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为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研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2022年8月24日至26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南沙区人民政府支持的“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在广州召开。论坛邀请近40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考古成就、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多学科合作等议题,进行了跨学科、宽领域、多维度的交流和研讨,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新概括、新阐述、新思想。论坛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交流平台,通过深入地探讨,共同回顾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成就,分析中国考古未来发展之路。

非凡十年,成就斐然!相信在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进入黄金时代的中国考古,将迎来新气象、新成就!

非常高兴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广州,参加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共同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我谨代表国家文物局向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论坛主办、承办、支持单位表示感谢,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考古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考古工作、中华文明研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系统论述了考古工作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肯定了考古工作者们多年努力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对做好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地方协同推进下,广大考古工作者履职尽责、奋力进取,中国考古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考古工作全面纳入国家战略;主动性考古研究成果显著;考古工作为基本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水下考古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应用和多学科合作更加普及;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中外合作考古促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广大文物工作者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深入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文物事业更好发展。这次我们召开新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论坛,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中国考古学已经开启了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我想就推动新时代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是高站位统筹谋划。要立足于新时代考古工作的历史定位和时代责任,抓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快构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努力推动聚焦重大历史问题课题联合攻关,希望各地区、各单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掘资源潜力,积极策划、凝练重大考古项目,不断拓宽中华文明研究的时空范围,将中国考古学研究引向纵深。

我们将努力推动考古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希望大家树立精细化考古的理念,依托现代科技手段,从有限的考古发掘面积里提取无限的考古遗存信息。

我们将大力发展科技考古,努力推动现代科技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考古领域,希望大家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密切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的合作,系统推进科技测年、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同位素、古DNA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建设区域考古标本库、文明文物基因库,为持续开展系统研究积累数据、提供基础。

同时,要继续扎实做好田野工作和理论研究。扎实的田野考古工作是考古学研究安身立命之本,把叠压打破关系搞清楚、共存关系搞明白,是我们构建文化序列、解释聚落形态的基础。理论是学术研究的指引,重大问题研究、阐释、突破往往要依靠理论的突破,开展理论探讨,强化理论建构,也是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必由之路。

要依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全力推进“先考古、后出让”政策落地,协调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夯实行业发展根基,推动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建设、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推动考古工作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发展。

二是高标准科技创新。要树立科技意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把科技考古和科技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升行业整体科技化水平;要持续推进考古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促进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常态化,全面提升多学科协同解决考古学问题能力;要聚焦中国考古和土遗址的特殊性,集中攻关,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上力争突破,用好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设国家级科技考古实验室、工作平台、基地,助力考古工作发展。

三是高水平阐释宣传。要重视考古成果传播,加强考古资料整理和转化,推动出版一批高质量的考古报告和研究成果,掌握重要学术领域的话语权。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阐释和宣传推介,让考古新发现、重要学术新成果走进博物馆、走进校园、走近群众,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要推动重要遗址开放展示,有序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形成一批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

四是高起点开放合作。要综合开展考古学、人类学的国际比较研究,培育考古领域世界性学术课题,清晰展现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推动建立中国语境的世界文明史观;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开展中外联合考古,鼓励“走出去”“请进来”,扩大中国考古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说服力和话语权,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做好新时代考古工作,是时代所托、文脉所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期待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在本次论坛上深入交流探讨,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共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如今,在中国考古学迈向新百年的宏阔征程上,相信新时代中国考古的发展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期待更多年轻人投身考古事业,更多的媒体投身宣传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广东视察,为广东改革发展把脉定向,对岭南文物保护利用给予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全省文物考古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等六大工程,部署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近年来,广东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积极成果,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两万五千多处,国保131处、省保887处;公布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可移动珍贵革命文物4783件/套,21个地级以上市82个县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全省备案博物馆36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47家、非国有博物馆120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82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名扩编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省共有15个地级以上市加挂市文物局牌子,34个县(区)加挂县(区)文物局牌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广东将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着力擦亮广东水下考古金名片,塑造水下考古广东范例。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推进“南澳Ⅰ号”、西樵山石燕岩水下矿坑遗址保护及后续研究,擦亮“南海Ⅰ号”世界级水下考古品牌。二是着力提升广东考古影响力,实证岭南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开展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点对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进行深入挖掘、研究、阐释,推动广东文物考古标本馆建设。三是坚持科技赋能,强化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建设广东省文物数据库,推动文物数字化传播,实现文物与科技融合发展;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建设,持续宣传推广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历史文化游径,推出广东文物游径地图,实现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编制广东文物保护空间规划,加强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的文物保护利用,实现文物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欢迎大家多来广东调研考察、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

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回顾与展望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

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自1987年创立以来,坚持文物工作方针,从法律法规、专业机构、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加强水下文物的保护管理。30多年来,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

中国水下考古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国特点的调查、发掘技术流程,研究对象以沉船为起点,拓展至海丝研究、水下城址、港口码头、航海技术等诸多领域,发现241处不同类型的水下文化遗存。中国水下考古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逐步走上正轨。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最快、成果最多的时期。新时代的水下考古工作者要推进学科理论创新,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水下考古工作方法、研究理论和学科体系。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为主线,以海岸线变迁与人地关系研究、近现代沉舰与明清海防研究为两翼,深化重大学术问题研究。推进技术手段创新,着力突破低能见度和浅埋藏环境探测、深海探测、水下无人航行器和智能平台等水下考古探测关键技术。推进保护利用创新,进一步摸清家底,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划定保护区域,建立涉水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制度,加强水下遗址原址保护,建设海洋考古博物馆,传承海洋文明。新时代的中国水下考古将不断开拓新的天地,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展望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

在新时代,北大考古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讲好“中国故事”,坚持以考古为中心的全学科链条,“扩大优势,建设体系;特色布局,面向国际”,守正出新,笃行致远,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格局的一流考古学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实干肯干,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把北大考古打造成为高端考古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一支世界一流人才队伍,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专业人才,由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转变为世界考古学重要研究基地,建设世界的中国考古学。

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指导下,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推进田野考古“基地+”模式,“走出去,引进来”,多元合作,积极建设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及分库、考古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结合实验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方式,改变考古学科教研方式,促进学科转型,推动遗产活化利用。积极完善考古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育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提升高端智库水平。依托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强学科理论方法建设,突破关键学术领域,提升考古学科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为中国特色考古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方法体系支撑,推动国家考古文博事业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北大力量。

新时代河南考古:谱写华夏文明新篇章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

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实施,河南考古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关键时期的社会图景。自2018年开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和“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项目逐渐全面实施后,进一步深化了中原地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一系列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中华文明交流交融创新发展的核心地区。此外,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大遗址保护中的考古工作也取得重要突破。河南考古多层次、全方位、多学科、多角度地展示了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秦汉大一统时期国家社会形态,以及隋唐宋元明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多彩生活。

河南考古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凝练一流重大课题、建设一流科研平台、组建一流人才团队、创建一流体制机制等持续发力,努力打造一流考古机构、业内旗舰劲旅。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重大考古发现,为探源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河南贡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视野下的石峁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

——新时代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

履践致远穷海隅砥砺深耕溯古今

——新时代广东考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

新时代北京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郭京宁

2014年,北京市实施《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这是全国首次以省级政府令的形式践行“先考古、后出让”理念的重要举措。实行以来,北京市共完成各类考古勘探2173项、考古发掘828项、发掘总面积79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5万余件(套),项目数量和面积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项目既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场馆、世园会等国家重点工程,也包括棚户区改造、医院、学校、轨道交通等市属建设项目。考古工作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为配合中轴线申遗、老城保护、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开展了多项考古工作,在正阳桥、澄清下闸、密云古城墙、大庄科长城、净德寺遗址、汉代广阳城遗址、大兴旧宫西周早期遗址、唐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墓、清代固伦和敬公主和庄亲王园寝等遗址都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收获。琉璃河遗址考古实证了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汉代路县故城明确了位置、分区、规模,彰显了副中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为研究辽代冶铁技术乃至中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考古材料;金中都外城墙、马面、护城河等防御体系的揭露,确认了其形制、结构与营建方式,城内里坊的考古发现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对圆明园大宫门等遗址的发掘为后续的保护和展示奠定了基础。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扎实提高田野考古工作水平;立足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重大课题项目的引领作用,探索北京文明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文明演进路径;加强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研究;做好北京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

新时代河北考古工作回顾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

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

章丘焦家遗址2021-2022年考古工作新进展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

在焦家遗址已开展五次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确定了大汶口文化中期城址,焦家古城是黄河中下游目前发现的最早城址。截至2022年,焦家遗址共发掘3290平方米,发现墓葬344座(其中大汶口文化338座)、房址143座、灰坑1367座、灰沟16座、陶窑2座。近两年取得一些新收获,解剖大汶口文化城址的南城门,发现道路遗存。城墙为版筑夯打而成,集束棍夯留有清楚的夯窝迹象。另外还发现一处约2万平方米的人工堆筑土台。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双人合葬墓、晚期有“毁墓”现象的大型墓葬、人祭现象等增加了对当时社会关系的认识。另外,比较丰富的龙山和岳石文化遗存为探讨焦家空间格局和聚落演变提供新材料。

2020年焦家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该考古团队扎根田野考古,以聚落考古为核心,以科技考古为支撑,秉承环境、生业、技术与社会的思路框架,开展环境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合攻关,探索从田野考古到社会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在文明探源视角下进行全方位、多视域的个案和比较研究。

赓续宁夏考古百年华章

——新时代宁夏考古回顾与展望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马强

从1923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Teilhard)和博物学家桑志华(E.Licent)调查发掘水洞沟遗址至今,宁夏的考古工作业已近百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几代宁夏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在祖国西北大地上进行科学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逐步建立了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考古学时空框架。新时代宁夏考古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相继开展了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鸽子山遗址、沙塘北塬、周家嘴头新石器遗址、姚河塬西周遗址、张家场汉代城址、开城元代安西王府基址、贺兰山苏峪口西夏瓷窑址等考古发掘项目,进行了彭阳红河流域、隆德渝河流域、六盘山东麓、贺兰山东麓、罗山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宁夏石窟寺专项考古调查等,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研究成果,深化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祖国西北区域的这些重要发现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拓展边疆考古纵深实证多元一体格局

——新时代新疆考古成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

长江中游文明探源工程巡礼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

自2006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开始,长江中游纳入研究范围。长江中游文明探源工程的工作主要是聚焦距今5500至3700年,围绕环境、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农业和手工业、社会组织状况的研究。考察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的特点与路向,进而研究长江中游参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方式与途径。

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是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重要发源地。稻作农业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复杂化。从聚落形态来看,从一般村落到环壕聚落,从环壕聚落到城壕聚落及其集群;聚落之间及聚落内部均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长江中游史前社会发展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重要聚落往往都延续千年以上,如城头山从汤家岗文化到石家河文化持续2000多年,石家河从土城下层到肖家屋脊文化持续近3500多年,鸡叫城从彭头山文化到肖家屋脊文化持续4000多年。表明稻作农业支持聚落持续稳定发展所呈现出的极强凝聚力和生命力。这正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模式对中华文明的卓越贡献,中华民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也由此而得到体现。

厚植羊城文化底蕴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新时代广州考古工作概述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南汉二陵博物馆馆长易西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和文物保护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根本遵循,完善文物保护法规制度,加强文物考古队伍建设。《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明确“先考古,后出让”、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等规定。考古人员编制倍增,“考古院+博物馆”模式拓展了广州考古发展平台。

新时代十年,我们在考古之路上砥砺前行。一是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制度,积极开展基建考古,发掘金兰寺、陂头岭、南石头监狱等数十项重要遗址。二是强化学术科研导向,围绕岭南文明探源、广州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等课题开展工作,多学科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三是牢固树立文物保护理念,对莲花书院、南石头监狱等重要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展示,为现代广州树立重要历史地标。四是加强考古成果传播,广泛开展公众考古。精心策划考古专题展览和公众考古活动中心,着力打造“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考古资源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把火热的考古工地变成生动的历史课堂,不断激发公众的考古热情,提升考古工作影响力。

考古是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重要工作。广州考古人将认真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做好广州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研究、传播和传承,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广州力量。

新时代公共考古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非凡成就,自史前至历史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在全国各地层出不穷,各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综合研究水平和加强国际化合作研究的路径。随着“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考古工作规划水平显著提高,考古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以此为基础,新时代中国公共考古事业蓬勃发展,成就斐然。除了常规性撰写和出版考古科普读物,向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当地中小学生开放考古发掘工地,举办公共考古论坛、考古新发现成果展览、大学生暑期考古课堂、中学生考古夏令营外,各类考古电视节目不断涌现,如《考古进行时》《考古公开课》《中国考古大会》等,这些节目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可视性强,能够满足广大公众对考古知识的需求。此外,以三星堆新发现直播为例,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超越以往任何时期,真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公共考古的特点,在世界公共考古领域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

考古新发现博物馆建设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古山

求真务实,统筹推进新时代考古学科建设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和国家对考古工作和文博事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并将加强考古学科建设、培养壮大考古队伍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湖北考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

2021年12月20日,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揭牌,新组建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新时代的省考古院在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等方面在全国居前列位置,并获评了3项重大、2项重点、17项一般的国家社科研究项目,并承担了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之“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时期)”等重大国家科研项目,基建考古工作中的课题意识以及多学科合作意识也不断增强。新时代的湖北考古,将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一是加强文明探源研究,进一步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继续深化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课题研究。二是推动考古成果的宣传转化,加大已建成的湖北考古博物馆的推广,加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宣传工作,发挥考古工作在彰显中华文明中的积极作用。三是积极推进公众考古,加强考古成果的宣传推广,彰显荆楚文物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提炼展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谱写考古故事的湖北篇章,让文物在荆楚大地活起来。

环境与中华文明起源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莫多闻

中华文明起源的地域、发展道路、文明特征、动力机制等都与自然环境存在密切关系:1.环境条件有利于种植农业兴起和快速发展的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必然成为中华文明早期起源的主要地区。2.各地区环境差异和区域之间的巨大距离,是文明早期多地起源的主要环境因素。各地环境类似并都以种植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各地区之间相互邻接且通达便利、与世界其他文明区域相对远隔等环境特征有利于强化各区域之间的联系。距今5000至4000年期间,中原以外地区都曾由于环境变化而先后出现文化衰落趋势,中原地区由于其独特环境优势而率先进入王国文明,历经夏商周的统一进程,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3.中国自然环境多样是文化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基础,地域广大而文明难以被替代,与其他文明的地理隔离而形成安全的外部环境,中原华夏文明在促进文化衰落地区复兴和维护文明统一发挥了核心作用,这些是构成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原因。4.地貌与水资源条件是都邑性古城选址的主要环境因素,区域环境变化导致的区域文化兴衰是都邑性聚落兴废的主要原因。5.水患灾害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地区的文明进程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干旱气候事件对黄河上游和西辽河流域的影响较大。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年代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吴小红

中华文明探源话语体系建设的初步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陶寺遗址考古重要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

为全面揭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贡献安徽考古力量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

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深入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文明观等重大学术问题为总体要求,依托安徽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遗存和晚期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化石遗存,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新安江流域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及其所构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夏商周时期淮夷方国及吴、越、楚文化遗存等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夏文化研究、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等重大课题聚焦的安徽重点项目,特别是不同时期具有区域中心性质的关键性大遗址,锲而不舍长期工作,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努力为揭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贡献安徽考古力量。

关中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的新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庆

二里头都邑布局探索的新收获及其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

在以往考古工作的基础上,近年二里头工作队继续以探索二里头都城的布局为中心工作。新发现宫殿区南、北两侧的东西向道路向东、向西延伸,道路的两侧多发现有与宫城南、北墙成一直线或平行的墙垣。确认“井”字形道路西南路口、作坊区围垣的西北角、宫城西南角;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确认作坊区以西区域的东侧、北侧围垣,宫殿区以西区域的南侧、东侧及北侧围垣及东南拐角,祭祀区以西区域的南侧、东侧围垣。中心区的这些主干道路和墙垣把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宫殿区居于核心,祭祀区、官营作坊区、贵族居住和墓葬区等重要遗存拱卫在宫殿区的周围,表明二里头都邑有了严谨、规整的规划,显示了王权的至高无上、权力中心的高度集中,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这样严格、清晰、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秩序井然,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都邑布局的这些史无前例的新创造,多被后世继承,体现了二里头王国开创的划时代变化及对商、周文明的引领作用,也为先秦时期其他都邑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考古工作进展与收获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19年,目前仍在进行。本次发掘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工作理念,除了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全面统筹之外,另有39家单位共同参与,涉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取得了以下重大收获。1.确认了三星堆遗址存在着一个明确的祭祀区,祭祀区位于三星堆台地的东部,主体遗存包括8座长方形或近方形“祭祀坑”以及内含一定数量高等级祭器的小型圆坑、矩形沟槽、特殊建筑、灰沟等。2.新发现6座“祭祀坑”,加上1986年发掘的一、二号坑,8个坑集中分布在一起,各坑大小有别,方向、堆积和包含物不尽一致,形成年代大致相若,均为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碳十四测年与通过坑内陶器判断的年代基本相当。截至目前,已出土各类编号遗物约一万四千件,其中完整和较完整遗物逾3000件。3.新发现的遗迹和文物,进一步丰富了三星堆文化与古蜀文明的内涵,若干新器物,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进一步阐释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认识。4.本次发掘创新使用了一系列发掘与保护工作平台、操作系统、控制系统与记录系统,推动了四川田野考古工作方法和手段的进步。

多学科研究阐释模式探讨——以垣曲北白鹅周代墓地考古为例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郑媛

海昏侯墓考古工作的新收获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

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考古发现与收获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锁强

岩山寨遗址发现于2017年,由分别分布于山体顶部、石灰岩溶洞及外围台地等不同地貌部位的多个地点组成,规模宏大、内涵复杂。2019~202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开展持续的主动性考古工作,目前揭露面积1500平方米,清理出墓葬、灰坑、灰沟、柱洞、火塘等重要遗迹,出土陶器、磨制石器、玉器、青铜器、人骨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1800余件。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岩背地点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80余座,应是遗址内集中分布的墓葬区,内部有明确的分区、分组规划,其墓葬形制、丧葬礼俗及随葬器物组合都具有显著的石峡文化特征。岩山寨遗址的文化遗存除粤北本地考古学文化外,可见来自粤东、珠江三角洲、粤西桂东以及岭北长江中游与环太湖地区等不同地域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反映出岭南内部乃至华南地区不同区域早期人群交流互动的广泛性。

岩山寨遗址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中心聚落遗址,对于深入研究岭南地区先秦聚落形态演变、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岩背墓葬区的考古材料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本地区该时期葬制葬俗、石峡文化的传播、石峡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岩山寨遗址的发现为环南岭地带及周边地区的早期人群互动与文化交流、史前南中国的高等级社会关系网络、稻作农业的早期传播等课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材料。该项目填补了岭南地区文明起源阶段聚落考古的空白,将掀开岭南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的新篇章。

中国人类骨骼考古学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促使我国考古学界加快科技考古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

蓬勃发展的中国铅同位素考古(2012-2022)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崔剑锋

科技考古与多学科合作之我见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教授胡耀武

本次论坛的举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认识,激励了我国考古工作者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一、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考古,需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围绕考古发现与研究提出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全局性,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性文献,对深入推进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考古,需要着力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新时代十年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各地同仁一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与各地文物考古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中国考古事业不断迈向深入。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在持续推进田野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凝聚各方力量,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积极推进形成中国考古学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考古,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阐释、传播、推广和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2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秉持科学严谨的精神,推动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惠及广大社会公众,真正实现“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是我国广大考古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举办本次论坛,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研讨新时代考古工作提升战略,恰逢其时。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出席论坛并讲话,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结合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就推动新时代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对我们做好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

各位专家学者对参加本次论坛高度重视,对于论坛主题都有深入和独特的思考,一天半的主旨报告和交流发言,都非常精彩,几位主持人把控得也得体得当,总之,论坛开得非常成功!

对于本次论坛,我谈两点感受:

第一,本次论坛的举办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事关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重大问题,深刻阐述了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物考古工作要胸怀“国之大者”,以厚植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为己任,加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要更好发挥考古、文物资源在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的独特作用,立足学科优势,开展跨学科合作,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希望通过举办本次论坛,能够引领广大考古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钻研、充分交流、相互启发、汇聚共识。

第二,本次论坛是宽领域、多维度、多学科观点碰撞、智慧交融的一场学术盛宴。近40位发言的嘉宾,围绕新时代考古成就、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多学科合作等重要议题,进行了跨学科、宽领域、多维度的深入交流和有益探讨,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新概括、新阐述、新思想。各位嘉宾在论坛上对新时代中国考古的理论总结和经验提升,必将极大推进今后各方面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要说的是感谢。在国家文物局的精心指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主办方的积极努力下,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承办单位的全力配合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下,本次论坛达到了预期效果。我代表主办单位,向有关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谢!

THE END
1.国家博物馆持续推出精品展览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冬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走进这座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一件件精美藏品、一段段珍贵记忆、一个个动人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饱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文化选择,并从中获取丰厚的https://www.mct.gov.cn/whzx/zsdw/zggjbwg/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2.博物馆文创故宫模式是国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工作的经典范例,也是点燃中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的第一把火。然而,故宫模式并非一种可以简单效仿和推广的模式。 究其原因,大体上因为故宫作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进行文化的产业功能探索的时候,具备其他大多数公益一类博物馆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同时,由于历史和客观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734.html
3.大咖云集,共探未来——2023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大会完整议程揭晓赵朝阳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大模型中心副研究员 应用报告:河北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 张京坡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大赛一等奖获奖团队代表、河北省自然资源信息中心 应用报告:GIS+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车大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高级工程师 https://i.ifeng.com/c/8TlnTpS8ScL
4.2023.07.31头条新闻2、联想百应2500家服务门店在美团上线运营,携手打通“双线”IT服务模式 3、良品铺子全国最大门店“零食王国店”在武汉经开永旺开业,超1200平米3000余款零食打造城市新地标 4、MUJI無印良品中国最大旗舰店落户北京朝阳大悦城,有望明年年初亮相 5、乐刻运动举办“百城万店”战略发布会,计划未来5年内进入100个城市、开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96966467&efid=bbkgG_ac2gXXOaL8vm-5BQ
5.五邑华侨博物馆观后感6篇(全文)今天,我们130602班组织了全体同学一起参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这一次,我收获到很多东西,让我在字里行间带大家感受一下当年华侨华人漂洋过海,艰辛创业,情系家乡的那种思愁以及为国家民族振兴做出的贡献吧! 我们进门首先就被“根在五邑”,四个大字深深地吸引了,这让我体会到,无论漂泊到什么地方,华侨的最大心愿是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jjeieax.html
6.重磅年会!黄埔游戏产业,加速!南方+广州市文化金融发展促进会与广州虚拟影业有限公司推出元宇宙虚拟人。 与中晟拍卖(广州)有限公司、沐枫(广州)国际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分别打造古钱币博物馆、古钢琴博物馆。 与独角兽(广东)动漫文化有限公司推动寻梦泡泡岛动画IP出海等。 独角兽(广东)动漫文化有限公司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2/18/c8414300.html
7.网络中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8.跨界丨打破边界的数字艺术馆,博物馆界的「新物种」当然,虚拟博物馆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譬如如何为观众之间创造更好的交互,而不仅仅像是在浏览网站;围绕数字博物馆的运营、策展等等。这也是以VOMA为代表的虚拟博物馆在未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西雅图NFT博物馆 一家专注于NFT的博物馆 西雅图 谈到NFT,我们似乎已经默认了它的主场还是线上。所以当一间以展出NFT为主题的https://www.cnacs.net.cn/15/202208/4164.html
9.虚拟嘲和现实舞台相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嘲,呈现了更加震撼的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美轮美奂、精美绝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场盛宴。她以舞蹈的形式,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呈现了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制造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再现了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中虚拟场景是计算思维在()领域的应用。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1cf35364d9734b3fb5b05f6b88b2b866
10.“敦煌动画剧”首播:漫游千年壁画,探索虚拟观展新模式艺术评论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之初的博物馆“云观展”、“虚拟展厅”到博物馆“开直播”,“敦煌动画剧”可视为是中国博物馆被疫情提速的“虚拟观展”新形式,也为中国文化遗产与动漫联合提供新参照。 《敦煌动画剧》系列 4月13日起,由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影业、腾讯动漫联合出品的“敦煌动画剧”在小程序“云游敦煌”上首播,共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978979
11.上海自考数字媒体艺术概论(14265)自学考试大纲1.领会虚拟博物馆的发展背景、意义,识记典型作品。 2.领会数字化的动态展示与体验设计的应用领域、意义、关键技术。 3.领会数字体验、文化、旅游和产品设计的应用、主要软件。 (十一)数字影视与动画 1.领会数字影视与动画在电影、电视、动画和广告中的应用,以及与建筑表面交融的空间艺术形式,识记典型艺术家和作品。https://www.zikaoben.cn/n/e-9719833081.html
12.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模式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模式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开放共享的博物馆数字融合 摘要:在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了“数字丝路文化”计划,其中的主打项目之一是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这是一个集合了国内国外40余家丝绸之路沿线的相关博物馆中的2000余件数字藏品,并具有即时策展、设计、形成3D虚拟展览的SROM数https://www.10vows.com/detail/0zszyiCTQdS
13.文化旅游业国内外研究中挪两国还拟定将增建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锦屏县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黎平县肇兴乡安堂寨侗族生态博物馆,以形成不同文化类型的民族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实现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双重目标的新兴旅游模式,生态博物馆强调如下理念:(1)文化遗产应原状的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从这种意义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x7or5y7.html
14.◇专题2020013◇工业旅游综述与报告今天中国的工业旅游明显呈现出9种发展模式,包括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模式、矿业城市发展模式、高技术行业知识科普模式、都市工业园区发展模式、老字号企业品牌提升模式、现代制造业科技展陈模式、工艺品行业购物模式、酒庄酒业乡村叠加模式和各类工业博物馆展陈互动模式。今天的工业旅游显示出三大产业特征:越来越强调跨界融合、越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rdzt/202007/t20200710_434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