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为纪念这个日子,省、市博物馆都将免费开放,让更多的孩子到其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其实,不仅我市,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大都在今天降低了门槛。
让青少年尝到博物馆的“甜头”——原来它也不是那么乏味——是一件好事。毕竟,好玩也是一种吸引力。但是,博物馆的魅力不应仅仅停留在“好玩”上,只讲“好玩”的是游乐园。博物馆在做青少年的“朋友”时,不应忘记其“老师”的责任。
许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博物馆法》,要求政府在建设资金、活动经费、税收等方面对包括科学博物馆在内的教育及文化公益设施给予支持。在这种激励措施之下,博物馆正在逐渐成为学校开展科普教育的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他们看重的不是青少年在博物馆中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的“探索”。老师布置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找答案成为普遍的教学方法。这种施教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到博物馆去探索与发现知识,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博物馆不仅给了青少年知识,更给了他们发现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了它巨大的功能与价值。
反观我国,由于教育观念与方式相对落后,一味重视知识的灌输,而不重视培养研究能力,博物馆变成了简单的“知识展牌”。青少年不喜欢只懂“填鸭”的老师,同样他们也不会喜欢只有宣教的博物馆。于是,一方面,博物馆内一件件展品无人欣赏,承受着落寞与孤寂。另一方面,青少年对博物馆形成乏味沉闷的印象,不愿与之亲近。
其实,在我们博物馆内,有许多展品都深蕴着值得青少年去探索的知识。比如省博正在举办的“霓裳银装——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展”,不正是让青少年发现美、领悟美的绝好素材?而市博举办的“县西巷出土佛教造像精品展”不也是让青少年去发现传统雕塑艺术魅力、感受祖国悠久文化的绝好契机?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没有被很好利用。
要想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或许首先要改的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