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百物漫谈密特拉屠牛像之谜

正在上博举行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有一件展品特别值得驻足观看。它安安静静地摆在那里,对它不了解的观众也许以为它只是一件普通的做工精美的大理石雕塑而已。但实际上它曾经是亚欧大陆最重要的宗教肖像,曾与罗马帝国的“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教义在100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各国的宗教学者,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它就是密特拉屠牛像。

展品之一:密特拉屠牛像

公元100—200年,意大利罗马

大英博物馆藏

TrusteesoftheBritishMuseum

01

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交融

看过《达芬奇密码》的朋友肯定都对小说或电影里面所使用的符号学工具有所了解,通过一张画的构图竟然可以延伸出那么多丰富的想象,构建出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路径。而解读密特拉屠牛像的难度远远在《最后的晚餐》之上。

先来看这件雕塑。跨在一只白色公牛背上的是密特拉神(Mithras),他是一个戴着帽子、披着披风的年轻人。他左膝顶住公牛的腰背,右腿紧紧夹住牛的臀部,右脚踩在牛的后蹄上。左手紧紧地掰起牛头,右手上的刀刺进了牛的身体。在牛的侧方,有一只狗、一条蛇和一只蝎子,它们正死死咬住这只牛。

展示的密特拉屠牛像细节

密特拉屠牛雕塑或者壁画是罗马帝国密特拉教的标志。就像基督教堂必有十字架、佛寺必有佛像一样,表现密特拉屠牛的作品也无一例外地被放置在密特拉教的圣所——太阳洞中,接受教徒的朝拜。

密特拉太阳洞实景

密特拉教信徒在太阳洞中举行圣餐礼(根据文献绘制)

除了这次“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的单一塑像,一幅完整的密特拉屠牛像还应该包含一个象征着月亮的带着月冠的女性头像、一个象征着太阳的发出光芒的男性头像、一只乌鸦、一个瓶子、一只狮子、两个举着火炬的人,密特拉的披风应该绘满了繁星。有时在公牛脖子的伤处刻画有一串葡萄,在牛尾处则“长出”了稻穗。

密特拉屠牛的壁画

公元3世纪,意大利马里诺太阳洞

那么,这个逼真的形象到底在宣讲什么教义呢?没有准确的答案。因为正如展览的介绍中所说,基督教在成为国教以后,对异教进行了迫害,包括密特拉教在内的许多异教的典籍文献被销毁,因此,100多年来,学者只能依靠符号学的解读搭配一些其他历史文献来猜测这个宗教的教义,认为密特拉教是一种结合了自然崇拜和多神论的大杂烩。

首先,密特拉屠牛像好似一幅古人的观星图,里面的每一个符号都是一个星体或者星座。太阳、月亮不用说,白牛代表金牛座,蛇代表长蛇座,狗代表小犬座,蝎子代表天蝎座,乌鸦代表乌鸦座,瓶子代表水瓶座,狮子代表狮子座。密特拉神戴的帽子、穿的披风和鞋,以及使用的匕首与古希腊神话的英雄珀尔修斯一模一样,而神话中珀尔修斯化作的英仙座与金牛座的位置关系也和图像中密特拉骑在牛的上方相吻合。这是密特拉教移植了古希腊神话的痕迹。密特拉用杀死公牛的办法,重建了宇宙的秩序,因此他的神力要得到教徒的供奉。

发现于德国奥斯特布尔肯的浮雕,在密特拉屠牛像上方的弧形条带上有表示黄道十二星座的图案,屠牛像周围的其他部分有希腊罗马诸神和密特拉的图案

其次,它是自然崇拜在罗马帝国的遗存。在古代神话中不乏人与动物斗争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人们在原始社会采用简单工具进行狩猎的场面。公牛是神话中频繁出现的角色,当人类由狩猎采集社会进入农耕社会之后,牛祭开始出现在各类文化中,公牛与祈求丰产的仪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密特拉杀死公牛后,在伤处冒出葡萄、牛尾处长出稻穗,意味着密特拉是一位能够带来丰收的神。

不仅如此,农作物的“生”与公牛的“死”相伴而来。生命循环,死而复生。这个过程也是由密特拉的神迹带来的。在传统二元论神学中,“太阳-月亮”象征着“生-死”,密特拉屠牛意味着由生入死,而公牛变出谷物则代表着由死转生。

再进一步,密特拉神不仅一手掌握了人世间万物的生死,还创造了宇宙。罗马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菲力曾经记载道:“密特拉神创造了宇宙,是宇宙的父亲。”绘制在密特拉神斗篷上的群星说明他通过设定群星运转的法则来控制整个宇宙。

也就是说,密特拉信仰是“创世神话”与“拯救神话”的结合,密特拉神是一位全能的大神。信徒们相信:宇宙间的万物,无论星辰还是人类,生存还是死亡,都在密特拉神的掌控之中;信仰密特拉教的人死之后,灵魂不会随着肉体消亡,而会在密特拉的指引下得到拯救和永生。

02

密特拉教徒的选拔和试炼

信徒们相信,大神密特拉将宇宙划为七重。人的肉体消亡以后,信奉密特拉神的灵魂就会向天上升。教会学者奥利金曾记录道:“(密特拉教徒)灵魂要爬升七重门,分别是铅、锡、铜、铁、合金、银和金制成的。第一层属土星,用铅来表示说明它运动慢;第二层属金星,它和锡一样又亮又软;第三层属木星,像黄铜一样坚实;第四层属水星,铁和墨丘利神一样可以制造货币、不辞辛劳;第五层属火星,不均匀而多变化;第六层属月;第七层属太阳。”穿过这七重门,就来到密特拉的身边。

那么要如何得到拯救和永生呢?唯有通过凡间的试炼。

要成为密特拉教的正式信徒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密特拉教属于神秘宗教,它的初入礼是严格保密的。但考古发现揭开了它的面纱。在意大利圣玛丽亚-卡普阿韦泰雷发现的一座太阳洞的壁画上描绘了密特拉教的5种仪式,代表着要成为正式信徒所必须接受的5重考验。

第一幅图中,受试者被涂成赭红色,蒙上眼睛,一个祭司在背后推着他往前走。大概的意思是要放弃成见,完全相信祭司的指引和命令。

意大利圣玛丽亚-卡普阿韦泰雷发现的初入仪式壁画:第一幅

第二幅图中,受试者蒙着眼睛跪在地上,双手被反绑着,祭司用刀割断他的绳子,这意味着只有祭司才是他的救星。

第二幅

第三幅图中,受试者单膝跪地,祭司正在为他戴上花环,对于这幅画,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德尔图良在《护教篇》中解释道:“在阴暗的洞穴中,模拟着殉教的情景,有人递给他一个花冠,放在他头上,他要加以拒绝,将它丢掉或推到肩头上,并宣称密特拉才是他的花冠。”这意味着只有密特拉才是他的荣誉。

第三幅

第四幅图描绘的是受试者跪在地上,祭司用脚踩住他的小腿,第五幅图则是受试者躺在地上假装死去。这两幅图大概是模拟了密特拉杀死公牛的场景,代表着人死带来新的生命,鼓励教徒要勇敢。

第四幅

第五幅

圣玛丽亚-卡普阿韦泰雷的太阳洞

密特拉的教会将教徒的等级分为七等,对应宇宙的七重。在正式成为信徒之后,除了日常的祷告和冥想之外,还必须不断受到各种各样严酷的考验,才能“升阶”。比如,斋戒50天,把手伸到火里,在雪地里躺20天,被鞭打2天,在沙漠中绝食等。只有最可靠和最强壮的信徒才能撑过这些考验,幸运地活下来。

03

罗马帝国密特拉教的兴起和衰落

密特拉这个神最早出现在上古雅利安人的信仰中,随着雅利安人的迁徙,一支到了印度次大陆,密特拉神变成了密多罗神,另一支雅利安人向西,密特拉崇拜一部分融入波斯祆教中,另一部分则流传到了地中海地区。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在不断的向外扩张和对外交往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希腊众神、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术和来自东方的神秘主义宗教依次走进了罗马人的精神世界。

密特拉神就是罗马人在争夺地中海霸权的过程中接纳的。公元前67年,罗马大将庞培率军攻打西里西亚,剿灭盘踞在地中海东部沿岸的海盗。这些海盗长期以来劫掠海上商船、攻击城市,造成海上贸易停顿,他们还与彭托斯国王米特拉达铁斯六世联合起来,颠覆了罗马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在这次战争中,罗马人第一次知道了密特拉神。

考古发现,公元90年前后,罗马帝国第十四军团在上日耳曼尼亚的尼达地区为密特拉神修建了第一个密特拉教庙宇——太阳洞。而大英博物馆保存的另一尊密特拉屠牛像被确定为罗马城最早的密特拉雕塑,是在大约2世纪图拉真皇帝时期创造的(并非这次在上博展出的那尊)。

密特拉屠牛像,在牛的伤口中长出了谷物

公元2世纪,意大利罗马

密特拉教徒的主要成分是军人和自由民。在最兴盛的时候,密特拉教的太阳洞和献给密特拉神的纪念碑遍布罗马帝国,“只有黑海、苏格兰山脉和撒哈拉沙漠才能挡住它”(弗兰兹·古曼特语)。考古学家仅在罗马城内就发现了40多个密特拉教的遗迹。

罗马圣普里斯卡教堂地下的太阳洞

1954年,在媒体巨头布隆博格的伦敦新大楼的建设工程中,意外发现了埋藏于地下七米深的太阳洞遗迹,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太阳洞建于公元240年

密特拉教传播得如此迅速,与罗马帝国皇帝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虽然都是来自异邦的宗教,但与基督教不同,密特拉教与罗马帝国原先的古老信仰和其他神秘宗教的兼容性很强,甚至积极与罗马的万神传统结合起来。一些太阳洞中除了供奉密特拉神之外,还兼供奉罗马诸神的神像。

密特拉教也不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甚至主动为皇帝送上祝福,用原先赞美密特拉神的专用词汇“不可战胜的”来称呼皇帝,教徒们经常为皇帝捐资兴建战争祈愿碑,请求密特拉神保佑皇帝平安和凯旋归来。

把对神的信仰和罗马皇权崇拜结合起来的密特拉教给皇帝留下了忠诚的好印象,得到了皇帝的全力支持,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在密特拉教发展最快的2世纪末3世纪初,密特拉神甚至出现在帝国的钱币之上,好几任罗马皇帝都是密特拉教的信徒。

罗马帝国钱币上的密特拉屠牛像

好景不长,3世纪之后,随着对外征伐脚步的停滞,罗马帝国遭遇了重大的危机,与国运密切联系的密特拉教也逐渐由盛转衰。帝国经济被破坏,人们再也不可能花费大笔钱财捐造华丽的密特拉神像和纪念碑。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在米尔文桥之役后彻底站在了基督教一边,整个帝国的宗教政策彻底变化了,包括密特拉教在内的所有神秘宗教都遭到了灭绝性的打击。

THE END
1.大英博物馆何以至此?800多万件馆藏背后消失的初心!而在大英博物馆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制图@牛炖/星球研究所) ▼ 事实上 希腊最好的文物也不在希腊 而在大英博物馆 (帕特农神殿雕塑,制图@牛炖/星球研究所) ▼ 这里是 收藏了全世界所有国家 历史上所有文明 以800多万件馆藏数量 排名世界第一的 大英博物馆 https://www.shkp.org.cn/articles/2024/03/if340203.html
2.评展·展讯盲人摸象般,湮没在大英博物馆的百件展品之中此次评点的展览有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开幕当日公布的101件展品“中国重返世贸签字笔”反响强烈,而实地观展体验究竟如何?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大萧条时代的美国:1930年代的绘画作品”表现了美国艺术家对待历史、文化、地理与政治过往的态度;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的“外滩心影:毛冬华https://m.thepaper.cn/uc.jsp?contid=1631847
3.公益讲座——‘物’的生长展览学术论题与阐释维度为伦敦大英博物馆首位当代艺术表演者(2002);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首开个人工作坊(2018);系意大利威尼斯拉古纳大展“艺术机构特别奖”得主(与Lia WEl合作2012)。作品先后展示于法国大皇宫,比利时皇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墨尔本国家博物馆、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香港艺术公社等。荣获《库艺术》2015年、2020年度艺术人http://jnsct.cn/layout/details184_5122.html
4.伦敦3天行程探索标志性地标和隐藏的瑰宝?Agoda:SeeThe第二天 历史和文化体验 在伦敦的第二天,您将深入了解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和充满活力的文化。 准备参观一些最迷人的博物馆、市场和文化地标。 1. 大英博物馆 从大英博物馆开始一天的行程。 这座世界闻名的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艺术品和手工艺品。 主要亮点包括罗塞塔石碑和埃https://www.agoda.com/zh-cn/travel-guides/united-kingdom/london/3-days-in-london-itinerary-exploring-iconic-landmarks-and-hidden-gems/
5.大英博物馆特展《晚清百态》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叫“世变”这是康有为的墨宝行书。 小朋友们在认真听老师讲历史 这是佛教三菩萨壁画,出自河北省 据说大英博物馆秘室里有上万件敦煌莫高窟绢画和书经。 晚清展主海报《杜?甫夫人像》她是广西人,这是一张充满人生经历中国女性的面孔,她经历了十九世纪的中国,尽管时局动荡,在她的打理下家族和睦子https://www.meipian.cn/4w65xn6l
6.“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马丁?罗特馆长在讲话中说,本次展览将带领中国观众探索一段至今仍然隐秘的历史──西方世界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追求、中国的外销瓷热潮、以及中国瓷器对欧洲制瓷业的巨大影响。三家博物馆合作的过程充满灵感和火花,不仅为全球的瓷器历史带来新的展望,也为未来这一领域内的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 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1206/t20120622_1464_wap.shtml
7.《大英博物馆日记》简要笔记一是清光绪年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出版的《点石斋画报》。这本书使用了石版制书。既有记录当时上海民俗的绘画,也有向中国人介绍西洋情形的画作。在这套画报中,就有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部分形状的图画。 二是法国教士樊国梁(Favier)所著《北京:历史和记述》(1897)年,这本书用版画形式展现了光绪年间北京的日常生活。https://www.jianshu.com/p/a9dc65b2e8b0
8.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9篇(全文)这些贵族很少运动,吃的食物多是肉类,久坐不动的生活状态造成动脉硬化而导致心脏病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心脏病在古代应该算是一种贵族病。 同样,今年5月,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名为“古代生活:新发现”的木乃伊展览,向人们说明,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会患高血压和心脏病。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sj9s367.html
9.大英博物館日記2024pdfepubmobi电子书而且,感到不舒服的是,这么多来国博的人,不是为了进来看看那些珍贵的藏品,了解一下我国的历史,而是说 里面凉快,凉快一会儿再走,把如此神 评分☆☆☆ 说来惭愧,数年前有机会去伦敦作日韩团式旅游(更值得惭愧的是,属公费),有半天自由活动时间,于是匆匆去大英博物馆一逛。时间有限,只能窜进窜出,没法停下来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1364146
10.热点关注《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流量之光展千古遗韵“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近日,网络自媒体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该剧讲述了一位中国记者在英国遇到了奇幻化身成人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并帮助她回到祖国完成心愿的故事。 思念有声,历史无痕 《逃出大英博物馆》由短视频创作者包括夏天妹妹和煎饼果仔在内仅四人https://news.hueb.edu.cn/info/1002/17699.htm
11.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精选21篇)几天的考察实习结束了,我们学到了很多,参观博物馆让我们更加开阔了视野。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篇8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了海军博物馆。 来到海军博物馆门口,在墙的一侧,赫然写着五个雄浑有力的大字“海军博物馆”。这是江泽民爷爷提出的词。 我们跟着讲解员的阿姨来到海军历史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很多战争遗留下来的武器https://m.ruiwen.com/zuowen/guanhougan/5159954.html
12.大英博物馆:感受日不落帝国扩张的文化足迹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在一次采访谈及“四大巨头”时,毫不掩饰骄傲地宣称,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与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广度相比拟”,“而且只有我们是免费的”。其他成员将重点放在艺术品收藏上,“大英博物馆则有相当多藏品在展示全球社会的变迁历史”。在一幢建筑里看遍人类文明,可以说是大英博物馆最霸气的宣传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a4az7px.html
13.伊拉克——一个夏天的童话(中北部半程自驾游)玩家在游戏中可以穿行在早已湮没于历史中的巴格达圆城里,感受千年之前阿拉伯帝国的气息。 2024年6月10日,我拿着手柄,目送巴辛姆进入巴格达。 (十) 2024年5月1日,“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大英博物馆藏亚述文物珍品展”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开展。 6月27日,我前往苏博西馆,再次走进亚述帝国的世界。白驹过隙十八年https://bbs.qyer.com/thread-3688010-1.html
14.陈岸瑛清华大学教授人物主页原 一周艺术人物|前大英博物馆馆长费舍尔接受沙特新任命 友好 其他文化 回顾一周艺术人物,前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被任命为沙特世界文化博物馆创始馆长,这座于2026年开放的场馆,将被打造为最先进的博物馆。在上海,“忘形——杨正新‘得意’书法展”在静安区图书馆开幕,展览以28件作品呈现杨正新对巨笔书法https://www.media.beer/people/27131