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尺寸:通高24.5厘米,底径13.2厘米。
藏品介绍:观音宝相庄严,低首垂目,微向前倾,跣足半跏趺坐于圆形蒲团上,左足屈掩,右脚半露。两手手腕交叠搭于右膝之上,双手手指皆残断。头梳双层高髻,上盘螺形,下花瓣状,中插一龙首发簪,发丝根根可现。面部圆润饱满,五官细腻,大耳双垂,广额弯眉,眉间有一毫相,双目微启似闭,挺鼻小口。胸前佩饰荷花璎珞,荷花上下点缀几颗圆珠。腕带手镯,外着披肩,内穿袒胸广袖上衣,下着羊肠大裙,衣褶垂拂流转,舒卷飘逸,颇有“吴带当风”之感。通体施白釉,中空,内壁中间靠下部位刻有“天启年”款及“百○”。观音气质沉静端庄,神情安然慈祥,既有超凡脱俗之气质又有和蔼可亲之慈貌,彰显出作者娴熟而高超的雕塑技艺。
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唐代避太宗李世民讳,减去“世”字,称为“观音”。观音是四大菩萨之一,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和大势至同为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观音相貌端庄慈祥,大慈大悲,为适应各种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可应机以种种化身救众生苦难,所以他的化身形象特别多。《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可化现三十二种不同的身份。《法华经·普门品》所举观音有三十三身。唐代以后,观音形象被汉化佛教不断改造,最后定型为三十三观音,分别是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莲卧观音、泷见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不二观音等。馆藏此尊观音双手皆残,但根据佛经记载及参照其他现存同类完整器物,可知其形象为持经观音。
明代德化白瓷透光率极好,为“群瓷之冠”,质滑腻,色乳白,称之为“猪油白”,西方则谓之“象牙白”。明德化窑白瓷观音极具盛名,“以陶瓷之脆性,表现衣褶之柔软;以陶瓷之生冷,表现肌肤之温润;德化白瓷堪称一绝,前后无人能与之比肩”。而清乾隆以后的德化白瓷,白中略闪青,失象牙之质感。馆藏此尊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胎质纯净细密,釉色滋腻温润,宛如象牙,从胎釉、工艺、造型上看,都具有典型的明代福建德化白瓷特征。底款所刻“天启年”,为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的年号,“天启”从1621到1627年,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存在了短短的七年,这其间能留存下来的文物很少。馆藏此尊观音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带有年款的福建德化白瓷作品,其明确的纪年,可作为同类文物断代的标准器参考,更弥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