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聚焦

诸位好,我今天的题目,跳出常规思维,寻觅信息传播新维度,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博物馆展览如何跳出常规思维;第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应与中学生的需求相结合。

人往往普遍喜欢新的东西,让大家觉得有兴趣,能抓住注意力,像我站在这里,说几句话,你们马上就能意识到,是老生常谈还是说有新观念新想法。这些潜意识比主观意识更加明显、突出,就像我们参观博物馆,我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去开发和认识新的事物。

一、破除人们关于展览的“刻板效应”

做什么样的展览大家愿意看?我感觉最重要的是破除人关于展览的“刻板效应”。展览策划是什么?策划实际是一种创新、创造,从无到有,它是创新,而从有到有就不是创新,是改造、改良、改进。一个好的展览如果要做到出其不意,又要在情理之中,就首先考虑如何抓住人的注意力,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才能触发人的情感、认知,才能打破头脑中对展览刻板的印象。

1.一个好的展览就是要有趣味的展览。有趣味才能把人的注意力抓到。有趣味,可以解释为愉快、感觉有意思、有吸引力。具体可指,有志趣、有理趣、有情趣。

志趣:行动或意志的趋向。跟当今结合得比较紧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的展览,它们在立意上就是志趣的角度多一些。

理趣:义理情趣;思理情致。目前博物馆策展时,其立意指向的展览比较少,但展览中包含的理趣火花已被越来越多的策展人所重视。自古中国有一些理趣的诗,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就是有一种理趣在里面。

梁启超曾经对“趣味”有过论述:“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我觉得这几点跟博物馆特质比较接近,如游戏、艺术和学问等。在博物馆里,也是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实际上,趣味是打破展览常规思维和刻板效应的一个维度,当然还有其他的维度。

一般什么样的展览给人的感觉刻板呢?如前些年常有××精品展和以史学为旨趣的展览,在人们头脑中可能一想到展览,这两种展览占的范围比较大。

2.展览策划,要注重立意角度的选取。5月18日在西安博物院要开的“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展览,从一个新的角度,讲汉唐文化。在西安,有陕西历史博物馆,讲历史西安博物院讲不过陕西历史博物馆,但它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有它的看点。展览从女性的体态、服饰,还有妆容、宴游几个方面展开。这种角度也是很有趣的,打破了人们对展览的一种固有的印象,建立起一个新的吸引点,观众很可能因为这个展览而再次走进这个博物馆。

还有,去年在南京博物院的一个展览——“温?婉”,该展览影响也比较大,是个中国古代女性大展。如果说前面西安博物院的大展,它讲述的更多的是注重女性外在的东西,如吃、玩、日常生活状态,“温?婉”展,从策展人的角度看,无论是院长还是具体策展人,我感觉该展览已经进入到文化自觉的高度。策展人曾讲:“社会风尚的转变,不能以漠视、丧失女性的德行修养来标榜。慧心从传统的涵养德行中来。”从文化的“自觉”到“觉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博物馆的展览走过的这么一个文化“心路”历程。所以说,这个展览是有文化深度的一个展览。它从四个方面,即女仕的日常,她的作品,还有男士笔下的女性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个角度都跟以往展览是不一样的,虽然还是原来那些文物,但通过不同的组合,观众能感受不一样的味道。

任熊(晚晴)瑶宫秋扇图

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3.展览打破常规思维的另一种趋势,是自然类展览与综合、文史类文物、展馆的跨界联姻。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动物园”主题展预计“六一”开展,174件动物题材的文物藏品,分为陆地、水中、天空、家园、变形五大板块展出。展出的无论是象还是鸟,都是历史文物,但展览的着眼点是动物的这样一个角度,把“文物”和“动物”这两个感觉上离得好远的两个词放在一起了,你就产生了非常大的新奇感,一看名字,就让人觉得很有兴趣,带给大家不同的体验,展览还能这样做?把两个感觉很遥远的词,进行内在的勾连,并把这样一个“异型”的展览做出来了。

浙江自然博物馆“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展,也是把动物标本和跟动物有关的文物结合在一起,由浙江自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共同举办。从河南博物院选出132件(组)与动物有关的文物,配合浙江自然博物馆的20余件动物标本,联袂展出。展览通过三部分“天地造物,野性魅力;养禽牧畜,相生为伴;形神交融,生生不息”,旨在以自然的视角解读人文,以人文的视角认知自然,从传统思考当代,从当代启迪未来,从人对动物的仰望、对视、拥抱中感知生命的不息、精神的永续。它是去年开幕的,今年1月5号结束;广东的展览是6月份开始展,这两个展也是相距半年,都是把自然和人文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展览的角度也是跟原来不一样的角度,观众对此很有兴趣,它们从立意的角度带给人启发,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

4.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同博物馆,主旨不同,展览的架构必然要不同,在这一点,博物馆的展陈还有很大的提升余地。现在讲传统服饰的展览好多,但是在服装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展这个服饰和在综合博物馆、妇女博物馆展的服饰,立意是不能一样的。服装纺织类博物馆,侧重于服装本身自然的属性更多。如中国丝绸的故事服饰厅,是从遵神循礼、锦衣绣服、家常日用方面展示服装在古代社会的功用,目的是诠释中国传统服饰的风采。而在综合博物馆,在妇女馆展这个服饰,应该更多强调它的社会性,而不能把所有的民族服装摆放在那后,让人们自行去感受它们的多姿多彩,这样还是不够的,对它们的展览要从社会属性进行结构。只有这样的展览才体现出在每一个博物馆中的独特性。

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应与中学生的需求相结合

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展览,一个是社会教育。这两年国家文物部门在各省推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今年5·18各个地方的国际博物馆日,这也是一个热点,但是现在博物馆和青少年需求的契合点在哪里?我们需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看什么,在思考关心什么?这里有一个书单,北京中学生的83份借书单,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各式各样的书,涉及的种类很多,学生们的兴趣点涉及几乎社会所有的领域。

这些年博物馆对传统文化大力推动,推动它的普及,而学校也希望走进博物馆。

下面几个例子讲的都是历届初三的语文期末试题和中考题,不少是跟博物馆有关。

这个是今年上个月,4月25日西城中考一模,一道10分的作文题:去博物馆参观,要做什么准备。这个类似的题已经3次出现在北京各区初三的试题和全市中考题里了,并被教育的教研员作为中考内容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考察的重要形式向学校进行介绍和教学研究。如昌平区的“博物馆学习任务单”考题,还是西城区一模的“博物馆的参观方法的介绍”作文题,都讲到参观博物馆要做什么准备,从中看出学校特别渴望和博物馆建立这样的联系,渴望学生利用好博物馆。

因为中考指挥棒对传统文化考察的进一步增大,为了更快地使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掌握,现在学校有的时候,稍微有点填鸭式,把对成人来说掌握起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一些东西,迅速地、大容量地告诉孩子们,让他们掌握。

上图是今年顺义区的期末语文阅读题,讲的是茶具用瓷,涵盖了文物中的“窑口”“釉色”“单色瓷”“彩瓷”等知识。还有去年西城区初二统考的语文试卷,120分的语文卷子,相当一部分是讲酒文化的,从小作文到大作文,到阅读理解全是讲酒文化的。

另外,讲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古代园林景点的题更多。今年北京海淀区期末语文试题就讲颐和园的景点路线,今年西城区初三一模,满篇卷子是讲陶然亭的,从陶然亭中郭沫若先生的字考察中国书法文化,书法是今年新增中考语文考察内容。

去年北京中考试题,有一个10分的小作文,在校刊的“走进博物馆”栏目介绍参观博物馆的收获。一个考生写的是参观老舍纪念馆。写的逻辑性比较强,也能感觉到这孩子确实是参观了,对老舍多少有所了解:

参观“老舍纪念馆”后,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位成就非凡、生活简朴的人民艺术家。那天一进纪念馆,只见狭小的院子里,只有一棵不起眼的柿子树,这便是那仰慕已久的“丹柿小院”吗?两边的小屋是展厅,走进去浏览,我了解到了老舍先生的一生:去国外留学,写话剧……展柜中陈列着他那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是多了不起的成就啊!又走到正房,看到却是极其简易的家具,这与想象中富丽堂皇的大文豪家真是天壤之别。回到院中,静立树下,我忽然意识到,我重新认识了老舍先生。

上面的一些试题来自初中教研员的教学PPT。可以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到一个什么程度。

从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百来年的传承不是很好,但通过教育体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这样一个文化的“沉疴”可能会在这样一个加速器中,在博物馆和教育部门的密切配合中有所缓解,我相信有可能会逐渐地,不仅有所缓解,还会把传统文化的血脉系得更牢更紧,文化断层有望弥合。

当然,会不会有人认为博物馆沦为功利教育、应试教育的实用“工具”,陷入这样的“工具论”的泥沼?博物馆会不会变成了那种短平快的快餐?我认为不会,因为这种学习跟博物馆的性质与目的是有一致性的,教育跟博物馆因为这样一个加速器会做更亲密的朋友。

(本文为“2016年5.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研讨会”崔波现场发言稿整理)

THE END
1.试析博物馆与青少年的关系及其教育意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人群而言,其正处于心理以及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态度,对其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并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阐述.[主 题词]:博物馆; 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60501b80617c277e0f7aaae6.html?q=C/N
2.发挥教育功能,让博物馆给青少年更多文化滋养总之,博物馆要主动与青少年教育“牵手”。要注重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休息日等时段,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学习。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加强馆内教育项目和“博物馆进校园”项目的设计研发和组织实施,有效衔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需求,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青少年得到更丰富更持久的文化滋养。http://epaper.sxjybk.com/jsb/20240821/html/content_20240821007005.htm
3.青少年应常去博物馆看看在深入挖掘历史渊源和提升文化内涵的同时,让青少年感到博物馆才是人生舍弃不了的文化驿站和精神富矿。只有拉近距离和建立情感的博物馆才能抓住青少年的心,从而将人生情操和生活方式向博物馆倾斜,进而淬炼与升华文化自信和理想坚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https://ycrb.dbw.cn/Html/szbz/20210309/szbz61713.Html
4.博物馆(青少年)*1. 请问你旅游会自发去参观当地博物馆吗 会的 不会 看导游 *2. 你认为参观博物馆能对你有什么帮助 【多选题】 陶冶情操 了解当地文化 参观文物 只是去玩 一般不去 *3. 你大概多久去一次博物馆 *4. 去博物馆的目的是什么 *5. 你认为博物馆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多选题】 人太多,需要排队 价格https://www.wjx.cn/jq/10352944.aspx
5.三大思维模式混用博物馆29期.pdf? 从准入门槛方面做细分(零风险承诺) ? 从增值服务方面做细分 ? 从最大问题方面做细分 ? 从信任方面做细分(人情做透) ? 从利益驱动方面做细分(满足客户需求) 青少年上下五千年博物馆 投资500万,占地面积3900平米,创意独一无二 基于我们自身优势、劣势提问 将自身优势激发到极致 ? 我们博物馆自身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525/5010011241004232.shtm
6.教育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探讨青少年教育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探讨青少年教育途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途径,故宫博物院,青少年为国之未来,教育为强国利器。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不仅要解读出优秀的教育内容,更要打通灌溉渠道,行之有效地https://wap.cnki.net/qikan-ZGWW201904006.html
7.如何利用文博资源开展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瑞安博物馆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在《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意见》的指导下,为深入交流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探索博物馆和学校合作教育活动的合作模式、覆盖范围和研究深度,《馆校对话:如何利用文博资源开展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今日在瑞安博物馆召开,瑞安安阳教育学区初中美术教研组成员https://www.ruianmuseum.com/news_disp.php?itemid=388
8.博物馆如何走近青少年互动问答、模型等青少年更容易被吸引和了解的方式,是读城系列展览的核心,它打破了博物馆传统的观展体验,以青少年为核心受众,多渠道、多角度吸引青少年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为青少年受众量身定制了学习性和互动性强的社教活动。作为读城系列的第4期项目,“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已展出一年有余,此次展览重新复https://m.gmw.cn/2021-04/28/content_1302260362.htm
9.浅析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期刊2. 博物馆与青少年素质教育 3. 科学践行博物馆之教育功能 4. 浅谈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 5. 浅谈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作用 6. 试论基于青少年服务的博物馆教育实践方式 7. 博物馆展陈与青少年教育的相互作用 8. 浅议青少年教育在博物馆教育中的重要性 9. 促进博物馆教育https://doc.paperpass.com/journal/20162236qns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