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上山下乡:白天上山砍树晚上挑灯夜读——中新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1966、1967、1968三届中学毕业生,绝大部分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史称“老三届”。对他们来说,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

据统计,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1600多万人,占当时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在当时的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亲历者说

白天上山砍树

晚上挑灯夜读

人物简介

七年惊险与寂寞

1966年,年仅15岁的郭小东以知青身份来到海南岛,在位于原始森林的黎母山农场插队落户。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从此开始了在森林伐木的知青岁月。七年的时光,他经历过山火、山洪、疟疾,命运之多舛让郭小东现在想起来仍然刻骨铭心。

上山下乡的经历,对当时从城市下放到农村的年轻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郭小东说:“我从原来吃一口腐乳都要呕吐的少年,到后来变成在原始森林中生吞活蛇的粗人,那时候的人生,一切都不可预料。”

用文字记录历史

窝棚里马灯的微弱光亮,不仅照着郭小东读书,还看护着他记录生活。他当时写下的日记基本成了日后的文学创作素材。

1973年,郭小东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海南师专中文系学习,其间写作小说《胡椒红了》,记录下知青生活的经历,算得上是他知青题材创作的处女作。

郭小东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约1600多万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的青少年,在这场运动中改变了他们以及家庭的命运。”

知青文学掀热潮

近十年来的知青文学热潮,激发起更多人了解知青历史的兴趣。尽管人们特别想了解那一代人的真实想法,但绝大多数的经历者还是选择保持沉默。

“我想一些人或是在回避和忘却,即便他们现在已经处于权力中心,他们还是很忌讳那一段包容着矛盾和分裂的经历。”郭小东说,常常提起知青生活并以此为荣的成功者只是极少数,90%以上的知青都不愿提起过去。

如今,郭小东已把知青经历当作一种精神资源,而不仅仅是一种或自豪或负累的资本。他说:“我在说知青经历时,往往是在谈一代人的共同颜色与记忆。努力从个体的情感评价中超脱出来。否则无法公正面对历史。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这段经历写下来,这对逝者是一种祭奠,对生者是一种反思,对后来者也可能提供某种启示。”

细说“新”语

知青返城命途迥异

[返城]

1978年下半年,国务院召开了知青工作会议,对上山下乡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云南农场知青将近5万人,一年以后,只有70名知青仍留在当地。据统计,仅1979年一年,返城知青就将近有400万人,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终于走向尾声。据统计,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农村边疆的知青约有数十万人。

[影响]

关于知青上山下乡,一直有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加强工农联盟基础、教育青年、消灭城乡差别的一个重大尝试。同时,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建立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改变农村面貌。

如今,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有人自称“在广阔天地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这一代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决不后悔。”

当年,大部分的知青也因为上山下乡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不过,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

众说经典

血色青春有苦有乐

和现在的90后谈“老三届”,近乎于对牛弹琴,但若提起《血色浪漫》这部电视剧,他们似乎就“懂了”———“上山下乡运动是动荡社会时期的血色青春,当时的知青拥有狂热的信仰,而且,不用上课还能拍到漂亮的女友。”

THE END
1.中国知青文学史稿(豆瓣)《中国知青文学史稿》内容简介:郭小东教授主编的《中国知青文学史稿》力图从历史的角度,全面梳理中国知青文学发展的过程与轨迹,展示中国知青文学从前期、中期到后期的不同审美特征和思想内蕴,是第一部有关中国知青文学的系统性、理论化的专著,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大空白。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73260/
2.《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杨健著中国工人出版社当当一朵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 杨健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正版】》。最新《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 杨健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正版】》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知青文学史http://product.dangdang.com/11624636441.html
3.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知青文学史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7500826710 出版年:2002 作者:杨〓 学科:文学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馆藏地在架状态索书号 成都文献中心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在架上44.65/4725 1浏览量 问图书管理员 馆际互借 点赞 收藏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9a3a57860aac9a2c84c0ef9628eb7646
4.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历史长廊燕谈博客这是一部具有自由思索和民间立场的知青文学史。 作者以坚卓的努力与敏锐识见,从将近半个世纪浩瀚的知青文学资料中,穷本溯源,剥伪存真,精炼出独特于太多流行的、统一的、通俗的言说的真知,形成了这部具有思想含量的中国知青文学史志,缜密、生动、翔实而又富有真相、真况容量。尤为可贵的是作为文化、生命、精神浩劫https://www.yantan.us/blog/?action-viewthread-tid-89594
5.郭小东的《中国知青文学史》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日前,《中国作协公报(2009年第3号)》公布了2009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篇目,我校郭小东教授的《中国知青文学史》位列其中,这是广东省唯一一部入选的理论评论作品。 据了解,今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共收到推荐的作品选题221部,经过专家论证和书记处审核,共确定了本年度扶持选题60部,其中理论评论作品9部。 https://www.gpnu.edu.cn/info/1037/9445.htm
6.知青文学的来龙去脉东北网知青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段时间里,当代文学研究界对“知青文学”倾向于作这样的理解,即由具有知青身份的作家所写的有关“文革”期间知青生活(及其延伸)的作品。这里的认定,结合了题材的因素,也有写作者身份的条件。郭小东在《中国知青文学史》这部著作里,为“知青文学”重新定义。他提出的要点是,在作家身份上,https://zhiqing.dbw.cn/system/2013/01/08/000618318.shtml
7.《中国知青文学史正版书籍,畅读优品》摘要书评试读京东JD.COM图书频道为您提供《中国知青文学史【正版书籍,畅读优品】》在线选购,本书作者:,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买图书,到京东。网购图书,享受最低优惠折扣!https://item.jd.com/10076003594869.html
8.中国知青文学史2024pdfepubmobi电子书本书从将近半个世纪浩瀚的知青文学资料中,穷本溯源,剥伪存真,精炼也独特于太多流行的、统一的、通俗的言说的真知,形成了这部具有思想、含量的中国知青文学史志,缜密、生动、翔实而又富有真相、真况容量等内容。 中国知青文学史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1013755
9.邱新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综述在《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系列已经出版的第二批(2002年)5部作品中,唯一的非文学作品是杨健的《中国知青文学史》,这是有关“知青文学”的第一部专史。“知青史”专家定宜庄认为,专史写作更难于通史,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是“知青”研究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杨健在书中运用丰富的原始资料,穷本溯源,精剖细析,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