损坏程度分析判断的准确性来说至关重要。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古建筑保护理论知识薄弱,专业性人才缺乏。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建筑类专业,但是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筑设计和结构工程等,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研究涉及很少。因此,需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古建筑保护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和修复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来解决新时期我国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创古建筑保护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曹荣生.关于古建筑修缮的几点体会[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8)
[2]任啸,刘思敏.对传统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原则的反思[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0(00)
【关键词】:民族传统建筑,传承,问题
0、前言
建筑设计是十分传统行业,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历史。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自身的发展体系,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近现代,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如何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体现民族传统的问题日益突出,故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建筑文化更为重要,内涵表达要更为深刻。
1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
2建筑设计民族传统的传承形式
2.1、形式与功能的传承
形式的传承即外形的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由台、柱、墙、顶几个基本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完整合理的结构工艺和特定的形式。由于传统建筑从使用、经济、观念和持久性都不足以适应现展的需要,这种建筑风格主要用于有特需要求的建筑中,多半是文化或商业设施,作为传统高端文化形态而存在,完成从功能性的使用需求到对形式所传达的传统文化为主要需求的转变。
2.2、形式转变,功能传承
建筑承载着使用者对功能和形式的需求,也是时代的产物,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传统建筑文化为我们继承,也注入了新的血液,受到现代设计诸多方面的影响、交汇和融合。
2.3、功能转变,形式传承
3.1.设计者对于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理解不够深入
设计者要想真正的继承并发扬民族建筑设计风格,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能够从本质上体会到传统建筑背后隐含的设计精神。但是当前很多的设计者只是简单的进行外表的模仿进而使得建筑作品缺乏灵性与活力。中国的建筑并不简简单单的是一种科学原理的组合,同样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如大屋顶、梁、斗栱及亭子之类布局设计很多设计者只是从专业的建筑设计角度去分析,而没有从中国建筑的实质去看。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几千年来固化于中国人的思维里,牢不可破。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九宫格、四合院的一层套一层的大小围墙的设计都是等级制度文化的体现,并且中国传统建筑还因为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建筑设计中忽视了对于传统建筑背后传统文化的考量,使得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不高,很难取得预期的设计效果。
3.2.设计者在传统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少
3.3.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的不合理
前文我们已经强调过要想实现建筑设计工作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发扬,就必须从人才培养阶段做起,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教育内容来逐步提升建筑设计人才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意识及创新意识。从我们国际当前的建筑设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建筑学教育和实践中不太注重结构,相对的偏重艺术,造成了建筑与艺术之间相对不平衡发展,使得建筑设计人才在设计工作中容易剑走偏锋,即使对传统建筑的继承意识较强,但是在设计工作中的实际结合运用过程中就相对有些薄弱了。
4、结束语
深入挖掘各民族传统的精华,给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在建筑时代观上要强化建筑创新的思维,建筑创作上要有宏伟的思维,不要就建筑论建筑,要从城市中和体方面来全面考核建筑的意义。希望今后我们能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需求及形成地方风格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及提高对这方面的兴趣。吸收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构想精华,并且充分发挥新时代的技术特点,在现代化发展中继续传承我国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郑育春.传统建筑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实践[J].建筑设计管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