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嘴上答应,内心一万只草泥马在奔腾,10W+,你当我是奶茶妹妹啊摔!
作为一个横跨两世纪,重度网龄16年,第一代网恋族的大叔,之所以还能有点干货可以吐槽,其实也就是因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TXT、JPG还有你懂的…种子,你的经历丰富了,你的阅历也就饱满了。
其实要运营好网络新媒体,关键在于积累网感,这是任何人都教不了你,需要你多看书,多观察,多实践,多总结才能获得的。
我也提醒大家:你们今天努力去学习了解新媒体,也许不是为了今天能成功,而是为了在七年后,十年后,能等到属于你的新媒体时代。
关于网络时代,有很多可以谈的话题,我这里主要说和阅读有关的,像门户,邮件,搜索,电商,游戏就不谈了。
1999年的时候,我们刚刚开始用ADSL,那个时候的带宽不是用M来计算的,而是K,我当时在广东,有512K的ADSL包月,已经是让很多人羡慕。
后来网络带宽越来越大,变成包月制,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忘了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这里略过各种啪啪啪无质量发言一大堆…
然后秋大就开始犀利调教了:我给大家再说一次,通过你们的发言,基本上就确定了你们根本很难搞好新媒体,我特别提示,请组织好你们对比的思路再发言,结果你们就一头栽进去谈自己的看法。
下面如果我再继续讲,你们要发言,请务必拿出质量,没有质量,就逞一时口快刷屏,足以证明——你除了急于表达,却没有思考。这样子去做新媒体,你怎么可能有出息呢?
第一个建议:列出对比项,一项项去研究两个媒体之间的不同,这样你就学会了观察细节,学会自己从过去的产品中收获经验。
下面我们看一张图:
不过论坛时代对骂还是有规矩的,大家都是长文帝,写文字讲逻辑摆理由,比现在微博这种简单谩骂技术含量还是高多了,现在很多微博红人,比如宁财神,方舟子,杜子建都是从论坛里杀出来的。
后来论坛流行连载,这种故事连载一块就变成了后来的中文付费阅读网站,成就了一大批网络写手。
你们还有印象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很多网络红人都离不开这些推手的推动。
当时很多人认为论坛是网络的未来,要自己开论坛,没有技术,怎么办?有个叫戴志康的80后就开发了一套自助论坛建站系统,叫Discuz系统,风靡全国,后来被腾讯几千万收购了。
一直到今天,论坛还活着,他们最新的面目不叫论坛,叫知乎。
论坛这个东西好是好,但是一旦入了江湖,就得做好被扒皮的准备。
前两周余佳文搞了一个霸道总裁演讲,第二天就被扒了皮,前一周又发了一个少年不可欺,第二天也被说夸大宣传,本周安妮搞了一个伟大的安妮,第二天就被喷成一职业抄袭手——人在江湖混,哪能不扒皮?
从天涯的爆料到猫扑的人肉,说起扒皮这事——你没有被扒,只能说明你还不够红。
这些90后大都都没玩过论坛,谈起江湖险恶,只是耳闻,不知深浅,一如网海,已然中招——等哪天我秋大也红了,放心,你们很难扒我的皮,因为我没有代笔,没有拼爹,没有抄袭,其实主要是我玩了16年都没有红,万一红了大家也觉得没有什么好扒的,水到渠成而已。
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红了呢?——在2007年,我的确发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博客。
所以当时在论坛上牛逼的人,纷纷被博客网站邀请去写博客,其中有个现在非常牛逼的人——罗永浩也处于这样一个时期,他开了一个牛博网,曾经把中国最会写博客的人都拉了一半,然后他也顺便得罪了他拉来的一半人,吵架吵得很难看,再后来,那个网站被封了。
博客一多,就存在一个问题,看不过来啊!
这个订阅器方便了很多人,所以一下子就火了,不少公司也拿到了投资。
不过好博客一直火爆,他们谈的话题是时政,时政话题很敏感,于是政府就推出了敏感词过滤系统,慢慢打压这些个性言论博主,封的封,喝茶的喝茶,结果这些博主要么闭嘴,要么逃离,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议论娱乐圈是非的,或者把任何话题都娱乐化议论的,博客少了深度,大家也慢慢不爱看了。
不过能写的人还是需要博客的,现在的博客除了成为大门户必须保留的一个栏目,现在变成了无数专栏写作聚合网站,比如虎嗅网。
此处略过很多同学的发言…
那我就给大家说说博客后来为什么没落了吧。
当年好博客一直火爆,他们谈的话题是时政,时政话题很敏感,于是政府就推出了敏感词过滤系统,慢慢打压这些个性言论博主,封的封,喝茶的喝茶,结果这些博主要么闭嘴,要么逃离,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议论娱乐圈是非的,或者把任何话题都娱乐化议论的,博客少了深度,大家也慢慢不爱看了。
学员发言:@杨成功大专教师:我每年看凤凰名博评选:大概积累博客:1敢讲真话能达成社会共识的博客2、情感咨询专家(两性方向)3、实地调查记者4、海外博主以自己角度看中西方差异的博主。
请思考一下,下面我继续。
博客最大的问题是能写的人才擅长的工作,不能写的人就只能自己被别人带着玩,能不能让所有人都可以玩起来?
2009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每个人都可以随时移动上网,玩的硬件环境具备了,但总不能让人用手机写博客吧?
于是微博应运而生,当然我们国内的每一阶段发展都是模仿美国的互联网创新产品起来的,除了一个淘宝在业务逻辑上不太一样。
模仿推特的新浪微博抓住了历史的趋势,更重要的是新浪微博理清了和政府的关系,之前的饭否等一系列微博平台都因为议论某事件而被封杀了,这给新浪微博做大提供了客观垄断的机会。
新浪微博的爆红,在于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140个字的贴,发图,还有身边的亲朋好友来互动,这个感觉太好了,没有什么能拦住新浪微博的发展了,而一个人的社交关系一旦被滚动带入一个平台,其它同类平台想取代就太难了,这也是其它微博平台发展很难真正和新浪抗衡的原因。
这里略过大家的看法,梳理一下,就是很完整的答案。
我的看法是:
因为在博客时代,在电脑端码一篇长文字的成本并不低,一般人根本对付不来这个工作。
现在的微博,拿着手机随手记录一个灵感,就可以丢到网络上去互动,每个人一下子就有了所谓的“自媒体”的体验感。
万一你通过微博和大V互动,或者被大V转发,更是一种惊喜。
但是普通人能写出多少有质量的原创或者好内容呢?
大家获得的一种虚假的自媒体体验感,而不是你真的成了自媒体。
再回到微博,里面的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困境,虽然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意讲话,但是也被每一个人的声音刷屏而湮没。不同的声音都想获得别人的注意力,结果是获得注意力的难度不是变低了,而是变得更大了。
等大V慢慢起来了,他们就发现利用微博来操纵群体情绪,迎合群体情绪做传播非常容易,这种力量也让他们有点忘乎所以,结果就屡屡冲撞了政府划定的红线。但是如果不让大V讲话吧,微博的活跃度又不行了,所以新浪微博只好养了一支庞大的小秘书队伍,专门负责删帖,这个队伍据说全盛时期多达800人,可以想见对新浪微博是多么大的一笔运营成本。
现在问题来了,你们认为微博的发展轨迹和博客的发展轨迹有什么不同?请好好思考,用如下结构回答:1、有不同吗?2、如果不同,不同在哪里?3、你的理由是?不能这样回答的,请你不要说话。
这里略过大家的判断,有人认为一样,有人认为不同。大家判断已经出现差异了,非常好,有争鸣才能多维度思考——你们顺便要好好思考,我是如何提出一个结构化的好问题的,这种技术可以让你们结构化思考。
下面说说我的看法:微博是不会轻易灭亡的,因为微博已经通过智能终端改变了一个消费者行为习惯,就是我们最早是习惯通过门户看新闻的,后来是习惯通过搜索,现在我们已经习惯通过微博看信息了,这个关系不变,微博就不会失去生命力。
当然也可以是发语音,这是基于通讯功能的很自然延伸的一种形式
这里略过大家的各种看法。
我们做网络营销,经历过几次大的平台和营销号战争
第一次、垃圾邮件
第二次、论坛灌水
第四次、搜索优化
第六次、微博营销
然后你们认为作为一个和垃圾邮件战斗了近20年的张小龙,不能预见到一个平台火了会出现什么?
@上海罗天君狗粮:因为订阅号打开的几率变小了,要增加活跃度。
要更深入理解这一点,你们还得思考下一个问题:
现在问题来了,腾讯看重服务号还是订阅号,你们现在有答案了吗?
要知道,你们猜不出来营销账户会干嘛,腾讯纵横互联网二十年,还不知道么?我不用猜就知道订阅号是营销账户的大爱,因为一天可以搞一次吗。
我闭着眼睛也猜得到,我们当年都玩过五轮了的游戏。
我不会考虑你是70后,还是80后还是95后,在我眼里,你们看到的新东西,我可以从邮件列表时代就找到原型,人性不变,手法不必变,当年骗70后,今天骗90后。
我只是很好奇,当年我们年轻,从来不看别人的免责条款,你们今天恐怕也不看吧?
第三个建议:我今天的最大进步是会一条条研究那些枯燥的免责条款,一个有水准的公司,免责条款的每一句话都不是那么随便的。
记住这个方法,你会少走很多弯路,只是你们要学干货啊,我无法让你们看那些枯燥的东西啊。
1、对比历史同类产品
2、了解博客运营的思维
4、研究官方条款分析其背后的考量。
我现在问一句,你们谁做了这种研究?
没有就不用说话了。我估计是零。——果然是零。(秋大又忍不住敲打了一下学员),好了,不说话了,别以为读书没有用,我这些方法全是读书时学会的,就是我做毕业论文的方法。
其实加粉一点不难,难的是运营——反正对我而言,在可控成本里面,加粉不难。
先举一个例子:
你们看后觉得有无可能?学生党可能对【年终总结】这个事情感觉不深刻,但职场人都懂的。
再引申一下,这些内部活动,放在外部的用户活动现场,可不可以植入?
要不先设想一个内部场景好了,开会。
会议中可以做集体意见投票调研吧?
会议结束后可以推送会议备忘录吧?
把会议换成内部活动、晚会、内训、客户活动,一通百通。
哪里会有加粉效应?哪些点会吸引你去加粉?
我希望大家经过分析,学会这种观察别人运营案例并自己去模仿的方法,学会这个,你根本不需要参加这个班那个班,听这个大神那个大神,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请大家思考后准备交作业,作业可以今晚交群,希望有质量,也可以去微博发长微博给我看,我的微博是@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