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历史,从文物开始

杰西卡·罗森(JessicaRawson),1943年生,英国艺术史家、考古学家、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故宫研究院顾问,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曾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牛津大学墨顿学院院长、牛津大学副校长,是目前研究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罗森在学术生涯中笔耕不辍,已累计撰写发表十余本专著和近百篇论文,被译成中文的论著有《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祖先与永恒》《莲与龙:中国纹饰》等。

上世纪70年代,当30岁出头的杰西卡·罗森第一次来到中国,这里的一切都让她感到既新奇又亲切。她第一次走进中国的博物馆,来到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感受中国真切而鲜活的日常生活。事实上,在她还未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时,早已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小对中国充满好奇

罗森1943年出生在英国。八九岁时,罗森随父母前往大英博物馆参观。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著名的罗塞塔石碑。这块巨大的黑色石头上刻有3种铭文:埃及象形文字、埃及通俗文字和古希腊文字。“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那时我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文字。”罗森说。

这次参观之后,罗森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专门收集各种文字,包括象形文字。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英文以外的文字,并对非拉丁字母的文字产生了兴趣。父母帮她找来一些非拉丁语系的书籍,其中就有中文著作,但要看懂书上的这些汉字实在太难了。这并没有难倒罗森,反而激发了她的兴趣,让她萌生出学汉语的念头。

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

从剑桥大学本科毕业后,1967年,罗森开始任职于大英博物馆,并自1987年起担任该馆东方部主任。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中国藏品。用罗森的话说,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27年,“是非常重要和富有成果的”。

在英国,人们或许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中国文化和器物,比如商店里会有中国陶瓷等。而在大英博物馆工作,让罗森有机会亲手触摸到来自中国古代的玉器、青铜器,并观察它们的细节。“我到大英博物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整理库房收藏的中国商、周及汉代玉器、陶器。”罗森说,很多藏品需要重新整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也需要断代。在这里,还可以把来自中国的文物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品进行比较研究,这也开阔了罗森的视野。

20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许多考古新发现,而西方观众对此一无所知。“有必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心底里对中国产生兴趣。”罗森说。让观众有机会看到实物,或许是最为直观的方式。罗森曾在1977年组织“艺术品中的动物形象”展,在1984年组织“中国装饰纹样:莲花与祥龙”展。这两个展览都为她积累了宝贵经验。

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是该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设计和筹划中国展厅的展览,是罗森工作的重中之重。

罗森曾两次为中国展厅筹集资金。每一次,她都会纳入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改进展陈说明。“大英博物馆每年有大量观众,而中国展厅一直是博物馆中参观人数最多的展厅之一。中国展厅的改进,为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大门。”罗森说。

1992年,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迎来第一批观众。罗森特地邀请了当时中国考古界的知名学者一同前来见证这个时刻。2017年11月8日,在经过长达一年的重新规划后,中国展厅再次对外开放。这一次,罗森依然像20多年前一样,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展厅的筹备工作中。

作为知名策展人,罗森还与其他博物馆合作,推动中国历史文化传播。2005年,罗森策划了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行的“盛世华章”故宫文物展。该展展品90%以上来自故宫博物院,包括书画、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织绣、家具、西洋仪器、武备等,向英国观众再现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的文化艺术。“我非常荣幸能够接触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些珍贵藏品。与故宫工作人员相处非常愉快,他们给了我极大支持,同时也让我对中国清代物质文化有了比以往更深入的理解。”罗森说。

促进东西方相互了解

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来中国后,罗森数十次到访中国。跟随中国同仁,她走访了西安、安阳等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参观了三星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还细致考察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周时期的采矿遗址和内蒙古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遗址等。

罗森曾4次实地考察良渚遗址。她说,良渚因玉器而闻名于世,但其水利工程成就更令人印象深刻。“当前世界各地都面临环境挑战,良渚的案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罗森说。

40多年来,罗森考察了中国大部分重要考古遗址。她说:“能够走访中国各地非常重要,因为各地的地理风貌都不相同,它们总是让我感到惊奇。这是我们从博物馆里难以学到的东西。毕竟考古学不仅关乎器物,也关乎人和人们的土地。”

对中国历史研究得越深,罗森就越发感到东西方文化对话的必要、东西方人相互了解的必要。在她看来,这样的了解不是指知道历史上某个皇帝的名字、某个知名战役的名称,而是要理解两种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要素。罗森认为,西方人对中国的幅员辽阔和多样性还知之甚少。

在牛津大学工作期间,罗森促成了大批中国学者到牛津大学从事学术交流,组织国际学者就中国文化展开联合研究,推动在牛津大学增设4个研究当代中国的职位和1个从事中国考古学教学的职位,并推动成立牛津大学中国中心。

罗森表示,在西方学界拓展中国研究依然长路漫漫。她希望未来有更多人看到中国艺术,了解中国,增进西方公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罗森在一篇自述中曾说:“我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和考古研究。”此言不虚。如今已年近八旬的罗森依然精力充沛,依然活跃在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最近,她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调研,该校有一批教授和学生在做中国研究,特别是中国早期文献和考古的研究。她正在撰写的书稿也即将完工。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书,关于从新石器时代至秦代的早期中国,预计明年出版。“希望很多不太了解中国的人能够阅读、理解并喜爱中国历史。”罗森说。

THE END
1.中国文物常识中国文物之最 作者:邹建华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年:1987 中国文物 作者:李力 ISBN:7508504496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年:2004 中国文物之最 作者:邹建华 ISBN:7503200596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年:1987 中国文物 作者:李力 ISBN:9787508516790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年:2010 问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e5a60acb22fb1f4e7d3e1270c4abd6b5
2.中国文物地图集书籍资料库摘要: 中国文物地图集以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资料为基础,适当采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普查部分相关资料,大量收录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省各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复查成果和新发现,共收录文物点18642处,其中古遗址6181处,古墓葬2440处,古建筑7233处,石窟寺及石刻123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1342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98http://www.silkroads.org.cn/portal.php/portal.php?mod=view&aid=75097
3.流失文物——中国古代玉器精品(附高清资料)流失文物——中国古代玉器精品(附高清资料) 原创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流失文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疤。这些流失文物见证了历史的同时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晚清以来,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被列强蹂躏。 美国史密森机构又称史密森学会,是唯一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半官方性质的博物馆机构。由英国科学家J.史密森https://www.acfun.cn/a/ac22870412
4.国家文物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查重要新发现推荐工作的通知[12-05] 国家文物局所监管企业2023年度工资分配信息披露[12-04] 文物出版社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2023年度薪酬情况[12-04] 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2023年度薪酬情况[12-04] http://www.ncha.gov.cn/
5.1949年,他设计的五星红旗成为国旗文物资料 《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决定向海内外公开征集国旗图案。海内外中华儿女抱着对新中国的热切期盼,踊跃投稿。经过认真评选,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从3000多幅设计图稿中选出38幅,印制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供政协https://www.cqcb.com/zhongqingzhendang/2022-07-22/4964629_pc.html
6.《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挖掘流失海外文物回归背后的曲折与“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克艰克难,荣归故土!”《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日前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解读,首度披露了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首度从海外视角、用精彩案例向世界集中讲述中国流失文物感人至深的回归故事;与此同时,本书对所录珍贵国https://www.cacta.cn/dsj/HTML/20221209091841.html
7.一九○○年以来出土简帛一览1、谒 1955《文物参考资料》12期 1957年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 146支 1、遣策 2、《墨子》佚篇或儒家著作 1986文物出版社《信阳楚墓》、1995齐鲁书社《战国楚竹简汇编》 1957年 江苏高邮邵家沟遗址(东汉) 1支 1、东汉符簶 1960《考古》10期 1959年 新疆巴楚县脱库孜沙来古城(汉?) https://www.wzbwg.com/newsinfo/11897
8.国家文物局通报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聚焦旧石器时代至宋金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通报了吉林和龙大洞遗址、辽宁朝阳马鞍桥山遗址、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北京金中都遗址等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http://www.bj.xinhuanet.com/20230929/b12fde06fc9e41138bbc308d2a1595f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